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合集下载

端午节儿歌童谣五月五简谱

端午节儿歌童谣五月五简谱

端午节儿歌童谣五月五简谱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端午节,这一天也是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纪念日。

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和传统,其中儿歌童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会跳起五彩绸带舞,并唱着各种鲜活的儿歌童谣,共同欢度这个节日。

五月五的儿歌童谣可以说是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主题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些脍炙人口的端午节儿歌童谣。

《荡秋千》是端午节必唱的一首儿歌童谣。

这首儿歌童谣具有非常高的游戏性,孩子们可以在室外或者房间里荡秋千,让这首歌曲更具有节日气氛。

下面是《荡秋千》的简谱:简谱:1,2,3,4,5,6,7,11,2,3,4,5,6,7,1往左荡,往右荡,上下颠簸叮铛响左右低,上下高,快乐到明天早《五色线》也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端午节儿歌童谣。

它不仅有着优美的旋律,还有易于唱的歌词,让孩子们能够快速掌握。

下面是《五色线》的简谱:简谱:1,1,1,2,3,3,3,3,2,2,1,1,2,3,3,2,2,1,1五色线,五色线,红色的是我心肝,黄色的是我小鸟,绿色的是翠花枝蓝色的是我天空,紫色的是我帽子绳,五色线,五色线,喜庆端午节真热闹《穿小鞋》是一首传统的端午节儿歌童谣,它的歌词充满了古风韵味,充满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下面是《穿小鞋》的简谱:简谱:1,1,2,3,4,4,5,5,4,3,2,2,3,4,4,5,5,4,3,2,2穿小鞋,吃粽子,扇子招,招醒了全家子,蒲笠扣,扣日头,庆端阳,儿女欢。

总之,在端午节这一天,唱儿歌童谣和跳五彩绸带舞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些儿歌童话和舞蹈不仅能够带给孩子们快乐和温馨,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一起,唱响端午节的欢乐声!。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摘要:一、端午节简介二、端午节儿歌童谣概述三、十首端午节儿歌童谣详述1.赛龙舟2.挂艾叶3.佩香囊4.吃粽子5.点雄黄酒6.五彩丝线7.钟馗驱鬼8.白娘子传奇9.屈原投江10.纪念伍子胥四、端午节儿歌童谣的意义与价值正文: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伍子胥等忠臣烈士的纪念。

端午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习俗,如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

同时,也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儿歌童谣流传下来。

以下为您介绍十首与端午节相关的儿歌童谣。

1.赛龙舟:这是一首描述端午节赛龙舟盛况的儿歌。

歌词中唱到:“五月五,闹龙舟,欢欢喜喜过端午。

咚咚锵,咚咚锵,大家一起划船忙。

”2.挂艾叶:这首歌谣描述了家家户户挂艾叶的景象:“挂艾叶,辟邪气,蚊虫不来叮咬你。

端午节,门插艾,健康平安人人爱。

”3.佩香囊:香囊是端午节常见的饰品,这首歌谣赞美了佩香囊的习俗:“香囊香,香囊甜,里面装着香料和药材。

端午节,佩香囊,健康快乐伴成长。

”4.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这首歌谣描述了人们对粽子的喜爱:“粽子香,粽子甜,红枣馅、豆沙馅,家家户户包粽子,端午节庆团圆。

”5.点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饮品,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这首歌谣传唱了点雄黄酒的场景:“雄黄酒,消毒驱虫,点额心,保平安。

端午节,喝雄黄,百病不侵身体健。

”6.五彩丝线:这首歌谣描述了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五彩丝线,吉祥如意,系在手腕,健康平安。

端午节,系五彩,祝福长辈长寿康。

”7.钟馗驱鬼:这是一首描述端午节驱鬼辟邪活动的歌谣:“钟馗舞,鬼魅怕,家家户户贴钟馗。

端午节,驱鬼邪,祈求平安祥和家。

”8.白娘子传奇:这是一部描述白娘子与许仙爱情故事的歌谣,与端午节传说有关:“白娘子,端午节,西湖边上遇许仙。

一段情,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传家宝。

”9.屈原投江:这是一首描述屈原投江殉国的歌谣:“屈原忠,以身殉国,端午节,泪满襟。

龙舟竞,传颂英名,世世代代敬忠良。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歌谣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歌谣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歌谣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时节日的传统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日,即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和歌谣是我们传承和纪念这个节日的重要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故事和歌谣吧。

