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不能消逝的燕园风景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卷(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卷建议时间:80分钟满分:100 分词句段运用一、用“√”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分)1.曾在文化局供.(gōng gòng)职的爷爷为乡村图书室捐献了几百本书,供.(gōng gòng)孩子们阅读。

2.“爷爷,美丽的小燕.(yān yàn)子能飞过燕.(yān yàn)山吗?”孙女仰起小脸问道。

3.花园里边明晃.(huǎng huàng)晃的,红花绿叶,新鲜漂亮。

风吹过树梢,柳树的枝条像长辫子在悠悠地摇晃.(huǎng huà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8分)z hòu yè fú xiǎo chǎn tǔ hú diéyīng huā shuǐ piáo chéng rèn mà zha三、我会辨字组词。

(6分)瞎( ) 晓( ) 拔( )割( ) 浇( ) 拨( )桑( ) 瓢( ) 拴( )嗓( ) 飘( ) 栓( )四、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6分)1.如果只有(冷清清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2.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护爱惜) ,家人碰也碰不得。

3.蜜蜂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圆溜溜) ,就像一个小毛球。

4.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慎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五、句子练习。

(6分)1.读例句,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写一写。

例:(热) 八月,天多热。

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的不知如何是好。

(慢) (静)(吵)(怕)(冷) (辣)2.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提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描写燕园的名家散文作品

描写燕园的名家散文作品

描写燕园的名家散文作品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

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描写燕园的名家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描写燕园的名家散文作品:燕园石寻从燕园离去的人,可记得那些石头?初看燕园景色,只见湖光塔影,秀树繁花,不会注意到石头。

回想燕园风光,就会发现,无论水面山基,或是桥边草中,到处离不开石头。

燕园多水,堤岸都用大块石头依其自然形态堆砌而成。

走进有点古迹意味的西校门,往右一转,可见一片荷田。

夏日花大如巨碗。

荷田周围,都是石头。

有的横躺,有的斜倚,有的竖立如小山峰,有的平坦可以休憩。

岸边垂柳,水面风荷,连成层叠的绿,涂抹在石的堤岸上。

最大的水面是未名湖,也用石做堤岸。

比起原来杂草丛生的土岸,初觉太人工化。

但仔细看,便可把石的姿态融进水的边缘,水也增加了意味。

西端湖水中有一小块不足以成为岛的土地,用大石与岸相连,连续的石块,像是逗号下的小尾巴。

"岛"靠湖面一侧,有一条石雕的鱼,曾见它无数次地沉浮。

它半张着嘴,有时似在依着水面吐泡儿,有时则高高地昂着头。

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头不见了,只有向上翘着的尾巴,在测量湖面高低。

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

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不只水边有石,山下也是石。

从鱼岛往西,在绿荫中可见隆起的小山,上下都是大石。

十几株大树的底座,也用大石围起。

路边随时可见气象不一、成为景致的石头,几块石矗立桥边,便成了具有天然意趣的短栏。

杂缀着野花的披拂的草中,随意躺卧着大石,那惬意样儿,似乎"嵇康晏眠"也不及它。

这些石块数以千万计,它们和山、水、路、桥一起,组成整体的美。

燕园中还有些自成一家的石头可以一提。

2023-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精讲+典题精练(通用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精讲+典题精练(通用版含答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讲练透析)【知识精讲】【易读错的字】樱.(y īng )桃 澄.(ch éng )澈 旖.(y ǐ)旎(n ǐ) 万顷.(q ǐng ) 寒漪.(y ī) 耘.(y ún )田 稚.(zh ì)子 昼.(zh òu )夜 闲逛.(gu àng ) 蚌.(b àng )壳 啃.(k ěn )着 倭.(w ō)瓜 【易写错的字】承:中间是三横,不是两横。

