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校的ACM奋斗史

合集下载

NOC——梦想的导航

NOC——梦想的导航

20年, 09 我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 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 简 称N C O 活动) 中的视频创 作赛项。 大赛 前期 , 我们团队以春 运志愿服务为主题
拍 摄 了大量 素材 , 无论 白天黑夜 , 我们
做一 只自 飞翔的鸟儿, 在 翱翔在这 一片
美好光阴里。
l 日 我们答 辩的第一天 。 是 1 月6 , 我 最后一个答辩者, 看着别的学校选手的 精彩表现, 我先前比较平静的心情也渐 渐有 了些许紧张, 但最 后我还是 以自 己
和现场比赛中我们获得 了视频创作竞赛 的—等奖。
参加 完闭幕式, 我们便匆匆地 跑去
朴树 的歌 。 如说这 是在写一 感 言, 不 饮 写一 次体会 , 们的青春 。 写我 用尽 我青 春 所有的华丽 , 心的文字, 倾 同样在 蓝 天 下, 献给你 , 我最好 的展 示舞台——
树立 更紧迫更高远的目 而非安于现 标,
快乐的回 可以写下来, 忆 也可以把
状。 O 活动拥抱我们, N C 鼓励我们去创
新, 去超 越 自 己的梦想 , 我们不断 前 让 行。 站在 新的起点上 , 我将会一 如既往 地不 断努力, 不断全面提 高自 己的制作 技术, 己的梦想一直走下去。 让自
我城堡, 编织成一个个美妙的故事!
时间飞逝 , 到了 很快 第二 届全 国高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 越”不管曾 , 经取得怎样的荣誉和成绩, 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代表将来。 一切的

校N C O 活动的时间。 面对第一届的一等
奖, 次参赛 的我 是有一定压 力的。 这 但
NO 活动。 C
查看自 己的成绩。 很荣幸地被告知我的 作品获得了 一等奖。 那一刻我的心情是

成绩逆袭至专业第一!她的秘诀是这些

成绩逆袭至专业第一!她的秘诀是这些

成绩逆袭至专业第一!她的秘诀是这些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4年第09期
专业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等27项荣譽,成功保研,她就是大连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0级本科生邓菱儿。

其实邓菱儿刚进入大学时,学习成绩并不算优异,大二分流到人工智能专业后,她的排名甚至一度没进年级前40%。

此后,她花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学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人工智能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习时需要逻辑的梳理与串联。

“我最初会出现上课听懂了下课又乱了,或者学后面的知识时发现前面的都不记得了的情况,对知识框架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不利于理解记忆和应用。

画思维导图之后,就可以很好地串联前后知识,遗忘了也可以快速巩固。


成绩的提升当然也离不开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一节课的内容,她课前课后,要花三四个小时去学习、查资料,只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她一般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半睡觉,周六日也基本如此。

同时她还会制订计划表,“计划表一般是每天睡前写好下一天的,当天任务一定会当天完成。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2月25日)
◆素材解读
1.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邓菱儿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也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拥有执行力,是最高级的自律。

邓菱儿不但制订计划还能坚持当天任务当天完成,这和她自律能力强有关。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适用话题
严格自律思维导图勤奋努力高效学习。