一、屈原和粽子的故事众所周知,屈原是端午节的主角之一。

据《史记》等记载,屈原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楚国著名的诗人。

在他活跃的时期,楚国疆土范围广阔,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但是,他的言行却引起了一些当时的贵族阶层的不满,最终被秦国囚禁和驱逐,最终在洞庭湖里投河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名,就把五月初五日改为“端阳节”,并排练各种肢体舞蹈、角力、投壶、跳踢毽子、赛龙舟等活动来纪念他的生辰。

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粽子”了。

因为屈原对国家的忠诚,人们怀念他,就用粽叶裹着糯米和各种食材,象征着他的身体。

而且在包粽子的时候,还要用五彩的丝线来系扣,以显示礼仪之美。

这样,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农民美食。

二、龙舟比赛的故事端午节最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了。

据《春秋鼎公世家》的记载,赛龙舟起源于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的屈大父率众抵御强敌,为了鼓舞士气,屈大父就命令他的士兵在河上划船,同时还布下了五色彩带,以表示对抗强敌。

结果,他的船队战胜了敌方的船队,人们由此将其归于“龙力”与“虎智”的作用下而得胜的象征所在。

并且,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壮士,就把赛龙舟活动作为端午节的一个传统活动之一,从战争的运用转化为体育的传统活动和娱乐比赛。

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国家体育项目之一,成为了端午节期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商品。

三、节日歌谣的传唱端午节的歌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文化传统。

其中最受欢迎的歌谣就是“五色线”和《端午》。

这两首歌曲都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珍品。

在过去,人们参加端午节活动和游行时,总会唱起这些歌曲。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

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原创版)目录1.端午节的简介2.儿歌童谣在端午节中的重要性3.端午节的十首儿歌童谣介绍3.1《端午节》3.2《五月五,是端阳》3.3《赛龙舟》3.4《吃粽子》3.5《挂艾叶》3.6《佩香囊》3.7《点雄黄酒》3.8《五彩丝线》3.9《龙舟竞赛》3.10《端午节的祝福》正文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重午节、五月节等,是流传千年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以各种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儿歌童谣在端午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以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特点传承着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十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童谣。

首先是《端午节》:“五月五,端午节,龙舟竞赛水上闹。

粽子香,艾叶绿,佩香囊,点雄黄酒,家家户户庆佳节。

”这首儿歌简洁明了地概括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其次是《五月五,是端阳》:“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

吃粽子,赛龙舟,小孩儿脸上笑。

”这首儿歌以欢快的节奏表达了端午节的喜庆氛围。

再来是《赛龙舟》:“赛龙舟,赛龙舟,水中龙舟争上游。

加油声,鼓声喧,争先恐后竞速舟。

”这首儿歌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

接下来是《吃粽子》:“五月五,吃粽子,甜粽子,咸粽子。

红枣馅,豆沙馅,家家户户庆佳节。

”这首儿歌表现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挂艾叶》则是这样描述的:“五月五,挂艾叶,门上挂,家里安。

驱蚊虫,保健康,家家户户庆佳节。

”这首儿歌介绍了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

《佩香囊》:“佩香囊,佩香囊,香囊里面放香料。

驱蚊虫,保健康,小孩儿身上挂香囊。

”这首儿歌描绘了端午节佩香囊的情景。

《点雄黄酒》:“点雄黄酒,点雄黄酒,五月五,家家有。

驱蚊虫,保健康,庆佳节。

”这首儿歌介绍了端午节点雄黄酒的习俗。

《五彩丝线》:“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手腕上,脚踝边。

五彩丝线象征吉祥,家家户户庆佳节。

”这首儿歌描述了端午节佩戴五彩丝线的景象。

《龙舟竞赛》:“龙舟竞赛,龙舟竞赛,水中龙舟争上游。

端午节日儿歌

端午节日儿歌

端午节日儿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龙神、驱邪避疫的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端午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其中儿歌是这一节日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端午节的儿歌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庆祝活动。

