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唯物辩证法要点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本期文都考研dudu为考生带来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希望对你的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所帮助。

一、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简言之,归纳就是总结同类事物的共性,比如天鹅是白的,演绎是归纳的补充和修正。

二、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吧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分析是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是综合整体考量事物。

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再现。

总之,逻辑和历史相统一主要用于分析社会现象。

来源:文都考研。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好啦,今天咱们聊聊“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不过别担心,我会让它变得简单又有趣。

这辩证法可不是看起来那么复杂,它就像生活中的小道理,特别有意思,就像“冰箱里放个苹果,谁知道会不会变成苹果派”。

咱们从“对立统一规律”说起,这个听起来就很牛气。

它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东西组成的。

你想啊,黑暗和光明、好和坏、胜利和失败,都是相对的。

就像人吃饭,能吃出各种滋味,苦辣酸甜都有,那生活才叫丰富。

对立的东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没对立就没精彩。

这就好比一部电影,没了反派,哪来的英雄出场,都是为了让你大喊“好样的!”。

所以呀,咱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对立的统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生嘛,有高兴有低谷,才能让你回过头来,觉得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其实也挺美好。

咱们聊聊“量变质变规律”。

这个规律可有趣了,简单说就是“小变化能引起大变化”。

生活中真是这样,很多时候,咱们都觉得一小步没什么,但积少成多,这就变成了一大步。

你看孩子,刚学走路,先是摇摇晃晃的几步,谁能想到以后他能飞奔着去踢足球?这不就是典型的量变质变嘛!就像种树,你今天种下一个小苗,浇水施肥,慢慢长大,几年后可能就是一片树林。

想想看,很多发明创造也是这样,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最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人生也是,积累一点点知识,突然有一天,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灵光一现,悟出了什么道理。

那些日复一日的努力,都是在为某一天的“质变”做准备。

最后咱们得提提“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个规律说的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最后又回到新的起点。

就像咱们的小朋友,刚开始学走路,摔倒了,哭了,没多久又站起来继续走。

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一次次的否定,最终带来了更高的成长。

想想看,人生的每一次低谷,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强,能像涅槃重生一样,迎接新的挑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倒了再爬起来,才是最真实的状态。

考研马原:辩证唯物法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

考研马原:辩证唯物法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

Born To Win
人生也许就是要学会愚忠。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考研马原:辩证唯物法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
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科,要复习的知识点很多,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特意为考生总结了以下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关注本源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处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之中,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部分主要围绕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世界处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中的内涵和外延。

1、了解唯物辩证法区别于形而上学的核心:①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②是否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③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并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二、关注概念
三、关注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就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7.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8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

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相辅相成2)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的斗争性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4)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9和谐——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条件: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本质: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0.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绝对性、无条件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看主流抓关键;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11.量变和质变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事物量变——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量变积累;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12.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4.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业。

实践途径——社会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关键(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意义: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最后,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第二章15.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需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时间方法即工作方法。

17.真理的客观性1)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

第二,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第一,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二,辩证转化的;第三,他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1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两重性,即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20.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真理尺度(原则、标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原则、标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2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2.一切从实际出发,即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关键是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辨证方法的统一。

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注重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要政治经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创新马克思主义,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第三章2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5.宗教根源——自然压迫和社会(阶级)压迫的产物,文化上源于神话。

26.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了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期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1)第一次科学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