架空送电线路杆塔设计技术规定-新版本

合集下载

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

ICS27.100P62备案号:J172-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 Regulation of design for tower and polestructures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主编部门:西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04-27发布2002-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本规定是根据DL/T 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对《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SDGJ 94—1990的修订。

本规定较修订前的标准有以下重要技术内容的改变:(1) 适用范围由(35~500)kV改为(110~500)kV线路杆塔的结构设计,并明确通信杆塔设计可参照采用。

(2) 修订中纳入了以往工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3) 结构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与SDGJ 94—1990技术规定基本衔接的条件下,与国内的其他有关土建标准相协调。

(4) 对SDGJ 94—1990技术规定的部分条文作了删改,增加了部分新条文。

本规定发布之日起代替SDGJ 94—1990。

本规定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和附录G均为标准的附录。

本规定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主编单位:西南电力设计院本规定参编单位: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公司、电力建设研究所、华东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何尧章、魏顺炎、罗命达、李正、曹健勋、翁炳华、李喜来、唐国安、吴骁、郭跃明、梁政平、秦益芬。

本规定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5 荷载6 材料7 基本规定8 构件计算及断面选择9 连接计算10 构造要求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镀锌钢绞线规格及强度标准值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双杆受力分配表附录C (标准的附录) 桁架内力分析简化表附录D (标准的附录) 铁塔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附录E (标准的附录) 等直径钢管起振临界风速V cr曲线附录F (标准的附录) 环形截面混凝土电杆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附录G (标准的附录) 用词和用语说明条文说明1 范围1.0.1本规定适用于新建的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通信杆塔设计可参照采用。

QCSG1101005-2013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技术规范解读

QCSG1101005-2013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技术规范解读

ICS备案号: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1101005-2013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技术规范2013-5-15发布2013-5-15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Q/CSG1101005-2013目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使用条件 (2)4 技术要求 (2)5 试验和验收 (13)6 产品监造 (14)7 标识、包装、运输 (14)IQ/CSG1101005-2013前言为规范架空线路选用的钢管塔、角钢塔的要求,指导南方电网公司所属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的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验收、产品监造、标识、包装、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提出、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

本规范参编单位: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毛先胤,陈鹏,徐晓刚,彭向阳,张峰,许志海,王锐。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佀蜀明,薛武,何朝阳,马辉,黄志伟。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执行中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至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备管理部。

IQ/CSG1101005-2013 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技术规范1 范围本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适用于南方电网公司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选用的钢管塔、角钢塔。

本规范规定了架空线路钢管塔、角钢塔的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验收、产品监造、标识、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凡本规范未规定,但在相关设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有规定的规范条文,应按上述标准条文中的最高技术要求执行。

接入南方电网的用户设备其配置、选型可参照本规范要求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是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报告、生产运行情况分析以及设备现场运行经验制定。

国家电网公司10kV和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修订版)

国家电网公司10kV和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修订版)

国家电网公司10kV和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修订版)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二○○六年九月目录1、10k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 (1)2、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 (13)国家电网公司10k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技术导则1、主要设计标准、规程规范GB 5005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61-1997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DL/T 5231-2001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DL/T 599-2005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 499-2001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 601—1996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GB 50010-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396-19954 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GB4623-1994 环形预应力混凝土电杆DL/T 5130-2001 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02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220-2005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以上设计标准、规程规范若有新的版本,按新版本执行。

2、典型设计的分类和设计分工2.1 气象区根据各网省公司报送的技术导则,经合理归并,并参照现行有关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典型气象区,国家电网公司10k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的气象区见表1。

表1 国家电网公司10k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气象区2.2 设计分工编制国家电网公司10kV及380/220V架空配电线路典型设计的单位有:1、江苏南通电力设计院(简称南通院);2、浙江金华设计院(简称金华院);3、福建三明电力勘察设计所(简称三明院);4、辽宁大连电力设计院(简称大连院);5、河北唐山电力勘察设计院(简称唐山院);6、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院);7、湖南株洲电力勘测设计科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株洲院)。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与《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主要区别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与《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主要区别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与《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主要区别1. 对重要送电线路,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1。

该系数将使构件应力、基础作用力增大10%~20%。

2. 气象条件重现期:500kV输电线路由30年提高到50年;110kV~330kV输电线路由15年提高到30年;设计重现期的提高将使风荷载加大10%左右。

3.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Ⅰ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

统计风速应取以下高度:110~750kV输电线路离地面10m各级电压大跨越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4.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最大基本风速,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

