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概论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___降水_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在水文学中,常以一些直方图或曲线反映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
一、降水量过程线
以时段次序为横轴、以时段降水量为纵轴绘制而成的直方图称为降水量过程线。
二、降雨强度过程线(雨强过程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降雨强度为纵轴绘制而成的直方图称为降雨强度过程线。
三、降水累积曲线(降水量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以降水开始至各个时刻的累积降水量为纵轴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降水累积曲线。
降水累积曲线上的平均坡度是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
四、等降水量线(等雨量线)
在图上,将各雨量站观测所得的同一时段的降雨量或一次降雨的降雨量标注在每站的位置上,再将降雨量相等的各点连接绘成光滑线,这些光滑线称为等降水量线。
换言之,图上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即为等降水量线。
水文学与水资源_水资源概论_水资源的特性(1)

第十三章水资源概论第一节水资源的特性一、概述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大约在上个世纪(20世纪)之前,水一直被认为和空气一样,是自然界赐给人类的赠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50年以来,因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致使人类对水资源需求迅猛增加,故产生供不应求、水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全世界1900-1975年间:农业用水量3500 亿m3/年→21000亿m3/年,增加了五倍;工业用水量300 亿m3/年→6300亿m3/年,增加了二十倍;人均用水量240 m3/年→760 m3/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预计:在20世纪末,全世界用水总量达到60,000 亿m3,达到20世纪初的4,000 亿m3的十五倍。
因此,不仅干旱地区国家缺水,即使是湿润地区的发达国家,也面临水资源恐慌问题。
所引下表具体反映了各大洲水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不均匀情况。
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欧洲、亚洲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南美洲的1/10左右。
世界水资源的这种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互不协调,是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
水体不断遭受污染,是造成水资源不足的由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全球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被污染的淡水量达7,000 亿m3。
为不使其中严重污染的水对环境造成危害,又需要用十倍的清洁水加以稀释,故进一步加深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43个国家缺水。
全世界发展中国家70%的居民得不到符合饮用标准的水,致使多种流行病不能根绝。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饮用水不符合标准。
由上可见,水资源不足,供需矛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其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制约因素。
因此,如何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0.3 绪论_水文学的性质、特点及与水资源的关系(2)

2). 空间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相似性•特殊性例如,在同一地区,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洪水过程便不相同。
又如,在相同气候状况下,岩溶地区河流与非岩溶地区河流的水文规律也很不相同。
3. 水文学与水资源的关系水文现象与水资源的分布、储量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如,河川径流量是一个重要的水文学变量,而一个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常被用作该地区地表水资源量甚至水资源总量的度量指标。
又如,河川基流量是另一重要的水文学变量,其常被视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具备一定的水文学知识对于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水文⏹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Journal of Hydrology书籍:⏹ 1. 邓绶林主编. 普通水文学(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 胡方荣, 候宇光. 水文学原理(一).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3. 黄锡荃主编. 水文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 A. K. Biswas, 1970. History of Hydrology,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5. W. Viessman JR, G.L. Lewis, J. W. Knapp, 1989. Introduction to Hydrology (Third Editi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6. T. Davie, 2002. Fundamentals of Hydrology, Routledge, New York。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doc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论摘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观念已不能保证城市流域水资源污染和区域自然水环境遭受破坏。
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新概念,目的是要建立起现代城市的给排水规划理念,为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基础。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
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1、水资源循环概念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
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
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2.2 水量平衡_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和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第二节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和陆地水量平衡方程1. 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若将全球的海洋视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区,则对于这一研究区,有:P: 降水量R sI: 从地表流入海洋的水量R gI: 从地下流入海洋的水量E: 海水蒸发量而流出海洋的水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因此:R sO=0 R gO=0 q=0对于处在任意时段的全球海洋,有:P+ R+ R gI-E=ΔS 1-5sIOS ∆0o o P R E +-=O P R OE2.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前已论及,陆地水循环可分为外流区水循环系统和内流区水循环系统,故在讨论其水量平衡时,当分别叙述之。
1) . 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式对于陆地上的外流区,有:P: 降水量;R sO: 从地表流出的水量;R gO: 从地下流出的水;E: 蒸发量而并无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入外流区,同时,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忽略不计,因此:R sI=0 R gI=0 q=0对于处在任意时段的外流区,有:P-R sO-R gO-E=ΔS 1-8P-R sO-R gO-E=ΔS在上式中,ΔS为外流区蓄水的变化量+R gO, 以之表示从地表和地下流出外流又令R=RsO区的水量之和,并以英文单词“outflow (外流)”下标“P”、“E”和“ΔS”,便有:P outflow-R-E outflow=ΔS outflow1-9上式即为任意时段内的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P outflow -R-E outflow =ΔS outflowΔS outflow 既可为正,也可为负;但若是多年平均,则→0,故有:1-10在上式中,、和分别为外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外流区多年平均流出水量和外流区多年平均蒸发量。
outflow P R outflow E outflowS ∆0outflow outflow P R E --=2). 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式对于陆地上的内流区,有:P: 降水量E: 蒸发量而既无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入内流区,也无水从地表和地下流出内流区,同时,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耗水量忽略不计,因此:R sI=0 R gI=0 R sO=0 R gO=0 q=0对于处在任意时段的内流区,有:P-E=ΔS 1-11inflow S ∆P-E=ΔS在上式中,ΔS 为内流区蓄水的变化量又以英文单词“inflow (内流)”下标“P”、“E”和“ΔS”,便有:P inflow -E inflow =ΔS inflow 1-12上式即为任意时段内的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4.4 蒸发_蒸发量或蒸发速率的确定(3)