“差生”高三一年大逆转从三本到北大创奇迹

“差生”高三一年大逆转从三本到北大创奇迹
【 魅 同学 】 ・焦 点 ・
“ 羞生" 高三一年 匣国
从 ④到 j @)
●何 瑶
舄龟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 , 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
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 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
20 年 2 , 07 月 他因获新概念作 文大赛一等奖而参 加北大 自 何 功利性地 “ 了看 书而看书” 而 已经开 始渴望得到别人 的承 为 ,
这道题 目。文章发 表后 两年多里 , 他收到了接近 1 万封信件。 幸 灾乐祸地去讥讽 她 ,但那个女生 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了一句 : 而如今 ,他即将 以北 大历史 系总分排名第 一的成绩 结束四 “ 我上次考试期 间生病 了 , 英语没考。” 年的本科学业 。 强烈 的碰壁感使他开 始考虑与常规 的升学 之路彻底决裂 , 他 开始想办法给 自己找一条出路 , 一条不是高考 的出路 。 那时 的他 觉得 ,参加 高考是对 应试教 育的妥 协 , 是一种相 当可耻 的行 “ 为” 。他坚信 自己的才华能让 自己通 过一条不用参加高 考的路 整个 中学 阶段 , 宇晨从 来都 不是 老师 和同学们 眼中的“ 孙 好 径 , 入理想 的大学 。 进 学生 ” 。初 中时他就读于一所 寄宿制学校 , 他对三年初 中生活 的 带着极高的期望 ,他先后报名参加 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
科 。 后 , 的成绩有所好转 , 此 他 但直到高三上学期 结束 时 , 仍然排
在全 年级 10名开外 。 0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 备感耻辱” 的等级化仪式 和细 节: 按照学校规定 , 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 照上 次考试 的排名依
大一 时 , 他在《 萌芽》 杂志写下《 一道论证题 》试 图向人们证 次排定 , , 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 , 而他每 次考试都要提着 明 “ 高中可以用一 年的时间弥补 任何 的遗憾 ,只要你下定 了决 书包 “ 灰头土脸” 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 一次考试时 , 他看 到 心” 。他在文末 留下 自己的通信地址 , 邀请 中学 生和他一道证明 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 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 ,他便有点 和北京大学的 自主招生考试 , 结果却黯然落选 。 这对他产生 了

程序员升职记最小的数字

程序员升职记最小的数字

程序员升职记最小的数字在职场中,每一位程序员都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晋升的机会。

今天,我们将讲述一个关于程序员升职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最小的数字的程序员。

最小的数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地获得了晋升。

最小的数字,一个名字独特的程序员,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实习。

作为一名新人,他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公司里,他不仅需要应对日常的开发任务,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公司的业务逻辑和系统架构。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他从未放弃。

在工作的第一年,最小的数字发现自己在编写代码时总是会遇到各种瓶颈。

为了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技术书籍和教程。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和分享会,与同事们共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年,最小的数字开始担任项目组的负责人,负责带领团队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

这个项目对于公司业务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为负责人,最小的数字需要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他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项目完成后,他的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

第三年,最小的数字开始担任高级工程师,参与到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中。

这个阶段,他更加注重与同事们的沟通和协作,努力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最小的数字深知自己在职场中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

为了回报大家的支持,他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人的责任,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程序员。

在他的辅导下,许多新人都迅速地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最终,在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之后,最小的数字成功地晋升为技术总监。

这一路走来,他付出了许多汗水和泪水,但也收获了无数的喜悦和感动。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梦想的翅膀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

梦想的翅膀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

梦想的翅膀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梦想的翅膀: 二三流大学学生逆袭之路众所周知,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界的佼佼者。

而相对于这些顶尖高校,存在着许多无名的二三流大学,初入二三流大学校门的学生们常常带着梦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受到冷遇。

然而,我们看到了一些二三流大学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了逆袭,跨越了阶级的限制,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本文将通过三位二三流大学学生的故事,探讨他们逆袭之路上的心路历程与成功经验。

第一位逆袭者是王明,一位来自二流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从大学的第一天起,他就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为了与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他决定辅修一门软件工程课程,通过阅读与动手实践掌握更多的技能。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校内技术社团,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些努力最终让他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编程水平逐渐达到了顶尖水平。

他的个人作品不仅展示在学校的科技成果展上,还获得了多个国内外比赛的奖项。

通过这些积累,王明最终进入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实现了自己的逆袭。

第二位逆袭者是李红,一个来自三流大学的文学院学生。

从小,李红就对写作充满了热情,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她只能就读于一所普通大学。

