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b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

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教学目标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器材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五、课时计划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指导学生活动: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3、提问: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水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二、新课教学:(一)、汽化:像水或酒精这样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提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下面我们一起先来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并区分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形式的异同,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掌握液化的概念及其方法,理解液化的条件和特点。
-能够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汽化和液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学会运用物理语言准确描述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运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规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注重知识迁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规律的欲望。
-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利用实物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其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了解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使用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特点和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2.理解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物理原理。

3.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实验中所测量的物理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液态和气态等,引导学生对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有初步认识。

通过图像、案例和示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有直观的印象。

2.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通过介绍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相态下的物理特性,如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特性,相变时能量的变化以及物理量的变化等。

难点在于将相变和内部结构的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变规律与物质结构的联系。

3.汽化与液化的应用介绍汽化与液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液化气、汽车制冷、制氧等。

这部分内容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对于汽化与液化的应用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汽化与液化的实验操作通过讲解相关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装置的组成以及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物理量与概念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寓教于乐、形象生动的简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对液态和气态产生认识。

2.理论讲解:给学生介绍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物理特性以及与物质内部结构和相变规律的关系。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2)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4)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过程和方法(5)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学习用图像法表示实验数据,发现谁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二、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四、教学流程引入:想一想:1、把一杯水放入冰箱中,使水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成;把一杯水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水变少了,这是因为水蒸发后变成了。

2、铁锭在下会变成铁水。

3、岩石在下会变成岩浆。

小结:1、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化与有关。

(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让学生观察:用酒精棉写在黑板上的“1”字。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是:。

引出汽化的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就叫做汽化。

2、让学生观察图片——干裂的土地让学生思考:(1)土地为什么干裂?答:。

(2)在哪个部位干裂?答:。

引出蒸发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3、议一议:A夏天气温较高,洒在路面的水,过一会儿就干了,水便成了水蒸气。

B冬天气温较低,洒在路面的水,过一段时间也能干。

对上述情况思考:(1)蒸发可在温度下发生。

(2)对比以上两种情况同样是洒在路面的水,是什么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二)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请观察图4—14,并讨论一下,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液体温度越高蒸发;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点滴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点表;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一、新课引入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教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究: 表格1几乎无气流蒸发情况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蒸发特点:思考:(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讨论: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萝卜用实验: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2)媒体展示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 在哪儿干裂?(表面)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执教者:二塘中学宋文结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⑵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⑶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⑷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1)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道理。

本节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是:先由水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三态并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并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汽化现象出发,通过“活动1”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然后重点探究水的沸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描绘图像、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再通过“活动2”介绍液化现象及液化的方法,最后通过“活动3”使学生体验到汽化需要吸热,液化需要放热。

3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气态,液态,固态相互转化(二)汽化的概念。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三)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五)沸腾的条件。

(六)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七)汽化的特点:吸热。

(八)沸腾图像。

二新课液化液化“活动2”观察液化“活动2”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液化现象,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条件。

该实验可用试管代替水壶完成。

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水,大约3cm左右深,等水烧至剧烈沸腾后,拿一块玻璃靠近管口,会发现玻璃板上有一层水,并向下滴。

为了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气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可让学生尝试描述该实验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2课(3课时)
【教材分析】:
教科书中先介绍了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然后重点安排学生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通过学生实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图像或文字描述水沸腾的特征。

在学生理解汽化现象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的活动,观察水蒸气液化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经历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STS”、“信息浏览”栏目中介绍的液化的应用——火箭中的液体燃料、石油分馏塔、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和生活中的电器设备。

【学情分析】:
对于汽化(蒸发和沸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没有仔细观察过。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然后用文字描述实验结论并且画好图像。

用坐标画图像,学生在物理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接触,但这个方法在探究和表示物理规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会用到,所以学生应该要学会。

教师不能越厨代庖。

对于液化,学生可能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而了解自然界中与液化现象有关的天然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温度和气流有关,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

知道蒸发过程要吸热,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知道沸点,知道液体沸腾时要吸热。

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知道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时会放热。

