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读书报告

一、书名:《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式》

二、作者及作者简介:E·M·罗杰斯。作者罗杰斯本人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之一,是墨西哥大学传播学与新闻学系教授与系主任。他在很多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第一,他是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第二,他是“议程设置”理论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第三,他对于传播学发展的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成就。

三、本书特点: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正如译者殷

晓蓉概括的:“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史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路,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四、内容简介:

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

罗杰斯从19世纪的三大欧洲大师——达尔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入手,分析传播学的欧洲起源。罗杰斯认为,传播学1900年以后在美国的崛起,相当程度上受到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这些欧洲理论的影响。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后来的芝加哥学派中得到利用,进化论对于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影响直接通过H·D·拉斯韦尔而发生的,也是不那么直接通过C·I·霍夫兰而发生的。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罗杰斯从欧洲思想中来追溯传播学的起源,表明,传播学史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历史。

第二部分写了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1930年左右,由于希特勒的上台,大量犹太人遭迫害,大量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这个知识分子的迁移是将传播理论的欧洲根源转移到美国的关键。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特征的形成与很多学科的特点有关,与其中的社会学的关联特别紧密。译者的话说,“欧洲思想向美国的知识迁移和过渡、包括传播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取向、传播学在社会学领域中的孕育和逐渐分离过程、由诸种冲突和矛盾所推动的理论发展,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详尽论述三个学派的开创性作用而得以完成的,它们是: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

第三部分写了传播学领域的建立。

施拉姆在传播学的建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这部分主要写施拉姆如何在衣阿华大学,伊利偌伊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东西方传播研究所创办以“传播学”命名的研究机构,如何设计大众传播的课程,如何撰写和认可传播学的教科书,如何授予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的学位,等等。

五、读后感想:

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时并没有读通,因为罗杰斯是以个人传记的方式来描绘传播学形成的历史的。我总感觉太琐碎,复杂了,理不清思路。而且题目明明是传播学史,里面介绍的人物却大都是政治学家,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统计学家,等等。然后我又回头重新来过,看了译者对于内容的简单介绍,然后结合自己看的内容,终于理解了一些,也才真正了解到这本书的特点所在。通读后发现通过这种传记式的方式,在人物的基础上帮助我们理解传播学,这跟一些冷冰冰的著作相比,给人以亲近的体验。

作者在书中有两章用来介绍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我想这也无疑和作者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奠基人相一致,所以对他做了更多的描述。罗杰斯他更倾向于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勒温称为先驱者,认为真正的奠基人应该是W·施拉姆。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中就施拉姆可以完成传播学的构建呢?从作者的叙述中不难发现,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联系绝非偶然。首先,施拉姆对传播学有兴趣渊源,他早年患有口吃,但他在对自己治疗过程中意识到正在出现的传播学领域,并最终促使他进入有关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学到了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其次,他在孩时具备的“能够做”精神,使他从英国文学转到新闻教育,又转到传播领域,这样的自信对一个新的学术领域的开创人来说,无疑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禀性。再者,施拉姆具有这样一种传播观:传播学的基础存在于社会科学中,他主张在广阔的社会科学背景下创建一个跨学科的传播学。最后,施拉姆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为学术专著和研究机构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从传播学的建立的过程来看,传播学的发展之路无疑是艰辛的。

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章,我想说虽说他的精神分析在方法论上对传播学具有更加明显的影响,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霍夫兰,还有法兰克福学派,帕洛阿尔托小组,他们对人际传播以及大众传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或受益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方法。但他对性过于偏执了,他的婴儿性欲的发现让我无法理解,儿童在我们的眼里是天真无邪的,什么都不懂,怎么会有性欲呢?我承认我不太喜欢他的观点,也许他是对的。

在读书上的出现的人物时,我也发现早期的传播学方面的学者大都是社会学家,心理学

家,他们所学知识丰富。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对与传播学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统计学影响生物学,社会学家成为传播学的先驱者,哲学家最后成了创立传播学的奠基人。我想,各种学科的名称其实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刻意设定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传播学在其以后的发展研究中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书中也提到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对于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的看法极其不同。我觉得批判学派身上有一种显见的悲观论调,但是它同样具备一种理性的精神和逆流的思维方式。比如当一档电视节目火爆得一发不可收拾,当一个事件被炒作得几近狂热,当一件商品被媒体描绘得神乎其神,我们都需要有这种质疑、反观和批判的精神,来防止自己落入某种固定思维中去,落到设定的圈套内,受到某种话语权的控制。我们需要批判精神,但我认为不能一味的去否定所有。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某些大学生,他们一味去追求另类的想法,批判一切,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批判精神,并以此来标榜自己是多么的有个性,有思想,这些在我认为是哗众取宠罢了。