如无可靠资料,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10%选用。

5.110~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3.5m/s;500~750kV输电线路,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

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

6. 根据覆冰厚度将冰区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与老规相比增加中冰区)。

地线设计冰厚,除无冰区外,应较导线增加5mm。

轻冰区:10mm及以下;中冰区:大于10mm小于20mm;重冰区:20mm及以上。

7. 各类杆塔均应按线路的正常运行情况(包括基本风速、最大覆冰)、不均匀冰荷载情况、断线情况和安装情况的荷载进行计算。

必要时验算各种可能出现的稀有情况。

对轻中冰区线路,新增不均匀冰荷载情况,荷载组合系数提高到0.9。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仅对重冰区线路需计算不均匀冰荷载情况,且荷载组合系数为0.75。

)8. 断线情况:(1).直线塔:表1 直线塔断线荷载组合类别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备注荷载组合地线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 1. 单回路直线塔的断线相,新老规定一致;2. 对双、多回路直线塔而言:新规导线断线相较老规有所增加。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定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定的条文。本规定出 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定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 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 !*"" + !,-- 焊接用钢丝 () !’"" + !,.. 镀锌钢绞线 () &"!,! + !,,*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 !*-.. + !,,’ 冷轧带肋钢筋 () / 0 -"" + !,.’ 碳素结构钢 () / 0 !&,! + !,,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 0 &!!- + !,,& 碳钢焊条 () / 0 &!!. + !,,& 低合金钢焊条 () / 0 *",. 2 ! + !,.’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 / 0 *",. 2 ’ + !,.’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 粗牙螺纹 ()3 4. + !,.1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3 , +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3!- + !,.. 钢结构设计规范 () 3!" +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6 / 0 &",’ + !,,, !!" % &""#$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附录 相关标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 %&%’ ( )**)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 设计技术规定
!"#$%&#’( )"*+(’,&-% -. /"0&*% .-1 ,-2"1 ’%/ 3-(" 0,1+#,+1"0 -. -4"1$"’/ ,1’%05&00&-% (&%"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oc

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oc

目次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术语和符号4.1术语4.2符号5基本规定6上拔稳定计算6.1适用条件6.2剪切法6.3土重法7基础下压和地基计算7.1基础下压计算7.2地基承载力计算7.3地基的变形计算8倾覆稳定计算8.1电杆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2窄基铁塔浅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3窄基铁塔深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4宽基铁塔基础倾覆稳定计算8.5挡土墙9构件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9.1钢筋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2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3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4混凝土基础底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9.5钢筋混凝土拉线盘承载力计算9.6钢筋混凝土电杆卡盘承载力计算9.7石材底盘、拉盘、卡盘承载力计算9.8地脚螺栓承载力计算9.9拉线部件承载力计算9.10斜截面承载力计算9.11构造要求9.12斜柱式基础承载力计算10岩石基础10.1基础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0.2基础承载力计算10.3构造要求11钻(冲、挖)孔灌注桩基础11.1一般规定11.2桩基构造11.3桩顶作用效应计算11.4桩下压承载力计算11.5桩上拔承载力计算11.6桩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11.7桩基本体计算11.8质量检测标准12复合式沉井基础12.1复合式沉井基础12.2设计复合式沉井基础应具备的资料12.3设计原则12.4复合式沉井基础的构造12.5设计计算12.6在工程应用和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13装配式基础13.1基础的分类及适用条件13.2直柱铰接型基础侧向倾覆稳定计算13.3直柱铰接型基础侧向滑动稳定计算13.4基础承载力计算13.5构造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基础型式图附录B(规范性附录)塔位施工基面设计原则附录C(规范性附录)特殊地基处理原则附录D(规范性附录)金属基础承载力强度计算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基土(岩)承载力特征值及分类附录F(规范性附录)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内力、位移计算附录G(规范性附录)原状土基础刚性基柱考虑土抗力时侧向弯矩的近似计算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与混凝土基础接触面间的摩阻系数 值和地脚螺栓净截面面积表附录I(规范性附录)送电线路基础上拔静载试验要点附录J(规范性附录)基础上拔、倾覆、下压稳定和地基承载力计算用表附录K(规范性附录)基础在洪水时的局部冲刷、流水动压力、漂浮物撞击力的计算条文说明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关于下达2001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国经贸电力[2001]44号)的安排组织制定的。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新旧规范对照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新旧规范对照

现行《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12作废《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1 总则1.0.1为了在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套话,原则性问题。

