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书湖头中学化学课题组2009年11月20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结题报告课题组:宗焕富高令堂邓新蕾一、问题的提出1、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有学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课题研究,发现他们大多小的时候智力聪颖,科学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烈,而学习成绩往往平平,但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创造力就得以暴发,在许多未知领域作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但无论如何,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从小在行动中、头脑中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学会探究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和谐统一,尤其在我国应当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这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未来的社会与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培养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

”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化和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性活动。

”目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让学生接受结论转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基于此,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潜能。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初中时代是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初中生较小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篇一:279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用松香制作琥珀的流程组员:段子韬,朱智敏,王娜,易晓菲,刘文韬一、引言琥珀,晶莹剔透、色泽娇艳,深受人世的欢迎。

传说,琥珀是古希腊女神赫丽提斯的眼泪变化而成的。

在我国则认为,琥珀是猛虎死后的魂魄变化而来。

琥珀实际上是地质时代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是4000万年以前的松树脂化石,是一种保存完整的实体生物化石。

其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在2-3、比重 1.05-1.1,熔点150-180℃,燃点250-375℃。

琥珀、珍珠和珊瑚为三大有机宝石。

琥珀是非晶质的,呈不规则团块,其大小由细小颗粒至重数磅的大块。

未加工的原料树脂光泽,抛光后呈树脂光泽至近玻璃光泽。

硬度仅2-2.5。

可轻而易举地用小刀切割,韧性差,裂痕呈贝壳状。

透明琥珀的比重约1.05至1.09,浊珀含大量气泡,比重低至1.0。

琥珀的折射率稍有变化,但通常接近1.54,可低至1.539,高至1.545。

因为琥珀是一种非晶质物质,所以是各向同性的,无解理,无多色性,也无双折射。

根据缺少韧性、有粉状包裹体、油脂光泽、玻璃断口,以及不具高磨光的能力,可鉴别它属于脂状琥珀。

琥珀中常常有包裹物,如昆虫、种籽和其他外来物,都是松脂硬化以前捕获的。

德国人把琥珀称为燃烧石,因为它在极低温度下燃烧。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琥珀,认识琥珀。

了解琥珀,拓展关于琥珀的知识面,既是为了对以后学习有所帮助,也是使同学们对化学更感兴趣,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琥珀,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植物的树脂,近似于我们常说的“松香”,是由植物(多数是有木质结构的树木)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然一般温度偏高才能促使其分泌出一种粘稠状或凝胶状的液态分泌物,分泌物经长期掩埋渐渐失去挥发的成分,再经氧化、固结逐渐形成为树脂化石。

看起来这类化石没有岩石类的石质感,但它也经历了百万——千万年的地下埋藏,经历了形成化石的一切过程,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化石——有机化石,类似的还有煤精等。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研究结题报告组长:蒋艺莹组员:林泽漩、吴玲、李秀珍、符青坛、陈桂银、陈艺绮指导老师:刘小红一.研究背景偶尔看见一则新闻,内容大概是桂林市有一名女生误吞修正液而导致食道被严重灼伤入院。

这激起了我们研究小组的兴趣。

我们想,小小的一瓶修正液,居然可以把人的食道严重灼伤,可见其中包含了多少有毒物质。

反观同学们的书桌,99%都放着一瓶瓶各种各样的修正液。

如果修正液里真的含有如此多的有毒物质,那么对于每天都依赖于它给我们修正错误,又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以“修正液对人体的危害”作为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途径通过查阅报刊、互联网、访问、调查问卷、课堂演讲,板报等形式三.研究内容1.修正液的主要成分2.修正液毒性探究小实验3.修正液的危害4.修正液的用法四.研究目的现在修正液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使用着,可以说是“人人手有修正液”。

但是,对于修正液的毒性和危害性,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为了向广大同学们宣传修正液的危害性,我们小组就做了如下的研究性专题报告。

五.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1.确定分工:搜集资料:蒋艺莹资料整理:林泽漩、吴玲会议记录:符青坛、陈桂银资料研究: 陈艺绮、李秀珍2.确立课题对于修正液灼伤食道的新闻,我们小组成员都深有感触,且我们对修正液中的成分都颇有兴趣,于是课题就被迅速确定下来了。

3.制定计划(2)实施阶段按照分工,各成员开始工作,并将搜集回来的资料逐一整理,并做好有关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

六.研究成果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如下:(一)修正液的成分:修正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环乙烷和二甲苯等物质。

