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胰岛素的重要性─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解析22

合集下载

基础胰岛素治疗

基础胰岛素治疗

B (body weight): 体重-BMI
C (complications & comorbidity ):并发症-合并症 D (duration of disease):糖尿病病程
血糖目标设定的“H2--ABCD”指导策略 •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0; 26: 239–244.
20 15
20
10 预混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10
5 0
预混胰岛素 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平均相对变化(%)
0 -10 -20 -30 -40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体重
低血糖2-3级
HbA1C≤6.5%且没有低血糖的患者 比例(%) 100%
80% 60% 40% 20% 0% 预混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
血糖治疗目标:HbA1c ≤ 7%
主要来自DCCT和UKPDS研究(均为7%)
更低的HbA1c目标值,尚待进一步证据
• ACCORD、ADVANCE、VADT、ORIGIN等大型糖尿病终
点研究都没有提供更低血糖HbA1c目标值的证据
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
应基于预设治疗目标研究
不同的临床研究类型

•预设治疗目标
关注治疗方案达标的可行性、达标前提下的安全性

•预设治疗手段
如GAMI研究(胰岛素干预心肌梗死患者)
关注某一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

•预设治疗结果
如ACCORD研究(综合降糖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关注治疗方案对某一终点指标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
Treat-to-target研究
24周的随机开放、多中心、平行组研究。756位1-2种口服降糖药物血 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比较NPH与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T1DM)现况与规范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一、中国T1DM患者生存状况(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2003年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控制管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年龄12岁的T1DM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8%,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9,血糖控制不良者占64.2%[1]。

2004年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控制调查发现,15岁以前发病患者平均HbA1c为8.9%[2]。

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的数据显示,年龄中位数29.6岁的T1DM患者平均HbA1c为8.6%[3]。

2013年北京地区T1DM儿童血糖控制管理状况研究显示,18岁以下患者平均HbA lc 为8.5%,血糖控制达标率仅15.0%[4]。

2013年重庆、武汉、成都地区的T1DM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及分析发现,12岁以上青少年HbA1c>7.5%者占39.3%[5]。

我国上述调查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已显示与2009年美国“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研究调查中20岁以下T1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44.4%、平均HbA1c水平为8.18%相比,有一定差距[6]。

(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2002年美国一项T1DM急性并发症调查研究显示,T1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8/100次人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19/ 100次人年[7]。

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奖章”项目随访的351例50年以上病程的T1DM患者中有超过40%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8]。

而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的调查显示,T1DM患者的DKA发生率达26.4次/100人年[9]。

另一项针对西太平洋地区T1DM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表明,中国大陆地区T1DM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达38.8次/100人年,且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位于各地区前列[10]。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文章目录*一、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二、哪些糖尿病病人要用胰岛素治疗*三、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1、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可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于晚餐前或临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以提高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更好地控制血糖。

该治疗方案虽然只需患者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却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血糖。

2、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该治疗方案主要可供采取第一个阶段的治疗方案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

该类患者应先停用口服降糖药,然后改为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预混胰岛素,以使三餐后的血糖和夜间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3、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该阶段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其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于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于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

虽然糖尿病患者在该阶段的治疗中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增多了,但这种治疗方法更符合人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规律。

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在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维持住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达到良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4、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经医生选用适宜自己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后,须选用最佳的注射部位,一般胰岛素采用专用胰岛素注射笔皮下注射方式,可供选择的注射部位有双上臂外侧(即三角肌处),双侧大腿前或前外侧,脐周腹壁周围(须避开肚脐5公分),注射胰岛素时可捏起皮肤,这样可保证在皮下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注射部位停留6秒钟,以使药液可充分吸收,避免药液外渗,因局部反应可出现皮下硬结、脂肪萎缩、局部红肿等,故胰岛素注射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之间要相距2公分以上。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对于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 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血糖变
化。
04
胰岛素注射技巧与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
常用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 上侧。
注射部位轮换
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可按照左 右对称轮换的原则,有规律地更换注 射部位。
注射器具使用及保养
3
教授胰岛素注射技巧
详细演示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学习正确的胰岛素 注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轮换、消毒等 。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
倾听患者的担忧和疑虑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扰,给予关心和 支持。
提供情绪疏导和安慰
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心理疏导和安慰,帮助患 者缓解负面情绪。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目录
• 糖尿病概述 • 胰岛素治疗原理及作用 • 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 • 胰岛素注射技巧与注意事项 • 胰岛素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糖尿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由于胰岛 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 或两者兼有引起。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03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记录血糖值,并解释血糖波动
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 2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其营养需求和饮 食偏好的饮食计划,并教育患者如何调整饮食以 控制血糖。
指导患者进行规律运动
推荐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频率和强度,并解释 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益处及注意事项。

