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唐代宫廷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意义

唐代宫廷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意义

唐代宫廷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意义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而宫廷诗歌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和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唐代宫廷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深远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审美特点1.1 精炼简洁唐代宫廷诗歌注重凝练表达,通过有限的字数传递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象征意象和比喻等技巧,以简洁而精确的语言描绘自然、人物和内心世界。

这种简洁与精确性使得唐代宫廷诗歌充满了冷静、明快和刀削般尖锐的美感。

1.2 自然山水描写唐代宫廷诗歌在自然山水描写方面非常出色。

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山水景色的赞美与抒发内心情感,尤其是咏史怀古等题材。

诗人们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象,把自然景色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中,使读者能够共鸣并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1.3 借古讽今唐代宫廷诗人善于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实。

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传说与英雄人物的咏史歌颂,将思想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使得唐代宫廷诗歌不仅成为一种文学形式,同时也成为了表达个人和社会关切的重要途径。

2. 意义2.1 文化繁荣的象征唐代宫廷诗歌是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且文化发展达到巅峰时期创作的。

宫廷雅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宫廷诗歌相互渗透,并且得到了皇帝与贵族阶层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这种繁荣反映了唐代文化风貌,并成为后世文学艺术追求的典范。

2.2 世界文学的瑰宝唐代宫廷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不仅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诗的典雅风格、精湛技巧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很多外国文人将其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受到广泛传播与赞赏。

这些翻译作品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2.3 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启示唐代宫廷诗歌通过其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扎实的文化底蕴,为后世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唐代宫廷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点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领域,而是具有普适性和持久性。

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

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

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

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词《将进酒》的审美风格《将进酒》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咏酒诗篇,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其总体的文学风格以豪放飘逸为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咏酒诗篇《将进酒》,作为具有浓厚探究意义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风格上的审美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

也正因为如此,读者往往凭着作品的语言特色,就可以辨别出是谁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语言特色十分鲜明,在遣词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超长的夸张,高度的虚拟,在语言节奏和旋律上则奔泻急促、迸发突进、气势磅礴,这些都体现了其豪放的风格特色。

而《将进酒》,就是其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豪放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什么价值。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

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将进酒》豪放旷达的风格特色,也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段志西说:“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具有突出的狂放美特征,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磅礴遒劲的气势美,炽烈昂扬的激情美,和为了强化气势美、激情美而运用的奇谲的想象美、大胆的夸张美,从而达到了一种亦仙亦野、傲岸不羁的审美奇境。

”细看《将进酒》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认为人生虽短暂,但是人活一世,都要尽情把握享受生活每一天。

下面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它洋溢着诗人自信开朗、清高脱俗的气质――老天既然让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必定有我的用武之处。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

1、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2、苍凉悲壮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释义: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3、旷达开朗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4、深邃沉郁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代: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唐代诗歌是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唐诗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和思想深邃的内涵,向世人展现了唐人的审美取向与特点。

本文将从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与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1.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唐代人重视“品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具有先知性和文化普及性。

诗人们对审美质量的要求是以个人属性为中心,通过艺术的反映来追求完美和升华。

因此,在唐代诗歌中增长了对品行的重视,以道德为依托的人生观念才是唐代诗歌的基本审美取向。

2.文化意蕴唐代受到了文化的强烈影响。

诗歌在唐代作为文化艺术品和社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

因此,唐代诗歌越来越具有文化意蕴,突出了其独特性。

3.人物意境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人物意境中。

九成诗歌都以人物为主题,刻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人物意境表现了诗歌批判基础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4.意象唐代诗歌的意象多使用具有美感、文化意境和哲理性的画面和场景描述。

唐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形象的描绘和诗歌故事的构成与人的情感常常互相表达,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唐代诗歌的特点1.夸张与幻想唐代诗歌讲究意象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等特点,其中夸张与幻想是最为突出的。

唐代的诗人擅长于夸张和幻想,猛烈地描绘出了想象中的世界,这些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唐代诗歌的幻想元素、夸张元素特别多。

2.情感的表达唐代诗歌非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如《春晓》、《登高》、《静夜思》等名篇更是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高尚情感的独特魅力,这些情感包括爱、恨、哀、乐等。

唐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

3.节奏和韵律唐代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经常用诗歌的形式来体现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表达方式相对单调,但是其内部韵律和节奏却是非常富有音乐美感的。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1. 风格与语言:唐宋文学在风格和语言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唐代文学以清新明快、雄浑豪放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含蓄婉约、柔美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内敛和深邃。

这种差异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 情感与意境:唐宋文学都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唐代文学情感热烈、奔放,意境高远、雄浑;而宋代文学情感深沉、内敛,意境深邃、细腻。

这种差异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3. 内容与思想:唐宋文学在内容与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学以表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取精神。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方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变革和哲学思考。

4. 文化与社会:唐宋文学是唐宋文化的代表,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内省和反思,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保守。

这种文化差异也对唐宋文学的审美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审美在风格与语言、情感与意境、内容与思想、文化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唐宋文学审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唐宋文化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与审美趣味。

