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读后感-读后感

合集下载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出埃及记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出埃及记读后感(一)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杨霞光爱读书,爱读文学类的书;儿子也爱读书,读的范围要广一些。

半月前,儿子跟我说他从亚马逊网买了一部分书籍,因不方便自己接收,便写上了家的地址。

分三次,七本书陆陆续续到了。

翻一翻,但见哲学、政治、军事、摄影等诸方面的书都有,唯独《出埃及记》率先吸引了我。

《出埃及记》是一部史诗性质的文学书籍。

作者是美国近代著名的历史题材小说家里昂.尤里斯,他站在一个犹太人的角度,对以色列的起因,以讲故事的形式,从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描述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自19世纪末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犹太人大批移民巴勒斯坦、直至最后建立自己共和国的画卷。

以色列是犹太人的起源地,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以色列也是世界主要宗教,即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以色列位于亚欧大陆与非洲的衔接处,西为地中海,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

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首都。

如今,以色列全国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就有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历史上,犹太民族曾是一个被欺辱的民族。

先是他们的国家被瓜分、在瓜分、被托管,犹太人不得不四散奔逃,以至于世界上74个国家都有了犹太人生活的足迹。

犹太民族又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

当他们在一些国家遭遇非人折磨或灭绝式大屠杀时,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后不得不以“非法移民”身份一批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勒斯坦,回到了圣地耶路撒冷。

《出埃及记》就将犹太民族的这一系列遭遇,清晰逼真地描述出来。

《出埃及记》分四章。

第一章,越过约旦河。

主要写犹太人遭遇了灭绝式大屠杀后幸存者的流落,以及满载302名犹太孩子的“出埃及号”为了正大光明走出塞浦路斯,在阿里的指挥下,孩子们经过绝食抗争85小时后又即将10人一组自愿自杀时,终于得到了当权者的放行。

出埃及记35章读后感

出埃及记35章读后感

出埃及记35章读后感《出埃及记35章读后感》篇一读了出埃及记35章,我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这里面的规则、故事和精神,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海里搅来搅去,但又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秩序。

这一章讲了很多关于以色列人建造会幕的事儿。

什么材料啊,谁能做什么工作啊,规定得那叫一个细致。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有点太啰嗦了呢?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可是神圣得不得了的事儿,可我这个现代人,一开始真的有点难以理解。

就好比让我按照一个超级详细的菜谱做菜,精确到每一粒盐的重量,我可能早就不耐烦了。

不过啊,这里面的以色列人,那可是一个个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这个建造工作当中。

他们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就像我们现在把自己心爱的手办或者限量版鞋子贡献出去一样(当然这比喻有点不恰当,但就是这么个感觉)。

我就在想,他们怎么就这么听话呢?要是我,可能会嘟囔几句:“哎呀,这么多要求,真麻烦。

”可是他们没有。

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参加学校的手工比赛。

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

我一开始也是各种不情愿,觉得限制太多。

但当我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我发现那些看似繁琐的要求,其实是一种指引,能让我的作品更有意义。

就像以色列人建造会幕,这些规定让他们的会幕更加神圣、更加独一无二。

这一章里还提到了安息日的事儿。

安息日不能干活,要休息。

这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简直难以想象。

我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忙,忙着刷手机、忙着学习、忙着工作。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学学他们,给自己一个安息日,让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休息。

我觉得如果我们每周都有这么一天,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把自己充满电,那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更加美好。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这真的是个问题啊。

总之,出埃及记35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古代以色列人的生活和信仰,也让我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

它虽然古老,但是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也许就像宝藏一样,等着我们去挖掘呢。

《出埃及记35章读后感》篇二出埃及记35章,嘿,这一章可有点意思呢。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

出埃及记章读经心得《出埃及记》是《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卷书,它详细地记载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神的拯救以及他们在旷野中的历程。

当我认真研读这卷书时,心中涌起了许多的感触和思考。

在埃及的以色列人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压迫,法老的命令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就在这极度的黑暗中,神听见了他们的哀声,决定拯救他们。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我们身处多么艰难的境地,只要我们向神呼求,他总会听见并伸出援手。

