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获奖教学设计)
(完整版)蜀道难(获奖教学设计)

蜀道难(授课方案)李白【授课目的】1.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境地、句式、及其寓意(知识)2.经过朗诵评论赏鉴,领悟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能力)3.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的诗人(感情)【授课重点和难点】一、授课重点:1、从诗歌的朗诵下手,意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入的感情节奏和豪迈俊逸的气势2、朗诵、领悟研究本诗感情主旨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领悟李白豪迈俊逸浪漫诗风的形成二、授课难点:1、鉴赏李白激动俊逸的诗风.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授课方法】1、朗诵法2、谈论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法4、多媒体影音一、导入:经典再现,走近诗人(多媒体播放 ---《唐之韵——一代诗仙》)《蜀道难》是诗人用奇怪的思想、英勇的想象、清爽自然的语言的铸就的精华。
诗评家殷璠称本诗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终归这首诗奇在哪处,今天,我们就经过朗诵和鉴赏共同感觉诗歌的奇怪之处二、朗诵吟诵,感觉奇语(ppt 展现)1、[ 活动 ]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出名播音员方明老师的朗诵,听的时候注意感觉诗歌风格2、[ 活动]生模拟朗诵3、[ 提问]经过朗诵和听读,你感觉到这首诗有何特色?学生谈论,得出结论:“奇怪”“奇”语——三四五七言混杂用错落不齐长短不齐句式句法革故鼎新4、[ 活动] 自由朗诵整体感知,理解文意5、 [提问 ]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感觉主旨句屡次出现及其在不同样地址的作用。
[明确 ] 噫吁嚱 (x 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令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 ī)嗟6 、 [ 活 ]指,感觉,学生。
①“噫吁⋯⋯ 于上青天”两句全,确定了的咏基,感情是豪迈的,要得很有声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示是人在仰望蜀道情不自已,信口雌黄,也示了感的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音“蜀道之”,可得平,略作停后,再用升“ 于上青天”五字,这样全主旨自明②“蜀道之,于上青天,令人听此凋朱!”蜀道能使的色枯败,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越来越低沉,它主要表蜀道之③“蜀道之,于上青天,身西望咨嗟”是全的束主旨句第三次出,要得慢些,有深沉的慨意“ 身西望”后稍作停,再用慢弱的声“ 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人深思。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蜀道难》二、课时数:一课时三、教材分析《蜀道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领悟诗人渗透于诗歌中的深深的时代感慨。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因此应当结合文本特点,展开有序诵读及体悟。
四、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对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也有了一定了解。
《蜀道难》作为一篇古体诗,篇幅较长,出现的意象、牵涉的历史典故较多,因此对学生来讲,诗歌理解难度较大。
而学生平时阅读古典诗词较少,即使接触一点,也是格律诗;因此对于这样的长篇古体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抓住重点、不好把握诗歌意蕴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2.品味鉴赏,分析艺术特色;3.深入体悟,理解诗人情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诗音乐性很强,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咏三叹,所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2.品读法。
本诗艺术特色突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内容,提炼手法,体会感情的方式,鉴赏本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3.讨论法。
本诗的诗歌主题多元,引导学生见仁见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八、预习任务1.熟读全诗。
2.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索有关李白和蜀道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唐代诗人杜甫也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学习他的“惊风雨,泣鬼神”之作《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疏通诗意。
2.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3.合作探究: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启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蜀道之难及其载负的情感。
2.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蜀道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蜀道难》是开篇,在讲解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涉及诗歌诵读技巧,为接下来几篇诗歌的讲解作铺垫;《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写蜀道之难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师生鉴赏其魅力。
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方法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文本解读】《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的作者、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李白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感受古代交通的艰难,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如夸张、想象、对比等。
2.诗歌的情感主旨理解,体会李白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深入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声韵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问题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主旨。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蜀道的壮丽景色和诗歌中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蜀道难》的原文、注释、译文、插图及配乐朗诵等。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蜀道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料,以及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
3.在线互动平台:班级微信群、QQ群用于学生提问、讨论和提交作业。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数字化手段:播放一段关于蜀道风光的视频或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简述蜀道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整体感知数字化手段:多媒体展示课件,展示《蜀道难》的原文、注释和译文,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①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②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噫(yī)吁(xū)嚱(xī):惊叹声,蜀地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③自由朗读,思考诗中哪些诗句点题,有什么作用。
《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

《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语文教案-蜀道难。
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蜀道难》。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
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句式、及其寓意(知识)2.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能力)3.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的诗人(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从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诵读、体会探究本诗情感主旨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影音一、导入:经典再现,走近诗人(多媒体播放---《唐之韵——一代诗仙》)《蜀道难》是诗人用奇特的思想、大胆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的铸就的精华。
诗评家殷璠称本诗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二、朗读吟诵,感受奇语(ppt展示)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的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2、[活动] 生模仿诵读3、[提问] 通过诵读和听读,你感受到这首诗有何特点?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特”“奇”语——三四五七言混合用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句式句法推陈出新4、[活动] 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理解文意5、[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感受主旨句反复出现及其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学生讨论。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它主要表现蜀道之险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它主要表现它是这里的要塞作用。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归纳总结作用: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句段赏读,细品奇法1、[提问]: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找出具体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面前的?2、[活动] 小组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
先对每段如何体现“蜀道难”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集中力量对其中一段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是对一段作整体鉴赏,也可选取一段中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达成统一意见,形成书面报告。
并选派一位代表进行阐释。
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
3、[明确]: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ppt)生1:名句赏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
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4、【点拨】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生2:展示对段赏析(第二段):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
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
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
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
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由得让我们感叹诗人用语之奇妙,写境之奇特。
5、【点拨】: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附:板书鸟道横绝青泥盘盘九折天梯钩连石栈畏途与儳岩蜀道难高标与回川连峰绝壁飞湍转石6、【提问】你能具体说说李白这首诗的与众不同吗?讨论,点拨:生1、雄奇的想象一是神话式想象,如五丁开山的故事,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为全诗增添一种神秘之感。
二是写实式想象。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想象中的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生2、大胆的夸张一是数字式夸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突出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二是形象式夸张。
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小结] “奇”法——雄奇的想象引人入胜、大胆的夸张叹为观止四、研读全诗,鉴赏引深:1、【提问】“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请你结合全诗来表达你的看法。
(分小组讨论,一人主说)生1、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生2、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生3、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2、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活动】看学案知背景明意蕴:【点拨】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3、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认为,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
在李白心里,那股气指的是什么?(提示:豪气、正气、怨气等)(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活动】此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他人见解,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放在班级论坛里,其他人可以跟帖讨论。
【点拨】在这首诗中,主要是怨气,那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写蜀道之景,就是心中意象,叹蜀道之难就是在叹人生坎坷,功业之难。
现在,让我们在深刻的体悟中吟诵这首极尽想象与夸张的“奇之又奇”的千古绝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配乐生读)(三)总结归纳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拓展阅读深悟奇风豪气之作----《将进酒》(ppt展示)(也留做课后赏读之篇,视时间而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赏析: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