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补气养血温阳滋阴法初探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气血双补类方是以炙甘草汤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属于I类方。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里,它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是在心。
所以作为它分类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气阴两虚,也有这样看法。
所以在这里呢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啊。
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
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
因为肺脏呢,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般不提这个血虚了。
作为心来讲,是主要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呢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呢,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
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
所以这两个脉结代、心动悸反映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
这是作为心来讲,所以我们教材主治的第一条是用于脉结代、心动悸。
第二条呢,用在肺萎。
肺萎呢,它有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
中医一个病叫肺萎,现在没有对应的这个病了。
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这个肺萎呢,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呢就说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
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萎。
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
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分可以说多一些,作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啊,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
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寒重,这个呢,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
这个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所以第一部分啊,证候反应的是阴血不足,阳气不足,心失所养,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
兼症呢,阴阳不足的兼症,譬如虚羸少气,有气短气虚的特点。
舌光少苔,舌质干、瘦小,说明的阴血不足,所以主证它有兼症和佐症了。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
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
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中药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组成:炙甘草四两,生三两,二两。
生地一斤。
桂枝三两。
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
30枚(擘)。
功效:益气养血。
温阳通脉。
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
心痛。
脉结代,常用于。
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
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结代脉分析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唯一条文。
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伤寒论中关于阴虚、阳虚的描述
一、阳虚
1. 症状表现
- 少阴病篇中多有阳虚证的描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脉微细是阳虚无力鼓动血脉,心肾阳虚的表现。
但欲寐则是阳气虚衰,精神不振的状态。
2. 治法与方剂
- 对于阳虚证,治法多以温阳为主。
如四逆汤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干姜温中助阳;炙甘草调和药性且缓姜附峻烈之性,全方重在回阳救逆,是治疗阳虚阴盛证的重要方剂。
二、阴虚
1. 症状表现
- 阳明病篇中的一些条文也涉及阴虚。
阳明病本为里热实证,但如果热盛伤阴,可出现阴虚的情况。
例如,阳明病中如果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难解等津液亏损的症状,这其中也包含阴虚的因素。
2. 治法与方剂
- 针对阴虚证,治法多以滋阴为主。
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等药物,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对于阳明病中热盛伤阴的情
况,根据病情轻重,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出后伤津,大烦渴不解提示阴虚有热)等治法。
《伤寒论》中牡蛎应用方法探讨

《伤寒论》中牡蛎应用方法探讨
牡蛎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被称为“青墨”的一类食物,因其质地黑绿、味道鲜美,
常被用于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的食疗。
此外,牡蛎还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特别是其壳可
以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
1.养阴清热法
《伤寒论》中指出,牡蛎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养阴清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阴
虚火旺、热病虚汗等症状。
具体方法为:将牡蛎煮熟后,取出壳,将肉切碎泡在清水中饮用,每日一次。
也可将牡蛎煮成浓汁,加入蜂蜜和枸杞子一起煮开后饮用。
2.化痰止咳法
牡蛎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气喘等症状。
具体方法为:将牡蛎研成粉末,每次取10克,配以梨汁或者蜜糖饮用。
3.补益肝肾法
牡蛎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润燥、益气养血的特点,可用于治疗肝肾亏损、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等症状。
具体方法为:将牡蛎煮熟后,去除壳,取出肉一起炖煮,可加入黄精、
山萸肉、何首乌等中药,以辅助药材的效果。
也可将牡蛎粉末加水煎汤饮用。
4.治疗过敏反应
牡蛎具有抗过敏、抑制炎症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症状。
具体
方法为:将牡蛎煮熟后,去除壳,将肉切碎,加入冰糖、葱、姜等食材煮成粥,每日一次,连续喝数天。
叶天士应用复脉汤证治规律初探_闫曙光

