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合集下载

论述题是什么

论述题是什么

论述题
论述题(essay item),亦称“自由反应题”。

主观题的一种。

被试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清晰而全面地阐述自己观点的题目。

这类题目重在考查被试对问题的理解深度、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等多种高级能力。

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易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误差。

论述题就是要长篇大论,跟写议论文一样有例证最好,尽量详述。

从简答题到问答题再到论述题,最大的变化是设问的内容。

不是说同样的一个问题叫简答题你就可以少写点,叫问答题你就多写点,叫论述题就放开了写;而是设问的内容本身就决定了答题的深度。

对于简单的论述题,由于应说明的问题较少,用不着写出提纲,审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提纲打腹稿的过程,审完题就可以直接答题。

但要注意,动笔前仍需周密地思考,考虑好应答的观点和顺序之后再动笔,切莫拿着试题不认真思考就回答,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答到哪儿算到哪儿。

有的同学是题答了大半才发现“方向”不对,划掉了重新再答,结果这样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论述题

论述题

六、论述题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2、分析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原因说明落后要挨打。

3、试述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4、如何理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今天的的改革开放有何借鉴意义?5、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6、从近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分析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7、如何从维新运动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要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走资本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8、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9、从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不能救中国?10、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11、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依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1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想结合的产物?1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14、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15、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6、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17、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1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20、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基本经验是什么?21、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2、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23、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24、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25、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26、如何认识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27、为什么人民解放军会一步步走向胜利?28、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9、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证明了什么?30、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3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3、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34、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3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局限?3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37、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38、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39、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40、如何正确认识反右派斗争与反右派运动扩大化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41、1957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4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43、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2.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5.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7.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这是因为8.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9.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10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11.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3.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15.试述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16.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7.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18.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系起来?19.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差别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2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22联系实际谈谈矛盾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23..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1.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论 述 题

论 述 题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 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 “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 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 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 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论述题目

论述题目

1.评述韩非法、势、术结合的思想2.试述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试论法家推行“法治”的方法。

4.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5.试论述孙中山对西方宪政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6.试论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

7.试论章太炎的“四权”思想。

8试述《唐律疏议》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体现9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10试述曾国藩“一秉于礼”的法律思想11试述梁启超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12试述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法律思想的内容和意义13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4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15论述孙中山“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律观16试论章太炎的“损上益下”的法律观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法律思想18沈家本法律思想内容19试述孔子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20简述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1谈谈孙中山建设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主张及其历史意义22、王夫之提出的“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23理学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什么影响?24试述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5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及特点26、管仲在政治法律上的革新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27、为什么说没有儒家的“礼治”,也就没有法家的“法治”?28、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根据法家是以人性论和进化观作为“法治”的理论基础的。

29、法家是如何推行“法治”主张的?30、如何理解商鞅的法的起源与变法论?31、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32、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3、张裴《律表》中的法律观。

34、《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35、黄宗羲具有民主因素的“法治”理论36、洪仁轩所主张的法制中有哪些资本主义因素?37、洋务运动的法律思想。

38、沈家本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法律思想。

论述题

论述题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近代中国有三种政治力量,因此提出了三种政治方案。

它们分别是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提出的建立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政权;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提出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只有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共 21 题)1.什么叫防跑车装置?其类型主要有哪些?答案:能够防止在倾斜井巷中发生跑车事故的装置,叫防跑车装置。

常用的防跑车装置的类型有保险绳和阻车器。

1、保险绳有单绳式保险绳和环绳式保险绳。

2、阻车器斜巷串车提升时,阻车器按规定安设在斜巷上部平车场入口、上部平车场接近变坡点处及各车场,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车辆进入摘挂钩地点和滑入斜巷发生跑车事故。