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

我们使用修正液时闻到的那一阵刺鼻的气味,就包含有这些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这个课题旨在探讨化学基础知识对初中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个课题,更好地了解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 课题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

3. 调查和实验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调查和实验方法:- 设计并发放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化学研究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们的研究情况、喜好和困难。

- 选取了若干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新颖教学方法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 收集了学生的研究数据和反馈意见,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感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困难,特别是在抽象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上。

- 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和互动式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绩。

- 学生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他们的研究帮助很大,并且更易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5.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重点关注学生易混淆的概念和难点,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例题。

-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6. 总结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希望这份结题报告能对初中化学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毕建祯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XX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XX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研究结题报告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王雅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背景1.客观层面(1)有效问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恰当地提问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不但能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场所,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促使教学进入教学相长的境界。

因此,教师要在理解有效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创设教学对话的空间,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2)学习是建立在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的。

要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必须懂得有效问题并自觉实践有效设问。

因为有效问题不仅与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且方向与终点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学相长。

(3)初中化学属于一门启蒙学科,学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学习的。

但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两极分化等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激活不够。

精心设计充满思想的、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持续推进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动脑、动嘴、动手等体验。

回答问题的过程,学生既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还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长期保持这种刺激,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令人快乐的、好玩的事,从而乐学、爱学、善学。

2.现实层面(1)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如能把握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二期课改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同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把认知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就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桥梁和阶梯。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有效教案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课题基本情况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案手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

显然,这样的教案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像“新课程”,在教案工作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案。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案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是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我校教案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提出《初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旨在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案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案的有效性,形成我校地方特色的教案框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教案操作策略及课堂有效教案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有效教案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

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案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①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促进课堂有效教案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实施有效教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②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及时了解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案效率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探究性实验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提出了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然而,在新课程中,探究性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需要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和自主探究的实验,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随着松原市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经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需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以促进化学教学走向素质教育之路。

初三学生刚开始研究化学时,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太熟悉,因此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内容,然后进行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学生可以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常常会给学生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当学生第一次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兴奋却又无序。

为了让初学者成功地开始观察和思考化学实验过程,老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对未知实验的示范引导,让他们感知化学探究实验的神秘与魅力。

例如,探究性实验——镁条的性质,老师可以先告知学生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然后提出问题:镁可能有哪些性质?与平时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接着,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作出假设,并制定实验方案:观察镁带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用砂纸打磨镁带等。

在进行实验时,学生需要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

最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和证实或否定猜想,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镁的性质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中化学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化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面对《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所谓“探究性实验”,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2、让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主题性原则:科学探究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要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宗旨。

2、发展性原则: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开放环境。

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的组织形式、课题内容资源等都呈开放的状态。

4、循序渐进原则: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都很有限,循序渐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采取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探究→学生尝试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的渐进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一)研究准备05年3月--05年6月1、学习教育理论、《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制定研究方案。

在教研组内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3、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探究实验的素材。

(二)课堂实践05年9月--09年6月第一阶段: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演示。

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蜡烛及其燃烧”时,几乎是无从下手。

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老师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探究性实验内容:蜡烛及其燃烧提出问题:(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问题)⑴蜡烛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⑵蜡烛在水中能否溶解?⑶蜡烛能否导电?⑷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⑸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⑹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点燃蜡烛为什么要先点棉线?⑺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 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⑻当吹熄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⑼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作出假设(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⑵、⑷、⑸、⑺、⑻、⑼进行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鼓励、启发学生对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某些环节,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蜡烛在水中不能溶解。

2、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3、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石蜡熔点低。

5、熄灭蜡烛后的白烟能燃烧,应当是石蜡蒸气。

6、外焰最明亮,外焰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

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后感想”中写到:“化学实验很有趣、很吸引我”。

“一根小小的蜡烛,在老师的手里竟能做出这么多的实验来”。

“在过去的学习中,老师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包括一些物质的性质。

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我多想向老师那样做探究性实验啊!”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发展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木炭燃烧之后质量变小,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2)学生提出猜想。

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因为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

生2:我认为变小,木炭燃烧之后生成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

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

从表面上看木炭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计算。

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

(3)教师启发引导。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方案①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

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

方案②燃烧红磷。

(老师指出:如何计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如何测出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学生提出在密闭容器进行实验。

)方案③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说明:其中方案①和方案②,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

方案③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

)(5)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②“铁丝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③“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④“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⑤“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6)进行实验再探究。

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用书中的几个实验进行分析、验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

(7)师生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

比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

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

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

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

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