3. 水量平衡法
根据降水、径流、流域蓄水量变化等资料估算流域 总蒸发量。在资料充分而可靠的条件下,它是较好的
估算方法,常用来推求多年平均总蒸发量,有较高的
精度。但随着计算时段的缩短,运用这种方法,要正确给 定时段始末的流域蓄水量是有困难的。
对于一个流域,除蒸散发量之外,蓄水量以及所有的入流 量和出流量均可以测定或以其它途径获得,因此,可以列出 选定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进而推算出蒸散发量的总和, 即得流域总蒸发量。
layer between the lower level z1 and the upper layer z2
Thorthwaite-Holzman Equation
E 833k 2 (e1 e2 )(V2 V1) (T 459.4) log e(z2 / z1)2
where E=evaporation (in./hr) k=von Karman’s constant (0.4) e1, e2=vapor pressure (in. Hg) V1, V2=wind speed (mph) T=the mean temperature (oF) of the
2. 综合法-彭曼公式(1)
彭曼(Penman)于1948年将乱流扩散法和热量平衡法相结
合, 提出了计算蒸发的综合法(又称混合法)。这一方法几经修正,
已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且又较为实用的方法。综合法可表述为
如下公式:
E0
Ea
1
综合法-彭曼公式(2)
E0
Ea
1
式中, E0为潜在蒸发率或蒸发能力(mm/day) Δ为饱和水汽压差随气温的增率
以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时段。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 确定多年平均总蒸发量,这是因为在较长时期内、即在多年 间,平均地来看,流域内蓄水量的变化很小。但对于一年的 总蒸发量计算来说,由于一年的蓄水量的变量较大,误差则 可能较大。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6.5 径流_影响径流的因素(1)

第三节影响径流的因素
从径流的形成过程不难推断,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径流。
此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对径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气象因素
1. 降水
●降水量的影响
●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的影响●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影响
中国1956-1979年平均年降雨量图
中国1956-1979年平均径流深图
2. 蒸发
蒸发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下的雨水的一部分主要由蒸发所损耗,而余下的部分才能形成径流。
若蒸发强烈,土壤的初始含水量便会很小;降雨过程中,雨水的损耗量则相对较大,产流量则相对为小。
3. 温度
前已述及,温度是对蒸发的影响十分明显,而蒸发又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温度主要通过影响蒸发而影响径流。
若年降水量相同,年气温越高,则年径流深越小;反之,年径流深则越大。
在另一些情况下,气温与径流的关系却较为复杂。
此外,风和饱和差等气象因素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径流,但它们也主要是通过影响蒸发而影响径流的。
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4.3 蒸发_蒸发量或蒸发速率的确定(2)