土有别也”[19],方用复脉汤加减。胃气阴两虚,则复脉 汤原方; 胃阴虚则复脉汤去参、姜、桂; 可酌加小麦、大 枣以增强和胃制肝之力; 若肝胃阴伤,则复脉汤去参、 姜、桂加白芍、乌梅等。叶氏抑木扶土法是对仲景治厥 阴病治法的继承,如何秀山[20]云“厥阴证,全以胃阳为 用神,胃阳胜,则转出少阳而病退,胃阳负,则转入太阴 而病进。亦以胃阴为后盾,胃阴胜,则能制相火而邪热 外达,胃阴衰,则反竭肾水而虚阳上越。观仲景一用理 中以治霍乱,一用复脉以制阴竭,其主义尤易见也。昔 赵养奎、高鼓峰辈,用逍遥散加生地、疏肝益肾汤等,以 治伤寒化火烁阴,暗合仲景厥阴病正法。厥后叶天士 乃溯源于复脉及黄连阿胶等方。”
育阴熄风法主要用于肝肾阴亏,阴血虚极而不能 濡养空窍和肢体,出现震动不定如肢体缓纵不收,瘛疭 甚则痉厥。其产生原因为温热之邪深入营络,阴血大 伤,肝失所养,筋脉濡养失司而发为内风。叶氏认为其 治疗当“滋 液 熄 风,温 柔 药 涵 养 肝 肾 ”[8],“养 胃 汁,熄 肝风,务在存阴耳”[9],“甘缓理虚”[10]。叶氏常用复脉 汤去参、姜、桂为基础方加减治之。若见肢体痿软、缓 纵不收者,则 复 脉 汤 去 姜、桂,留 人 参。 叶 氏 认 为“凡 中风有肢体 缓 纵 不 收 者,皆 属 阳 明 气 虚,当 用 人 参 为 首”[11]。《内经》曰: “四 肢 皆 禀 气 于 胃”,若 胃 气 虚 弱 则不能充养四肢,故见肢体痿软、缓纵不收。可见叶氏 之思想源于《内经》。滋阴熄风加鸡子黄、天冬、白芍、 乌梅; 阴液虚极,阳无所制,亦亢于上,滋阴潜阳加牡 蛎、鳖甲、龟板。
收稿日期:2011 - 12 - 05 作者简介:闫曙光( 1981 - ) ,男,陕西户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方
剂配伍规律与辨证技巧。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
其中张伸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温病学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
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的,并以此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
一、温病学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最早见于《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害之类也。
”《难经》也记载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从辨证体系来看,伤寒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六经学说在理论上又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奠定了基础;若从方剂上看《伤寒论》中治疗温病者也不乏其例,如承气类、白虎辈、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等,根据这个学术渊源来推断伤寒实为温病的基础。
但是《伤寒论》论温不足,治方也少,它的治疗方剂仅113方,后世温病学家在治疗方剂方面则大为发展。
如对太阳温病,仲景没有设方,温病则补充辛凉解表之剂。
对阳明腑实仲景仅有三承气,对于邪实正虚者则曰“难治”、“死”,而温病却予以增补。
此外凉开三宝、复脉辈、大小定风珠,治疗湿温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和邪伏膜原的达原饮等方剂均弥补了治疗上的不足,已经远远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所以温病学实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温病条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下法应用的多样化,从而更深刻体会到温病对伤寒的发展。
下法是八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治疗是以下法和清法为代表的,在其他篇中也有散在的属干下法的治疗方剂,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承气、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等,在八个方剂中大黄的使用率最高为8次,芒硝次之为6次,枳实为3次,厚朴、甘草、桃仁各为2次,其余为1次。
炙甘草汤药方证

炙甘草汤药方证有关炙甘草汤药方证的帖2010-07-29 01:06:22|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炙甘草汤药方【来源】《伤寒论》。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炙甘草汤歌诀(仲景)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甘草(炙)、人参、生姜、桂枝各三两,阿胶、蛤粉各二两,生地一斤,麦冬、麻仁(研)各半升,枣十二枚,水、酒各半煎。
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
《千金翼》用治虚劳,《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用治肺痿。
参、草、麦冬益气复脉,阿胶、生地补血养阴,枣、麻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一、组成甘草炙,四两(12克)、生姜切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地黄一斤(30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去心半升 (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三十枚,擘(5~10枚)。
二、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留下阿胶,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
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炖化,分三次入药汁搅匀服。
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三、歌括1.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2.加减复脉汤除去参桂与姜枣,加入白芍治阴伤;温邪久恋阳明证,快服加减复脉汤。
四、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五、主治1.气虚血弱。
脉现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
结代脉的临床表现,正如《濒湖脉学》所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
心烦不眠,舌光少津,亦由阴血不足形成。
虚劳干咳,痰中带血,自汗盗汗,咽干舌燥等,皆是阴液不足,肺失润养,内燥伤及肺络,或阴虚生热,内蒸迫汗外泄而致。
故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皆是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
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藉以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显著病证,方中姜、桂、酒应考虑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灼阴液之弊,故应慎重。
七、附方及方论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炙甘草六钱(5克)、干地黄六钱(20克)、生白芍六钱(18克),麦冬五钱(15克) 不去心,阿胶三钱(10克)、麻仁三钱(10克),水八盏,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