2022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2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2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最全版)医学营养治疗(M NT)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

本指南内容涉及糖尿病营养预防、治疗、并发症防治、人工甜味剂及新型植物化学物、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等诸多领域。

指南制定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法学的要求,参照《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的要求,坚持基于患者问题为导向、证据级别与推荐并重、服务于临床的宗旨,结合中国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及进行证据采集,旨在指导和规范临床MNT。

医学营养治疗中营养相关要素对糖尿病的影响MNT的实施重点是调整能量及营养素的供给,本指南中针对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相关要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进行叙述。

一、能量问题1:糖尿病患者适宜的能量范围是多少?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的目标(B,强推荐)表4成人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供给量[kJ/kg(kcal/kg)]劳动活动强度体重过低正常体重超肥胖重体力活动(如搬运工)188~209(45~50)167 (40)146 ( 35 )中体力活动(如电动安装)167 (40)125-146(30-35)125 ( 30 )轻体力活动(如坐式工作)146 ( 35 )104~125( 25~30)84504( 20~25)休息状态(如卧床)104-125( 25-30)84-104 ( 20〜25 )62-84 ( 15〜20)注:标准体重参考世界卫生组织1999计算方法:男性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0 ] x0.9 ;女性标准体重(kg )=[身高(cm ) -100 ] xO.9-2.5。

根据我国提出体重指数(BMI )的评判标准,BMI <18.5 kg/m 12为体重过低,18.5 kg/m 2<BMI<24.0 kg/m 2^正常体 重,24.0 kg/m 2<BMI<28.0 kg/m 2为超重,BMI>28.0 kg/rrP 为肥 胖1. 短期内(<1年)LCD 有助于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和血糖管 理(A ,强推荐)2. V LCD 短期内有助于改善T2DM 患者的FBG 、HbAic.胰岛素抵抗、 体重等指标(C ,弱推荐),但可能发生低血糖等并发症,不推荐长 期接受VLCD ( C ,强推荐)问题2 :低热量饮食/极低热量饮食是否有助于T2DM 患者的血糖管 理?问题3:间歇性能量限制/持续性能量限制对T2DIVI患者糖脂代谢和体重有何影响?IER/CER均有利于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和体重管理,IER较CER在体重管理上更有优势(B,弱推荐)二、碳水化合物问题4: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对于控制血糖、胰岛素水平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有何影响?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宜为45%〜60%(B,强推荐)。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9. 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反应性高 血糖,胰岛素用量不增反减。
◆外因
1. 精神因素:精神刺激后,PTF升高,T3T4升 高,肝糖输出增加,导致胰岛素用量增加。
2. 运动:下肢运动可促进胰岛素吸收,运动 促进糖利用。
3. 进食时间、数量及质量。 4. 药物:升高血糖: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利
尿剂、苯妥英钠、烟酸、消炎痛、异烟肼。 降低血糖:乙醇、他巴唑、心得安、磺胺类
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方案
• 高度个体化 • 开始胰岛素剂量为0.5-1U/公斤(体重)/天 • 每3-4天逐渐调整2-4单位,直到血糖滿意控制 注意:
1. 初始从小剂量开始,调整期间随时带含糖食品 2. 注意夜间低血糖,睡前加餐 3. 注意血糖高低, 波动大时,可考虑加用口服药 4. 运动前进餐,饮食、运动要定时定量 5. 感染胰岛素要加量,有胰岛素抵抗。 6. 进食少,适当减胰岛素量, 避免酮症酸中毒。 7. 应坚持蜜月期使用少量胰岛素。
• 314 名 患 者 为 对 照 组 : 常 规 胰 岛 素 治 疗 • 平 均 追 踪 3.4 年 (1.6 - 5.6 年 )
Malmberg K, et al.: BMJ, 1997
•30
DIGAMI 研 究
胰岛素强化治疗
• 使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死 亡 率 下 降 28% (p=0.011)
•7
口服降糖药原发失效(无效)
• 指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内糖 尿病未能得到控制
• 由于残存 的 细胞在OHA作用下仍 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8
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
指开始治疗控制有效一年以上,以后 发生控制失效达3个月以上
原因: - 肝葡萄糖输出 ( 26.1% ) -胰岛素抵抗 ( 17.3% ) - 细胞功能恶化 ( 12.6% ) - 原因不明 ( 44% )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