阻车器按其组合数量分为单式和复式;按阻车部位分为阻轮式、阻轴式、阻碰(矿车碰头)式和阻挡(矿车底档)式;按动力方式分为手动式、气动式等。

阻车器的结构多种多样,其中手动阻车器在斜巷串车提升中较为常用。

手动阻轴式阻车器,由阻车爪、操作手把和轴等组成。

阻车器由夹板和螺栓固定在轨道上,扳动操作手把可使轴在轴承中转动,带动阻车爪摆动,从而达到开启或关闭阻车器的目的。

手动阻车器的特点是:无须动力装置,结构简单、就地操作比较方便,运作灵活,通用性较强。

2.《煤矿安全规程》对钢丝绳在不同用途时的检查制度、方法及使用要求,有哪些主要内容?答案:新钢丝绳悬挂前对每根钢丝绳做拉断、弯曲和扭转三种试验,并以公称直径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判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条规律必须遵守:1、已试验合格准备悬挂的钢丝绳,必须妥善保管,防止损坏或锈蚀。

2、根据新钢丝绳悬挂前的试验结果,如果其中不合格的钢丝断面积和钢丝总断面积之比,专为升降人员用的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达到6%,升降物料用的钢丝绳达到10%时,都不得使用。

在用钢丝绳也应当做定期试验:(1)提升钢丝绳的定期试验,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6个月试验一次。

(2)升降物料用钢丝绳,自悬挂时起,经过一年后做第一试验,以后每隔六个月试验一次。

摩擦式提升机用的钢丝绳、平衡钢丝绳,以及直径为18毫米及以下斜井专为升降物料用的钢丝绳,不在此限。

(3)在定期试验中,经拉断、弯曲试验,不合格的钢丝的断面积之和与钢丝总断面积之比达到25%的钢丝绳,必须更换。

论述题

论述题

名词解释1、上官体:初唐在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宫廷文人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内容上应制诗,以宫廷文学应制咏物为特点,以“绮错婉媚”为本,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或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艺术上追求对仗,言辞华美,重视诗的形成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凄凉是风的敷衍雕琢;代表作:《早春桂林殿应诏》“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他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2、沈宋体:“沈宋体”是律诗的别称。

沈佺期,宋之问合称“沈宋”,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趋于定型,是在诗律创作上形成的规范;内容上沿袭前人,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人生后期的贬谪诗颇具真情实感;在格律上,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五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辞采精丽,但不足以开一代新风;对后市的影响:沈宋体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的过度,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各种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代表作: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领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此诗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3、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四人都为初唐后期的宫体诗人;内容上:在前人和时人的基础上对对仗又做了探索和规定,诗歌格律探索上承上启下;四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他在五律方面的成熟已超过杨炯,是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为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相。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李峤的诗歌创作因重技巧而乏情思,多为奉命或应制之作,但这些都是合律,且十分讲究修辞技巧,在当是五言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的作用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尔反映农家现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答:第一,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自己局限于政府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

第四,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

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更具有现实性。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

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4、试分析X、Y理论的内容。

答:答:X理论的假定:1)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2)对大多数人必须动用惩罚措施进行强迫、控制、指挥与威胁,以鞭策他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3)人一般愿意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相对而言没有进取心,把安全看得重于一切。

Y理论的假设:1)工作与休息实质上消耗的体力与脑力是一样的,人一般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2)外界控制与惩罚并非是导致向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手段,人只要做出承诺去完成一件事,他就会自我控制;3)对任务所作的承诺和完成任务后所得的回报成正比,这将产生献身于组织目标的努力;4)人一般会主动承担责任;5)解决组织问题需要员工的努力;6)一般人的潜力没有被发掘。

5、论述“政府再造”论给出的关于完美政府组织的标准。

答: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2)社区拥有的政府;3)竞争型的政府;4)有使命感的政府;5)结果导向型的政府;6)顾客驱使的政府;7)企业化政府;8)预知型政府;9)分权的政府;10)市场导向型政府。

6、论述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答:⑴纵向结构我国的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大类。

中央层次即指中央人民政府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两级制②三级制③四级制地方行政组织中,我国设有特别行政区一级,包括香港和澳门。

