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xx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相当于总论]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xx,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相当于分论]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相当于结论](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1)xx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
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xx,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xx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论。
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学分:3 总学时:54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一、《提纲》的写作背景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4、市民社会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 3课时一、《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二、《宣言》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序言序言包含的重要观点引言《宣言》简短的引言共6个自然段,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目的三、《宣言》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宣言》巨大的理论贡献在于:1、《宣言》所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被至今的世界历史证明是正确的2、“两个不可避免原理”和“两个决不会原理”构成了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五)《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二章3课时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后作业答案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道德风貌?最佳答案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
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提出了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是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择业,基本准则是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的职业,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一、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对待马克思首先通过人与动物的活动范围和选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自由自觉性和主观主动性,进而强调指出,“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面对择业,经常困扰人们的往往是被名利迷住心窍的虚荣心和凭自己主观幻想把职业美化,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职业选择大都是不可靠的。
因为,“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二、理性择业的基本准则:最高尊严的职业和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那么什么又是有最高尊严的职业呢?认真研读《考虑》一文中所提到的最高尊严的职业,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就是指“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虽然,这种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也就是说,有着最高尊严的职业往往是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职业,是人们心甘情愿为其倾尽全力的职业,同时也是人们在从事这样的职业过程中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实现的职业。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答、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朴素和科学。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答: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灭亡,都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命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其要点是:⑴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现实基础。
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⑶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生产关系相矛盾。
而一旦这些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将发生社会革命;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这就是所谓“两个决不会",是相对于“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来说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背景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和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提到它的背景,那我们就不得不先说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
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
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
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但他们没有放弃,并于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之后编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写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它等等。
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讲唯物史观-讲义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正是这本书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吗?
• 在社会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力量, 而不是人的思想!
• 思考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何在?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所有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3.3.17(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13年(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9.1(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7.8(6)《论粮食税》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1年(7)《论合作社》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3.1.4日和6日(8)《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 -1848.1 (9)《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毛泽东写作时间:1941.5.19(1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0年1月到3月(1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84.6.22、23日(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78.12.13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著理解、若干填空)(1).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及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的贡献: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2)其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敌人:驱逐、诽谤、诅咒工人:尊敬、爱戴、悼念)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判断、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和继承的理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是发展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一是唯物主义哲学;二是辩证法的哲学;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制度;核心理论:剩余价值论(定义: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 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 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 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 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活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 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 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 住活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内涵
1
思考
如何看待科学发展的历史?影响科学发展的 社会历史因素有哪些?
2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 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 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 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 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 史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卡尔· 马克思》
23
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 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 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 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 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 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 阶级划分的基础。 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 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 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 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措施和政治设施 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 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
Science for Humanity(科学济人道)
要想使科学研究劳动人道化,唯一的办法是向它灌注一点历史 精神,即崇敬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 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 质上都是同人道精神有关的。 每当我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理解,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 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并不存在同人文科学截然相反的自然科 学,科学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同自然有关,又同人道有关。 如果你指出科学对于人道的深刻意义,科学研究就变成了人们 所能创造的最好的人道主义工具,如果你排除了这种意义,单 单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提供专业训练而教授科学知识,那么学习 科学,就失去了一切教育的价值了,无论从纯科学技术观点看 价值有多大。如果不结合历史,科学知识就危及文化。 —— 萨顿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 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 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 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过程发生影响 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 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 的成果,即,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 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 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 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而其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 偶然事件贯彻自己。 《 恩格斯致布洛赫信》 17
11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 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 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 历史的一个方面。
20
封建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使用
1903年,严复在《社会通诠》(爱德华· 詹克斯《政治制度 论》中译本)把feudalism译为封建,以之对应于中国古代 的宗法社会。“国家为物,所足异者,人类不谋而合。譬如 我们古有封建,有五等,欧洲亦有封建,五等。” 1915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举凡残民害理之 妖言,率能徵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之遗。” 《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期 1930年,李达提出:“中国的社会,由周代到鸦片战争时 期,是属于封建经济的社会。”“这个期间,可以分为典型 的封建经济时期和变相的封建经济时期,西周和东周时代属 于前者,由秦汉迄于鸦片战争时代属于后者。” 《经济学大纲》 21
——《德意志意识形态》
12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 密切的关系;史学既然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要 于人生有用才是。依我看来,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的态 度的影响很大。 有生命的历史,实是一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全人类的生活。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这一线贯下来的时间里的 历史的人生,是一趟过的,是一直向前进的,不容我们徘徊审 顾的。历史的进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 的运动,但此亦是循环着前进的、上升的,不是循环着停滞的, 亦不是循环逆返的、退落的,这样子给我们以一个进步的世界 观。我们既认定世界是进步的,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 的世界中、历史中,即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 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 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是现代史学给我们的乐天努力的人 生观。 李大钊《史学要论》 13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 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 佛罗伦萨人(注:但丁)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注:《神曲· 炼狱篇》)
《资本论》第一卷· 序言,1867年第一版
6
这位被放逐者,当通往权力的 道路向他敞开之时,他却选择 生活在社会边缘,穷困潦倒, 从而保存梦想的权力,企盼一 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 (雅克· 阿塔利《卡尔· 马克思》)
14
雨果: 人受社会的压迫(《悲惨世界》) 人受自然的压迫(《海上劳工》) 人受思想(宗教)的压迫(《巴黎圣母院》)
15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 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 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 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 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6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9
代表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
10
推荐书目
1、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 3、托马斯·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4、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4
任何一位作家都从未有过比他更多的 读者,任何一位革命者都未曾汇聚过 比他更多的希望,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都不曾引发更多的注解,任何人对20 世纪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无法与卡尔· 马 克思相提并论。 成百上千类研究,几十种传记都涉及 了这位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这些资 料要么将他塑造为圣徒,要么对他充 满仇恨,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搁置作者 的主观情感。他的每一行字都引发了 数百页愤怒无比或狂喜不已的评论。 有的人将马克思描绘为政治冒险家、 金融野心家、家庭暴君或是社会寄生 虫。另外一些人则视他为预言家、外 星人、头号经济大家,是社会科学、 新历史学、人类学甚至是精神分析学 之父。还有一些人竟然称马克思为最 5 后一位基督教哲学家。
7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道德经》第70章 匹夫为百世师,参天地之化;一言为天下法,关盛 衰之运。
————— 韩愈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构想和基础范畴 二、阶级斗争史观 三、国家观 四、人类社会变革的动力 五、社会革命理论
18
问题: 1、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封建社会长期历史发展所 遗留下来的政治及文化思想因素(即所谓“封建残 余”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有哪 些影响?如何消除?
19
封建(Feudalism)
Feudalism最早是西方中世纪的一种法律制度,指封土之律 (LiAri Feudorum),是国王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9世纪以后,西方学界从经济、政治、社会多重角度对欧洲中 世纪社会制度进行概括,称之为Feudalism。 封建在中国古代的原始意义是封邦建国。 甲骨文中的封字,是在土堆上种树,象征土地的疆界。 “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说文解字》)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春秋左氏传》)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者。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势也。” 柳宗元《封建论》
二、阶级斗争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