一、唐代文学的审美理念1. 追求自然真实唐代文人重视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真实和自然。

他们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描写社会风貌、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强调文字的真实反映。

在他们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社会风貌生动鲜活,自然景物栩栩如生。

他们用真实的写作手法打破了以往文人的形式主义,让文学更贴近生活。

2. 追求自由豪放唐代文人渴望自由,追求豪放的格调。

他们逐渐走出传统的束缚,弃用古文的形式,大胆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和表达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采用自由韵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唐代的诗歌,如杨炯的《行路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表达出了他们豪放的精神风貌。

3. 追求意境和深远思考唐代文人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深远思考。

他们以意境为重,通过描写景物、纵情抒发感情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他们触类旁通,善于通过一件小事引发深入的思考,凝练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即运用了吴兢的对联:“真山九嶷之所在,天柱琼楼之所凭”意境深远,引人思考。

二、唐代文学的审美趣味1. 咏史怀古唐代文人喜欢咏史怀古,对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怀有浓厚兴趣。

他们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追思和赞美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他们用咏史怀古的手法表现了对前人的尊敬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2. 描写自然山水唐代文人喜欢描写自然山水,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他们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浩渺壮丽的自然景色。

他们将山水融入自己的情感并进行抒发,达到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

3. 探讨社会现实唐代文人勇于探讨社会现实,直面社会问题。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分类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边塞军旅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从唐代诗歌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王开平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是一种意境——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学形象。

它是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籍的丰富情思所构成的艺术境界,是由特定的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在艺术上已臻于完美成熟,充分显示出中国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广阔深邃的意境美。

我国古代的诗歌美学思想,一向强调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应。

《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钟荣《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刘勰《文心雕龙》说:“感物吟志,莫作自然。

”凡此,都强调心物之间的感应。

这里面,既注意到物,又注意到心,诗是心物交感的艺术结晶。

唐人提出“境”或“意境”的命题,主张心物不仅感应,而且交互融合,渗透,成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唐诗的美就在于它们有了这种艺术境界,有了意境。

文学意境作为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一种高标准的美,它不仅应该是情景交融,而且还有其特殊的本质,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唐代诗歌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境生象外"和意境的空间美。

在阅读唐诗时,使我们感到在作品有形的具体的描写之外,会暗示、延伸出一个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

它是在作品已经描绘出来的审美物象指引下产生的,但又远远超过了审美物象具体描写的范围。

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片言可以明百意,坐役可以役万物”来概括意境这一突出特征。

他的几首著名的七绝诗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事代谢,古今更迭。

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态万状的景物中,诗人突出了作为关键性景物的燕子。

燕子飞来的时间是夕阳斜照,地点是野草生花的朱雀桥边,曾经是六朝时代以门阀著称的豪门甲第,而今却已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住宅。

尽管过去飞过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同于飞入百姓家的燕子,但由于诗人通过想象而将其融成一体,她就成为了饱经沧桑的最好见证。

尽管诗中没有一字一句点明题旨,但兴废之感,苍茫之思,却隐隐可见。

杜甫也是一位创造诗歌意境的大师。

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体验时,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由运动,通过自己的心灵把众多的审美意象一一摄进诗章,物化在艺术的时空之中,这众多的审美意象无不打上诗人情感的印痕,流淌着诗人的汩汩情诗,这艺术时空显示出的高远深邃的境界,为人所难企得。

杜甫的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浑穆,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情感的时间机制与意象的空间存在都达到高度有机的融合。

诗人为创造出美的意境,对现实时空进行了高度提炼和集中,舍弃那些与事物本质相对疏远的时空现象,而将那些能充分显示事物本质的时空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浓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取一于万”“收万于一”的杰作,我们不仅可以从并列的画面中体验到艺术对比的魅力,而且能够与诗歌内蕴着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

诗人通过这强烈的对比,深蓄着对不平社会“损不足”的异化现象的抗议,并从中蒸发出自己美丑判断的独特意蕴。

他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写了杜甫与李龟年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见面,前者是开元盛世时,在东都多次相会,后者是天宝后经过安史之乱在江南见面,东都是繁华的地方,江南有好风景,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老朋友见面应当是很高兴的,如果光说在李范和崔涤故居时常听他的音乐演奏,此时在江南又遇上他,这有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中间留一大段空白,有许多话没有说出。

即今昔悬殊,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迁,而且这次见面又是在特定的“落花时节。

”因此,“风景不残”世事全非,社会雕敞衰乱,身世飘零,尽隐含在不言之中,表面上看并无盛衰的描写,实则诗的真正意境却在言外。

李白诗歌也深得“无言”美之真髓。

他的诗虽多通俗易懂,但却含蓄不尽,意味深长,如《独漉篇》中写的“罗惟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表面上是写一位闺中女子,最初被人猜疑,终于真象大白。

其实这是诗人晚年从璘蒙冤,因借此以表白自己忠心报国的哀曲的。

李白还有些诗,看起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其实都是有感而发,寄兴深远的作品。

李白的绝句,更是如此。

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

只见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入神远,太白有焉。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通篇只叙事、写景,无一句言情,可是读过之后,我们只觉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别情,就象滚滚江水一样奔流不尽。

