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端午节来历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一个节日,它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传说。
一、屈原投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最有名的莫过于屈原投江。
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在他的劝谏下楚国还是偏安于自己的境地,而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后来,他因为背叛了国王,被流放到了乡下的荒野。
屈原对于国家的疾苦非常痛心,他感到不忍见到国家的颓势,终于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
当地的百姓听说这个消息,于是就在江边撒下米粒和五色丝线,以避开江中的鱼鳖来藏住他的身体。
二、蛇妖退散据传说,古代某国有一条恶蛇沿着河流靠近一个小村庄,它会吃掉和毒死村庄里的人们。
为了保护自己,村民们遂开始了一项庆祝五月初五的活动。
他们吃粽子,挂艾草,在户外跳舞等等。
最后,这条蛇吓了一跳,蛇妖退散,村民们终于可以平安了。
三、祭龙舟端午节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由来传说,那就是关于祭龙舟。
古时候的江南是非常多水的地区,由于水域中经常会出现水怪或是蛟龙,所以许多江民相信五月初五是这些“水怪”们的出没之日。
于是,他们便打算每年在这个时间祭拜蛟龙。
最开始,江民们只是用一些新鲜的食品和鲜花来祭拜蛟龙,但是渐渐的发现也不见效果。
后来,他们便开始用龙舟去划水,希望能够赶走蛟龙,并且,在龙舟上面载上棕叶或者芦苇,就可以抵挡蛟龙的进攻。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但是这些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关系。
无论是屈原的离世,还是祭拜蛟龙,人们在庆祝的同时也会把一些自然界的秩序加上祭拜和抵御。
在一些传说中,人们除了制作粽子来感谢五谷丰登外,还会用艾草来抵挡疾病,用龙舟来驱赶水怪,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们意识到,尊重自然,共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个体现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象征。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

端午节故事传说的名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它由许多故事和传说组成,这些故事和传说代表着中华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精髓。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的名称。
一、屈原投江“屈原投江”是端午节的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屈原是周朝时期最知名的爱国诗人,他为国家忧心忡忡、望眼欲穿,但是最终因为被诬陷而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
据说,当时,百姓为了缅怀他,纷纷把米、肉等食物扔进江中,希望鱼虾不会啃食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战国筛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吴起的将军,他在战争中才智过人,巧妙地利用一只筛子,避开了暴君秦王的诈骗,换来了战争胜利。
为了纪念吴起,人们在端午节时将竹筛子翻转成倒置状态,称为“战国筛”。
三、五郎登高五郎登高是一位汉朝时期的青年英雄,他有着高尚的精神,一生忠于国家和人民,没有畏惧困难和惧怕死亡。
据说端午节那一天,他登上山顶,向上八方呼喊着“脱兔栽松,长生不死”,以表达他的志向和信仰。
后来,这个令人感动、激励人心的故事也成为端午节的中一项经典的传说。
四、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据说,这个传统活动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在历史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
古代人们相信,在端午节这一天,江河中的恶魔会钻入水中惊扰居民,于是有人就想出了在江中赛龙舟的方式来消除魔障。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还可以显示出农民的勇气与力量。
五、草衣之谜草衣之谜是端午节的神话传说之一。
据传说,一个穷苦的老人捡到了露天的草衣,把它带回家给女儿穿。
女儿穿上草衣后,却神奇地消失,后来又神奇地回来。
老人非常好奇,于是他在女儿离开时偷看了一下,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女儿变成了一条小龙飞走了。
老人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撼,他派人摸清了此事后,便把这个故事向别人传递,而这个故事就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经典的传说。
六、菖蒲香“菖蒲香”是端午节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品。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100字左右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100字左右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下面就来一一介绍一下。
1、屈原投江传说据说,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名叫屈原。
屈原非常爱国,但遭到了当时的政治强权的排斥和诽谤。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这天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
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啃食,百姓们纷纷划船捞起他的遗体,这也形成了后来的龙舟竞渡活动。
2、拜龙节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凶猛的龙,它经常出没在人们的田野、河流和山林之间。
当时的百姓认为,龙是蛟的一种,有着不幸之灾。
于是,大家开始举行“拜龙节”,祈求龙神能庇佑人们平安幸福。
3、投铅钩传说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叫做吴钩的文人,他非常喜欢钓鱼。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拿着自己铸造的铅钩到江河岸边来钓鱼。
一个鱼儿咬上了铅钩,带着铅钩向江中游去。
吴钩赶紧跑过去,想将铅钩取回来,却不慎跌入江中。
吴钩从此也成为了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4、踏青节传说端午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山野郊外,采摘艾草、菖蒲等鲜花草药,随地而坐,赏花品茶,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这也来源于传说,古时候,端午节时,人们会踏青上山,观花赋诗,让身心放松,享受自然之美。
5、绑五色线传说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绑五色线。
据说,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用五彩缤纷的线绑在自己的手腕上,能够起到辟邪、消灾避邪的作用。
这也源自古代的传说,五色线代表着五个方位和五个元素,绑上五色线可以请神保佑,消灾避邪。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份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不仅可以品尝美味的粽子,更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秘传说的魅力。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简介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一、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省一带),与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
屈原是楚怀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内外交困和阴谋诡计,楚国逐渐衰弱,屈原对此深感忧虑和无奈。