能用汽化、液化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历蒸发、沸腾的观察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通过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描绘水沸腾的实验图像,学会用图示的方法或用文字描述沸腾的特征。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的讨论,学会相互交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认真仔细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能体验探究知识时的乐趣。

在实验时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1)知道蒸发现象,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观察水的沸腾,知道沸腾现象极其特点。

教学难点:绘制沸腾的图像。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用药用棉签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字,再用酒精棉在黑板上写“水”字,酒精“水”字先消失。

师:酒精、水到哪里去了
生:挥发(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师:水和酒精挥发(蒸发)到空气中后变成什么了
生:变成了气体。

师:很好,这种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在物理学中称之为“汽化”。

二、新课讲解
(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1、汽化的方式一——蒸发
a、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方式。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快(通风处晾衣)
液表气流越快,蒸发越空气流动的快慢)快(晒衣、晒谷需摊平液表面积越大,蒸发越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快(晴天晒衣易干)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液体温度的高低
c 、 蒸发的条件:
蒸发可以在任意温度下进行。

d 、 蒸发的特点:
蒸发需要吸热,有制冷作用。

T1:新疆的坎儿井,利用暗渠输水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的物理道理是什么
T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

在载玻片上用滴管各滴两滴水,分别用玻璃片摊平;用酒精灯加热;用电风扇吹风。

T3:
2、 汽化的方式二——沸腾
(1) 水的沸腾实验
a 、提出问题:沸腾与蒸发相比有什么特点?
b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由下至上)
●酒精灯——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可用酒精灯相互点燃。

火柴用后放入盛水小烧杯中。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压盖,再提起。

●下部支架——先调节下部支架的高度,使酒精灯的外焰恰好加热烧杯底部。

●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温度计/上部支架——最后调节上部支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被测物)充分接触。

c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注意:实验中,由于水中含有杂质及当日的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可能导致水的沸点不是1000C ,“纯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是1000C 。


(2) a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不变。

b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未必是水)
c 、沸腾的条件:⎩⎨⎧、持续加热
、达到沸点b a d 、沸腾的特点:沸腾需要吸热
T1:“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哪个能彻底停止沸腾
T2:试管和烧杯中的水都能达到1000C 吗都能沸腾吗
(二)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1、常见的液化现象
a 、烧开水时,水蒸气从水壶嘴冒出(水蒸气肉眼看不见),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珠,漂浮在空中形成“白汽”。

b 、夏天吃冰棒时,揭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出“白汽”。

c、夏天的早晨,花草树叶上出现露。

d、冬天的晴朗早晨,出现雾。

2、液化的方式
a、降温(液化温度即为其沸点)
b、加压
3、液化的特点:液化需要放热。

4、液化的应用:
a、运载火箭中的燃料加压液化,方便储运。

b、石油分馏塔
c、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T1:为什么1000C水蒸气比1000C的沸水对人体的烫伤更为严重
三、归纳小结
四、自我评估与作业
五、 板书设计
(一)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1、 汽化的方式一——蒸发
a 、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方式。

b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c 、 ⎪⎩
⎪⎨⎧⇒⇒⇒快(通风处晾衣)液表气流越快,蒸发越空气流动的快慢)快(晒衣、晒谷需摊平液表面积越大,蒸发越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快(晴天晒衣易干)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液体温度的高低蒸发的条件: 蒸发可以在任意温度下进行。

d 、 蒸发的特点:
蒸发需要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的方式二——沸腾
e 、 水的沸腾实验a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继续加热,水温不变。

b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未必是水)
c 、沸腾的条件:⎩⎨⎧、持续加热
、达到沸点b a d 、沸腾的特点:沸腾需要吸热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1、常见的液化现象
a 、烧开水时,水蒸气从水壶嘴冒出(水蒸气肉眼看不见),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珠,漂浮在空中形成“白汽”。

b 、夏天吃冰棒时,揭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出“白汽”。

c 、夏天的早晨,花草树叶上出现露。

d 、冬天的晴朗早晨,出现雾。

2、液化的方式
a、降温(液化温度即为其沸点)
b、加压
3、液化的特点:液化需要放热。

4、液化的应用:
a、运载火箭中的燃料加压液化,方便储运。

b、石油分馏塔
c、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