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巧解分析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如何破解语句排序题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如何破解语句排序题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如何破解语句排序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如何破解语句排序题在国省考行测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之语句表达主要分为语句排序和语句衔接,要保证言语题的正确率也很关键,今天针对语句排序的解题技巧与大家分享。
一、观察选项,排除错误在遇到语句排序题时,不建议大家一上来就看题干,要先观察选项,看看选项是把哪些句子当成了首句,然后再去题干中看这个句子能否作首句,如果可以就保留,不可以就排除该选项。
有以下情形的句子不能作为首句:1.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开头引导的句子,比如:他(们)、它(们)、这种、那些等等。
2.关联词语的后半部分引导的句子,比如:但是、所以等等。
3.总结性词语引导的句子,比如:因此、总之等。
4.具体分析、描述性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合并语句通过抓逻辑起点(首句)无法排除错误选项或排除后还剩下别的干扰选项时,回到题干中,关注一些标志性词语:1.关联词;2.指代词;3.总结词;4.顺序词;5.重复词,并在题本上做相应的勾画,这样能够确定一些句子的先后顺序,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例如指代词前要有具体指称对象,如果发现有指代词,要快速找一下这个指代词到底指代什么,进而锁定顺序。
例如:①据此,海岛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击岛四大类型②它们万变不离其宗,或是从大陆分离出来,或是由海底火山爆发和珊瑚虫构造而来③尽管海岛面貌千姿百态,人们仍然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性④前者姓“陆”,地质构造与附近大陆相似⑤后者姓“海”,地质构造与大陆没有直接关系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A.③②④⑤①B.②③④⑤①C.①④⑤②③D.②③①④⑤【解析】答案:A纵观选项,分别把③、②和①当做首句,而①句以“据此”开头,②句以“它们”开头,均出现了指代词,所以①和②都不能作为首句,排除BCD。
2023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语言排序题考试解题思路技巧分享

2023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语言排序题考试解题思路技巧分享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部分考试中,言语理解题基本大概率会出现语言排序的题型,这一类试题的考试难度不算大,但考生容易在这一题中浪费较长时间从而影响后续考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份2023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语言排序题考试解题思路技巧分享,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解题技巧一:判断首尾句1、如何判断首句?①下定义文段往往通过下定义引出话题,如一个文段首句论述“XXX 是指/XXX 就是……”,这是通过下定义的形式引出文段话题,后文围绕该话题详细论述、解释说明,故下定义适合做首句。
典型标志:……是/就是/是指,如“小米是一家科提醒:含有“……是”的句子不是一定做首句,形式只是辅助手段,重②提出观点提出的是别人的观点,如写作文时,开头往往会说“XXX 说/有人认为……”,通过别人的观点引出自己想说的内典型标志: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认为,后文要么进行肯定论述,要么对前文观点进③背景引入标志: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下/环境下,这些词引出背景、交代现状,适合做首句。
注意:不是看到该类标志就判定某句一定为首句,要进行对比,如对比1 和2,1为下定义,2为背景引入,形式上均可作首句,关键是对比内容。
2、如何判断尾句?①结论句,“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的作用是总结前文、得出结论,表结论的关联词引导的句子适合做尾句。
②对策类的表述,像“应该、需要”出现,适合做尾句,如文段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放在尾句。
提示:不能看到结论句和对策,就判断某句一定是尾句,一定要对比内容。
如果一个句子是结论句,内容上是对策表述,这种“结论+对策”的形式,作为尾句概率高,但要把握内容。
解题技巧二:抓住关键词1、关联词①关联词一般搭配出现。
若题干有明显的成对关联词同时出现,则直接按照关联词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比如,一个分句中出现了“虽然”,那么含有“但是”的分句就应该在这个分句之后。
浙江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巧解分析

浙江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巧解分析近几年,无论国考还是地方省考都加大了对语句排序题的考核力度和难度。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将若干个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行文顺序加以重新组合,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
很多考生反映这类题目很令人头痛、很难攻克,花费时间多且做题准确率低。
有些文学功底深厚的考生会从前到后的仔细看每一个句子,然后按自己的理解给题目排序。
这样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语句排序题有若干个句子,仅仅读材料一项就会占用大量时间,而按自己的思路排序就等于重新组织一篇短小的文章,如果一个句子没有理解,那么所排顺序很可能会与四个选项全不同,前功尽弃矣。
有些考生不自己排序,而是将abcd四个选项的句子都一一通读、检验。
这样做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而且,深谙考生心理的考官故意设置迷惑项,a和d是如此的相像,让考生很难区分,在巨大的考场压力下,很多考生就会掉入考官设置的陷阱中。
另有些考生深知做对这类题目难度之大,在考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凭第一感觉选一个答案,甚至是放弃选择答案。
无论是从做题的速率还是准确率的角度来讲,这三种做法显然都很难达到目标。
而事实上,语句排序题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高不可测,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这部分题是可以获得速率和准确率的\双丰收\的。