与GB50545-2010的区别为涉及直流线路问题。

适用范围扩大。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

对应原DL/T5154-2002条文:、、由110kV~500kV调整为110kV~750kV,与GB50545-2010相一致。

与GB50545-2010的区别为涉及直流线路问题及750 kV的双回及多回问题。

适用范围扩大。

去掉了原DL/T5154-2002条文“通信杆塔设计可参照采用”;略去了、。

DL/T5154-2012条文说明明确了临时线路、通信杆塔结构设计参照执行,原线路的改造和改建参照验算和设计。

基本一致1.0.3 本标准确定了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原则,给出了角钢铁塔和混凝土电杆的设计计算方法。

新增1.0.4 本标准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可靠度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各种变形或裂缝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临界状态。

对应原DL/T5154-2002条文:一致1.0.5 杆塔结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新增与GB50545-2010条文:一致。

1.0.6 杆塔结构设计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或新结构型式,当缺乏实践经验时,应经过试验验证。

对应原DL/T5154-2002条文:一致1.0.7 本标准规定了杆塔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标准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GB502332005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32005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_2005目录1总则2原材料及器材的检验3测量4土石方工程5基础工程5. 1一般规定5. 2现场浇筑基础············……5. 3钻孔灌注桩基础·········……5. 4混凝土电杆基础及预制基础5.5岩石基础5. 6冬期施工6杆塔工程6. 1一般规定6.2铁塔6. 3混凝土电杆6. 4钢管电杆6.5拉线7架线工程7. 1放线的一般规定········,……7. 2非张力放线7. 3张力放线7. 4连接7. 5紧线7. 6附件安装7. 7光缆架设8接地工程9工程验收与移交9. 1工程验收9.2竣工试验9.3工程资料移交·…’.9. 4竣工移交附录A安全距离要求1总则1.0.1为确保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建设质量,规范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和验收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110~500kV交流或直流架空送电线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0.3本规范是根据2005年新出版的国家《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_2005》,结合本市实际,在其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

1.0.4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经有关方面会审的设计施工图施工。

当需要变更设计时,应经设计单位同意。

1.0.5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必须经过试验、测试及试点验证,判定符合本规范要求时方可采用。

1.0.6架空送电线路工程测量及检查用的仪器、仪表、量具等,必须经过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1.0.7架空送电线路的施工、验收及原材料和器材的检验,除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设计技术规定新版本讲解提要魏顺炎1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设计技术规定修订的背景在应用02标准设计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有些条文需要修改角钢压杆计算荷载部分国内外相关的设计规范标准修订增加了一些新规定可以借鉴斜材的埃菲尔效应受拉角钢的块剪验算组合角钢扭弯计算交叉斜材同时受压的界定和计算长度有劲塔脚板计算国内近年来的试验成果及工程实践组合角钢的填板计算高强度锚栓2 中心受压角钢稳定计算公式修改的意义计算方法的演变SDGJ94-90→DL/T5154-2002→DL/T5154-2012新版本修订的依据新版本与老版本的比较新版本与美国标准的比较关于轴心受压构件稳定计算的修改说明1 概述现行版《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414-2002(以下简称中国标准),对角钢压杆的选材采用类似《美国标准》的方法,将杆件分为六种支承条件(即六条压力曲线)进行选材。

但是,当时考虑到中国的设计经验和设计标准的延续性。

同时,《美国标准》新版本,在编制现行《中国标准》送审稿阶段才搜集到,尚未仔细分析比较。

因此,《美国标准》新版本中增加有关交叉斜材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没有研究吸收,杆件的有效长度系数的取值与《美国标准》不尽相同。

其结果从Q345材料两种标准的杆杆压力曲线比较中可以看出(图1),六种支承条件的杆件容许设计应力,《中国标准》均低於《美国标准》。

其中,λ=120时《中国标准》约低19%;在主材常用的细长比λ=50~80范围内约低10~20%;在斜材常用的细长比λ=150~200范围内约低21~24%。

Q235材料也类似。

以上还不包括两种标准中计算长度取值不同的影响。

因此,本导则编制大纲建议,在现行《中国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杆件的设计承载力,提高的幅度在10%左右,与《美国标准》相比留有不小于10%的裕度。

设计方法是,杆件的有效长度按《美国标准》,杆杆压屈系数仍同《中国标准》,采用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数值。

