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描写诸葛亮的四字成语

描写诸葛亮的四字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以及它们的解释: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形容诸葛亮为蜀汉国家事业尽心尽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
这个成语表示对工作或事业的极致奉献和忠诚,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2.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诸葛亮的智谋和预见能力。
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计划。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人或事物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谋略。
3.足智多谋:这个成语也是用来形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他善于思考,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4.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于三国时期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它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也体现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声望和地位。
5.七擒七纵:这个成语描述的是诸葛亮南征时,对孟获七次擒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
它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仁慈,以及他对敌人的尊重和理解。
这些成语不仅描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对蜀汉国家的忠诚。
同时,这些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和语境中。
与历史人物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与历史人物诸葛亮有关的成语与诸葛亮有关的的成语有:三顾茅庐、鞠躬尽瘁、七擒七纵、初出茅庐、淡泊明志等等。
1、三顾茅庐【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多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礼贤下士【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2、鞠躬尽瘁【解释】: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臣只有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示例】: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含褒义【近义词】死而后已、忠心耿耿、积劳成疾、鞠躬尽力、全心全意、呕心沥血、赤胆忠心3、七擒七纵【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七纵七擒,是只称臣。
”释义:诸葛亮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示例】: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
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语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近义词】七擒七纵4、初出茅庐【解释】: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东汉末,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去当刘备的军师。
形容诸葛亮八字成语

形容诸葛亮八字成语: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
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三国演义》。
例句:我们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例句: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耗尽了毕生精力。
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释义为: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千里之外。
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决定胜负。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例句:在一九四九年决战中,毛泽东的运筹帷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形容诸葛亮在战略规划上的高超能力,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做出正确的决策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形容诸葛亮在行事时,尽心尽力,慎重谋划,但结果却取决于天意。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形容诸葛亮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非常了解,因此能够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大全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大全
草庐三顾:顾:拜访。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
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
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使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七纵七禽:亦作“七纵七擒”。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
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
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
摇鹅毛扇: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
军师也多执羽扇。
因以“摇鹅毛扇”比喻出谋画策。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出处】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 【解释】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示例】【故事】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照诸葛
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
魏
阿斗太子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
此人庸碌无能,虽有
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指懦弱无能的人。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
闭于诸葛明的针言
一、草庐三瞅:瞅:造访。
刘备为请诸葛明,三次到草庐外来造访他。
后用此典故暗示帝王对臣高的知逢之仇。
也比方恳切至心天约请或过访。
二、恬淡亮志:指没有逃供名利能力使志趣下洁。
三、鞠躬尽瘁:指小口、恭顺、慎重,竭尽口力来服务。
四、没有供贵显:闻:有名气;达:隐达。
没有逃供声誉战职位地方。
五、撼鹅毛扇:传说诸葛明常脚执羽扇指挥做和,后世舞台上呈现的一些智囊也多执羽扇。
以之比方没谋绘策。
六、平易近殷国富:殷:殷真,饶富;阜:丰盛。
国度人平易近殷真富有。
七、临危授命:正在危易之际承受录用。
八、锦囊妙计:惊人的机智,奇妙的计策。
描述擅长预计庞大的变迁形势,决议战略。
九、蜀失其龙:龙:出色人物。
蜀国失到诸葛明。
十、北阴三葛:三葛:指诸葛明、讲葛瑾、讲葛诞三兄弟,他们三人皆颇有能力。
比方颇有能力的人。
十一、奢以养德:节省有助于养成朴实辛勤的德操。
十二、龙骧虎望:象龙马昂扬着头,象山君凝视着猎物。
描述人的气慨英武。
也比方雄才大概。
1三、万齐之计:极为周到的计策、规定。
1四、七纵七擒:三国时,诸葛明发兵北方,将本地酋少孟获抓住七次,搁了七次,使他实邪伏输,没有再为敌。
1五、三瞅茅庐:比方实口至心,几回再三约请、造访有特长的圣人。
1六、草舟还箭:使用智谋,凭仗别人的人力或财力去到达本人的目标。
附件附件附件。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典故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或典故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的智慧和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也流传至今。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1、三顾茅庐:描述的是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典故传递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草船借箭:讲述诸葛亮凭借智谋,巧妙地从敌人那里获取资源,展现了诸葛亮的战略智慧和胆识。
3、火烧赤壁: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用火攻的方式大破曹军,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4、七擒孟获:描述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放他,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显示了诸葛亮的仁德和军事才能。
5、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用以解决蜀汉山路崎岖、运输困难的难题,展现了诸葛亮的创新精神。
6、舌战群儒:描述诸葛亮在东吴以一己之力,通过辩论击败众多大臣,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事迹。
7、智者千虑:源于《晏子春秋》,但后世常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强调再三考虑、精准判断的智慧。
8、鞠躬尽瘁:原出自《三国志》,后来演变为成语,形容竭尽全力、不辞辛劳的精神。
这与诸葛亮“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相契合。
9、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谋划和用计,通常用来形容诸葛亮般聪明且有策略的人。
以上是部分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它们都凝聚了诸葛亮的智慧和精神。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教训。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成语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成语
摘要:
一、诸葛亮简介
二、诸葛亮与成语典故
1.草船借箭
2.空城计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诸葛亮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诸葛亮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自从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上崭露头角以来,他卓越的智慧和崇高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仰。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传奇,他的故事和成语典故流传千古,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蜀汉丞相。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兵法,可谓无所不能。
在蜀汉势力岌岌可危之时,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蜀汉续命。
他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共同书写了蜀汉辉煌的历史。
诸葛亮与成语典故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1.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借助二十条草船成功借得十万箭,为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
2.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面对司马懿的追兵,巧妙地运用空城
计,使敌军望而生畏,撤兵而去。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仍不忘国家大事,竭尽全力筹划北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味着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诸葛亮虽智,但也要借助他人的力量。