下面我就为大家讲一下做题的技巧。
我们晓得,一个文段的首句很关键,它就是整个文段的方向盘、阐明灯,一旦确认了它的首句,那么这个文段必须谈的内容也就略知一二,在首句的提示下,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排泄下文的语句。
的定首句最简单的办法不是一一检验所有句子,而是看看选项中发生的位列首位的句子。
通常选项的首句就2-3个,看看3个句子很似乎必须比一一检验每一个句子更节省时间。
例如某个题设置的答案存有:a.⑥⑤③②④①b.⑥②④①⑤③c.⑤③②④⑥d.⑤②③④①⑥。
我们先看看选项的定首句,选项的首句只有⑤和⑥,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比较⑤和⑥哪个更适宜搞首句。
巧用解题技巧快刀斩乱麻速解行测语句排序题

巧用解题技巧快刀斩乱麻速解行测语句排序题近年来,在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排序题已经发展为了一种稳定题型,纵观近五年的国考试题,排序题每年必考1—2道,由于其阅读量大,看似复杂而成为很多考生放弃的对象。
然而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中,得分才能制胜,所以,对于此类“小众型”的题目,千万不可小觑。
在国考备考阶段,为各位考生“快刀斩乱麻”,揭开排序题神秘的面纱,几十秒锁定答案。
一、观察选项,首句排除排序题从首句入手是做题的一大法宝,直接可以帮助考生排除干扰选项。
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行文脉络,不难发现,以下所涉及的首句类型都是可以排除的:1.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不作首句。
例如“他(他们)”、“这(这些)”、“那(那些)”等。
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后者不作首句例如“甚至”、“但是”、“也”、“所以”等。
3.含有总结性的词语不作首句例如“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这意味着”等。
4.具体分析、无主语的句子不作首句例如分析原因、影响、意义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语,合并同类语句有些题目可以通过首句排除,有些题目第一步不好排除,那就可以通过寻找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进一步合并同类语句,再进行排除。
标志性的词语主要涉及以下类型:1.关联词【真题示例】①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②维持世界秩序并保存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这是一个我们面临、但想象不出解决办法的问题③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④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⑤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⑥但可能会使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枯竭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⑤④③①②⑥B.②⑤③⑥①④C.②④①⑤⑥③D.⑤⑥②③①④【答案】B。
解析:首先观察首句,②句提出问题,⑤句分析问题,所以②句应放在第一句。
可排除A、D。
③和⑥中有一对关联词“虽然……,但……”所以③⑥放在一起,并且③在前⑥在后,由此,答案选B。
2019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如何巧解语句排序

2019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如何巧解语句排序在越来越火的公考大趋势下,想要在公考大军中脱颖而出,越来越需要考生具备优秀的考试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对更多的题目。
在行测的若干题型中,言语理解的准确率如何提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在言语理解的部分,题型大体分为3类,分别是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
仔细观察考试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不论考题数量的多少,语句表达的题目一定会考查,其中语句排序的题目是必考题目。
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大家做语句排序题目的准确率呢,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语句排序的技巧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看首句进行排除,即不能做逻辑起点的句子:(1)含有指代词且指代对象不明确不能做首句。
有明确指代对象可以作为首句。
例:那个男孩在看书。
没有明确指代不可以做首句。
那个胖胖的,穿着格子衬衫,桌子上放着水杯的男孩在看书,指代明确可以做首句。
(指代词:这、那、其、此、他、她、她)(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语,后者不做逻辑起点。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如果……那么……(3)含有总结词不做首句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因此,由此可见(虽然因果关系,有时也可以做总结)例:①声波叠合积累产生的震波会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形成音障②当飞机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③而当飞机进一步加速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飞机最前端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音锥,听起来如爆破一般,所以被称为音爆④因此,美国联邦航空局在美国境内限制超音速飞行⑤噪音问题是超音速飞机的技术难题⑥音爆会对地面建筑产生损害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⑤②①③⑥④B.⑤④①③②⑥C.⑥②①③⑤④D.⑥④⑤②①③中公解析:⑥句首的“音爆”与③句尾的“音爆”构成顶真手法,因此⑥应紧跟③。
同时,⑥是④的原因,故④应紧跟⑥,此三句的顺序为③⑥④,符合的只有 A。
浙江中公教育。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排序题技巧是什么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排序题技巧是什么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排序题技巧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排序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一组语句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列。