瓢:左右结构,右半部分是“瓜”,不是 “爪”。

晓:左右结构,右边是“尧”,上面没有“丶”。

耘:左右结构,左半部分是“耒”。

【重点词语】承认 拴着 水瓢 闲逛 蜻蜓 圆滚滚 明晃晃 榆树 锄头 随意 昼夜 耕耘 桑树 春晓 蝴蝶 蚂蚱 樱桃 拔草 瞎闹 铲地 割草【多音字】 供⎩⎨⎧g òng (供品)g ōng(供给) 燕⎩⎨⎧y ān(燕园)y àn(燕子) 晃⎩⎨⎧hu ǎng(明晃晃)hu àng(晃动)【形近字】⎩⎨⎧垠(无垠)银(白银) ⎩⎨⎧拴(拴住)栓(木栓) ⎩⎨⎧瓢(水瓢)飘(飘扬) ⎩⎨⎧耘(耘田)耕(耕种) ⎩⎨⎧撩(撩动)缭(缭乱) ⎩⎨⎧晓(拂晓)绕(环绕) ⎩⎨⎧腮(腮帮)鳃(鱼鳃) ⎩⎨⎧樱(樱桃)缨(红缨)⎩⎨⎧玷(玷污)沾(沾光)【近义词】徘徊—踌躇 萌动—萌生 巍峨—巍然 漂亮—美丽 瞎闹—胡闹 闪烁—闪耀 存心—有意随意—任意健康—健壮相映成趣—相映生辉美妙绝伦—美轮美奂分外—格外训斥—斥责稀罕—稀奇眷恋—留恋害怕—惧怕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碧波万顷—一碧万顷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反义词】昼—夜晓—晚新鲜—腐烂承认—否认自由—禁锢黑暗—光明巍峨—低矮恍然大悟—迷惑不解乐此不疲—勉为其难离乡背井—安居乐业郑重—轻率凉飕飕—暖烘烘爱惜—糟蹋【词语搭配】(巍峨雄奇)的高山( 冷艳 ) 的梅花(冰凉)的泪珠(整整齐齐)的银发(光芒四射)的太阳(黑暗)的地方(阴凉)的地方( 圆而粗 ) 的柱子(成群 ) 的知了( 风光旖旎 ) 的莱蒙湖(平沙无垠)的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嗡嗡)地飞着(慢慢)地讲(呜呜呜)地哭( 轻轻 )地刮去(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捉)蚂蚱【词语归类】1.AABB 式词语:马马虎虎密密麻麻重重叠叠2.ABB 式词语:明晃晃圆滚滚胖乎乎毛嘟嘟蓝悠悠绿油油3. 含两对近义词的词语:离乡背井胡言乱语深思熟虑摇头晃脑翻山越岭4. 含数字的词语:碧波万顷千言万语一针见血五彩缤纷百家争鸣万象更新5. 描写梅花的词语 :冰肌玉骨暗香疏影傲霜斗雪冰清玉洁凌寒独放【句子积累】1. 拟人句:(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永远的校园-北大未名BBS

永远的校园-北大未名BBS

永远的校园这圣地绵延着不熄的火种——题记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

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从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一生中最神圣的一个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幸福欢愉,会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

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

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哪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

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飘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暑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充满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战烟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一层光环。

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

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精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