本书也对芝加哥学派作了一些介绍,让我对老师在课上提的芝加哥学派的衰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实证的,主张研究传播问题从而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加以改造,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批判学派相反,芝加哥学派眼中的大众传播是给人希望的。在这边也了解洛克菲勒基金会,它资助、刺激了芝加哥学派丰硕的研究成果,并成为美国早期传播学繁荣的经济基础。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杜威,杜威质疑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模式,转而将其改为刺激—解释—反应模式,强调给予个人刺激的东西必须带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来自于与其它人的交互作用,他希望改革教育。他希望学校像社会那样充分运作,孩子们通过积极地投入教与学的过程,而使刺激个人的东西(知识)带有某种意义,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自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反应,比如,数学是可以通过烹饪和木工经历而被传授的。反过来,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教育则遵循的是刺激—反应模式。而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带有满堂灌影子,学生学习很多是死记硬背,而且历时已久并备受关注。可以看出,教育面临的问题涉及心理学,同时与传播领域也直接相关。

芝加哥学派的米德,他论证说,“个体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传播而形成的,正像是借助于他人的交往,自我形象得到发展一样”。这我自身有很大的感受,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我得到了许多经验,从别人的身上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不断自省,自我意识,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传播,自己认为什么是好的,不好的,那么我们相应的做出选择。库勒发明了“镜中自我”

词语,就是通过想象其他人如何反映个体对于自己的想象的途径,来建立个体的自我概念。

就传播的一些理论知识而言,我想我还不是很理解,还需要再多多阅读相关书籍来理解。这本史著在引荐人物的同时让我们频繁地接触到了传播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我想,这大概是它被许多人被称作“传播学入门书”的主要原因吧。

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单纯它看成是人物传记来读,通过罗杰斯我可以了解到很多大师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当我在另外书中再看到某个人名时,会有种熟悉感,这会帮助我更了解一些东西。读那些大师的生平,可以发现许多共性,他们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着兴趣,以及他们知识渊博,与大师们保持联系,同时也了解一个人的所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以及重要性,从他们的性格中去发现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同时敬佩学习他们对于事业的热爱,研究的那份情怀。尤其是施拉姆他为传播学领域的建立所作的不限努力,这都是我们年轻一代所要学习的。

我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深刻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读更多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于专业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需要多方面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新传媒系媒体融合专业

吴友莲

学号:2010060101044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设计与仿真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信04-6班 姓名:朱明录 学号: 0402020608 指导教师:赵金宪 教师职称:教授

摘要 : SystemView 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通信系统仿真。脉冲编码调制(PCM )是现 代语音通信中数字化的重要编码方式。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仿真,可以为硬件电路实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仿真展示了PCM 编码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加以进行分析。 关键词: PCM 编译码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信号的用于通信系统的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 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从底层到高层不同层次的设计、分析使用,并且提供了嵌入式的模块分析方法,形成多层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 SystemView 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通过分析窗口和示波器模拟等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视的仿真过程,不仅在工程上得到应用,在教学领域也得到认可,尤其在信号分析、通信系统等领域。其可以实现复杂的模拟、数字及数模混合电路及各种速率系统,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库和专业库。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 )。系统的实现通过模块分层实现,模块主要由PCM 编码模块、PCM 译码模块、及逻辑时钟控制信号构成。通过仿真设计电路,分析电路仿真结果,为最终硬件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2、系统介绍 PCM 即脉冲编码调制,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PCM 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PCM 编码示意图见图1。 图1 PCM 原理框图 下面将介绍PCM 编码中抽样、量化及编码的原理: (a) 抽样 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b) 量化 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如图2所示,量化器Q 输出L 个量化值k y ,k=1,2,3,…,L 。k y 常称为重建电

