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为了解学生的需求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为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追问,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艺术了解需求促进理解呈现过程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在教学开始,还是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或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提问都会经常遇到。对学生而言,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它能起到检查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组织方式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为了解学生的需求而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的需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这要求教师要适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学习来制定、落实教学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笔者教学《找因数》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找因数》。(板书课题:找因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样找因数?

生2:找因数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3:为什么要找因数?

生4:找因数有什么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前二个问题,对于后两个问题我们暂且把它存到问题银行中,后面再来解决它。

在这节课中,笔者不仅通过提问了解了学生的需求,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积极主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更是教师观念的反映。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住课堂的核心,特别是对于数?W概念的理

解,应该作为教师提问的重点。

例如,笔者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就围绕“平均数”的理解,进行了重点提问。

学生观察淘气每次所记数字个数的统计表。

师:用哪个数能代表淘气的记忆水平?

生1:不好回答,因为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不一样。

生2:5出现两次,用5。

生3:用6。

(教师未做评价)

师:智慧老人和这位同学想的一样,也用6来代表淘气记忆数字个数的水平。这个“6”,在数学里,我们就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智慧老人和那位同学都认为是6,可刚才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都没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呢?

学生借助学具或其他方法进行讨论,随后学生进行展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借助学具,把多的补给少的,这样就……

生1:使每组都不多不少,刚好。

生2:匀称了。

生3:平均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的理解。在这个

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6就是5,4,7,5,9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它就能代表这组数数据的总体水平。)

师:同学们,那么现在你们觉得用谁最合适?谁就能代表淘气每次记住数字个数的水平?

生:6。也就是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说两句吗?

生1:你很公正。

生2:平均数你很公平。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笔者没有仅仅满足于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结果,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进行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是这些有效提问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机会。

三、为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追问,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反过来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执教五年级《分饼》一课时,用追问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师:唐僧要把5饼平均分给他们师徒4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几饼?

生1:把每饼都平均分为4份,每人就得每饼的(1/4),就是5个(1/4),也就是(5/4)。

师:都认为是(5/4),老师怎么看到了(5/20)(教师随即指向黑板上所展示的图例)?

生1:咦,好像就是(5/20)。

生2:我认为,不是(5/20)。因为4个人平均分5饼,那每人分到了1多饼,而(5/20)说明每个人连一饼都没分到,那当然不正确。

学生思考几秒后,全班雷鸣般的掌声送给这位学生。

师:这样的解释你觉得怎样?

生1:对呀,我怎么没想到?

生2 :太妙了!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笔者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而是继续给出一种错误答案继续追问,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如吴正宪老师曾经说过:“什么是一节好的数学课,好课要有思维的分量,有思考的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问题的巧妙设计。”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也指出:“在数学新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重要。”而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则要读懂教材,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要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用哪些问题衔接,每个环节所设置问题的难度如何。教师只有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才能使自己的提问艺术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