舟影已经消失,只有长江在极目处奔流。

天际的江水其实也不可能望见,但把友人带往异地的滔滔大浪却在诗人脑中翻涌。

推而论之,天际滔滔而去的江面上必有扁舟一叶,舟中友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这里静穆无语,悄然无声,“孤帆”“远影”“碧空”“江水”——这雄深壮阔的画面,蕴含着奇特的意境,惆怅别情完全融合在这四面景物之中,造成浓烈的艺术氛围,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诗犹如电影中的空镜头,再现了琵琶女演奏琵琶和自诉身世后,船里船外,寂然无声,主人客人心头压抑,沉默无言的景况,我们仿佛能从中品味到诗人闻曲知情之后所产生的怜人、自怜、回忆、思索乃至朦胧的希望等等心绪回荡于秋月江涛之间。

由于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对意境的追求,所以他们能够恰到好处地选择组织了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审美意象,物化在艺术时空里,形成鲜明独特的“境生象外,”和具有空间美的诗歌意境,让读者从诗中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的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

二、意境的动态美和传神美唐代诗歌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咏物诗,自然山水诗,都注意了以动态来熔铸意境,使诗的境界中蕴含着运动不息的气机,能给人以想象联翩的心理感受。

司空图《诗品》用“若纳”水辖,如转丸珠”来形容诗歌意境的这种动态特征。

读李白的诗我们会觉得李白的意境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动态化的,诗人强烈的感情波澜,使诗的意境动态横生,变化多姿,使人感到力量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18世纪美学家莱辛在《拉臭孔》中精辟指出:“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因而诗不宜象画那样表现物体的静态,必须着力于动,即使是静态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把静止状态的事物变成为动态。

李白诗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

如《上李邕》中的大鹏扶摇直上,《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飞流而下,《游秋浦白笱陂》中的明月由天而降,《公无渡河》中的黄河奔腾咆哮……。

如此等等,都给人以直观的强烈的动感。

在动态的境界中,使人得到一种激昴奋发,荡气回肠骨惊神悚的审美感受。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王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通过“连”“横”“拔”“掩”“倒”“倾”的连续动作。

不但描绘了天姥山之高大雄伟的外形,而且更主要的是描写了它的神情风貌与气势,使得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上的巨人天姥面前相形见小,只好低头下拜。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此诗前二句写得极其幽静空寂,后二句则与之相反,写的却是一种动的画面。

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前写静、后写动,是矛盾的,但从诗的整个意境来看,却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整个春山的夜晚是宁静的,山鸟的鸣声正是更加好地表现其宁静。

这种静中见动,寓动于静,故愈见其静。

殷诱认为王维的诗“在泉为珠”即具有一种空灵剔透、流动不息的美。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红花本是静物,但由于诗人善于点化,结果把簇簇的鲜花变成团团的燃烧着的火焰,在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的鲜艳耀眼。

张志和的《渔父》:“秋山入簾翠滴滴“写的是秋山,秋山的色彩原是凝固的东西,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是富有生气地,而且自然会流动起来。

自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之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则不但注意描写人物的眼睛活动,而且也注意刻划体态仪容,风度和神情。

这种通过动中传神来达到写貌的艺术特点,正是中国诗歌创造意境的优良传统。

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的奇趣在于它不是实地摹写渔翁的捕鱼劳作,而是选取其汲清湘,燃楚竹具有特异情趣的晨炊图景,从而表现渔翁寄形碧山绿水之间的自由恬淡生涯。

从那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有声有色包蕴深远的动态画面中,不仅能使人想到渔翁超脱尘世,逍遥自适的情怀,而且也可以使人意会到诗人自己在被贬谪的生涯中傲视宦官权臣,向往山水的逍遥淡泊心理。

清新独特的情境中包含在深沉的生活思考。

正是这种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的传神描写,造就了具有奇趣的意境,此诗可以说是一曲声画交融,行云流水式的音乐小品、景物,思致尽在流动中。

可见,唐代诗人都在提倡一种动态美,要求在变态无穷之中,以意境构造的流动和飞腾唤起欣赏者想象的流动和飞腾,从而在心理上超越画面时空的局限,获得审美感受的时空扩展和延伸。

正是在这种流动舒卷之中,表现情景的变化,体现了时空的递接和转换,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具有巨大想象天地的境界。

作者从中寄寓了深婉、多层次的情致,读者则可以从中得到了丰富的,多层次的象外之象,它使艺术境界由平面变成立体,由有限伸展至无限。

三、意境的高度真实和自然真实自然这也是唐诗意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明代谢榛说:“诗贵乎真,”清代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则否谓之无境界。

“真是意境的必要素质。

可以说意境是诗歌艺术完美的体现,诗人创作的终点,同时也是评价或欣赏诗歌的门户,又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中介。

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

这样如何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问题了。

唐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了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矛盾,进一步达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传神入化,天衣无缝的地步,因而他们取得了诗歌艺术上的更高成就,创造了中国诗歌最高的意境美。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室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

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