基础光学实验实验报告

基 础 光 学 实 验 姓名:许达学号:2120903018 应物21班

一.实验仪器 基础光学轨道系统,基础光学组合狭缝及偏振片,红光激光器及光圈支架,光传感器与转动传感器,科学工作室500或750接口,DataStudio软件系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并会运用实验器材,同时学会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2.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光学现象,并掌握其物理机制。三.实验原理 单缝衍射:当光通过单缝发生衍射,光强极小(暗点)的衍射图案由下式给出asinθ=mλ(m=1,2,3……),其中a是狭缝宽度,θ为衍射角度,λ是光波波长。 双缝干涉:当光通过两个狭缝发生干涉,从中央最大值(亮点)到单侧某极大值的角度由下式给出dsinθ=mλ(m=1,2,3……),其中d是狭缝间距,θ为从中心到第m级最大的夹角,λ是光波波长,m为级数。 光的偏振:通过第一偏振器后偏振电场为E0,以一定的角度β穿过第二偏振器,则场强变化为E0cosβ,由于光强正比于场强的平方,则,第二偏振器透过的光强为I=I0cos2β. 四.实验内容及过程

单缝衍射 单缝衍射光强分布图 如果设单缝与接收屏的距离为s,中央极强到光强极小点的距离为c,且sinθ≈tanθ=c/s,那么可以推得a=smλ/c.又在此次实验中,s=750mm,λ=6.5E(-4)mm,那么推得a=0.4875m/c,又由图可知:当m=1时,c=(88-82)/2=3mm,推得a=0.1625mm; 当m=2时,c=(91-79)/2=6mm,推得a=0.1625mm; 当m=3时,c=(94-76)/2=9mm,推得a=0.1625mm; 当m=4时,c=(96-74)/2=11mm,推得a=0.1773mm; 得到a的平均值0.1662mm,误差E=3.9%。 双缝干涉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导语】以下是大为大家的关于《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迹来丈量中华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吸引了每个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 __闪光点。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 __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

发着不灭的穿透力。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 __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 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 __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 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而恨…… 翻过屈辱的一页《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 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 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伟,我就象一片空灵的云,沿着秋雨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4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00字4篇 《文化苦旅》的写作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小我”的思路,一扫委靡之气,转而变成“大我”,叙事抒情“不小气”。下面了4篇800字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的范文,以供参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一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 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 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 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guo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 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 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二 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深邃的叹息 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市仙霞路335号)1992年出版,作者是余秋雨。该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本书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翻开《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通信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习matlab 的使用; 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 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 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 实验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如下: 基带脉冲输入 噪声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如下: 信道信号 形成器 信道 接收 滤波器 抽样 判决器 同步 提取 基带脉冲

各方框的功能如下: (1)信道信号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因为其输入一般是经过码型编码器产生的传输码,相应的基本波形通常是矩形脉 冲,其频谱很宽,不利于传输。发送滤波器用于压缩输入信号频带,把传输 码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信道:是基带信号传输的媒介,通常为有限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信道的传输特性一般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因此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另 外信道还会引入噪声n(t),一般认为它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3)接收滤波器:接受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三、实验内容 1采用窗函数法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讲的基带系统(不调用滤波器设计函数,自己编写程序) 设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o为4 /T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 (1)如果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2)如果采用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1)非匹配滤波器 窗函数法: 子函数程序: function[Hf,hn,Hw,w]=umfw(N,Ts,a)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4篇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4篇 Document of reading experience in cultural journey 编订:JinTai College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4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2、篇章2: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3、篇章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4、篇章4:文化苦旅读书感悟文档 《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供大家参阅! 篇章1: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无意中看到昨天王叶炜借我的《文化苦旅》心想既然无聊就去看一下吧,没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只看了其

中一篇叫做沙原隐泉,原以为与其它写景小说一样,都是说这个地方怎么怎么样,但是当我读上这篇小说时,我原有的想法瞬间没有了,原因是余秋雨写的这景象与其他人写的完全不一样。 我最喜欢文中的这一句话: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 下得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路程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丘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我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与我现在的情况十分的相近。因为我现在的学习就是在一直向上爬,无论它多么的高,我还是要继续向上爬,无论它的高度是多么的永恒,但我永远也不会退缩。 我所喜欢的另一段话是: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是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会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技巧,让人神醉情驰。这一句话总结了前面的一些事情并加以贯通起来。 今天读了余秋雨的小说让我明白了,原来写景也可以这 样写。 篇章2: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篇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

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00字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