2. 典型杆件的比较从工程中一些典型杆件的分析比较中(表1),也得到相同的结果。

同样特性的杆件,按《中国标准》计算的杆件容许承载力要低於《美国标准》:双面连接的主材,细长比λ≈60时(表3中序号1)约低13%;单面连接的斜材,细长比λ<120时(序号2~5,9),约低20~29%,细长比λ>120时(序号6~8),约低29~33%,这里包括《中国标准》对带辅助材的交叉材,计算长度乘以1.1系数的影响。

其中,对双面连接的主材,按《中国标准》计算的杆件承载力低於《美国标准》的原因是《中国标准》的压屈系数值低於《美国标准》。

以序号1为例:按《美国标准》Kλ=59.6<Cc=107(Q345)φ=1-0.5(kλ/Cc)2 =1-0.5×(59.6/107)2 =0.845按《中国标准》由kλ=59.6 查表得φ=0.738两者比值0.738/0.845=0.87从表1中,《中国标准》计算值与《美国标准》计算值的比较(中/美),以及《本导则》计算值与《美国标准》计算值的比较(导/美),可以看出,在小细长比范围λ<120,包括无辅助材的交叉材,《本导则》建议值与现行《中国标准》值相同,杆件的设计承载力没有提高(表中序号1,2,4,9杆件);小细长比(λ<120),带辅助材交叉斜材和大细长比(λ>120)的杆件(序号3,5,6,7,8),《本导则》建议值比现行《中国标准》提高了5%~11%,但与《美国标准》相比,均有10%以上的裕度(13%~26%)。

其中提高较大(11%)是大细长比两端无约束的杆件,与《美国标准》相比还有20%裕度。

其次,裕度较大是在λ=100~120之间。

主要原因是在这细长比范围内,我国的压屈系数与美国比较相差较大(图2),偏於保守。

3. 结论轴心受压构杆采用本导则推荐的设计方法,即构件(包括交叉材)的有效长度按《美国标准》公式,压屈系数仍按现行《中国标准》,采用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数值。

与现行《中国标准》相比,对带辅助材的交叉材以及λ>120构件,承载力提高了10%左右。

与《美国标准》相比有13%~26%的裕度。

而且,使不同支承条件的构件,留的应力裕度相对比较接近,计算承载力值更为合理。

表1 典型杆件设计比较--=12.2 <13.3--=11.25<11.3〔-->11.31.677-0.677)345=338.8N/mm计强度。

为了便於比较,等效地将锡车线杆件内力也视为包括超载系数1.5,对应材料的屈服应力。

2 角钢规格带H者为Q345(相当於ASTM A572 Gr50),不带H者为Q235。

3 《美国标准》中的Fa为容许设计应力(单位换算:1ksi=6.9N/mm2)。

4. 序号2,3,5,7和8等交叉斜材均为一拉一压,即拉杆内力大於或等于压杆内力的20%中心受压角钢六种支承条件的具体应用2.1 杆件有效长度系数杆件的计算长度(L )乘以杆件有效长度系数(k )即得到杆件有效长度(KL )。

杆件有效长度是影响压杆承载力的重要因素,而杆端支承条件的判断是确定杆件有效长度系数的关键。

本标准同《美国标准》将杆端支承条件分为六种情况,有六种有效长度系数(k ):(1)杆件两端均中心受力K=1 0<L/r<120 №1 (2)杆件一端偏心受力,另一端中心受力K=30/L/r+0.75 0<L/r<120 №2(3)杆件两端均偏心受力k=60/L/r+0.5 0<L/r<120 №3(4)杆件两端均无扭转约束k=1 120≤L/r≤200 №4(5)杆件一端有扭转约束k=28.6/L/r+0.762 120≤L/r≤225 №5(6)杆件两端均有扭转约束k=46.2/L/r+0.615 120≤L/r≤250 №6在小细长比范围(L/r<120),杆端连接的偏心是影响杆件有效长度的主要因素。

连接偏心与否取决於角钢单肢连接,还是双肢连接,与连接螺栓的数量无关。

单肢连接被认为是杆端偏心受力;双肢连接(每肢的连接螺栓数量应接近)被认为是杆端中心受力。

此外,以下几种节点也可认为是中心受力:(a)杆件中间节间的连续节点,不论被支撑杆件是最小轴布置还是平行轴布置(图2.2.1中的节点1,2,3等);(b)交叉杆件有螺栓连接的交叉点;(c)双角钢组合杆件端部的螺栓连接点,不论单个螺栓还是多个螺栓连接(图2.1.1a或b):当L/rx或L/ry=0-120时使用№1(d)双角钢组合杆件中间的K型支撑点,当支撑角钢布置在节点板的前后面时(图2.1.2b):即图2.1.2b中0.5L/rx=0~120 使用№1而图2.1.2a中0.5L/ry=0~120 使用№2从有效长度系数公式№1~№3可以看出,K≥1.0,偏心是不利因素。