石榴阅读试题及答案

石榴阅读试题及答案

石榴阅读试题及答案石榴阅读试题及答案「篇一」①我喜爱石榴,但不是它的果,而是它的花。

石榴花,红得锃亮,红得耀眼,同宇宙间任何红颜色,都不一样。

古人诗:“五月榴花照眼明。

”著一“照”字,著一“明”字,而境界全出。

谁读了这样的诗句,而不兴会淋漓的呢?②在中国,确有大片土地上栽种石榴的地方,比如陕西的秦始皇陵一带。

从陵下一直到小山似的陵顶上,到处长满了一棵棵的石榴树,气势恢宏,绿意满天。

可惜我到的时候,已经过了开花的季节。

只见树上结满了个头极大的石榴,累累垂垂,盈树盈陵。

可惜红花一朵也没有看到,实为莫大憾事。

遥想旧历五月时节,花照眼明,满陵开成一片亮红,仿佛连天空都给染红了。

那样的风光,现在只能意会神领了。

③在我居住最久的两座城市里,在济南和北京,石榴却不是一种常见的植物。

济南南关佛山街的老宅子,是一所典型的四合院。

西屋是正房,房外南北两侧,各有一棵海棠花,早已高过了屋脊,恐怕已是百年旧树。

春天满树繁花,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嗡嗡成一团。

北屋门前左侧有一棵石榴树。

石榴树本来就长不太高的,从来没有见过参天的石榴树。

我们这一棵也不过丈八高,但树龄恐怕也有几十年了。

每年夏初开花时,翠叶红花,把小院子照得一片亮红。

④院子是个大杂院。

我们家住北屋。

南屋里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

他有两个女儿,大的乳名叫小凤,小的叫小华。

我决不迷信,但是我相信缘分,因为它确实存在,不相信是不行的。

缘分的存在小华和我的关系就能证明。

她那时还不到两岁,路走不全,话也说不全。

可是独独喜欢我。

每次见到我,即使是正在母亲的怀抱里,也必挣扎出母亲的怀抱,张开小手,让我来抱。

按流传的办法,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两字相连,她发不出音来,于是缩减为一个“爷”字。

抱在我怀里,她满嘴“爷”、“爷”,乐不可支。

⑤这时正是夏初季节,石榴花开得正欢。

有一天,吃过午饭,我躺在石榴树下一张躺椅上睡午觉。

大概是睡得十分香甜。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可惜,诸葛亮知道,我却不知道。

燕园游记作文范文

燕园游记作文范文

我很荣幸能够去到北京的燕园游玩。

燕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也是北京大学的校园。

在这里,我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相结合的美丽景色。

我参观了燕园的中央湖泊。

这个湖泊被称为“仙人湖”,景色优美,湖水清澈。

一旁的走廊和长廊遮荫,许多游客、爱好者在这里散步和观赏湖景。

湖内有美丽的花岛,仙鹤栖息于此,湖畔还有凉亭、亭台、池塘等建筑,让游客可以更好地品赏景色。

我参观了燕园的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包括漫步松风、雅静新庭、孔庙等等。

这里的建筑虽然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但是仍然能够让人体会到它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魅力。

在这里,我也去看了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

燕园内有多个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历代的文物、书籍、历史、艺术和科学。

我参观了其中的科技馆和文艺馆,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也了解到了北京大学的文化和学术传统。

我的燕园游览结束了。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体验,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北京大学校园的魅力。

这里的文化、自然和建筑,都让人感到祥和、优美和舒适,是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地。

在燕园的游览过程中,让我觉得最激动人心的是它的底蕴。

燕园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北京大学学术、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体现。

在这里,游客们得以欣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物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珍贵合璧之美。

燕园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北京大学的代表,它是一个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印象深刻的地方。

身临其境,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个地方背后的人类智慧和努力,产生了倍觉敬意,并且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和积累,也在燕园的独特魅力中,为自己重新注入了动力和信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

徘徊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
风光旖旎瑞士莱芒湖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燕园圣地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浩渺:水面辽阔,无边无际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旖旎:柔和美丽。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无垠:没有边际。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今年是季羡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是季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清塘荷韵》、《我的童年》、《怀念母亲》等三十七篇季式散文精品,是季羡林结合自己九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写下的对于生命和世事的感悟之作。

季羡林以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叙写燕园情怀,追念故人情长,畅聊儿时往事,尽谈游历见闻。

季羡林先生,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

季先生的散文,一人一物知情味,一字一句见真纯。

他的文章追求"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

季先生讲起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总有独到之处。

下面我们将从季先生的爱国、幽默、人物刻画及爱荷四方面来更多的了解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01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怀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面前不低头,"威武不能屈"。

——季羡林关于爱国,季先生曾经说过:"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

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

"他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爱国须有"国",没有"国"就没有爱国主义。

季先生总说自己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他的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

在格丁根的日子,他的日记中思念祖国母亲,思念祖国的朋友,每日惶惶不可终日,看到天、地、湖泊、芦苇……都会回忆起母亲,思念母亲,梦里回到母亲的身边,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持续了整整11年,这才有了那篇著名的《寻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润园:不能消逝的燕园风景
柳哲
最近一段时间,北大未名湖北岸的朗润园、镜春园、全斋的即将被拆迁整改,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笔者于1996年3月14日到北大中文系进修至今,已经在北大生活、学习了差不多10周年,自然也有不少的感慨。

10年来,笔者对于北大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无不浸染了个人的感情。

我与未名居
未名居,未名湖畔朗润园中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为笔者于2003年4月至12月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的寒舍。

未名乃为“没有成名”、“未名湖”与“不要虚名”的三重含义。

笔者在北大10年,居住的地方有十多处,笔者有一个爱好,都要为自己的每一住处取个雅号,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

