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流传着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与传说。

一、屈原投江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政治主张被当时的贵族所不满,被楚怀王贬为上将军的职位。

在被贬后,他游走于楚国的各地,祈求改革。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反而引来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在楚国内部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政变,楚怀王被新的统治者赶下了台,楚国陷入了混乱之中。

屈原深感国家的危局,痛心疾首。

最终,在端午节这天,屈原绝望地选择了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划龙舟进行竞渡,以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二、屈原与粽子据传,当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非常伤心,纷纷涌到江边寻找他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把吃剩的饭团扔进江中,又在外面用竹叶包裹好,使之食人者有所顾忌。

后来,人们为了祭奠屈原,也开始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类似饭团的食物,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粽子。

而且,由于端午节在夏季时节,人们希望通过吃粽子驱邪避暑,因此在粽子中常常加入艾叶,被认为有驱除瘟疫的作用。

三、龙舟竞渡的传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之一。

据传,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百姓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而划船。

他们在船上敲鼓吹箫,打扮成巫神图腾的面貌,希望借助声响和形象驱逐不祥之气。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曹操的。

相传曹操曾是魏国的一位权臣,他为了表示对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纪念,组织了一次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这个活动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沿袭至今。

无论是哪个传说,龙舟竞渡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竞渡活动,成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端午节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拥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仅增添了端午节的神秘色彩,更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简介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传统端午节的知识

关于传统端午节的知识

【导语】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近段时间⼤家对端午节的关注也明显多了起来,很多朋友想了解下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习俗等相关信息,为⼤家简单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端午节感兴趣但不是很了解的络朋友有所参考。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1】 端午节是古⽼的传统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兰等⼈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端午节也称诗⼈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的祖国被侵略,⼼如⼑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的祖国,于五⽉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投汨罗江⾝死,以⾃⼰的⽣命谱写了⼀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夫的⾝体了。

⼈们见后纷纷仿效。

⼀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

以后,在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龙⾈竞渡、吃粽⼦、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2】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 赛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五⽇划龙⾈以纪念之。

借划龙⾈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体。

竞渡之习,盛⾏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的来历

端午的来历

端午的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船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的起源和来历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将结合历史传说和相关的习俗,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有影响力的传说是与屈原有关。

屈原,又称屈原公,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说,他因忠诚爱国而被楚国王宠信,担任了楚国的宰相职位。

然而,在战国时期,楚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

寂寂无闻的宰相屈原被一些奸臣诽谤陷害,楚国王被欺骗并相信了诽谤屈原的言论,于是将他贬斥到楚国边境。

在边境生活的屈原深感寂寞和思乡之苦,他对家乡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无时不刻地萦绕在心头。

他看到边疆百姓的痛苦和困境,对楚国的虚弱和内乱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和忧愁,他用石块写下了《离骚》这篇有着浓厚爱国情怀的诗篇。

然而,楚国王和奸臣却对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视而不见。

终究,屈原的忧郁和困惑无法寄托,他终于选择了自杀。

他走进了汨罗江,抱石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奈的悲伤。

当地百姓得知屈原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希望能安葬屈原的遗骸,以表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为防止鱼虾啮食屈原,百姓们纷纷投入食物、米饭和雄黄酒,以驱赶鱼虾。

此后,此举成为端午节习俗之一。

另一个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与著名的民间英雄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臣和将领,是屈原的朋友。

他和屈原一样,也因忠诚爱国而被不公正对待和贬官。

伍子胥在被贬到越国后,为了报国仇家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筹划复仇计划。

他最终帮助吴国太子干将和蒙毅成功复国,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赞扬。

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贡献,也将端午节与他联系起来。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最著名的就是赛龙舟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特制的长篷舢板,可以容纳多名划手。

龙舟比赛起源于寻找屈原遗体的传说,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