神通过摩西来施行拯救。

摩西本是在埃及法老宫中长大的以色列人,但神呼召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起初,摩西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

然而,神应许与他同在,赐给他力量和能力。

这让我明白,当神赋予我们使命时,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有限所束缚,而要依靠神的大能。

在出埃及的过程中,神行了许多奇妙的神迹。

比如,摩西将杖伸到红海,红海就分开,以色列人得以安然走过,而当埃及追兵跟进时,海水又复合,淹没了他们。

这些神迹彰显了神的全能和信实。

它们让我坚信,在我们的生命中,只要我们信靠神,他必为我们开辟道路,成就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面临着旷野中的种种挑战。

他们没有食物,神就降下吗哪;他们没有水喝,神使磐石出水。

但以色列人却常常抱怨、不信,甚至想要回到埃及。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是否也像他们一样容易抱怨和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学会感恩,相信神在一切环境中的美意。

神还在西奈山上向以色列人颁布了律法。

这些律法不仅是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更是教导他们如何过圣洁、公义的生活,如何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让我认识到,神的律法并非是要束缚我们,而是要保护我们,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此外,《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会幕的建造,也让我看到了神对敬拜的重视。

会幕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都在指向神的荣耀和圣洁。

这提醒着我,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神的心,将敬拜神作为生命中的首要之事。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读后感之《出埃及记》(通用2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之《出埃及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之《出埃及记》篇1埃及法老把流浪到埃及的犹太人当奴隶,当时,出现了一个杰出的犹太人领袖摩西,他请求埃及的法老释放犹太人,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迦南,埃及法老不同意,并继续做着奴役犹太人的事情,这时,上帝发怒了,给埃及人降下了“十大灾”,以示对埃及奴役犹太人的惩罚,这十大灾分别如下:血水灾、青蛙灾、虱子灾、畜疫灾、泡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长子灾。

这个故事,让人对万能的上帝有了更大的恐惧和害怕,上帝似乎就是一个顺我者昌而逆我者亡的暴君,虽然,上帝如此惩罚是事出有因。

不过,我们从这个神话传说中貌似能得出以下几点感悟:第一,“恐吓”是所有宗教的一种手段。

试想一下,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能经受得起这十大灾难。

一个可以摧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更是随意地可以支配个人的生命与祸福荣辱。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在宣扬神的善的同时,还附加着如果背弃信仰或者阻碍宗教传播时,将受到神的惩罚,这个很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信徒,总是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第二,《出埃及记》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厚此薄彼。

出埃及记中,上帝为埃及人布下的十大灾难,很明显上帝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对于他所创造之物的厚此薄彼:虽然犹太人是上帝之选民,可是,埃及人亦是他所造之物,原则上来说,甚至,埃及人所信仰的埃及之神亦是他所造之物,为何对他所造之物如此残酷?当然,从理性的、历史的看待这些神话,那么,很明显,犹太人是上帝信仰的常随众,因此,上帝当然会厚此薄彼,就像一个议员要选举总统,如果有幸当选后,他当然要考虑对于支持他、给他竞选资金、给他选票的人,宗教亦是如此。

第三,摩西与埃及法老斗法,探讨宗教的神迹问题。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

出埃及记电影观后感《出埃及记》是一部经典的宗教题材电影,讲述了犹太人民在埃及被奴役后,通过摩西的带领,成功逃离奴役,重返应许之地的故事。

作为一部古老的故事,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宗教内涵,而电影版本则将其重新演绎并赋予新的艺术表现。

电影《出埃及记》用细腻的画面和完美的音效再现了古埃及的辉煌和压迫,将观众带入那个神秘的年代。

影片开篇,我们看到埃及法老的残酷统治和犹太人民的苦难生活。

摩西作为一个犹太人被抛弃在尼罗河中,却被一个埃及王子收养,成长为王室成员,但内心却始终与犹太人民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摩西生平的凸显,电影将一个人的成长与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摩西了解到自己的犹太身份后,他决定帮助自己的同胞,与法老对抗,为自由而战。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追求。