先后有静心斋、爱庐、一隅居、清风阁、一柳居、负重居、归鸦居、万柳居、未名居、寻根居等。

笔者在北大初始的几年中,未名湖与其北边的朗润园、镜春园的诱人的景色,笔者每每来到此地,无不留连忘返。

当时笔者最大的梦想,希望与未名湖为邻居住,在其北边的那排排平房中能找到一间小房,甚至一个床位安身,便是自己最大的愿望和最大的幸福了。

记得笔者多次在这些平房中挨家挨户的寻找房子,最后还是落了空,由于这里房源紧张未能找到合适的房子。

但在2003年的3月26日的未名湖诗会上,笔者认识了同是“北大边缘人“的昨夜先生。

他正在负责《青年时代》北京编辑部的工作。

他邀请笔者担任该杂志的高校部主任。

当时《青年时代》编辑部就设在北大未名湖北岸的朗润园175号。

因此笔者在工作之余,晚上就留宿在办公室,来实现自己在未名湖畔居住的宿愿。

当时笔者写了两句自勉的话“人生在未名湖畔起步,创业从博雅塔下开始”,可见未名湖给予笔者的良好心态和心情。

这一年的4、5月份,我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非典”灾难,而笔者在这段时间却在未名湖畔度过了相对平静的生活,通过互联网继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这段时期笔者完成了《凤凰》杂志关于“北大游学生”的专题的约稿,也享受着与家人在未名湖畔的散步休闲、品茗读书的时光。

“非典”之后,笔者因故离开了《青年时代》杂志。

不想放弃享受北大未名湖的美景与情调,笔者继续在朗润园177号的大院里租下了一间只有10平方不到的小屋,仍美其名曰“未名居”(实为朗润居)。

该房子在大院的最里头,门口有三四平米的小天井,正好是笔者养花种草的好地方。

陋室虽小,也很僻静,是读书的好地方,来此谈心的朋友也还不少。

笔者现在的居所比原来已经大了好几倍,但“未名居”仍是笔者非常留恋的“故居”。

这次朗润园整改,也不知道这间“未名居”能否留存下来?它将是笔者永远的“故人”。

据房东陈老太介绍,这里原来是燕京大学外籍教授文德所居住,解放后由闻一多之弟闻家驷教授居住。

1967年,陈老太一家搬进来居住,一住就是近40年。

笔者以为这个院子的古民居极有可能能够保留下来,但那些违章建筑应该被拆除,这里将会再现昔日古园的风光。

我与季羡林
笔者每每走过朗润园13公寓季老的住处前,就会油然而生敬意。

因为笔者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国宝级”的文化大师,虽曾历经风雨,他却是黄山峭壁上挺立的“黄山松”,越是风
吹雨打,越是遒劲挺拔。

季老是朗润园湖中的一朵莲花,在一片碧绿的莲叶衬托下,一枝独秀,光彩照人。

他是我们年轻学子心中的一盏明灯,他的博学,他的勤勉,他的平易,他的良知,无不指引着我们年轻人的方向。

我看过季老的《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以及系列描写和回忆北大的散文,都有很深的印象。

读他的散文,我们可以读出他的真性情,他的散文好像山中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无比舒畅。

特别是他很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是我们许多年轻人做不到的。

早睡早起的习惯很好,这也许是他能够长寿的秘诀之一吧。

清晨的空气最清新,多少人还在睡梦中,季老在朗润园住所中已经挥笔书写他的生活,他的感受,他的心声,在他的书房里不知产生了多少优美感人的散文,多少真知灼见的学术著作。

记得,在北大最初见到季老,好像是在96年的一个读书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后来就经常在北大聆听季老的讲座。

凡是有季老的讲座,笔者总是争取去听讲,他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对我印象很深,他认为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东方文化在以后要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是很有可能的。

西方文化的弊端现在已经很明显,如果不用东方“和文化”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去引导,人类很可能将遭遇重大的人为灾难。

曾经有不少人误解理解他的观点,对他有所批评,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他们没有全面了解您思想的全面。

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就不等于否定西方文化的一切文明,更何况东方文化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季老,他曾对曹聚仁研究纪念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笔者在98年3月开始筹办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曾冒昧到朗润园季老家中登门求教,请季老为纪念曹聚仁先生题词,他欣然答应。

