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
海河2004水资源公报

综述海河流域2004年降水深538.2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多0.6%,属正常年份。
2004年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37.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38.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7.4%。
全流域138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70.5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4亿立方米。
2004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68.0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0.6%,地下水占67.1%,引黄水占11.5%,其他水源占0.8%。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68.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9.6%,工业用水占15.4%,生活用水占14.3%,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53.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1%。
2004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48.0亿吨,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30.3亿吨,占63.2%;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0.7亿吨,占22.3%;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7.0亿吨,占14.5%。
在全流域11670.3公里的评价河长中,全年优于或达到III类水质标准的河长47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0.6%。
劣于V类(严重污染)水质标准的河长有6037.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1.7%。
水体污染严重。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示意图)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4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深538.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1722.44亿立方米,比2003年少7.5%,相当于多年平均水平,属正常年份。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2004年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较为均衡,各二级区年降水量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不多。
滦河及冀东沿海降水频率55.8%,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7.9%,为偏少最多的区域;徒骇马颊河降水频率19.5%,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17.2%,为偏多最多的区域。
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除山东省偏多17.9%和辽宁省偏少26.4%外,其余变幅都在10%以内,其中北京市偏少7.8%,天津市偏多5.9%,河北省偏少1.8%。
2004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

2004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说明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与保护,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编制了《二OO四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告山东省水资源情势,以便群策群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并且得以永续利用。
《公报》是按年度反映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质概况及重要水事等。
分别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计算,提出数据和信息。
《公报》来水、水质部分主要采用二OO四年雨量站、水文站、地下水观测井网以及水质监测的实测资料,同时也采用了部分报汛资料。
用水部分及重要水事主要采用当年各市统计资料。
在公报编制过程中,对上述资料进行了综合汇总和部分调整补充。
一、综述2004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69.7mm,比上年936.3mm偏少17.8%,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多13.3%,属偏丰年。
200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9.46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34.51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4.95亿m3。
2004年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为49.16亿m3,比年初蓄水量50.59亿m3减少1.43亿m3。
2004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省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平均上升幅度为0.22 m。
2004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漏斗区面积为12693.2 km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715.0 km2。
2004年全省总供水量为214.88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6.07%、引黄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3.39%,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49.98%、其它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0.56%。
海水利用量15.34亿m3。
2004年全省总用水量为214.88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4.59%、林牧渔畜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94%、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3.21%、城镇公共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85%、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3%、生态环境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0.78%。
04年天津资源公报

2004年天津市水资源公报综述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608.7毫米,比上年度偏多3.88%,比多年平均值偏多5.87%,属于偏丰年份。
200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4.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7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9.19%;地下水资源量5.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05%;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52亿立方米。
2004年入境水量18.00亿立方米,出境、入海水量9.57亿立方米。
2004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8.6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19亿立方米。
平原淡水区浅层地下水年末存储量比年初减少0.75亿立方米。
2004年全市总供用水量22.0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3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4.89亿立方米,包含引滦水量3.37亿立方米,引黄水量3.1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7.07亿立方米;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回用量0.08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0.02亿立方米。
按用水项目划分,生产用水量18.49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3.09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48亿立方米。
全市用水消耗量11.83亿立方米,耗水率54%。
200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5.65亿吨。
2004年对我市供水河道引滦沿线、引黄济津、海河,以及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京排污河、子牙河、独流减河、南运河等进行水质监测,其各河道监测结果:为城市供水达III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他河道污染严重均劣V类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4年为缓解天津市用水危机进行了第九次引黄济津。
一.来水分析1.降水2004年天津市平均降水量608.7毫米,折合水量72.55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3.88%,比多年平均值68.53亿立方米(1956?2000年)偏多5.87%,属于略偏丰年份。
北三河山区、北四河下游平原、大清淀东平原降水量分别为666.8毫米、619.8毫米、587.4毫米。
与上年比较,北三河山区、北四河下游平原分别偏多9.48%、11.13%,大清淀东平原偏少4.68%;与多年平均比较,北三河山区偏少7. 09%,北四河下游平原偏多7.22%,大清淀东平原偏多6.57%。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重庆市水资源公报

目录前言一综述二水资源量三蓄水动态四供用水量五水环境六重要水事七综合分析前言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重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年度编发《重庆市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定期向社会公布我市上一年度水资源的情势,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市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基础资料,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公报》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市水利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委、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部门。
《公报》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一综述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对称的网状水系。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
降水量2004年,全市年平均降水深1196.6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985.9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0%,属平水年份。
水资源量2004年,全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为558.7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5.4%,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6%。
蓄水动态2004年,全市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12.88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5%。
供用水量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8%;总用水量为67.45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8%。
用水指标2004年,全市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5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30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6升/日,农业亩均用水量为231立方米,城镇公共人均用水量为49升/日。
河流水质2004年,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和渠江(以下简称“五江”)共计1288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若排除持久性有毒有机物、总氮及粪大肠菌群的影响,长江重庆段、嘉陵江重庆段、乌江评价河段、涪江评价河段、渠江河评价河段,全年水质均为Ⅲ类。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
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 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
2004年咸宁市水资源公报

