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中的审美特征【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

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然而,要想准确地鉴赏一首诗歌,需要了解并应用一定的审美标准。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并探究如何从形式、内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形式的审美标准诗歌形式包括韵律、节奏和结构等要素,对于诗歌的审美影响深远。
首先,韵律是诗歌的声音美和节拍感的体现,体现了作者的语言艺术和节律感。
一个好的诗歌应该具有合理、协调的韵律。
其次,节奏是诗歌的整体感和流畅感的体现,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
优秀的诗歌应该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有机的变化。
最后,结构是诗歌形式的总体布局和组织方式,一个好的诗歌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层次感。
二、内容的审美标准诗歌的内容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思想内涵的体现。
诗歌的内容应该具有独特性、思想性和感情性。
首先,独特性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界限。
一个好的诗歌应该在内容上有独特的表达与构思。
其次,思想性要求诗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力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最后,感情性是诗歌魅力的源泉,诗人应该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引起读者共鸣与共情。
三、语言运用的审美标准诗歌的语言运用是诗人的艺术天赋和语言才华的展示,对于诗歌的审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美感和音韵感。
美感要求诗歌的语言用词精炼、准确,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音韵感要求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和谐的音节、押韵和韵律。
其次,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形象性和比喻性。
形象性要求诗歌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绘事物,增加诗歌的视觉感受。
比喻性则指诗人通过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将事物赋予更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最后,诗歌的语言应该具有表现力和节制性。
表现力要求诗歌的语言能够通过用词、语气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节制性则指诗歌的语言应该恰到好处、不过分浮华,能够使读者感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形式的审美标准、内容的审美标准和语言运用的审美标准。
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

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诗的审美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独特力量。
一、诗的审美特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押韵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性,使人们在朗诵或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的美感。
这种音韵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形象美: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给人以直观感受。
这种形象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感情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和表达,常常通过抒情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共情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4. 思想美: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媒介,经常通过借景抒怀、寄托情感等方式传递诗人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二、诗的审美力量诗的审美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沟通情感: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在传递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体验。
2. 启迪思考:诗歌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存在。
3. 畅发想象:诗歌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意象和情节。
诗歌的想象力无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启发和创造的冲动。
4. 给予安慰: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感受,能够给予读者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它能够陪伴人们在孤独和痛苦中,化解痛苦和焦虑,给予希望和力量。
请论述诗歌的审美特征

请论述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基础要素,包含情感、想象和理性等组合成分。
并被外化定型为语言的有机系统。
因此,作为生命表现的诗歌.必然具备它的内质和外形。
这也就形成了诗歌的一系列审美特征。
(一)情感的审美性情感性是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
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诗。
”充沛的生命情感是创作诗歌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诗篇无不饱含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
它们所写的不论是爱、是恨、是悲哀、是欢乐、还是愤怒,都是心灵情感的颤动、爆发。
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忧国忧民的哀婉情怀;雪莱的《西风颂》:“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和热切向往;海涅的《西西里亚纺织工人》:“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诅咒,我们织,我们织!”倾吐了对专制统治无比的憎恨;郭沫若的《凤凰涅桨》是对祖国“更生”之后的欢呼;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富有尊严的浓烈爱情。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诗歌。
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
诗的情感不仅需要概括化和类型化,更需要被个性所净化的一系列独特的感觉和知觉。
感情对于生活属于主体范畴,但对于诗人来说又是客体。
诗人把感情推出去.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进行静观默察的审美观照。
只有跨过这道桥梁诗人和情感才能一起获得提升,诗才能完成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生活真实跃入艺术真实。
鲁迅曾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艾青也说:“诗的生命在于真实性成为美的凝结.”(二)艺术的虚幻性诗是诗人所创造的独立自洽的艺术世界。
这一世界是虚幻的.或者说诗的艺术具有虚幻性。
谢冕在《和新中国一起歌唱》中曾说,诗的“基本方式,应该是生活的折光。
这种折光,犹如太阳光在三棱镜中泛出异彩一般.可以把生活反射得瑰丽而奇妙。
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论析

