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引言在五年级下册的古诗教学中,我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来教授给学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江雪》。

通过教学反思,我总结了这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改进方法。

教学亮点1. 选择经典古诗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

这些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既能展示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长诗词欣赏的能力。

同时,这些古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2.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的意境。

对于《登鹳雀楼》,我通过描绘苏轼寓居于临安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壮丽的山水和壮丽的气氛。

对于《静夜思》,我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在安静的夜晚里思考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对于《江雪》,我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天和江边的景象,引发学生们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和感受。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的情感和意义。

3. 理解与鉴赏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对于每一首古诗,我都通过引导学生读懂字面意义,并思考古人写这首诗的用意。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们从诗的音韵、节奏、修辞等角度来欣赏古诗的艺术之美。

通过理解与鉴赏的结合,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教学不足之处1.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较少,无法真正理解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需要加强对古代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听力训练的不足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听力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些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导致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计划增加一些听力训练的活动,比如朗读练习和听课文并回答问题等,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导语】《古诗词三⾸》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篇课⽂。

这⼀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的《四时⽥园杂兴(其⼆⼗五)》和⾟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诗词组成。

这三⾸诗词都是描绘农村⽣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学四年级下册语⽂《古诗词三⾸》教学反思 ⼀直以来我对古诗教学感到棘⼿。

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填鸭式”地教学,学⽣学得苦,我教得也累;如放⼿让学⽣去⾃学,教师不讲或少讲,⼜怕煮“夹⽣饭”。

于是我上收到了陈丽婷⽼师的《古诗两⾸》的授课实录,受她的启发,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调动学⽣的感官,使学⽣的感悟能⼒和丰富的想像⼒得到极⼤空间的发挥。

在学《宿新市徐公店》⼀诗时,⼀上课,我是这样导⼊的:前⾯的两篇课⽂作者都是⽤优美的词句来赞美春天的勃勃⽣机,万物复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作者是通过诗的形式来描述眼中的暮春的景⾊,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双眼听我咏诗。

然后让学⽣把刚才想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内⼼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同学们畅所欲⾔,很快就把诗的⼤意描述出来了。

最后再通过图画让学⽣进⼀步理解诗意,欣赏诗的美,了解诗⼈眼中朴实的美。

效果⾮常好。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我采纳另⼀位⽼师的⽅法创编古诗。

我说:“诗⼈杨万⾥住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机勃勃的暮春景⾊就写下了这⾸古诗。

写得可真美呀!其实,你们也可以写出这么美的诗句的,真的!”话⾳未落,下⾯质疑声彼此起伏“啊,我们也能?”“太难了!”“不可能!”…… 望着孩⼦们边说边摇着头摆着双⼿的可爱样⼦,我笑着说:“⾏,咱们不写诗。

但是,来试着创编这⾸古诗的后两句总⾏吧?⼩朋友,想⼀想,假如你就在菜花园中,你可能还会遇上哪些可爱的⼩动物?并和它们玩耍呢?”只见同学们各个沉思着,⼀个可爱的⼩⼥孩⾸先站起来说:“我捉蚂蚱玩。

”“我捉青蛙玩。

” ⼀个男孩抢着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能够朗读和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 3. 能够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堂笔记和教案;2.《古诗鉴赏》课本;3.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几幅古代画作,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我询问学生对这些画作有什么了解和感受,然后与他们一起探讨画作中可能体现的古代诗意。

2. 课堂讲解(15分钟)我通过使用PPT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

我强调古代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并解释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我还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古代诗歌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讲的内容。

3. 分组阅读与讨论(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首古代诗歌的文本。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朗读和讨论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意图、意象和意境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学生需要朗读诗歌并解释他们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在展示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

5. 诗歌欣赏(1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我选择了一首优美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

我向学生解释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注重配合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诵。

随后,我鼓励学生跟读并体会诗歌的美感。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

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在朗诵诗歌时的感受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有机会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反思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既有挑战性又有深度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一、教材选择与设计教材选择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古诗词的选取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古诗词的选取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材的选择,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设计也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课堂中,我经常通过解读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境等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时候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材设计方法。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教材设计的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课堂氛围有时候有些单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的选择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教材、黑板和课件等传统教学手段,这些手段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古诗词的内容,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手段的选择,如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来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引言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古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1. 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选择内容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古诗作品。

可以从《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等经典选本中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

2. 理解古诗的基本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读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基本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诗中的词句、修辞手法、意象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丽和韵味。

同时,教师要以小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3. 朗读古诗并感知语言美古诗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使其具有鲜明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中的音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增强对古诗的喜爱和热情。

教学反思与问题1. 缺乏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接受度较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生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笔者认为,应该将古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生动力和现实意义。

2. 古诗的难度不适应古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特殊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古诗的难度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欣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适量进行解读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表达意图。

3. 教师指导不足一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解释层面,缺乏深入的阐释和指导。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

该组教材是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的。

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故事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人们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在家中把麻搓成线,村中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种瓜。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抓住〃耘田绩麻〃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

抓住〃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孩子们种瓜的场景,体会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以及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古诗写了儿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铳。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

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脱〃〃穿〃〃敲〃〃碎地〃等词语将孩子们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时的得意、冰碎时的惋惜一一呈现,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牧童横坐牛背吹笛的夕阳下池塘边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可以借助〃横〃〃信口〃等想象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笛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借助插图,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走进情境,理解诗词的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学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有重视“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有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的教学,有崇尚“在自学中提高理解古诗能力”的放手式教学,有沉迷“进入意境,品味诗意,写成小品文”的赏析式的教学等等。

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不管采取何种教学风格,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牵一发动全身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大事,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效果。

我认为,把准脉搏,切中要害,提出问题,难度适中,既要考虑优等生,又要顾及中下生。

如教学《山行》一诗,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
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全诗写了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顺着对这一问题的逐步理解,结构严谨的诗当现代文来学,化难为易,学生学起来积极踊跃,老师教起来轻松自然,丝毫无“滞”、“涩”之感,效果明显。

二、当讲时就要将请清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所以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在理解时会产生异解现象。

对于这些难度较大的词,老师也可让优等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但对于中下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还可能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

我以为,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

如《山行》一诗,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就可采取老师向学生完全讲授的形式,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读读议议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的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

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

同时也很好佳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字词理解,决不可轻易放弃,应“当议则议”。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

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1、诗写在什么季节?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四、当放则放
大凡唐宋古诗,内涵丰富,意义深邃。

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文化水准对诗都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古诗教学,若局限于对表面诗意及浅层次的且固定式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上,不仅把美诗学死了,还遏止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以为,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和思想感情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会
___当时当地的心境,对诗进行较深层次的感悟,即需“当放则放”。

如《山行》的教学,在学生能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___结束
教学,而是设置一个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过程,即让学生根据诗所描绘的意境,扮作诗人,亲自去感受大自然,再感悟诗意,并写成小品文。

而之后,当学生再一次回过头来品味诗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一句句生疏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个生动的场面。

以上是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融会贯通的。

而要真正把握好这几方面,教师必须严把教材关和学生关,切中要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