诸葛亮的故事和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可以借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勇往直前;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可以学习诸葛亮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的品质。
总之,诸葛亮的故事和成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大全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大全诸葛亮是一位耳熟能详的任务,有很多关于他的成语,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也都听过一些,看看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诸葛亮成语。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诸葛亮的成语1、草庐三顾:顾:拜访。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3、鞠躬尽瘁:指小心、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去效劳。
4、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
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5、摇鹅毛扇: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
以之比喻出谋画策。
6、民殷国富:殷:殷实,富足;阜:丰富。
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7、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8、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9、蜀得其龙:龙:杰出人物。
蜀国得到诸葛亮。
10、南阳三葛:三葛:指诸葛亮、讲葛瑾、讲葛诞三兄弟,他们三人都很有才能。
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11、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12、龙骧虎视: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
形容人的气慨威武。
也比喻雄才大略。
13、万全之计: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14、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15、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6、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形容诸葛亮的成语1、蜀得其龙:龙:杰出人物。
蜀国得到诸葛亮。
2、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5、摇鹅毛扇:传说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后世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军师也多执羽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阅读:/chengyu/草庐三顾 cǎo lú sān gù 顾:拜访。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 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
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 七擒七纵 qī qín qī zîng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 正服输,不再为敌。
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 《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 三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 一再邀请。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
” 阿斗太子 ā dǒu tài zǐ 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
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 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指懦弱无能的人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丈夫是个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诸葛亮, 也只好叹口气。
” 闭门思过 bì mãn sī guî 过:过失。
关起门来反省。
《汉书·韩延寿传》: “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三国·蜀·诸葛亮《黜 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 愆。
” 不求闻达 bù qiú wãn dá 闻:有名望;达:显达。
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候。
” 不知所云 bù zhī suǒ yún 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豺狼之吻 chái láng zhī wěn 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 亮之罪。
”推荐阅读:/chengyu/成败利钝 chãng bài lì dùn 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印:不锋利,引伸为挫折。
成功或失败, 顺利或不顺利。
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淡泊明志 dàn bï míng zhì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方寸已乱 fāng cùn yǐ luàn 心已经乱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 肝心若裂 gān xīn ruî liâ 比喻极痛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 苟全性命 gǒu quán xìng mìng 苟:苟且,姑且。
苟且保全性命。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汉贼不两立 hàn zãi bù liǎng lì 比喻有我无你。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 集思广益 jí sī guǎng yì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 益的意见。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 忠益也。
” 计日而待 jì rì ãr dài 计:计算;待:等待。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
形容为时不远。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开诚布公 kāi chãng bù gōng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 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 临危受命 lín wēi shîu mìng推荐阅读:/chengyu/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龙蟠虎踞 lïng pán hǔ jù 象龙盘着,象虎蹲着。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特指南京。
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 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 龙骧虎视 lïng xiāng hǔ shì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
形容人的气慨威武。
也比喻雄才大 略。
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龙骧虎视,旁眺八维,揜讨逆节,折冲 四海。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 括四海。
” 任重才轻 rân zhîng cái qīng 责任重大,才能薄弱。
表示力不胜任。
常作谦词。
三国蜀·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任重才轻,故多阙漏。
” 如虎添翼 rú hǔ tiān yì 好象老虎长上了翅膀。
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兵机》:“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 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 如鱼得水 rú yú dã shuǐ 好象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有所凭借。
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 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上楼去梯 shàng lïu qù tī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
也比喻诱人上当。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
饮宴之 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 吾耳,可以言示?’” 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 shí wù zhě wãi jùn jiã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
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 出色的人物。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 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推荐阅读:/chengyu/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
” 所向无敌 suǒ xiàng wú dí 敌:抵挡。
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
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 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 妄自菲薄 wàng zì fěi bï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路也。
” 胸有鳞甲 xiōng yǒu lín jiǎ 比喻存心险恶。
《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 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 游辞巧饰 yïu cí qiǎo shì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 轻必戮。
” 众难群移 zhîng nán qún yí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 坐以待毙 zuî yǐ dài bì 坐着等死。
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 与伐之。
” 作奸犯科 zuî jiān fàn kē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
” 案兵束甲 àn bīng shù jiǎ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
放下兵器,捆束 铠甲。
指停止作战推荐阅读:/chengyu/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 面而事之。
” 闭门思愆 bì gã sī qiān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
同“闭閤思过”。
《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自 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 二桃三士 âr táo sān shì 士:武士。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 食,三人弃桃自杀。
比喻借刀杀人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 二三其节 âr sān qí jiã 二三:指不专一。
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
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 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 乎?” 伏龙凤雏 fú lïng fâng chú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