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临床处理

合集下载

口腔局部麻醉

口腔局部麻醉

2023/12/11
16
2023/12/11
17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将药物注射于 上颌结节后外方;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又称 上颌结节注射法; 有口外注射和口内注射 两种方法;临床上常用口内注射法;
2023/12/11
18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口内注射法的进针点为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 根部的口腔前庭沟处;注射时;患者取坐位;头稍 后仰;半张口;上颌牙牙合平面与地平面成450角; 注射针向后上方刺入;同时将注射器向同侧口 角方向转动;使针尖沿上颌结节外后面的弧形 骨表面滑动;向后 上 内方向进针深约2cm;回吸 无血;推注药物2ml;注射针尖刺入不宜过深;以 免刺破上颌结节后方的翼静脉丛;引起深部血 肿;
2023/12/11
19
2023/12/11
20
2023/12/11
21
2023/12/11
22
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进针点为上颌第三或第二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 线 连 线 的 中 外 l/3 的 交 界 处 ; 软 硬 腭 交 界 前 约 0
5cm;
注射时;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大张口;上颌牙 牙合平面与地平面成600角;注射针从对侧下颌 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向后 上 外方向进针;刺 人腭粘膜;直达骨面;然后注射药物0 5m1;此时 可见局部腭粘膜变白; 一般在注射点稍前方注 射;如注射点过于向后;注射剂量过多;可引起恶 心;呕吐反应;
2023/12/11
23
20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切牙孔内; 麻醉鼻腭神经;又称腭前孔或切牙孔注射法;
进针点为上颌中切牙的腭侧;左右尖牙连线 与腭中缝的交点;注射时;患者取坐位;头后仰; 大张口;针尖从侧面刺人腭乳头的基底部;然后 将注射器摆到中线;使注射器与牙长轴平行;进 人切牙孔;深度达0 5cm; 推注药物0 3一0 5ml; 由于该处组织致密;注射药物时;需较大压力;

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其防治论文

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及其防治论文

口腔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在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后不可避免引发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治疗经验对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回顾。

结果在进行口腔局部麻醉时,由于药物本身或者器具等因素非常容易引起不同的并发症。

结论充分了解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掌握相应的处理办法,在发现并发症的情况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维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局部麻醉;并发症;防治措施运用局部麻醉药,例如:普怒卡因以及利多卡因等药物来使患者的身体暂时性地阻断某一部分的神经末梢和纤维传导的感觉,在缓解某区域疼痛的同时,其他部位的感觉并不会伴随消失,患者同样能够以非常清醒的神智进行相关治疗,这种方法就是成为局部麻醉。

该方法多应有于口颌面外科手术中,例如对患者进行拔牙、牙槽骨修整术以及进行清创缝合等较为小型的手术。

在口腔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有冷冻麻醉、传导阻滞麻醉、浸润麻醉以及表面麻醉四大方法。

由于麻醉面积不大因此对患者所造成的生理干扰也相对较小,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局部麻醉药物本身或其他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某些并发症,严重情况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因为,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掌握相应的处理办法。

现将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办法总结如下:1 注射针折断在进行口腔治疗时,运用浸润或传到阻滞两种麻醉方法来对患者进行麻醉,但是注射针通常非常细小或者由于针头较短,因此在使用时,导致针头被折断而进入到患者口腔组织内。

该情况,通常出现在对齿槽神经进行传导阻滞麻醉的过程中1。

而导致注射针折断则主要是由于使用了质量较差的注射针头,或者注射针头出现了锈蚀,同时针头缺乏弹性等也会导致该情况的发生;在进行阻滞麻醉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注射针深入到口腔内部并刺入到组织中,这时若冒然进行移动,就可能都导致注射针被折断;或者是由于操作不当,将针过分弯曲超过了其承受能力,进而引发注射针折断;当注射针进入到韧带、骨孔、骨管时操作力量过大,或者由于患者出现躁动等情况而引起注射针被折断。

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并发症的临床应急操作

口腔颌面部局部麻醉并发症的临床应急操作


30
麻醉区域及效果 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
的同侧磨牙,牙槽突及其相 应的颊侧软组织可被麻醉

31
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将麻药注射入
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又称
腭大孔: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弓形凹面连线的重点,软硬腭交 界前约0.5cm。(覆盖其上的小粘膜可见凹陷)
注射时 1、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大张口,上颌牙牙合平面与地平面成60度 2、注射针在腭大孔的表面标志稍前处刺入腭粘膜,往上后方推进至腭大
0.4cm,下颌磨牙牙合平面上1cm。
注射时:
1、患者取坐位,
,下颌牙牙合平面与地平面平行。
2、注射器在对侧下颌前磨牙区,
注射针与中线成450角向后外
方刺入进针点,深达2-2.5cm,
下颌神经后缘的 。
3、回吸无血,可推注药物2-3ml。