然而,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大学期间,她经常参加文学写作比赛,并且多次获奖。

这些奖项不仅增加了她的自信心,也让她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

毕业后,李红积极投递自己的作品给出版社,并找到了一份文学编辑的工作。

她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逆袭梦想。

第三位逆袭者是张阳,一位来自小城镇的二流大学生。

他来到大城市求学的初衷是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校期间,他意识到了电商的巨大市场潜力,并通过自学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电商经验。

他克服了资金困难和市场挑战,创办了自己的电商公司。

他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清华大学吴翼学长的经验【我的ACM参赛故事】

清华大学吴翼学长的经验【我的ACM参赛故事】

小学的时候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从那里接触了编程。不过,要说真正被带入了程序竞赛这条不归路,那还 得归功于我的恩师,常州高级中学的曹文老师的顶级忽悠能力。
我从初一开始跟着曹老师学习信息学竞赛,曹老师最喜欢有事没事的扯他过去的学生的故事,以及竞赛圈里 的八卦。也正是那个时候,从曹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ACM这么个玩意。还记得某一天,曹老师又在 胡侃:“ACM比赛一共有4所大学夺得过2次世界冠军:上海交通大学,圣彼得堡ITMO,华沙大学还有斯坦福大 学。”说出来不怕笑话,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斯坦福大学这个名字。所以斯坦福大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两次 世界冠军的学校!说句题外话:因为恽之玮的原因,我喜欢了北大很长时间,也因为曹老师的这句胡侃,让斯坦 福成了我最向往的大学;不过造化弄人,我的本科在北大的隔壁度过,而博士,又跑到了斯坦福的隔壁。
从我接触程序竞赛到现在应该有十多年了,单说ACM竞赛,从第一次非正式参赛到现在也差不多有7年多的 样子。有太多的故事,想说的话,却一直没能有机会写下来。一方面是自己忙,一方面也是自己懒。所以很感谢 能有人“逼”我来写点什么。想到会有很多人来读我写的文字,自己也觉得很开心。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 电影,只是没有那么多幸运的人有机会去诉说。这里,且说三个小故事。
很多人问我,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在参赛呢,花费这么多精力,时间,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也快说不清 楚了。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候教数学奥赛的老师嫌我贪玩训斥我鄙视我的智商。小孩子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想 着我换个地方证明我比那些你喜欢的人都厉害,最后差不多是做到了;到了初中,我想比那些师兄师姐们都厉害 ,要做全国一流的选手,后来差不多也做到了;到了高中发现好像在我身边的师兄,同学超不过了(提一下,有 一个高中师兄叫金斌,TCO世界冠军,ACM总决赛冠军亚军各一次,还有一个高中师兄叫吴卓杰,ACM总决赛冠 军,目前都就职于Google),我就想我可以到了大学参加ACM,在ACM赛场上超过他们;到了大学,做工程的不 断实习做项目,做科研的一篇接一篇的发论文,刷GPA的几乎每门课都是满分。我看看自己似乎没有一样能做到 最好的,于是就想,要不然就做一个科研界ACM比的最好的,而ACM界又科研做的最好的人吧;再到后来,我知 道世界上还有Percy Liang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ACM总决赛亚军), Matei Zaharia(MIT助理教授,Spark的开 发者,ACM总决赛第四)这些人,遂发现自己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实在连个理由都编不出了(也许可能是常州方 言讲的最好的?)。可能这个时候,ACM对我而言,更像是对自己的敬礼。毕竟,自己已经坚持了很久很久,从 江南,到帝都,再到美利坚加利福尼亚。就像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写一段文字,哪怕根本没有观众,也总希望

林锐--大学十年

林锐--大学十年

大学十年(一个程序员的路程)(一)林锐,1999年岁末写此文使我很为难,一是担心读者误以为我轻浮得现在就开始写自传,二是担心朋友们误以为我得了绝症而早早留下遗作。

