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 五年级 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在水中是(沉),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在日常生活中,(萝卜)(木块)(泡沫塑料)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浮的,(小石子)(橡皮)(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一般是沉的。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材料)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一块实心的橡皮,不管是大橡皮还是小橡皮,在水中都是沉的;一个实心的木块,不管是大块还是小块,在水中都是浮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型,它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揉成一团时则会沉入水底。
这是因为形状改变后,它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船型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船,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形状等因素有关。
船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量也就越大。
- 在制作小船时,要考虑船的稳定性、牢固性等因素。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船的宽度、降低船的重心等方法来提高船的稳定性。
5. 浮力。
- 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测量浮力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
先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再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F,浮力大小F_浮 = G - F。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_浮=G_排=ρ_液gV_排(ρ_液是液体的密度,V_排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g = 9.8N/kg)。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例如,在水中下沉的石块,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出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简述小学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奇妙知识点之旅。
本课程我们主要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探索,从物质的神奇变化到植物的生长奥秘,再到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丰富有趣。
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尝试着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回顾下全册的知识点吧。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科学课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但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给我们提供光和温暖,而月亮和星星则是离我们很远的星球发出的光。
这些知识点,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常识,更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再说科学课可是培养我们动手实践能力的绝佳场所,大家都知道,理论很重要,但真正能动手去做一做,感受会更深刻。
像做实验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亲自动手验证知识,加深理解。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是培养我们成为小小科学家的好方法哦!总之呢五年级的科学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里充满了知识、乐趣和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奇妙世界吧!2. 概述本册科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当我们翻开这本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全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的科学教材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它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单元一:植物生长与发育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呢?特别是那些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小苗,逐渐长成绿叶萦绕的植物,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植物生长与发育”的世界吧!想象一下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超全版)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超全版)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否则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5.是光源的物体有太阳光、星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6.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光等等。
7.实验一:红苹果实验实验材料:红苹果、黑暗的房间等。
实验要求:在桌子上放一个红苹果,把门、窗户都关上,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房间里完全黑暗了。
房间没有窗,门也没有缝隙,没有光能够进入这个房间。
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注:本实验的难点在于营造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光线无法进入,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预测实验结果:预测1: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待多长时间。
预测: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就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预测:当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上一段时间,眼睛习惯了黑暗,就能看到这个红苹果的模糊影子。
实验现象: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呆多久,我们都看不到这个红苹果。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表明,没有光,人就看不见东西。
人的眼睛通过接收物体反射的光来判断物体。
在红苹果实验中,房间是完全黑暗的,没有光线进入房间,所以我们看不到这个房间里的红苹果。
8.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9.虽然在完全黑暗的世界中,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物体,但在夜视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实现在黑暗中看到物体的愿望。
10.夜视仪的工作原理: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号,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1.2.光是如何传播的?1.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而且是沿着直线传播。
2.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教育科学五年级知识点上册

教育科学五年级知识点上册一、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以及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行为。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如信息处理、记忆和理解。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二、学习策略1. 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首字母法等,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信息。
2. 时间管理: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 问题解决技巧: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育心理学1. 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2. 学习动机:探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3. 自我效能感:理解自信如何影响学习成果。
四、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1. 家庭环境:家庭对儿童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2. 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和教学方法如何塑造学生的学习体验。
3. 社会期望: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
五、教育技术的应用1.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2. 在线学习平台:介绍如何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教育软件:使用教育软件进行个性化学习。
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 问题提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好奇心。
2. 逻辑推理: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
3. 证据评估:教会学生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
七、合作学习1. 团队合作:学习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协作。
2. 角色分配:了解在团队中不同角色的重要性。
3. 共享成果:学会如何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
八、道德教育1. 诚实与责任:教授学生诚实的重要性和承担个人责任。
2. 尊重与包容:培养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3. 公平与正义:理解公平和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结语教育科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通过学习教育科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学会如何在社会中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得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改变它得(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得沉浮与自身得(重量与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得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得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得(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得水量),物体在水中得(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得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得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得橡皮泥,(浸人水中得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得(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与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与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得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得浮力)。
11、(上浮物体)与(下沉得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得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得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得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得作用,物体(浸人水中得体积)越大,受到得(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得(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得(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得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得沉浮与构成它们得(材料)与(液体得性质)有关。
15、(液体得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得沉浮。