37

38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意事项
1、探及骨面后,边推边缓慢注射,可较好麻醉下 牙槽、颊、舌神经 2、要确保回抽无血后方能注射 3、注射前,应检查针头有无倒刺。 4、局麻注射应遵循先里后外的原则,以防将前部 污染组织带到深层组织,造成感染。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将药物注射于
神经,又称

以麻醉上牙槽后
进针点: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口腔前庭沟(第二磨牙未萌出的 儿童,于第一磨牙远中颊侧前庭沟注射)
注射时:1、患者采取坐位,头微后仰,上颌牙平面与地平面成45 度,半张口。 2、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5度,向上后内刺入。 3 、 进 针 时 针 尖 沿 着 上 颌 结 节 弧 形 表 面 滑 动 , 深 约 1516m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麻醉药液1.5-2mm

口腔麻醉

口腔麻醉

(4)鼻腭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切牙孔内,以麻醉鼻腭神经,又被称为腭
前孔。而腭大孔称为腭后孔。

该方法适用于: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粘骨膜
和牙槽突。(尖牙腭侧远中由腭前神经支配)
具体操作如下:
:
① 注射标志:切牙孔(表面有菱形腭乳头) ② 位置:左右尖牙连线与腭中缝的交点,若上颌前牙缺失者 ,上唇系带向后越过牙槽嵴0.5cm。 ③ 病人后仰,大张口,自切牙乳头侧方刺入,在粘膜下注入
少许麻药,再使针与切牙长轴平行,进入0.5cm,回抽无血,
注入麻药0.3-0.5ml。
注意:回抽无血方可注入麻醉。避免过深、过浅问 题。
(5)下牙槽N阻滞麻醉

定义:将麻药注入下颌孔区神经干,以阻滞下牙槽神经干的各
分支的痛觉传导,该方法分为口内、口外注射法;目前临床上
均采用口内注射法。

该方法适用于:同侧下唇、下颌骨、下颌牙和口底区的手术 。
2、浸润麻醉

定义:是将药物注射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
梢,使之暂时失去痛觉传导而产生麻醉效果。
常用药:0.5%普鲁卡因和0.25%-0.5%利多卡因。
临床上的浸润麻醉方法有2种方法:
① 骨膜上注射法:是将局麻注射于牙根尖部的骨膜浅面,相反
注射于骨膜下面则称为骨膜下浸润注射法。
② 牙周膜注射法:是用短而细的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
8.暂时性复视或失明
1、晕厥
定义:晕厥是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是一种短暂的意识丧失
,主要是由于神经反射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脑缺氧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悸、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 血压短暂下降等。

原因:患者心理过于紧张,患者空腹状态,患者体质较差等

口腔局部麻醉

口腔局部麻醉

牙周膜注射法
• 牙周膜注射法: • 短、细注射针头自牙的近中和远中侧刺入牙周膜,深约0.5cm, 分别注入麻药0.2ml,即可麻醉牙及牙周组织。 • 特点: • 痛,损伤很小,用于血友病、出血倾向患者,牙周膜有炎症, 其他局麻效果不佳者。
阻滞麻醉
• 定义:将局麻药物注射于神经或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分 布区域产生麻醉。 • 特点:范围广、进针次数少,用药少,效果好,时间长。 • 活检、整形手术、感染病例 • 注意:严格无菌,回抽无血,熟悉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三 叉神经)
二、过 敏 反 应
• 局麻注射发生过敏反应并不多见。过敏反应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刻反应发生时,即使注射少量麻药也会立即发生类似中毒的症状,突然 惊厥、昏迷、呼吸心搏骤停甚至死亡。迟发反应通常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荨麻疹、药疹、哮喘或者过敏性紫癜。酯类局麻药物如普鲁卡因、丙氧卡 因、苯佐卡因、丁卡因,或是普鲁卡因青霉素G和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 常药)等混合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较高;酰胺类局麻药物几乎 不发生即刻反应性过敏反应,而所谓的“即刻反应性过敏反应”,主要是 心理因素或是药物过量所致。 • 防治措施:术前询问患者麻药注射史及药物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应 做麻药皮试。轻度过敏反应可给予脱敏药物(如钙剂、糖皮质激素、异丙 嗪等)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吸氧。 出现抽搐和惊厥时,应迅速静脉注射地西泮10~20mg,或分次注射2.5% 硫喷妥钠(每次3~5ml),直到惊厥停止;如发生心跳呼吸暂停,应按照 心肺复苏程序进行抢救。
下牙槽、舌、颊神经一次阻滞麻醉
颏神经、切牙神经阻滞麻醉
方法:(1)患者取仰卧位,眼前视。 (2)体表定位:该神经位于第1磨牙前下方或与第2尖牙之间下方,嘴 角稍下可触及颏孔。 (3)用3.5cm长、6~7号短针穿刺。垂直进针,当针尖触及下颌骨, 改变穿刺针角度与皮肤呈45°向颏联合方向进针,向前或正中方向寻找 颏孔。 (4)当针尖刺进骨凹陷内,即可确认为颏孔。大多数患者出现下唇感 觉异常。