以下中公教育为大家提供做题技巧和两个完整的题目解答示例。
技巧一:找准主线,确定首句在言语排序题中,通常会有一个主题或者中心思想,而这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往往会出现在首句。
因此,在重新排列语句时,应该先找到这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并将其放在首句。
当然,也会通过排一些不适合做首局的句子,比如指代词开头的句子不适合做首局。
下面来看看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我们只看句子,不给大家选项,你看看能否通过分析进行排序。
【例1】下列句子中,排序最合理的是()。
①他一下子游到了对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②于是,他脱下衣服,跳进了水里。
③虽然河水很深,但是他没有退缩。
④当他听到有人落水呼救时。
⑤他勇敢地向着对岸游去。
先一起来分析,在这组语句中,主题是关于一个人救人的故事。
因此,首句应该是描述这个事件的句子,即④当听到有人落水呼救时。
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这个人勇敢地向着对岸游去,尽管河水很深,但他没有退缩。
他脱下衣服,跳进了水里,一下子游到了对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还要注意,指代词不能做首局哦。
所以,这个却的语序应该如下,一起来读读,感受整个故事。
当听到有人落水呼救时,他勇敢地向着对岸游去,尽管河水很深,但他没有退缩。
他脱下衣服,跳进了水里,一下子游到了对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技巧二:找准逻辑关系,注意转折词在言语排序题中,语句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语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因此,在重新排列语句时,需要注意这些逻辑关系,尤其是转折词。
下面来看看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我们只看句子,不给大家选项,你看看能否通过分析进行排序。
【例2】下列句子中,排序最合理的是( )。
①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②我一定会成功的。
公务员考试如何巧解语句排序题

公务员考试如何巧解语句排序题语句排序题本身并不难,考生能够从逻辑、关联词、因果关系、人称等各个方面入手。
可是如果考生没用找到合适的方法,解答起来会比较浪费时间。
做语句排序题要遵循以下三点:1、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逻辑。
语句排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由上到下,从左到右;或按事情发展和客观过程为序;或以事物性质的主次轻重为序;或按景物的远、近、动、静等不同为序。
2、语句上要前后照应、上承下接。
语句前后照应包括答句与问句的照应,总起与分承的照应,句子结构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照应等。
3、借助选项的不同能够获得一部分提示,有利于快速解题。
(一)事理的逻辑性(基本方法)事理的逻辑性,就是在强调行文的逻辑关系。
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
比如,例证应该在观点之后,解释说明应该在观点之后。
总述的部分应该是在分述之前的观点中或者分述之后的总结中。
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例1】党的十七大报告清醒地认识到,______________,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进民生时代的到来。
①并在客观认识现存民生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③将全面改进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④中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民生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⑤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A.④⑤②③①B.②⑤④①③C.②⑤④③①D.④②⑤①③【解析】D。
题中②⑤是对④的解释和补充,因此②⑤排在④之后,排除B、C两项。
①和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作出目标指向,因此③排在①之后,排除A项。
本题是按照认识问题、解释问题、确定目标的逻辑顺序来解答的,只有D项最符合逻辑顺序和语言习惯。
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如何快速解题

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如何快速解题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如何快速解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如何快速解题行测考试中语句排序题经常考查,虽然最多考查两道题,所占比重不大,可是对于国考而言,一分可以拉下千百人,千万不可小觑。
一些考生总觉得解排序题很鸡肋,思考时间长还不一定做得对。
那么该如何省时省力的解题呢?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如何快速解答语句排序题。
技巧一:事理逻辑需注意事理逻辑即逻辑关系。
任何文体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
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例1】①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
②到了以彩陶为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用来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
③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
④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⑤此后,用于研墨的石研,就成为早期的砚。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①③④⑤②B.④③②①⑤C.①③④②⑤D.④③②⑤①【答案】B。
解析:确定首句,按照时间顺序“距今七、八千年”要放在“商代以后”之前,排除A、C两项。
⑤中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此后”来说明砚的发展历程,应放在最后。
故本题选B。
技巧二:特殊词语要牢记题干中存在一些标志性词语,多加关注便可快速锁定部分句子顺序,进而帮助我们解题。