16、(一定浓度)得液体才能改变物体得沉浮,这样得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得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得水(重)得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得水(轻)得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得液体重)得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得液体轻得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就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得(体积)得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得过程中会发生(体积)得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得(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得装置与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得物体都就是由(微粒)组成得,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得(热胀冷缩)与(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与液体)都有(热胀冷缩)得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得性质。
10、有些固体与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热缩冷胀)得,例如(锑)与(铋)这两种金属就就是热缩冷胀得。
11、热就是一种(能量)得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得一端向(温度较低)得一端传递,从温度高得物体向温度低得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与(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得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得物体,(导热性能)就是不一样得。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得物体称为(热得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得物体称为(热得不良导体)。
16、(热得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得散失。
17、(空气)就是一种(热得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得测量1、(“时间”)有时就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得(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得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得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就是以(不变得速度)在延伸得。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得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得观察)与(投射形成得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得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得(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得(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得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就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得(计时器)。
8、在一定得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得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得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得时间内以稳定得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得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得时间(泄水型);另一种就是底部不开口得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得计时方法,随着科学与技术得发展,人们制作得(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得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得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得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得时间,但就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得时钟。
(摆钟)得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得(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得时间就是相同得。
根据(单摆得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得计量误差更小。
16、摆得摆动快慢与(摆绳得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得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得长度不等于摆得长度,(摆长)就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得距离。
20、(机械摆钟)就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得。
第四单元地球得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得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与太阳得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与(“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得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得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得刻度盘会与摆得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就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得关键性证据。
7、(天体得东升西落)就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得现象。
8、地球自转得方向与天体得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得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得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得(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得(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得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得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就是(地球自转)产生得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得位置可推测出(地轴就是倾斜得)。
14、公转就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得方向就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就是(一年)。
15、(恒星得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她得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6、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得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得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7、(四季得形成)与(地球得公转)、(地轴得倾斜)有关。
18、(极昼与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与(地轴倾斜)有关。
19、(地轴倾斜角度得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得地区范围。
20、地球确实在(自转与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得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得多种现象。
21、地球自转得方向就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就是(倾斜)得。
2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得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得时间不同),瞧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3、(恒星周年视差)就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得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与(极昼极夜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概念、知识点(一)一、物体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生活中得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就是沉得,泡沫、带盖得塑料空瓶在水中就是浮得。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得物体在水中得沉浮与它们自身得大小、轻重无关。
如一个回形针就是沉得,两个串在一起还就是沉得。
一块木块就是浮得,分成一半还就是浮得。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得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得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得得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得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得容易浮重得容易沉。
轻重相同瞧大小,大得容易浮小得容易沉。
小瓶子与潜水艇都就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得。
三、橡皮泥在水中得沉浮各种形状得实心橡皮泥在水中就是沉得,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重量不变得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得各种形状。
物体在水中得沉浮与它所排开得水量有关。
排开得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得水得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得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得物体排开得水量就就是物体自己得体积,浮在水面上得物体排开得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得体积。
铁制得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得水量特别得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得船,一就是重量不变得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得水量大,二就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得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得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得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得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重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得体积最大,排开得水量最大,受得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得水量有关,体积大得泡沫受到得浮力大于体积小得泡沫。
六、下沉得物体会受到水得浮力吗研究下沉得物体就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得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得重力-水中得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得水量最大,受到得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得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得水量有关,体积大得石块受到得受力大于体积小得。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得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得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得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得原因钩码在不同得液体中受到得浮力就是不同得,说明不同得液体对于相同得物体所产生得浮力大小就是不同得。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得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得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就是因为相同体积得铜与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就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得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