通信技术读书笔记

通信技术读书笔记 【篇一:通信发展简史读书笔记(格式)】 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院 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专业: 学号: 姓名:任课教师: 时间: 评定成绩: 读书笔记 1.潜艇堪称水中暗藏的杀手,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蔽性,影响潜艇隐蔽性的因素很多,而潜艇的通信,特别是潜艇的主动发信行为则是潜艇暴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明,利用岸基、舰载或机载无线电测向设备能测出潜艇发信时的位置,使潜艇招致打击。故此,各国都对潜艇的通信方法和新的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目的就是在确保潜艇在满足必要的通信同时尽量增强潜艇的通信隐蔽性。 潜艇通信的方法主要有无线电静默和快速通信。潜艇无线电静默是潜艇在规定的时间和海区内禁止无线电发信而只收信甚至不收信的隐蔽措施。一般在舰艇接敌前、通过敌占区或执行特殊任务的隐蔽航行时采用。目的是防止敌方利用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测向设备获取已方舰艇的发信时间、功率、联络关系和电台移动的速度、方向,从而测到己方潜艇所在海区、数量、指挥关系、航速、航向和行动企图等情报。潜艇无线电静默有全面静默和单方静默,单方静默是只接收不发信。 ——摘自《潜艇通信杂谈》 2.turbo码(turbo code)是一种应用在外层空间卫星通信和设计者寻找完成最大信息传输通过一个限制带宽通信链路在数据破坏的噪声面前的其它无线通信应用程序的高性能纠错码。 turbo码的判决 传统的数字化方法一般是先确定一个阈值电平。信号电平低于这个阈值就判决为“0”,高于就判决为“1”,即硬判决。在turbo码的解码过程中,对于一个给定比特的电平被量化成整数,例如从-99到

+99。其数值就被作为判决这个比特为“0”或“1”的可信度的指标(如-89意味着这个比特很可能是“0”,如+28意味着这个比特也许是“1”,但把握不是很大),即软判决。 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信道编码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现在的整 体状况来看,turbo码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在国际卫星信道中 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因为turbo码具备了许多优点,例如:turbo码具有接近香农极限的性能、延迟时间短、解码算法能够充分 利用软判决、突发错误纠错性能好、甚至当信道条件差时仍具有较 好的纠错能力等,这是rs码和其他编码不具备的。事实已经证明,turbo码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能够为各行各业的用户及 卫星运营商们带来非常明显的效益。 码会很快取代现在所使用的其他前向纠错技术,在卫星通信领域里 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摘自《解析卫星通信中的turbo码编解码原理》 3.projectloon计划通过热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人们通过使用安置于家中建筑物上的特制网络天线,让信号从天线 发射到热气球,再由气球返回数据传送进入全球因特网中。https://www.360docs.net/doc/409761528.html,也是使用类似的方法,唯一的不同就是,计划利用无人 机作为传输媒介 通讯技术愈加发达的当今社会,反而加剧了缺少网络覆盖的偏远地 区与发达社会间的差距。 最近google和facebook两个巨头公司的均发起了相关项目,googleproject loon和markzuckerberg成立的https://www.360docs.net/doc/409761528.html,组织,致力于借助空中网络基站为世界上网络不畅的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 服务。 projectloon计划通过热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人们通过使用安置于家中建筑物上的特制网络天线,让信号从天线发射 到热气球,再由气球返回数据传送进入全球因特网中。https://www.360docs.net/doc/409761528.html, 也是使用类似的方法,唯一的不同就是,计划利用无人机作为传输 媒介。 ——摘自《什么是空中基站》 4.铁路应急通信系统是当铁路运输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紧急 情况时,为确保铁路实施救援指挥的需要,在突发事件现场与救援 指挥中心之间,各相关救援中心之间及现场内部建立的语音、图像 等通信系统。

建筑物理光学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光学实验: 1.采光系数测量 2.教室亮度测量 3.测定材料光反射系数 4.测定材料光透射系数 小组成员:王林 2011301569 范俊文 2011303156 肖求波 2011301549 沈杰 2011301544 指导教师:刘京华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2013年11月3日

一 实验目的 室内光环境对于室内生产,生活,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光环境能够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视力。天然采光效果的好坏及合理与否,可以通过天然采光实测作出评价。采光系数是评价室内自然光环境,室内开口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实验了解室内自然光环境测量方法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并对该实测房间的光环境作出评价。 二 实验原理及仪器 1.原理: 室内采光测量最主要的工作是同时测量由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室内工作面上的照度和室外水平面的照度值。室外照度是经常变化的,必然引起室内照度的相应变化,不会是固定值。因此对采光系数量的指标,采用相对值,这一相对值称为采光系数(C ),即室内某一点的天然光照度(E n ),和同一时间的室外全云天的天然光照度(E w )的比值。 w n E E C 2.仪器:照度计2台/组 卷尺 两台照度计为同型号,分别用于室内和室外的照度测量。 三 实验时间及,地点及天气状况