不论是落俗套还是不落俗套地评价,我在大学十年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并且一直以来我对朋友们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们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这十年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交织着聪明与蠢笨、勤奋与懒散、狂热与怯懦、成功与失败。

做对了的事可树立为榜样,做错的事可挂作为警钟。

我写下经历与感受,期望以此引导和勉励无数比我年轻的学生们。

我资历尚浅,既没有哲学家的深遂,也没有诗人的风华,不足以堂皇地育人,只能讲一些故事以表心愿。

我出生在1973年的春节,属牛,是"牛头"。

父母为我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叫"林锐"。

这一切暗示着上天对我别有用心,将降大任于我,可是这时候上帝去了一趟厕所。

天堂与人间的时差如此之大,就在上帝大小便的几分钟内,我混混沌沌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天才因此成为凡人。

我小时候生长在浙江黄岩的偏僻山区。

父母都是中学教师,由于山区师资缺乏,父母经常要从一个山头调到另一个山头教学。

我换读过的小学的数目比我的年龄还大,没有伙伴,也没有家的概念。

我就象活在货郎担里的小鸡,缩成一团,在高兴或恐惧时至多"啾""啾"地叫几声。

我在读小学与初中的8年里,既不聪明活泼,也不调皮捣蛋,确切地说象块木头,简直是我名字的反义词。

在学习上我没有受过一次表扬,也没有任何值得留念的人或事。

无论我现在多么努力都已无法追回失去的8年金色年华,好心痛!我草草地并且稀里糊涂地在13岁时从初中毕业,无处可去。

这下我发慌了,开始渴望学习。

我灰溜溜地离开山区,可怜巴巴地到一个比较好的乡下中学重读初三。

我勤快得早晨4:30就起来读英语,脑袋似乎也被吓开窍了,"数理化"学得很好,并且生平第一次在物理考试中得了满分。

攻克百年难题: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世界

攻克百年难题: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世界

攻克百年难题: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世界
近日,一群中国青葱少年震惊了全世界。

他们是一支叫做“极客实验室”的团队,由
一群年轻的高中生组成。

这支团队在国际编程竞赛上斩获了“特别金奖”,并成功攻克了
一个百年难题。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成果。

这个百年难题被称为“费马大定理”,它的核心内容是要证明当n大于2时,a的n
次方+b的n次方不可能等于c的n次方。

这个问题在17世纪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至今仍未被证明。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得不到解决。

直到现在,
这个问题也没有被彻底解决。

而这群中国青葱少年,通过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极高的数学
能力,成功地攻克了这个百年难题。

这个团队由六名来自中国成都实验中学的高中生组成,他们在国际上的编程竞赛中斩
获了特别金奖。

此外,这个团队的成员还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等世界著名大学。

这群少年是如何攻克这个百年难题的呢?他们想方设法使用了各种新式编程和数学技术,例如模型推演、数据分析、尝试不同算法的组合。

最终,他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不只是拥有
一个高度复杂和精通道路规划的国民,还拥有许多敢于探索钻研的年轻人。

这群少年的成就不仅仅证明了他们自己的能力,而且还使许多人认识到年轻人在科学
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会为全球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解决未来的问题。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参与进来,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校ACM的奋斗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知道ACM;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ACM。

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上了,而且不会后悔。

我是大一的时候进的学校ACM队,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冰冷的,华东理工大学,在别人的眼里,只是每次给别人垫底的学校,次次如此。

但是,我们不甘心,我们从不甘心,当我们主力队员中的一个,一个月拼命集训,瘦了很多的时候,突然,我有一种哭的冲动。

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我喜欢ACM。

也许是个傻傻的理由,但是就是这句话让我一直留在了这里,并且为了这个梦奋斗着。

也许是天资的原因,第一次,我们失败了,彻底的失败了,在上海输的好惨,也使得我们第二年的经费雪上加霜。

曾经的梦想,曾经的努力,似乎在一刹那间被否定了。

也就在那个时候,有人说了一句:我们只有大一,我们的路还长,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