03 胰岛素注射与技术
注射器的选择和使用
注射器的类型
注射器的保养
根据胰岛素类型和剂量选择合适的注 射器,如笔式注射器、传统注射器等。
定期清洗和更换注射器的针头,确保 其通畅和无菌。
注射器的使用
确保注射器干燥、清洁,避免重复使 用,以免交叉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
注射部位的选择
根据胰岛素类型和吸收速度选择 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
04 胰岛素治疗的监测和管理
血糖监测
1 2
监测频率
在胰岛素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通常每日 至少监测2-4次,包括空腹、餐后和睡前血糖。
监测时间点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点,如餐前、 餐后2小时、夜间等,以全面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3
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 血糖控制在4.4-10.0mmol/L。
其他注意事项和限制
总结词
胰岛素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运 动量适度、避免饮酒等注意事项,同时需避 免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特定药物的合用。
详细描述
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对于胰岛素治疗同样重要。此外,饮酒可能 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应尽量避免或适量饮用 。在药物合用方面,应避免将胰岛素与肾上 腺皮质激素等特定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加重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
contents
目录
• 胰岛素治疗简介 • 胰岛素治疗方案 • 胰岛素注射与技术 • 胰岛素治疗的监测和管理 • 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
01 胰岛素治疗简介

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专家建议解读

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专家建议解读

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HbA1c达标率提高
24周后连续两次患者血糖检测HbA1c≤6.5%, HbA1c≤7.0%的患者比例
60.00% P=0.001 43.70% 40.00% P=0.043 17.50% 10.10% 甘精胰岛素组 调整OAD组
27.10%
20.00%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空腹血糖值,每周调整2-6U基础 胰岛素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Raskin PR,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07 ,18(1):56-62.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2: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患者自我调整方案
患者自我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 口服药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和调整
临床使用建议 STEP 2.1:根据FPG水平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医生指导方案
医生调整剂量方案(以FPG目标6.1 mmol/L为例) 空腹血糖(mmol/L)
<4.4 4.4-6.1 6.2-7.8 7.9-9.9 >10.0
基础胰岛素剂量调整
-2U 不调整 +2U +4U +6U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 (HbA1c≥7.0%),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备选治疗路径
二甲双胍
α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泌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泌剂/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三线药物治疗
初诊T2DM患者
*高血糖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空腹血糖水平(mg/mL)
22
空腹血糖增高 ─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11853例有冠心病病史,年龄45~74岁入组

在筛选时根据血糖分为
• 非糖尿病组(≤109mg/dL):9973例 • IFG(血糖110~125mg/dL):1258例 • 未诊断的糖尿病组(≥126mg/dL):822例
TG(mmol/L)
LDL-C(mmol/L)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1.5
<2.6
<2.2
2.6~4.0
≥2.2
>4.0
8
2型糖尿病的治疗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方案
超重、肥胖患者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二 甲双胍 控制目标: HbA1c<6.5% 3 个 月 血 糖 未 达 标
正常体重患者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以 下药物的一种或多种:二甲 双胍,TZD类,磺脲类,格 列奈类, α -糖苷酶抑制 剂
加用以下药物的一种或多种: TZD类,磺脲类,格列奈类, α -糖苷酶抑制剂 加用胰岛素
加用胰岛素
1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ADA和EASD目前推荐的法则:
HbA1c ≥7%
*
生活方式干预+二 甲双胍
加基础胰岛素-最有效
加磺脲类药物-最经济
加TZDs-无低血糖
HbA1c ≥7%
*
强化胰岛素
加TZDs
患病率急剧增加
发病年龄年轻化 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
准者大量存在 各地发病状况差异巨大 农村城市化,糖尿病患病率增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4
糖尿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逾一亿,其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和日益 严重的健康问题 2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它的血管并发症使人 们丧失劳动能力,预期寿命缩短8-12年 糖尿病治疗的花费也成为许多国家不堪重负的压力 • 美国1987年糖尿病耗资204亿美元 • 美国1998年糖尿病高达1000亿美元 •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在血糖、血压及血脂方面得到充分 的治疗,每月治疗费用也近1000元人民币 • 这种花费有一半是用于大血管并发症治疗
观察空腹血糖与总的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
Diabetes Care. 2004;27(12):2836-42.
26
空腹血糖增高 ─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亚太地区人群中血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研究
随访5年,空腹血糖每降低1mmol/L, 总的卒中风险降低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9%
餐后血糖的绝对值随空腹血糖的降低而下降
400
20
300
血浆 葡萄糖 (mg/dL)
100 200
15 进餐 进餐 进餐
糖尿病 (治疗后)
血浆 葡萄糖
10
(mmol/L)
5
正常
0 6 10 14 18 22 2 6 0
时间(h)
Polonsky KS et al. N Engl J Med. 1988;318:1231-1239. 17