二、计算法可用一些公式计算蒸发量或蒸发速率,这些公式既有经验公式,也有半经验半理论公式,还有理论公式。
1.水面蒸发模型法(道尔顿公式)水面蒸发模型法,又称为“经验公式法”或“道尔顿公式”。
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提出,水面蒸发量与水汽压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这一原理,利用蒸发实验获得的资料数据,建立水面蒸发与水汽压差等若干气象要素间的经验公式。
这些公式仅考虑影响蒸发的一些主要的气象要素,如水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风速等,而其它的次要因素的影响则在公式的系数中得以体现。
-e z)f(w)这类公式的一般形式为:E=k(eE:蒸发速率;k:系数;e0:水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 z:水面上空z m处的空气水汽压;f(w):蒸发与风速w的关系函数f(w)通常为直线关系,即f(w)=A+Bw,也可为幂函数,即f(w)=w n,还可以是其它形式。
k、A、B和n均随研究区域的条件而异而待定。
Empirical formula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elate either pan or actual lake evaporation to atmospheric measures. The forms of the equations are similar and in general are related to vapor pressure and wind speed.E=f(D e, U)whereD e=changes in vapor pressure from the water to the airU=wind speed1966年,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利用全国大型蒸发池的资料数据,建立了以下经验公式:E=0.22(e0-e200)(1+0.17w2001.5)或E=0.22(e-e200)在以上两式中,E:蒸发速率;e0:水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200:水面上空200 cm处的空气水汽压w200:水面上空200 cm处的风速重庆蒸发实验站建立的经验公式为:E m=0.14n(e0-e200)(1+0.64w200)在上式中,E m:月蒸发量;n:某月的天数;其它各项的含义与在前两公式中相同在其它国家,也有此类经验公式如:E=0.35(e0-e2)(1+0.2w2) (Penman公式) E=6.0(e0-e8)(1+0.2w8) (Kuzmin公式) 在以上两式中,e2和e8分别为水面上空2 m和8 m处的空气水汽压;w2和w8分别为水面上空2 m和8 m处风速;其它各符号的含义与前述公示中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就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特别是水资源。
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制约作用,甚至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说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水资源污染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进行探讨,分别是水资源污染现状、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字:水资源分布污染原因分析对策分析正文水为万物之源,万物之本,人们生活的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正是因为有了水,人类才会生存,世界万物才会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水资源从广义上讲,包括海洋水、地下水、河川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永久积雪和永冻带底水、土壤水、大汽水和生物水等,但这些水体中能被人类直接使用的量很少。
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淡水资源,尤其是指江河湖泊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部分,这就是狭义的水资源概念。
淡水原本是一种可以不断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可是随着用水的不断增加,废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等点污染源,污水量集中,浓度大,又多数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排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有的已经影响取水水源,危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
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2)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分析首先,我国拥有很多的江河湖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整体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重度污染地区范围在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大约百分之九十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到生态平衡;其次,随着水污染情况的日趋严重,我国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威胁,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水源已经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最后,我国东部海域污染也十分严重,各种工业废物和放射性物质都直接被倒入海中,造成了严重的近海污染,造成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
二、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分析(1)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使我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已经相当长时期内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不重视节能降耗。
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对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重视对生产废弃物的过滤和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江河湖海中,给水资源的带来污染,严重威胁到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污水的科学处理,过滤达标之后在进行排放。
(2)农业面临污染问题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面临的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出量,就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农药就附着在作物的表面,有一部分会随着被吸收土壤当中,并通过地表径流而进入到自然水体当中,特别是农业生产当中使用的氮肥,一旦进入水体不仅造成水污染还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重,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很大。
(3)国家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核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主要是看城镇居民收入程度,对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问题并不是很重视,而且政府导向性在这方面存在着偏差,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偏差逐渐增大。
一方面,当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导致高污染的企业在水源上游设厂,不断加重附近水源的水污染情况;另一方面,城市基础建设的薄弱,导致废水得不到相应的过滤和处理,进而加重了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我们必须对此问题重视。
(4)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问题受到宣传力度不到位与国家政策导向偏差性问题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
生活垃圾随意的倾倒使得城市水体在雨水冲刷下更为严重,进而导致城市水资源污染源多样,最终使得水资源污染防治难度加大。
三、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分析(1)国家制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应牢固树立水资源有限的观念,要把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两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不能靠一味扩大供水来满足,必须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道路,争取用最少的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根据我国的水资源条件,既要选择和发展节水型产业,又要提倡和推行节水型生活方式。
通过提高公民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切实保护和节约用水,始终是我国节水工作的根本所在。
针对我国水资源南北、东西空间分配不均匀,同一区域又存在年际、年内变化大的问题,国家应该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全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大江大河流域规划,与此同时建立跨流域调水和区域内调水工程,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
如我国在建或已建的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引滦入津工程和官厅水库等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2)市政管理措施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问题。
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使街面保持干净,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
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生活污水是水系最严重的污染源,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
另外,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
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企业排污方面,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
整个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尤其是公共场所),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减少因无垃圾站(箱)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
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4、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一般来说,城镇新建居民区都有完备的下水道系统,都实施了污/雨分流。
但是,老平房区房屋破旧,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而且污/雨不分,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
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3)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
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
(4)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所推行的GDP核算方式并没有针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加以考量,七所反映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并不全面与真实。
要想防治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应当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目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以此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视力度。
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绩考核中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
政府应当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极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
(5)增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媒体在宣传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大众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应当具备水资源保护的行为意识。
地方政府可授权媒体以日报、周报、月报以及年报的方式将地区水质变化状态公布在各种信息媒介之上,并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当中,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动员。
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定期访问居民,公布举报电话,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也可以实行“门前三包”等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群众保护水环境的巨大热情,对水环境实行有效的监督和保护。
结束语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21世纪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必须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开发非常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网2、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