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论析作者:郭茗瑄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诗歌是一种艺术,我国的诗歌文化上下传承几千年,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
诗歌是语言的皇冠!朗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诵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
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是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诗歌语言审美特征诗无达诂,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它可震撼人心、洗涤心灵。
在汉语言文学中,诗歌是出现最早的语言艺术表达形式,它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诗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它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和寄托。
诗歌的语言和结构,使得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品读诗歌时,要着重把握它的审美特征和意义,体会诗人赋予它的情感和思想。
一、诗歌语言的美学特点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
诗歌的创作是诗人在它的生产和生活中情感的表达,古人大都能歌善舞,所以它们创作的诗歌有着音律美和舞蹈美。
语言是诗歌表达的载体,但是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来的可以唤醒我们灵魂的语言。
[1]任何一种文学语言,都是为一定目的而创作出来的。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和交流媒介,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寄托,像散文和小说,作家常常会用大量的词语和句子去描写,去形容,他们或许会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达自己,也或许会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们的词语意义简单、明了,而且表达得清晰透彻。
但是诗歌却不是这样,语言精炼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它要求用最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厚广阔的意思,它含蓄内敛又出奇的精炼。
诗歌是一种艺术,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它的韵律美。
像我们高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叫我们分析那些诗词歌赋的韵律,用它的韵律特点去断句,这样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也便于我们记忆和背诵。
汉语诗歌中,节奏通常是按词语和词来划分的,每一句诗词都有它的划分音节,由这些音节划出停顿点,从而构成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审美价值的赏析

诗歌的审美价值的赏析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递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诗歌的审美价值进行赏析,从意境、语言美、韵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意境的赏析诗歌通过文字的表达,以独特的意境打动人心。
它可以创造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读者沉浸其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通过深入的描写,将人们置身于一个春夜雨中的场景中,感受雨水的润湿和草木的苏醒。
这种意境给人带来一种清新、喜悦的感觉,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笔下的春雨之美。
二、语言美的赏析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感染着读者,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传达出深意。
例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诗人描绘了人生如梦的哲理,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种寥寥数语中所蕴含的情感,几乎令读者无法自拔。
三、韵律的赏析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的文学形式,通过韵律的运用,给人一种享受美的感觉。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打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诗人通过简练的文字,将读者引入一个静夜下期待月光的情境中,描绘了寄托思乡之情。
这种韵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押韵,更是为了增添诗歌的美感,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它通过独特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韵律的运用,传达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的世界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愉悦与感动。
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色、人物故事还是抒发内心情感,诗歌都有着独特的能力,引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共同体验美的享受。
诗词的审美特点

诗词的审美特点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它不仅注重用词的准确和表达方式的美感,同时也注重形式上的工整和节奏感。
以下是诗词的几个主要审美特点。
1. 精炼而含蓄诗词以简练精炼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含义,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感情。
诗人常常运用寥寥数语,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凝聚在众多文字之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人们不断向前追求的豪情壮志。
2. 韵律优美诗词在形式上注重音节、韵脚和句式的安排,使其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音韵之美可以与音乐相媲美,使人在欣赏时产生愉悦的感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的韵律十分优美,每句都有着平仄对应与押韵,读起来如同一首悦耳的音律。
3. 感情真挚诗词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往往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情感,引起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读来让人感到无限的离愁。
4. 意境深远诗词往往富有意境,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种独特的心灵境界,使人沉浸其中,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对冬夜枫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给人一种想象与遐想的空间。
总结:诗词的审美特点包括精炼而含蓄、韵律优美、感情真挚和意境深远等。
这些特点使得诗词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欣赏和理解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美。
浅析小学语文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

浅析小学语文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田园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这些审美特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一、“以古人之意,来古人之情”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古代真挚的感受和情感。
这种情感是对大自然、对四季的变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
在诗歌中,作者常常以季节、自然景物、农民劳作为写作对象,通过描绘细致的自然景象和表现出的作为农民的心灵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深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传递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触,歌颂了人的毅力和勇气。
这种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特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这首诗作为例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审美情趣。
二、意境优美,意境陶冶山水田园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行文意境优美,意境深远。
诗中常以风景、自然景色为线索,引领读者走进充满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意境之中,让读者在其中愉悦自然。
例如《江南春》一诗中这样形容江南春天的万物复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销魂暮色入江秋,清溪带划梭,梦回人过碧昂秋。
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意境,意象丰富,扣人心弦,具有郁郁葱葱的气氛和深藏不露的寓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鉴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逼格,感受文化。
三、用词精炼,表达精准山水田园诗中的语言特点是用词精炼,表达精准。
作为文学的精品,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度体验和审美考量之后使用的,用词之精,可谓后人难以超越。
这也是山水田园诗在国内外文学界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例如《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用笔简练、深入人心,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鉴赏诗歌之美。
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表达艺术