据传说,怀王被自己的宠臣谗言所蒙蔽,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触景生情,毅然投江以自尽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思念之情。
当地的渔民们得知消息后,纷纷划船拯救,但已无济于事。
为了避免屈原的身体受到污染,渔民们把艾叶、粽子投入江中,以阻挡恶魔和水中的鱼虾对屈原的侮辱。
除此之外,渔民们还敲鼓打舞,试图把恶魔们吸引到别处。
传统的龙舟竞渡就是由此而来,象征着人们拯救屈原的行动。
二、屈原灵魂的传说据传说,屈原的灵魂未能安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飘荡在大江边。
为了让他的灵魂不再受到干扰和伤害,人们开始制作粽子,并且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的牺牲。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用鲜竹叶包裹的美食,有着各种不同的馅料,如红豆沙、大枣和咸肉等。
人们相信,食用粽子可以驱走邪恶并保护身体健康。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粽子可以作为鱼虾的饵料,使它们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的灵魂。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夸父追日。
夸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化身神,他以想追赶太阳而著名。
在夸父追逐的过程中,他飞奔了九天九地,在高山之巅才放弃了追逐,并最终丧命。
人们为了纪念夸父,也在端午节时举行特殊的风筝比赛,竞相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以追逐自由。
三、现代的端午节庆祝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依然受到重视和庆祝。
各地举办着龙舟竞渡比赛,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
这是一项精彩而激烈的体育运动,也成为了推广体育、展示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风筝、庙会等。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品尝各式各样的美食,如粽子、菖蒲酒、艾叶粥等。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这个节日的起源源远流长,有着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投江和粽子起源的传说,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
一、屈原投江的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山鼻祖之一,也是“楚辞”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屈原颇得楚国大夫和民众的爱戴,但却遭到了当时的统治者贪官污吏的排挤迫害。
他为了不忘民间疾苦,为楚国谋求兴旺发达,不幸被流放到了昭陵,终日沉湎于忧国忧民之中,直到他的家乡被外敌攻破,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便绝望地选择了自杀,投身到了泰山之中的汨罗江,以身殉国。
在那个年代,很多渔夫会为了吓走江里的惊鳟鱼,打击出击击鼓,滴水成音。
听到屈原投江,家乡的百姓非常悲痛,他们带着粽子,划着小舟,在江中搜寻屈原的遗体,在找到了屈原的遗体之后,他们端起粽子沉潜于水中,为屈原奠定。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要放龙舟、吃粽子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二、粽子起源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个叫做乌江的河流,沿岸住着许多的百姓,经常有恶龙出没,祸害百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惜没人敢出头说话。
后来,一个叫做卜商的爱国人士,从老百姓中间挑选出一些人共同作战。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采取了很多巧妙且独特的战术和武器,最后成功将恶龙打败,并送回给玉皇大帝。
为了纪念这场伟大胜利,人们就用箬叶包着糯米,然后加上五福临门的豆子、花生、蛋黄、肉等食材煮成粽子,以此纪念卜商和他们共同的胜利。
以上就是端午节的两个传说故事,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英雄、爱国人士和他们的事迹,举行了形式丰富、内容丰富的宋山祭、放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这些活动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厚底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人们还能继续保持这个传统,一起庆祝这个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不同的端午节来历传说
课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
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现在国家已将端午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希望大家也能牢记传统节日,勿忘中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得到发扬!
作文素材:家乡的端午节与屈原无关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有关屈原的贴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而明天的端午节,只是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
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
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必过的四大节日之一。
根据农活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
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一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一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
更有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
午之说了。
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
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
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
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
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送年为止,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大声呼吁,乡亲们啊,端午节的战线再不能拉长了,否则就要超过春节了,那还成什么体统呢,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到这时,才遏制住了端午节继续发展的势头,否则,家乡人一定会把端午节弄得比春节还要隆重。
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只因家乡的端午节象征着播种,象征着希望,所以仍然与屈原无关。
其实家乡并不叫端午节,他们叫过端阳,就如他们把春节说成过年一样。
尽管说法不同,但实际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
过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难过年年过,那么过端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条苦难的长河,偶尔在长河中拾起一小瓣精致的贝壳或者到银河采撷到一丁点星光,以此来点燃乡亲们播种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为一种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
只是,过了这些节日之后,他们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在他们求索的空隙中,忙里
偷闲度过的这样的端午节,真的与屈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