1、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然而、却。
2、选择的关联词:要么…要么、与其…不如、是…还是、宁可…也不。
3、并列的关联词:一边…一边、既…又、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
4、递进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但不…反而、不仅…还。
5、假设的关联词:即使…也、要是…就、如果…就、倘若…就、即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语句排序题巧解分析近几年,无论国考还是地方省考都加大了对语句排序题的考核力度和难度。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将若干个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行文顺序加以重新组合,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
很多考生反映这类题目很令人头痛、很难攻克,花费时间多且做题准确率低。
有些文学功底深厚的考生会从前到后的仔细看每一个句子,然后按自己的理解给题目排序。
这样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语句排序题有若干个句子,仅仅读材料一项就会占用大量时间,而按自己的思路排序就等于重新组织一篇短小的文章,如果一个句子没有理解,那么所排顺序很可能会与四个选项全不同,前功尽弃矣。
有些考生不自己排序,而是将ABCD四个选项的句子都一一通读、检验。
这样做也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而且,深谙考生心理的考官故意设置迷惑项,A和D是如此的相像,让考生很难区分,在巨大的考场压力下,很多考生就会掉入考官设置的陷阱中。
另有些考生深知做对这类题目难度之大,在考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凭第一感觉选一个答案,甚至是放弃选择答案。
无论是从做题的速率还是准确率的角度来讲,这三种做法显然都很难达到目标。
而事实上,语句排序题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高不可测,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这部分题是可以获得速率和准确率的"双丰收"的。
下面我就为大家讲一下做题的技巧。
我们知道,一个文段的首句很重要,它是整个文段的方向盘、指明灯,一旦确定了它的首句,那么这个文段要讲的内容也就略知一二,在首句的指引下,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排出下文的语句。
定首句最简单的办法不是一一验证所有句子,而是看选项中出现的排在首位的句子。
通常选项的首句就2-3个,看3个句子很显然要比一一验证每一个句子更节省时间。
如某个题设置的答案有:A.⑥⑤③②④① B.⑥②④①⑤③ C.⑤③②④⑥ D.⑤②③④①⑥。
我们先看选项定首句,选项的首句只有⑤和⑥,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比较⑤和⑥哪个更适合做首句。
初步确定了⑥为首句后,我们就完成了第一步的工作,接着就要做第二步工作--代入选项中⑥之后的句子,通读,看哪个选项在内容上合适。
我们检验一下AB的组合方式是否符合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我们可以直接将A中的⑤和B中的②带进去,看哪句和⑥具有连贯性。
如果发现⑤和⑥说的问题无关,关联性太差或者是跳跃太大的话,我们就直接排除A,而考虑B了;如果发现A中的⑤和B中的②都可以与⑥相连,那么我们再接着往下代,一般至多在第四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来A选项是不具有连贯性的,那么B就是可选择的答案了。
B究竟对不对呢,不放心的话,我们可以代入检验,检验的时候是不是要将B中的每一个句子一一代入检验呢,我们可不可以直接代
入两三个句子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呢?可以的。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写文章时所采用的时间、空间、写人、写物、叙事的顺序,还可以借助关联词来帮我们验证。
上述内容可归结为:1.看选项,找首句;2.代入检验(通过时间、空间、写人、写物、叙事的顺序和关联词)
结合具体的例子,我们看一下这种方法的是怎样运用的。
(1)直到1757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已经确立很久。
(2)1882年,教皇才被迫承认地动学说。
(3)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压抑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4)1616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
(5)地动学说成了天经地义,这才解除禁令。
A.(1)(3)(5)(2)(4)
B.(4)(2)(1)(3)(5)
C.(4)(1)(5)(2)(3)
D.(1)(4)(5)(2)(3)
我们先看选项ABCD首句是(1)和(4),比较两者,(1)中的"直到"表明在此之前还有"其他时间"之事,不适合做首句,而且,时间上1616在1757之前,所以(4)适合做首句,答案锁定BC。
代入B 中的(2),发现(4)与(2)时间跳度大,说的话题也无关;而代入C中的(1),发现没问题。
那么答案可能为C了。
若不放心,我们可以代入验证。
我们不需要代入C中的每一个句子。
因为文段以时间顺
序为轴线展开的,我们不妨检验C是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的就可以了,应该是1616-1757-1882的顺序,发现C是这个顺序,扫一下其他选项也只有C是这个顺序,那么这个题答案是C就毋庸置疑了。
再如:
①任何的企业活动,都要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②企业同心合力地珍惜环境品质并不会花费企业太大的成本
③但是,赢利不能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不管它如何的必要
④而对环境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则更为重要
⑤企业活动是赢利性的
⑥事实上,企业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是有利可图的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A.⑤②①⑥④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①④⑥②
先看选项定首句,⑥有"事实上"出现,表示对上文委婉的转折,说明前面一定有内容,不适合做首句。
⑤讲企业的"赢利性",代入ABD中的②④③,发现③也讲"赢利",出现了相关的词汇,而④③在讲"环境",内容与⑤不一致,那么答案应该是D。
不放心,我们还可以代入检验。
⑤③之间有转折词"但是",内容一致,表达连贯,而①④同讲环境的道德责任,内容一致,也没问题。
通过看选项确定首句,然后代入首句之后的句子通读,这样做我们仅需要读文段的2-3个最多是4个句子即可以把答案找出来,一旦掌
握这种方法,我们在10秒钟内将题正确的解出来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