诗歌的审美特征与表达艺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艺术。
它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物等方式,以诗意的语言构建出美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以及其表达艺术。
首先,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是意象的丰富性。
诗人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事物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的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静谧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丰富性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其次,诗歌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上。
诗歌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音节的排列和节奏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音节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此外,诗歌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和凝练上。
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杨炯的《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这种语言的精炼和凝练,使诗歌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此外,诗歌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
诗歌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诗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通过对离别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最后,诗歌的表达艺术是通过以上审美特征的综合运用而实现的。
诗人通过运用意象、韵律、语言和情感等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种表达艺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成为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达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中的审美特征【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
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
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
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
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
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来接受美和鉴赏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汜桥怀张子房》一诗的体验时写道:常常高声朗读。
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如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沉凝、悲壮的语调有表情的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了,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周总理的情感海洋中,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分析课文,无论是描摹,还是评价,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三峡》一文时,这样讲: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因为封建社会的三峡未经整治,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只船只与生命。
虽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和滩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三峡的航线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的引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对生者的担忧,因而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生动形象,情理相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和今天,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
其次,重视形象教学,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概念群揉化在生动的形象中,鲜活的画面中,让学生在文学审美鉴赏中接受智育,才可能终生难忘。
例如,教学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时对明月别枝惊鹊,轻风半夜鸣蝉这一名句,如果孤立的讲明月别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一时记住了,印象却不会很深。
如果把这个整体画面中的有关动静结合美,声情并茂美点出,再引导学生进入那月色皎洁、清风
徐徐的优美境界,领略那江南夏夜的迷人与活力。
这时,再细细吟咏明月别枝中别字的意韵,效果、印象会大不相同。
二以美引善,求善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历来为人们重视,它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年轻一代的情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完善他们美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但在实际的文以载道、文以传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呈现僵化、片面化的现象。
学生可以出口成章的背诵孔孟佳篇,但对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或许会不屑一顾;他们无不知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濡子牛的诗句,但鲁迅先生根植于中国大地,热爱苦难的中华民族,也
有普通人向美向善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很难化为他们的动力;他们会从众多的选择答案中准确无误的判断出《背影》的主题思想,但对于每天得到的最深最真挚的父母之爱,却那样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羁绊和樊笼避免这一现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语文教学中的美善统一。
即把谆谆告诫的作品主题思想有机融化到循循善诱的艺术鉴赏分析中,通过艺术美的熏陶去实施哲理美、道德美的教育。
杨朔的《荔枝蜜》是散文鉴赏的名篇,一句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伟大的的名言,蕴藏着
奉献与索取的思考,平凡与伟大的辨证关系。
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一道理,平面的、机械的传授显然令青少年生厌,而通过对散文意境美的描绘,尤其是引导学生沿着作者匠心独运的抒情线索:厌蜂----好奇观蜂----叹蜂----敬蜂,去领略其中的情感跌宕、艺术节奏,这个哲理就会在美的氛围中提升、凸现,在青少年无邪的心灵中涵养孕育,留下美善结合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般渗入学生心田。
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这样浅层次的理解上。
实际在这里作者用这样一个词不仅写出了老境颓唐半生惨淡的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一生坎坷、困顿的怜悯及未能尽孝敬之责的愧疚:父亲蹒跚的背影远去了,去得沉重,去得拖沓,而在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多少挥之不去的苍凉和悲切啊!这种情感是内在的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的人都能感悟出来,因而离不开循循善诱和启发。
三以美怡情,在愉悦中求美。
语文教学应该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生动、最形象也最富于激情的。
实践证明,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文学鉴赏型教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偏爱抒情文学作品。
这样,给语文教学中的鉴赏美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潜力。
语文鉴赏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情感投入、交流、共鸣。
所以,上课时留心营造一种愉悦动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在教学内容的文学鉴赏愉悦中去求知、求美、求善,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
一开场就奠定了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愉悦的氛围,能把学生带进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创造条件。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要求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精心
挑选古筝曲。
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继而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当。
学生也边读边听,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
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竟慷慨激昂
的吟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总之,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仁不让的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