一、《艾叶儿》“艾香传十里,情谊传万里;五色线一条,平安放心间。

”《艾叶儿》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儿歌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人们会将艾草烘干后,制成细长的艾叶束,用五彩丝线打结系在门口,还会将艾叶挂在床头、窗户上,以避邪驱瘟。

《艾叶儿》就是以这种风俗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端午节的祝福和庆祝。

二、《五根线》“五根线,五彩线,缠尽赛长城,缠住恶龙不放行。

”《五根线》这首儿歌是关于为端午节缠绕五彩五线的活动所写的,传说这些五彩五线可以将魔、妖和疾病等邪恶力量封印在外面,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安心。

三、《赛龙舟》“龙船儿准备,划桨人已齐,浆声喊声响,比赛会取胜。

”《赛龙舟》这首儿歌是关于端午节的赛龙舟竞赛活动所写的,这一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屈原,一个忠诚的官员,因被贪官陷害而投江自尽,众人为了寻得屈原的尸骨,便划起龙舟在江水中搜寻,于是赛龙舟的活动便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庆祝活动。

四、《粽夹儿》“粽叶子中藏一肉,妈妈自己包;小手搓圆馅团,用竹叶包粽子。

”《粽夹儿》这首儿歌描绘的是我们在端午节时所吃的传统食品——粽子。

粽子是一款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食品,它以糯米、肉类和其他佐料和香料为主要原料,将精选的食材包裹在艾叶或竹叶中蒸煮而成。

这首儿歌表达了对节日美食的渴望和向往。

五、《喜过端午节》“端午节到了,好心情喜欢闹;粽子香喷喷,让我们觉得温馨好。

”《喜过端午节》这首儿歌简单明了,直接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庆祝活动中的喜悦和兴奋,它的优美旋律和欢快曲调将人们的情绪引领到最高点,从而更好地感受到了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端午节幼儿儿歌

端午节幼儿儿歌

端午节幼儿儿歌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总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首有关端午节的幼儿儿歌,让我们一起来欢快地唱起来吧!《粽子粽子真香香》粽子粽子真香香,端午节来吃一场。

绿色的叶子把它包住,甜的枣子放在中间。

端午节到处都有粽子,五彩斑斓真好看。

一口咬下满嘴香,真是美味又好吃。

《龙舟龙舟划呀呀》龙舟龙舟划呀呀,端午节大家一起划。

船头有个龙头领,船尾有个舵手带。

小朋友手里拿彩绳,扔向天空甩得高。

五色彩绸飘起来,给我们带来好运来。

《踩高跷》端午节有一种游戏,就是踩高跷过河流。

老师教我们学走钢丝,一步、两步,不摔倒。

小朋友踩上高高的跷,笑声响彻云霄。

蹦蹦跳跳好开心,大家一起欢乐的笑。

《杜鹃花开》端午节的时候,树上开满鲜花。

杜鹃花红艳艳,轻轻摇晃在树下。

小朋友手里拿彩绸,树下跳起欢快舞。

鲜花开得美丽,带给我们无限乐趣。

《五彩线》端午节的五彩线,发出远处的笑声。

线绕杆子转圈圈,小朋友们玩得热火朝天。

五彩线红、黄、蓝、绿,五彩斑斓非常美。

积极参与好运来,端午节快乐天天。

端午节幼儿儿歌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歌曲,更好地了解和体味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围绕着龙舟、粽子、高跷等传统元素,一起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端午节吧!。

端午节由来、童谣、习俗、活动作文

端午节由来、童谣、习俗、活动作文

端午节由来、童谣、习俗、活动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

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啊,跟一位大诗人有关,他叫屈原。

屈原一心为国家,却被坏人陷害,流放到了江边。

最后,楚国被敌人打败,屈原心碎了,就选择了跳江。

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每年这个时候吃粽子、赛龙舟,希望鱼儿们别咬他。

端午节的童谣。

“五月五,粽子香,家家户户插艾忙。

龙舟下水咚咚响,一起庆祝端午忙。

” 这童谣一读就让人感觉节日的气氛扑面而来,像不像咱们小时候跟着大人一起包粽子的场景?那香味,那笑声,都在这童谣里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嘛,习俗可不少。