⑵横向结构我国的行政部门按职能大体分为业务部门和辅助部门结合其他方式进行分部,主要有:①按地区划分②按服务对象划分③按行业和产品类型划分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交织而形成了性组的结构网。

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从于纵向结构7、论述目前关于政府变革趋势的研究。

答:目前,关于组织变革趋势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三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

8、试论述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教训。

答:1、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2)政府改革视角的狭隘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统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9、试论述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答:1)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上起了决定的作用。

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3)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4)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指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

10、结合实际谈谈我们行政体制的新趋势。

答:(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a,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b,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

(三)试点城市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方案。

11、试论述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的传统等级制模式的政府间关系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变化要求,其调整已不可避免。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传递甚至分散都变的十分便捷,跨越等级制结构的政府组织之间的联系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

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更加重了新鲜传递的负担并增加了新鲜失真的可能性,因此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已是新的生存环境的命令性要求。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社会的变化节奏,增加了社会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做出快速的决策反应。

这大大超出了中央高度集权体制的承受能力,客观上要求重新进行决策分工和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决策主体。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中央与地方分权,一方面为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公民更有可能对政府实施有效的监控,制约专权和腐败。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推动政府间横向合作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国家市场的统一为前提,政府尖关系的横向阻隔造成了市场的分割,阻碍了资源和要素的地域上自由流动,降低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率,因此政府间的合作使他们获得了“共赢”的机会,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经济效益。

12、评述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现象。

答: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必要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区域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与要素的投入产出循环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借助于区域之间的互补和协作。

这是因为:1)现代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由于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和封闭的自然经济格局。

在广阔的空间内相互依赖,而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又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便利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加深了相互依赖的程度。

2)地区间由资源共享决定的相互依存。

由于不同地区往往共享同一种或几种资源,一地区的资源破坏不仅会造成本地区经济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相邻地区的环境的恶化,联合是共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

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1)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地方简的合作主要以经济协作为基础和纽带。

在非竞争领域,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是走出公共产品生产“囚徒困境”的必然要求,西南协调会和金三角区在合作发展基础设施扩大区域生产可能性所取得的显著绩效使相关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得到了提高。

在竞争性领域地方间的横向合作促进了要素的区际流动与合理布局,是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有力冲击,使合作地区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2)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格局。

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往往结合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向政府“讨价还价”。

在西南协调会案例中,就是在六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南昆线列入“八五”国家重点项目,成功地争取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从过去一对一的博弈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的博弈为主,这一方面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力量,从而对中央政府在中的传统优势造成挑战。

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得以介入地方事务的治理活动,将地区的发展纳入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

13、试论述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

答:1.)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题体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5.)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6.)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形成收入与财产公平分配机制7.)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8.)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

14、怎样避免政府失败?答: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5.)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上的创新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条件。

15、论述我国政府在转轨时期的任务及作用答:1)、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在转轨时期,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并存,它们相互摩擦和冲突.政府的职能是减少无序状态,缓解矛盾和冲突,保证平稳顺利地实现市场改革的目标.2)、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观念冲突和转变的过程.政府负有向公众灌输市场经济观念的任务.3)、市场化改革过程就是利益重新调整过程,它在短期内会引起通货膨胀、失业等剧烈波动。

因此,政府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就必修为失业人员提供保险,创业就业机会等。

4)、成功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稳定、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因此,政府应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营造宽松、稳定的经济环境。

5)、经济改革需要成本,包括经济代价和政治代价,所以这些代价必须由政府支付。

作用(要点):转轨时期国家或政府所面临的是市场不发育与缺陷,而不是市场失灵,政府不是在市场试销与政府失败的两难中作选择,而是如何摆脱不发达市场的自发渐进过程的羁绊,迅速的发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

因此,这一时期的政府作用不是去弥补市场失灵,而市政府替代。

16、论述政府失败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转轨具有的启发意义。

答: 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