摩西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怕挑战、勇敢无畏,为了自由和公正不计个人代价。

而法老则代表着压迫和暴政,他的自私和傲慢导致了自己和整个国家的灭亡。

这些形象的对比让人深思:人性的光与暗,勇气的力量,以及正义和邪恶的较量。

电影中的场景设计非常精细,再现了古埃及的壮丽景象。

法老的宫殿、金字塔和犹太人的奴役营地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尤其是摩西带领犹太人穿越红海的场景,充满神秘和庄严的氛围,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这些场景通过巧妙的摄影和制作手法,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神圣。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通过悲壮的乐曲和强烈的音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中的音乐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音乐的角度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影片中犹太人民的歌声尤为动人,它们表达了人民的希望和坚持,令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电影《出埃及记》还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宗教的思考,带给观众更多的启示。

摩西的形象象征着正义和自由的力量,他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摩西为了追求自由,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尊贵地位。

出埃及记观后感

出埃及记观后感

出埃及记观后感《出埃及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被公认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出埃及记》的观后感。

首先,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出埃及记》讲述了以色列人民在摩西的领导下离开埃及奴役的历程。

故事以埃及法老迫害以色列人为背景展开,通过十灾、红海分水以及十诫等一系列事件,描绘了以色列人从奴隶地位到自由的转变过程。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凑有致,充满着悬念和惊喜,吸引人们从头到尾地关注和思考。

其次,在人物描写方面,《出埃及记》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形象。

首先是摩西,一个被上帝选中的先知,他用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引导以色列人离开埃及。

摩西的坚持和领导能力使人们为之敬仰。

同时,法老作为故事的反面人物,表现出固执和偏见,不肯放过以色列人民,最终遭受惩罚。

另外,故事中还有以色列人民整体形象的描写,他们经历苦难却从不放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和希望。

这些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最后,从主题意义来看,《出埃及记》探讨了自由、正义、信仰和人性的问题。

故事传递了重要的价值观:坚持自由与正义,相信信仰的力量,追求内心的良善与善行。

通过以色列人民与埃及法老的对比,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并且不屈不挠地抵抗那些剥夺自由和迫害人们的力量。

同时,《出埃及记》中的宗教元素也给人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和宽容的思想,教导我们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传递爱与和平。

总之,《出埃及记》不仅是一部古老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哲理的经典。

从情节、人物到主题,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正如埃及奴役的以色列人民最终走出困境,迎来自由和希望一样,我们每个人也应当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坚持正义和自由的追求,相信自己的力量,遵循良知,传递爱与和平。

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出埃及记35章心得体会

出埃及记35章心得体会

出埃及记35章心得体会《出埃及记》是圣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后的历程以及上帝给予以色列人的帮助和指引。

其中第35章是在以色列人建造会幕的过程中,上帝告诉他们应该如何献祭、如何敬畏和侍奉上帝的话语。

我读完这一章以后,深受启发,得到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献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心全意地顺服上帝的旨意。

在35章中,上帝明确指示以色列人要用带血的手捉住牲畜的脖子献祭。

这个诫命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是表达了要顺服上帝,信仰不只是口头上的承认,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

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如此,对于我们来说,不一定是献祭,而是在遵守上帝的诫命、行动中,我们也要全心全意地顺服上帝的旨意。

其次,我们需要在心中拥有追求完美的心态。

在35章中,上帝清楚地指示哪些祭品、材料可以使用,哪些不行。

这说明,上帝希望以色列人不仅满足献祭的要求,而且要以最高的标准来做到。

如果我们把这个思想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应该以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尽力做到最好。

只有追求完美,我们才会进步,我们才会获得成功。

最后,我们需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不断地向上帝感谢。

在35章中,上帝许多次提醒以色列人,他已经在他们身上施展了他的恩惠,以色列人需要时时刻刻感恩上帝,因为他是那给予我们生命、健康、全能的创造者。

作为信仰者,我们也应该这样,时刻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忘记上帝给予我们的恩惠和保护。

总之,35章中关于献祭的诫命和建筑会幕的规定,虽然似乎有些陈旧,但其实背后深含了以顺服、完美、感恩为核心的三个方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帮助。