吃粽子是必须的,那咸甜口味,想想都流口水。

还有啊,得挂艾草、菖蒲,驱蚊又辟邪。

赛龙舟那就更热闹了,锣鼓喧天,水花四溅,大家都抢着看。

端午节的活动。

端午节这天,活动特别多。

赛龙舟是最吸引人的,那速度,那激情,简直了!还有包粽子比赛,看谁的粽子包得又快又好。

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别提多开心了。

这端午节,不就是为了让咱们高兴嘛!。

端午节敲大鼓儿歌

端午节敲大鼓儿歌

端午节敲大鼓儿歌端午节敲大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秋时期,有诸侯国楚国大夫屈原,因为不满足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投江自尽。

当时百姓为了悼念他,纷纷投入江中米饭,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

后来,人们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端午节,而敲大鼓,就是为了驱逐瘟疫,祈求平安和健康长寿。

端午节敲大鼓的儿歌,一直流传至今,是端午节期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吧:一、敲鼓调敲起我鼓儿,敲起我鼓儿,敲得那江儿沟儿;敲击篆儿陀儿,敲击篆儿陀儿,敲出那紫气东来。

在敲鼓调中,我们可以听到儿歌中明快的节奏和有力的鼓点,随着儿歌的唱响,伴随着鼓声的落下,让我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氛围。

二、曲阜伯俊乐曲阜伯俊乐,曲阜伯俊乐,张冠举,郑闵生;王昌龄,郑谷;敲出那曲阜伯俊乐。

曲阜伯俊乐是中华传统音乐之一,这首敲鼓儿歌中反复提到曲阜伯俊乐,就是要表达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三、挑红旗儿挑起我红旗儿,高高地挥起;拉起我军鼓儿,响亮地敲起;敲击篆儿陀儿,敲击篆儿陀儿,敲出那曲阜伯俊乐。

五年一度的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传承的重要节日。

在挑红旗儿的这段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端午节期间人们的欢庆和庆祝,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敲大鼓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敲大鼓的过程中,传递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福祉的祈求,也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敲大鼓更是一种向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的致敬。

端午节敲大鼓儿歌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讲述了我们人民群众对于生命和福祉的憧憬和唯美的理念,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让我们在今后的端午节中,共同感受端午的氛围,感受鼓声的敲击,感受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同时也表达我们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于文化传承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端午节来历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儿歌
棕子xx,xx厨房。

xxxx,xxxx。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xxxx。

这儿xx,那儿xx,处处都xx。

五月五,是xx。

门插xx,xxxx。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xx。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端午习俗、童谣等20xx-05-15 16:25 | #2楼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一、端午的由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全国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端午雨、跳钟馗、长命缕、拴五色丝线
三、xx端午节习俗
1、节日前一天挂好桃枝:
每逢端午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桃枝,这已成为当地人过端午节的重要形式。

一般桃枝在五月初四晚上就要挂好。

2、手工布猴挂于门楣:
猴子有看门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悬挂于门楣上,寓意避邪驱病,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3、花草泡水洗手洗脸
4、五彩绳: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5、端午吃粽子:
最开始吃粽子是在寒食节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之所以端午节要吃粽子只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定的一个说法而已。

6、端午插xx:
在客家地区,将艾叶、菖蒲、桃叶等草药捆-绑成一束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是过端午节较普遍的一种习俗。

传说,人们把艾草、菖蒲挂在门前,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

四、端午节故事
端午节插菖蒲xx的传说
话说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甚多。

老百姓对黄巢有很多误解,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有一天,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批批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的
军队就要攻进邓州了。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这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你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
正是五月初五端阳节,黄巢的军队果然攻下了邓州城,只见城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因而全城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从河南一直传到各地,几乎传遍整个中国。

五、端午节谚语
1、清明插柳,端午插xx。

(北方)
2、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xx)
3、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4、端午不戴xx,死去变妖怪。

(xx)
5、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6、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xx)
7、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xx)
8、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9、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10、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11、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xx)
六、端午节xx
1、“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xx,那儿xx,处处都xx。


2、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3、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4、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