同样细长比,两端偏心的K值大於一端偏心;一端偏心的K值大於两端中心。

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角钢端双肢连接,这对於改善顶架、横担和曲臂等部位的主材受力条件是有意义的,往往在构造设计时也是能做到的。

在大细长比范围(L/r≥120),杆端的扭转约束成为影响杆件有效长度的主要因素。

它与杆端连接螺栓数量和节点刚度有关,而与角钢单肢还是双肢连接无关。

杆端扭转约束作用的判断将结合《美国标准》的新建议在2.2.2节中阐述。

从公式№4~№6可以看出,K≤1.0,杆端有扭转约束作用是有利因素。

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使杆端有扭转约束作用。

上述№1~№6有效长度系数公式主要适用於除主材和辅助材以外的其它受压材(KL/r≤200)。

主材一般均为双肢连接,有效长度系数同其它受压材公式№1(K=1),但限制细长比KL/r≤150;辅助材端部支承条件与其他受压材类似,但限制细长比KL/r≤250。

因此,《美国标准》对主材和辅助材的有效长度系数公式也分别列出。

但杆端支承条件的判别是相同的。

2.2 本标准采用《美国标准》有关杆件有效长度的新建议2.2.1对图2.2.1b所示的平行轴布置型式,主材的计算长度要乘以1.2系数。

上至少要有两个螺栓,且在应力平面内,节点上提供约束杆件的刚度系数(L/I)的总和大於杆件的刚度系数,则认为杆端有扭转约束作用(这规定与1997年版以前的美国标准相同);如果杆件通过节点板连接到提供约束的杆件上,除了满足上述规定外,还要考虑杆件与节点板连接的不同情况:(1)如果杆件端部仅仅连接在节点板上,不能考虑杆杆端部的约束作用;(2)如果杆件端部既连接在节点板上,又连接在提供约束的角钢上,可以考虑杆端有约束作用。

此外:a)如果节点上的各杆件可能同时压屈,那么节点不能对杆件提供约束;b)多个螺栓连接的单角钢中间节点(图2.2.2-1c),可认为有扭转约束:即图2.2.2-1c 0.5L/rz=120~250 使用№6而图2.2.2-1b 0.5L/rz=120~225 使用№5图2.2.2-1a 0.5L/rz=120~200 使用№4c)多个螺栓连接的双角钢中间节点(图2.2.2-2c)可认为有扭转约束作用:2.2.3杆件在垂直桁架的平面(平面外)无支撑,且杆件在等节间无支撑长度(L)内,力的大小有变化(图2.2.3及图2.1.2中的P1和P2),则垂直桁架平面的杆件有效长度系数可按以下确定:(1)当P1和P2均为压力,且P1>P2K’=0.75+0.25(P2/P1)(2)当P1和P2分别为压力和拉力K’=0.75-0.25(P2/P1)然后,对杆件一端偏心或两端偏心的K值进行修正:KL/r=K(K’L)/r2.2.4交叉斜材的有效长度交叉斜材按不带辅助材、交叉点以下带辅助材和交叉点上、下均带辅助材三种布置型式,以及受拉材内力与受压材内力的比例不同,<美国标准>其有效长度按表2.2.4确定。

该表适用于等边角钢或不等边角钢(短边连接)两种情况。

如果只考虑等边角钢,表中带·者可省略,计算项目基本上同《中国标准》。

从不等边角钢与等边角钢的特性表中可以看出,虽然长边与等边角钢相同的不等边角钢,截面积小于等边角钢,但对平行轴的迥转半径大于等边角钢。

因此,有时交叉斜材选用不等边角钢比较经济合理。

但是,不等边角钢的最小轴迥转半径比等边角钢小,选用不等边角钢时,还要验算杆件绕最小轴稳定项目。

如果选用不等边角钢(长边连接),拉杆内力≥20%压杆内力时:计算长度应取L=L1+1/2L2;拉杆内力<20%压杆内力时:计算长度应取全长L3。

可以看出,交叉斜材选用不等边角钢(长边连接)是不经济的。

2.2.5杆件有效长度系数的应用(1)《本标准》关於杆件有效长度系数,是假设角钢上的螺栓孔位置尽量靠近角钢的棱边,且不大於肢宽的一半。

如果不符合这要求,要考虑杆件受力偏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