《口腔局部麻醉》课件

《口腔局部麻醉》课件

操作方法改进
采用更先进的麻醉技术,如超声引导下麻醉 开发新型麻醉药物,提高麻醉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推广无痛麻醉技术,提高患者舒适度 加强麻醉医生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患者安全
THANK YOU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浸润麻醉
定义:将麻醉 药物注入组织 间隙,使局部 组织浸润麻醉
优点:操作简 单,麻醉效果 好
缺点:麻醉时 间短,需要多 次注射
应用:常用于 口腔手术,如 拔牙、种植牙 等
传导麻醉
原理:通过神经传导,使药物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麻醉效果 特点:麻醉效果迅速,持续时间短 应用:常用于口腔手术、拔牙等操作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注意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影响神经细胞的膜 电位:局部麻醉剂 可以影响神经细胞 的膜电位,从而产 生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的优缺点
缺点:麻醉效果有限,可 能影响手术效果
优点:可减少患者疼痛, 提高手术舒适度
优点:操作简单,风险较 小,患者易于接受
缺点:可能引起局部组织 损伤,影响术后恢复
口腔局部麻醉的分类
表面麻醉
定义:通过涂抹或喷雾等方式,使药物作用于口腔黏膜表面,达到 局部麻醉的效果 药物: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特点:操作简单,起效快,但麻醉效果相对较弱 应用:常用于口腔黏膜的小手术或治疗,如拔牙、口腔溃疡治疗等
机器人技术: 实现精准麻醉, 提高手术成功 率
虚拟现实技术: 模拟手术过程, 提高医生操作技 能和患者舒适度
药物创新
新型麻醉药物:研发更安全、高效的局部麻醉药物 药物递送系统:开发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提高药物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开发新的局部麻醉方法 智能麻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局部麻醉的智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口腔打麻药知识点总结

口腔打麻药知识点总结

口腔打麻药知识点总结一、麻醉药物的种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药的种类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米佐卡因等,它们都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产生麻醉作用的。

2. 麻醉药物的作用原理局部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受到抑制,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3. 不同麻醉药物的选择不同部位的治疗需要选择不同的局部麻醉药物,例如对于浅层组织的治疗,可以选择作用较快、持续时间较短的麻醉药物。

二、口腔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口腔麻醉的适应症口腔麻醉适用于各类口腔手术和治疗,如龋齿治疗、牙髓治疗、拔牙手术等。

2. 口腔麻醉的禁忌症口腔麻醉的禁忌症包括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重度心脏病、高度焦虑症患者等。

三、口腔麻醉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 患者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口腔麻醉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告知麻醉的目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不适感。

2. 麻醉剂的选择和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治疗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准备好。

3. 注射技巧在进行口腔注射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包括找准注射部位、控制注射速度和深度等。

4. 检查麻醉效果在进行治疗前,应对麻醉效果进行充分的检查,确保患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麻醉效果。

5. 注意事项在口腔麻醉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四、口腔麻醉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1. 口腔麻醉后的护理在口腔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护理,包括协助清洗口腔、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等。

2. 注意事项口腔麻醉后,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咀嚼、用吸管饮水等,以免影响麻醉部位的恢复和治疗效果。

五、口腔麻醉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法1.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口腔麻醉可能会引起局部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2. 处理方法在发生并发症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告知和解释。

六、口腔麻醉的安全措施和风险管理1. 安全措施在进行口腔麻醉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操作标准,确保患者的安全。

口腔临床麻醉知识点总结

口腔临床麻醉知识点总结

口腔临床麻醉知识点总结一、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1.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部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神经传导的方式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可以阻断神经纤维的电信号传导,使局部区域丧失感觉。