不久,他的题词通过他的秘书李女士转交给我,笔者真是非常感激。

那时笔者个人经费紧张,登门拜访没带一点水果,而他仍然那样的热情支持我。

记得他的题词时间是1998年6月28日,题词写到:“聚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坛上功不唐捐,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因为有季老和程思远先生、夏衍先生、张岱年先生、曹艺先生等的题词支持,才鼓励我10多年来坚持曹聚仁研究纪念事业从未间断。

今年6月26日是曹聚仁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我撰写了《曹聚仁的“三不朽“》等文章作为纪念,在这一天我因陋就简在住处创办了“曹聚仁纪念室”,以宣传曹聚仁的学术成果和爱国精神。

传道授业解惑,不论出身,唯传播知识和真理为第一要务,这正是北大的优良传统之一。

蔡元培如此,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如此,张岱年先生季老也是如此,这是北大人的庆幸,也是中国人的庆幸。

我与朗润园
在季羡林的散文中,对于未名湖、朗润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

笔者刚到北大的前几年,
也确实领略了这里湖光山色的美景。

这里杨柳依依,湖水粼粼,鸟语话香,碧波荡漾。

几年前,笔者常常与同学好友在朗润园、镜春园的湖边散步,这里空气清新,荷花飘香,人到此间,仿佛到了世外桃园,忘情世外。

今天的朗润园,这里虽然没有了清代古园的雅致和整洁,但仍然别有风味。

这里的旧房子,基本上是古色古香,解放前多为燕京大学的教授名家的住所。

解放后这里成为北大的校园,也多为北大名家名教授的宿舍。

后来北大新建了不少北大教授住宅区中关园、蔚秀园、燕东园、燕北园等,北大名家名教授也就先后乔迁新居,这里成为北大后勤的干部和学校工友的住所。

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的好学之士,都纷纷选择来北大游学。

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考研、出国留学、自考成风,来北大游学的“北大边缘人”就越来越多。

北大的校舍本来就紧张,来北大学习的校外人士不计其数,朗润园以及北大附近周边地区的房源极其紧张,房价也猛增。

这里一个床位就高达300元左右。

由于这里就在未名湖畔,学习、生活都很方便,风景秀丽,人文景观比比皆是,这里成了北大游学者的首选之地。

笔者在初到北大的头几年,就梦想能够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在2003年4月份,笔者终于梦想成真。

在朗润园我曾结识了季羡林、金克木、周辅成等著名学者,也结识了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等浙江贤达。

2003年4月以来,笔者与朗润园长达半年多的亲密接触,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

当时,笔者先是住在朗润园175号,后住在177号院。

房东陈先生与陈老太住在这里已经将近40年。

陈老太,70多岁,笑面迎人,非常慈祥,大家都喜欢,不与一般的房东那么冷冰冰的。

朗润园177号门口是20多米的一段花径,一到春夏,花香扑面,绿意迎人,难得的幽静,空气清新,真是过日子的好地方。

我们那个院子,房东为了多挣钱,盖了不少平房,一进去显然有些乱,但对于求学的游子来说,这里还是比较适宜的。

笔者在这里认识的朋友有考研的、进修的、写作的、打工的、创业的等等,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事业的发展,我们住到了一起。

朗润园的这次拆迁,可能是部分拆迁与整改,基本保留原来的古建筑。

将那些住户私自搭建的房子拆除,笔者以为有必要的。

但可能会苦了以后来北大游学的朋友,将不再拥有与朗润园亲密接触的机会,浪漫与激情将成为我们这批“北大边缘人”的永恒财富。

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北大将国际投标改善北大未名湖以北地区的水系。

朗润园、镜春园一带的湖水已经干涸了数年,笔者每每经过此地,都会感到无比的心痛。

由于湖水干涸,这里湖光山色风光不再,已经不见季羡林栽种的“季荷”,季老近年也因年迈住进医院而几乎不能回到的他的“朗润居”。

笔者在去年曾呼吁改善北大水系,为此《竞报》曾作报道。

笔者在《新京报》看到季老支持北大整改朗润园、镜春园和全斋,希望早日看到朗润园真正“朗润”起来,非常欣慰,这也正是朗润园“过客”的笔者的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