时间: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地点:教学东楼D座 四实验要求 1测量数据记录(不少于5个测点) 2.附加测量项目: (1).采光系数最低值C min 采光系数最低值取典型剖面和假定工作面交线上各测点中采光系数值中最低的一个,作为该房间的评价值。 (2). 采光系数平均值C av 采光系数平均值取典型剖面与假定工作面交线上各测点的采光系数算术平均值。 当室内有两条或以上典型剖面时,各条典型剖面上的采光系数应分别计算。取其中最低的一个平均值作为房间的采光系数平均值。(3).采光均匀度U c 采光系数最低值与平均值之比,即U c=C min/C av 国家规范规定,对于侧窗和顶部采光要求为I-IV级的房间,其工作面上的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7。采光均匀度应按各个不同剖面计算,取其中均匀度最低的一个值作为该房间的评价值。 五实验方法 1.测点布置 室内采光测点的布置反映各工作面上照度值的变化和光的分布情况,因此采光实测时要在待测建筑物内选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室内采光质量的典型剖面,然后在剖面与工作面交线布置一组测点。侧面采光的房间有两个代表性的横剖面,一个通过侧窗中心线,一个通过侧墙中心线;剖面图上布置测点的间距2m;测点距墙或柱的距离为0.5~1m,中间测点等距布置。 2.测量条件 我国采光设计标准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CIE标准天空,即全云天作为天空亮度分布规律的标准。因此采光系数测量的天空应该选取全云天(云量8~10级),天空中看不到太阳的位置。不应在晴天和多云天测量,也不宜在雨雪天测量。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600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 这个人凭借着他对蕴藏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这部令人惊叹不己的著作。 第一次与余秋雨的邂逅是在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画的那个诚信无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给人一种质朴典雅?精辟而畅达的感觉。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一个曾经古文人们寄情疗心的佳景,像一个埋藏着千年秘密的沧桑老人。从“走向三叠泉的漫漫山道上,我产生了大容铸感”到“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的站立着,袒示者湿淋淋的生命。”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雄伟,甚至是浩浩荡荡的气势,不止冲击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说,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浑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

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文物遗失的痛心与愤懑。在“阳关雪”中,作者寻阳关,忆王维,感受历史的凄美与哀伤。在“沙源隐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鸣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满怜惜与惊讶,然后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苦旅,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对于文化的思索和追求,以及一种对于逝去的苦涩的回味。他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后的回味,焦灼的会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静下心来,将“文化” 含在嘴里细细的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通信原理报告(DOC)

课程设计任务书 姓名学号 班级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课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数字调制系统误比特率(BER)测试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设计任务 1.利用SystemView软件按照课设指导书分别画出2DPSK 系统中相干解调与差分解调的高频与不加噪声时低频的误比特率仿真测试原理图。 2.观测低频的仿真过程中原始基带信号波形、差分码波形、2DPSK信号波形、本地载波、解调端相乘器输出、低通滤波器输出、抽样判决输出波形以及码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观测输入和输出波形的时序关系。 3.在2DPSK系统中,“差分编码/译码”环节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克服接收提取的载波存在180°相位模糊度,即使接收端同步载波与发送端调制载波间出现倒相180°的现象,差分译码输出的码序列不会全部倒相。重新设置接收载波源的参数,将其中的相位设为180°,运行观察体会2DPSK系统时如何克服同步载波与调制载波间180°相位模糊度的。 4.利用建立的SystemView DPSK系统相干接收的仿真模型进行BER测试,产生该系统的BER曲线以此评估通信系统的性能。 时间 进度 课程设计要求在1.5周内做完 主要参考资料[1] 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通信原理(第五版)[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 罗卫兵,孙桦,张捷.SystemView动态系统分析及通信系统仿真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李东生, 雍爱霞, 左洪浩。System View 系统设计及仿真入门与应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 青松, 程岱松, 武建华等。数字通信系统的System View 仿真与分析[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2018-2019】浙江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报告-精选word文档 (1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浙江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姓名: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 物理光学实验郭天翱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系) 3100101228 蒋凌颖 201X年1 月7日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夫琅和弗衍射光强分布记录实验类型:_________ 课程名称:__物理光学实验_指导老师:_蒋凌颖__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单缝和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路的布置和光强分布特点。 2.掌握一种测量单缝宽度的方法。 3.了解光强分布自动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束单色平面光波垂直入射到单狭缝平面上,在其后透镜焦平面上得到单狭缝的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为: I?I0( 装 式中