现在看看大一时候的我们,真的是什么都不会的一些人。

到了大二,我们更加努力的集训,在北京之前,我们第一次尝试了全天集训的滋味。

30天90袋跑面20袋咸菜,每天4个小时的睡眠。

当时我觉得我们一定会崩溃的,当我每次快要崩溃的时候,总会记起当时我们的话:“我们才大一,我们喜欢ACM,我们还有的拼,我们能拼。

”于是,就奇迹一样的继续做题。

现在想起来,那真的是个奇迹,LIANG HH居然可以一个月只在床上躺了6个晚上,平均每天睡2个小时。

就这样,我们在北京的时候,绝对意外的拿了第5名的成绩,当时的感觉绝对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当时只是在想:我们终于证明自己了。

但是,这也是要代价的,LIANGHH回来就垮了,其他的人也不是很好受。

但是,队长还是决定了去印度拼一下。

决定的结果是:继续集训。

那些日子我不愿意再回忆,也不愿意再来一次,但是,如果我必须要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我不会犹豫,因为:我喜欢ACM。

在印度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奇迹,也不是运气,里面包含了苦涩,无奈,还有很多很多,当然最多的还是欣喜。

至于总决赛么,呵呵,就是去玩玩,也没有别的意思了。

我真的希望
大家加油
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曾经迷惑,无助,我们没有别人那么强的教练,没有别人那么好的基础,但是,我们都绝对不能放弃。

绝对不能,因为,当我们坐在赛场上的时候,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在你上空飘动的始终是你的校旗,别误会,我不是说什么要“为了学校争光”,那种话是用来哄小孩子的。

我只想问大家,如果是你,坐在电脑前~~,你的背后有多少人在看着你?你的身上寄托的是什么?
是希望,是所有喜欢ACM的同学对你的希望,希望有这么一天,ACM也可以象其他的东西一样被其他的人所肯定,而不是什么需要被人怜悯的东西
是信任,是所有曾经帮助过你和被你帮助过你的人对你的信任,想想为了经费而受尽了苦的人们,想想其他曾经一起集训的队员们的信任。

他们信任你,你们会是最好的。

只要你们尽力了,你们就是英雄。

不过,没有人同情失败的英雄吧。

所以,我们必须成功。

还有,是耻辱,是一种被轻视和忽视的耻辱,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初我们想找一个比我们水平高的学校共同学习一下,谁知道竟然换来的是一句:“就你们?”也许你们没有遇到过想我们一样尴尬的场面,不过,我相信,这种感觉在你们心里也很深刻吧。

从很多地方都能体会到。

如果,现在我们寄托了这些东西的话,谁还会告诉我:我们不该奋斗呢?
如果可以,我宁愿安静的呆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角落,平平淡淡的过了这大学四年的生活,至少不会这么累。

如果可以,我宁愿在开始的时候,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傻傻的什么都不想,幸福的过了这四年。

如果可以,我宁愿只做一个ACM的看客,静静的品味他们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痛苦。

如果可以,我宁愿早早的放弃着艰苦的训练,因为我实在不愿意再做这样一个噩梦。

如果、可以…………
但是,只是如果……
而且,决不可以!!
当我们弱校的人喜欢上ACM的时候,就应该有这种觉悟!
如果,要后退,那么,就你就不要参加ACM,因为,你不适合。

ACM比的并不仅仅是写程序的水平,而更多是三个人的综合素质。

没有胆小的人可以赢得ACM 的青睐,没有退缩的人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

我们这些人,水平本来就有限,也没有什么很出色专业教练。

那么如果我们连一拼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们还剩下什么?
如果可以,让我再次站在大一时候的海报前,我还是会小声的说:“去试试吧,也许很好玩呢~~”
谢谢大家看了这么多,是不是烦了?呵呵,最后,我只希望大家能+U,同时弱校的队员,
我希望我们能互相帮助。

大家~~~~~~~~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