Diabetes care2003;26(3):881~5
18
控制空腹血糖: 推动治疗达标A1C<7%的核心
100% 80%
30 70 60 55 50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贡 献 率
60% 40% 20% 0%
70 30
<7.3
空40
7.3-8.4

45

50

>10.2
8.5-9.2
9.3-10.2

进行7.7年的随访
Am Heart J 2001;141(3):485-490
23
空腹血糖增高 ─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
25
全因死亡率 20 (死 亡 )率 % 15 14.3 10 20.1 24.3 *P<0.001
* *
9.2 6.3
5 4.8 0 非糖尿病
IFG
未诊断糖尿病
Diabetes Care. 2004;27(12):2836-42. 27
空腹血糖增高 ─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结果表明:空腹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决
定因素。
将日常血糖降低至4.9mmol/L,能获得
相当的潜在益处。
空腹血糖除了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可
以作为一个持续的危险因子,从而改善危险 的预测手段。


年龄:59.4 11.11岁;BMI:31.3 3.5kg/m2
研究日停用OAD,进食标准餐,测-0.05、0、0.5、1、2、3、4小 时的血糖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餐后血糖波动的关系
Diabetes care 2002;25(7):1247~8
14
空腹高血糖预测餐后高血糖 的升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口服药控制不佳,首选+基础胰岛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40
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0 † † ‡
胰岛素治疗前
4周胰岛素治疗后
血浆 胰岛素 20 分泌 (µU/mL)
*
10

*P<0.05 †P<0.01 ‡P<0.001
60
70
80
时间 (min) 胰高血糖素静注
加基础胰岛素
加磺脲类药物
HbA1c ≥7%
*
强化胰岛素+TZDs±二甲双胍 加基础胰岛素或强化胰岛素
* 每3个月检查一次,达标后(HbA1c <7%) 每6个月检查一次
Diabetologia (2008) 51:8–11
1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理念
口服降糖药+基础胰岛素联合治疗
空腹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 重要性 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 的重要性
Am Heart J 2001;141(3):485-490
24
空腹血糖增高 ─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实际生存曲线
1.0
0.9
0.86
0.8
0.78(P<0.01)
非糖尿病
0.7
IFG 未诊断的糖尿病 0.6 0 1 2
0.75(p=0.0001)
3
4
5
6
7
8
时间 (年)
Am Heart J 2001;141(3):485-490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6
2型糖尿病的药物干预



什么人群需要进行药物干预 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药物干预 应用何种药物干预 干预要进行多久抑或终生 费用与疗效的分析(卫生经济学方面都研究) 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7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理想 血糖(mmol/L) 空腹 非空腹 4.4~6.1 4.4~8.0 尚可 ≤7.0 ≤10.0 差 >7.0 >10.0
HbA1C
Diabetes care2003;26(3):881~5 21
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基于空腹血糖
90
80.13
80 70 60
*
n=15568
60.81 53.26 67.12
*
*
患病率
(%)
50 40
*
31
30
21.68
20 10 0 <80
20.62
22.66
*
80-90
90-100
100-110
相关系数 与餐后血糖水平 30分钟 1h 2h 3h 4h
0.86 (P<0.00 1)
0.9 (P<0.0 01)
0.55 (P=0.0 1)
0.89 (P<0.0 01)
0.7 (P<0.0 01)
0.84 (P<0.0 01)
0.59 (P=0.0 05)
0.89 (P<0.00 1)
0.6 (P=0.00 4)
睡前胰岛素(23 ± 3 IU) 加口服药治疗
250 夜间葡萄糖水平
葡萄糖 (mg/dL)
*P<0.01
150
*
治疗前 治疗后
0 22 24 2 时间(h) 4 6 8
N = 15; 2型糖尿病
Taskinen MR et al. Diabetes. 1989;38:580-588.
35
基础胰岛素: 降低夜间游离脂肪酸水平
控制空腹血糖: 推动治疗达标A1C<7%的核心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对2型糖尿病患者总体日间高血糖的作用的研究

290例患者(139例男性、151例女性) 治疗(单药/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1,700 mg/d) 格列本脲(5-15 mg/d)


不使用胰岛素和阿卡波糖
早晨8:00 和中午12:00进标准餐 检测空腹8:00am,及餐后吸收阶段[11:00 am, 2:00pm (餐后2小时) , 5:00pm (餐后5小时)]的血糖 在20个患者中使用动态血糖检测( CGMS )
12
空腹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 重要性
预测餐后高血糖的升幅 推动治疗达标A1C<7%的核心 A1C越高,占整体血糖的比重越 大 降低空腹高血糖 ─ 有效降低24 小时血糖谱 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3
空腹高血糖预测餐后高血 糖的升幅

21例(11例男性,10例女性)不需要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 2例饮食、运动治疗;19例OADs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