? ) 2 (1) 订 ?? 线 ??sin?? (2) ?为单缝宽度,?为入射光波长,?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场中心点 (??0处)的光强。如图一所示。 由(1)式可见,随着?的增大,I有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小值条件 asin??n?(n?1,n?2) (3) 是: 如果测得某一级极值的位置,即可求得单缝的宽度。 如果将上述单缝换成若干宽度相等,等距平行排列的单缝组合——多缝,则透镜焦面上得到的多缝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 N? sin?2 )2 I?I0()( ? 2 (4) sin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 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 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guānchǎng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

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 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

通信原理学习笔记

通信与网络复习笔记——通信部分 第一讲信息论 信息的度量: 不确定度 平均不确定度,熵:单位bit 定理:离散随机变量的最大熵,S表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集合 联合熵:pij 联合概率,则联合熵是 条件熵:条件概率的熵H(X|Y)=∑∑p(i,j) log p(i|j) 关系: 互信息: 互信息的理解:①X的不确定度减去观测Y后X残存的不确定度,通过观测Y帮助了解X ②Y的不确定度减去观测X后Y残存的不确定度,通过观测X帮助了解Y的信息 集合对应:并——联合熵;减——条件熵;交——互信息量 X、Y独立→互信息量为0 →H(XY)=H(x)+H(Y)→H(X|Y)=H(X) X、Y相等→互信息量=自身信息量,最大互信息→条件熵为0 信道:信息的通道。信息传输的本质就是,利用接收的结果估计发送的结果,互信息 信道容量:互信息最大值 常见信道: I)BSC 对称二进制信道,差错概率ε,信道容量C=1+εlogε+(1-ε)log(1-ε) II)高斯信道:描述信道转移的概率,加性噪声 互信息量 用到h(X|X)=0 。Gauss是最差的加性信道,h(N)最大 信道容量C=max I(X:Y)(信号自己功率受限P) 香农定理:*信号带宽W,单位时间最多2W个采样 低信噪比:C=1.44P/n0 微分熵: 给定峰值约束,规定则最大微分熵的分布是均匀分布p(X)=1/(2A); 若能量受限,最大熵是高斯分布,熵h(N)= 若随机向量映射:J是X对Y的,则

第二讲压缩编码理论 常用傅立叶变换对 ———— 带通抽样:fs≥2 fH/[fH/B] []是取整最低抽样率:2B 窄带信号 O量化 I)均匀量化:量化噪声方差 Δk=Δ=2V/L 量化噪声Δ^2/12 。还有过载噪声 最优量化分层电平在重建电平终点,重建电平在分层电平质心(用x概率密度求) 此时表示yk最小bit数 工程运用:-V~V均匀量化,不考虑过载,信噪比:/=,多一位码字6dB改善 II)非均匀量化:用于语音,经常落入的区域精度高,损失小,不常落入的区域权重低 压缩编码:取ln→均匀量化→编码;扩张解码:解码→均匀重建→扩张(做exp) 对数量化:y=1/B*lnX 则信噪比S/=3*(L/BV)^2 O PCM 脉冲编码调制 13折现A律近似,或者15折现μ律近似 PCM协议:M1~M8:M1,极性(正负);M2~M4,段落;M5~M8 每段中电平位置 第三讲数字基带传输(一) O符号映射 bit:数字传输的“基本粒子” 符号:集装箱卡车,用于承载信息,可以是物理量 常用M表示符号集合的元素数目。1个符号承载的比特: 临位最小差错映射:格雷码。相邻符号对应的比特串只差错一位。 PAM符号集合: PSK、QAM符号集合: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后感 海安中专葛振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

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余秋雨 匆地读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书中纵横捭阖指点千年文化,激扬的气魄与感伤同在,让我时喜时悲,感慨万千。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废墟是一种常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虽“败”犹荣。我实在读完余老的《废墟》后,想到这个词的。欢乐固然悲壮,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成为永恒。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依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文化: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 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 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