局部麻醉药物通常是通过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的打开或延迟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而达到麻醉的目的。

2.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方式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可以抑制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并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使患者处于无痛感和昏迷状态。

二、不同类型的麻醉方法1.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在手术或治疗的局部区域注射麻醉药物,使该部位丧失感觉。

它常用于口腔手术和牙齿治疗,如拔牙、洗牙、根管治疗等。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通过静脉输注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整个身体处于无痛感和昏睡状态。

这种麻醉方法常用于复杂的口腔手术,如智齿拔除、牙槽突外科手术等。

3. 联合麻醉:联合麻醉是指同时结合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它可以在手术中结合使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优点,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减少全身麻醉的副作用。

三、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口腔医生在选择局部麻醉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效果、毒性、耐受性和剂量等因素。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等。

2. 全身麻醉药物的选择:口腔医生在选择全身麻醉药物时,需要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耐受性来决定。

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有异丙酚、七氟醚、芬太尼等。

3. 麻醉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口腔医生在使用麻醉药物时,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速度和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

四、口腔临床麻醉的并发症和处理1. 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局部麻醉可能会引起局部感觉丧失、过敏反应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口腔医生在使用局部麻醉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避免过量使用,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局麻并发症或局麻不良反应可由麻醉药物引起,也可因操作方法不当和麻醉器械引起,通常分为局部并发症(Local complications)和全身并发症(Systemic complications)。

局部并发症常见,对机体影响较小。

全身并发症少见,但对机体影响较大,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应予高度重视。

本章主要讨论口腔局麻并发症的病因、临床表型、预防措施及其临床处理。

一、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血肿(Hematoma)由注射针头刺破血管所致,常见于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偶见于颏神经、腭大神经阻滞麻醉;若局部组织疏松,血肿较大,特别是刺破翼静脉丛后,可发生组织内大量出血,在粘膜下或皮下出现紫红色瘀斑或肿块(图1);若局部组织致密,如腭粘膜下,血肿较为局限。

血肿形成数日后,局部颜色变浅呈黄绿色,随后缓慢吸收、消失。

血肿处理不当,可继发局部感染和牙关紧闭。

图1 血肿的早期肿胀上牙槽神经注射过程中立即出现肿胀
图2 减少断针的风险保留足够长度针头可被看到,以减少断针风险,
或在断针时能有地方夹持。

临床处理:如发生断针,立即嘱病人保持张口状态,不要作下颌运动。

若有部分针体露出在组织外,可用有齿钳或持针器仔细夹住后取出。

若针已完全进入组织内,可将另一针在同一部位刺入作为标志,作X线定位检查,确定断针位置后,再行手术取出。

切勿盲目探查,以免断针向深部移位,更加难于取出。

(五)无意识自伤(Self-injury)主要是麻醉后局部感觉障碍所致。

患者在麻醉尚未消退或尚未完全消退前进食,容易咬伤没有知觉的唇、舌或颊黏膜(图3)。

此外,由于温度感知障碍,过热食物或过冷食物可以导致烫伤和冻伤。

图3 局部麻醉后的唇咬伤。

(十)局部组织坏死多见于硬腭黏膜,是由于麻醉剂注射过快或注入量过多,硬腭黏骨膜致密,麻药不易扩散,局部组织压力过大所致。

临床上表现为局部黏膜溃疡,溃疡周边黏膜略显苍白(图4)。

预防措施:避免采用1:50,000的肾上腺素,以减轻因血管收缩造成的局部供血障碍;避免进行长时间的表面麻醉;缓慢注射,控制剂量,避免组织内张力过大致表面黏膜苍白。

临床处理:告知患者预后,安抚病人;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并在餐前使用保护性药膜,减少对创口的刺激;必要时可使用消炎、镇痛药物,以减轻症状。

图4疱疹型阿复他溃疡腭部注射后的腭部阿复他溃疡。

(十一)暂时性局部皮肤颜色改变可见于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主要是由于麻醉药中的肾上腺素的作用,导致局部供血动脉收缩,组织血供暂时减少所致。

表现为局部皮肤颜色在注射后迅速出现苍白,但仅局限在受累血管供血范围内,其它部位皮肤颜色保持正常。

预防措施:注意回抽,避免将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直接注射到血管内。

临床处理:告知患者病因及转归,安抚患者紧张情绪。

一般不需处理,肾上腺素随血液循环流走或作用消失后,局部皮肤颜色可很快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