我们应该时刻明白我们需要全心全意地顺服上帝、拥有追求完美的心态、以感激之心面对生活中一切的经验教训。

出埃及记4章读后感

出埃及记4章读后感

出埃及记4章读后感1. “哇,摩西竟然能和神对话,这也太神奇了吧!”就好像我和小伙伴聊天一样平常。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公园里玩耍,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片奇特的云彩,我就喊小伙伴:“快看那片云像不像摩西见到的神的光芒呀!”小伙伴也惊奇地看着。

神都能和摩西交流,那我们和小伙伴之间也要好好交流呀,这样才能一起开心地玩耍。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的很重要呢!2. “神给了摩西那么多神奇的能力,真是太厉害了!”这让我想起有次我在学校表演节目,我紧张得不行,心想我要是有神给摩西的那种力量该多好呀。

我看着台下的同学们,就像摩西面对那些困难一样。

但我鼓起勇气完成了表演,就像摩西勇敢地去面对他的使命。

所以呀,我们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要勇敢面对呢!3. “摩西拿着神杖做出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好牛啊!”这就跟我看到魔术师表演一样惊叹。

有次我去看魔术表演,那神奇的场景让我瞪大了眼睛,忍不住说:“哇,这和摩西用神杖变奇迹好像呀!”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神奇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发现,不是吗?4. “摩西面对法老的刁难也不害怕,真勇敢!”这就像我那次面对大孩子的欺负也没有退缩一样。

当时我心里也有点害怕,但想到摩西的勇敢,我就挺直了腰板,和他们对视。

我们也要像摩西一样,有勇气去面对那些让我们害怕的事情呀。

5. “神让摩西去拯救他的子民,这责任好重大呀!”就好像老师让我当班长,要带领同学们一起进步一样。

我当时也觉得压力好大呀,但我还是努力去做。

摩西也是肩负着重大使命,努力去完成,我们也要有这种责任感呢!6. “摩西和亚伦一起去完成使命,他们配合得真好!”这让我想起我和同桌一起做手工的时候,我们互相帮助,就像摩西和亚伦一样。

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呀,不是吗?7. “摩西在困难面前也不放弃,真顽强!”就像我学骑自行车,摔倒了很多次,但我就是不放弃。

我想着摩西都能坚持,我也一定可以。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能轻易说放弃呀!8. “神一直指引着摩西,这也太幸运了吧!”就像我在迷茫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给我指引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埃及记》读后感-读后感
有一种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让族人的血液沸腾;有一种信仰,能颠覆暴政的信仰,让失意者找回自己的梦想;有一种毅力,能回到家乡的毅力,让坚强者夺回家乡的斑斓彩云……这是什么?犹太人告诉了我们答案——对自由的呼唤。

以色列人在《圣经》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接受上帝的托梦,带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一步一步脱离险境,来到了美丽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这也许只是神话传说,但以色列-犹太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与财富。

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嫉恨,所以犹太人的社会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却和其他民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有一天,西班牙-英格兰殖民者闯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将犹太人全部赶出了巴勒斯坦这片净土。

但聪明的犹太人很快在西欧找到了落脚点,又活跃起来。

可是,拿破仑说的好——“一个没有国家庇护的民族是脆弱的。

”所以众所周知,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成了希特勒独裁的牺牲品。

在战争中,犹太人受得了惨痛的教训。

也开始醒悟到犹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国家。

但与邻近国家阿拉伯结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区控制者——英国为了其中东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关系,犹太复国运动的实行困难重重。

《出埃及记》作者里昂·尤里斯站在一个新高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希伯来·犹太
人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以色列国的过程。

这部书借用了《圣经·旧约》中的许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记》和出自《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同名同义,让小说主题更加深化,让人回味无穷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阿里·本·迦南为了希伯来·犹太复国运动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与女主人公,美国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养犹太姑娘安娜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时势等方面生动地描写出了以色列建国一路的艰辛与泪水。

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两千年的血汗,这些都多么让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记》歌颂了犹太人为国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些错误。

这部书让人感动:感动两千年的坚持;同时也给予人启迪——自强的民族,需要每一个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强盛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