2004年咸宁市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428.4mm,折合水量140.7亿m3,较上年偏少9.8%,较多年平均偏少6.2%,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70.92亿m3,较上年偏少31.0%,较多年平均偏少14.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8.5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7.43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15.04亿m3。
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6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719m3。
2004年,全市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13.947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5783亿m3,占97.4%,地下水源供水量0.3689亿m3,占2.6%。
全社会用水总量13.9472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13.0222亿m3,占93.37%;生活用水量0.9230亿m3,占6.62%;生态环境用水量0.0020亿m3,占0.01%。
全市人均用水量504m3,万元GDP用水量68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660m3。
全市综合用水指标偏高,节水潜力较大。
2004年,全市地表水水体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各城区河段水质普遍较差,部分湖库有富营养化趋势。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428.4mm,折合水量140.7亿m3,较上年偏少9.8%,较多年平均偏少6.2%,属平水年份。
在6个行政分区中,以赤壁市年平均降水量1530.1mm为最大,咸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333.0mm为最小。
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上年偏少0~19.3%,赤壁、嘉鱼二县市较多年平均偏多1.1~3.6%,通城、崇阳、通山、咸安四县区较多年平均偏少4.9~12.1%。
全市行政分区降水量见表1。
全市境内47个雨量站中,实测年降水量最大的为通山县一天门站1719.4mm,年降水量最小的为赤壁市赵李桥站1165.8mm。
全市平均降水日数129天,比上年减少17天。
全市降水在地域分布上,与常年有较大变化,除幕埠山沿线较大外,中部出现了高值区和低值区。
2004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完成投资301.5亿元、231.7亿元、250.3亿元。
东部地区完成投资以地方投资为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完成投资以中央投资为主。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42.9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40.6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226.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57.5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523.2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260.3亿元。
2004年,水利基本建设在建项目累计形成固定资产2289.0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478.8亿元,本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1.1%。
本年完成土方、石方和砼方分别为13.20亿立方米、2.41亿立方米、0.25亿立方米。
防洪工程建设中,江河堤防工程完成投资283亿元,新建及加固堤防2918公里。
治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9项骨干工程已开工建设18项,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
全国长江重要支流及两湖治理、黄河下游及渭河治理、松嫩堤防等大江大河治理继续实施。
在建水利枢纽工程68座,完成投资94.3亿元。
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重点枢纽工程加紧建设,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四川武都引水二期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全国水资源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了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及人畜饮水、大型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20.9亿元。
中央当年安排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国债投资1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人畜饮水解困任务。
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60千公顷。
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继续重点实施长江、黄河、珠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专项治理。
水利投资管理和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
国家审计部门重点对2002~2004年全国水利基建投资进行了重点专项审计。
水利部颁布实施《水利部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投诉处理办法》、《水利前期工作专题验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修订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依法加强项目的土地、移民、环境等专项前期工作。
重点加强对治淮及灾后重建投资使用的监督检查,开展了长江堤防隐蔽工程核查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解决水利工程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取得阶段成效。
二、防洪、抗旱2004年,全国水利工程设施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60座,水库总库容达554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60座,总库容4147亿立方米。
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达27.7万公里,保护人口5.31亿人,保护耕地4.39万千公顷。
按照各江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求,全国累计达标堤防长度9.5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长度2.27万公里。
2004年全国降水与常年相比,山东、河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甘肃、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余各地降水接近常年平均水平。
除长江、淮河流域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的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其余大江大河水势比较平稳。
但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来势猛,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山洪、泥石流和滑坡频繁。
在浙江省登陆的第14号台风是自1956年以来我国大陆强度最大的登陆台风,造成严重损失。
2004年,全国农作物洪涝(含台风)受灾面积7782千公顷,成灾面积4017千公顷,受灾人口1.07亿人,死亡1282人,倒塌房屋9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13.51亿元,水利工程水毁损失112.66亿元。
受灾较重的有浙江、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广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洪涝灾害损失在近年属较低水平。
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旱灾影响和损失较重。
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地区发生了近年来最严重的冬春旱。
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7255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951千公顷,因旱损失粮食231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
全国共有2340万城乡人口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从总体看,2004年全国旱情较往年偏轻,但旱情分布散,局部地区旱情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
2004年国家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6.8亿元,其中水利建设基金5.7亿元,特大防汛经费6.2亿元,特大抗旱经费4.9亿元。
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通力协作、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55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81.1%,地下水源占18.6%,其他水源占0.3%。
全国总用水量5545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46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3%,生产用水500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0.2%,生态与环境用水8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
在生产用水中,第一产业用水36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6.5%;第二产业用水122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2.1%,第三产业用水9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6%。
(供用水量数据来源《中国水资源简报(2004)》)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对建设项目取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制度。
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
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开展了辽河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
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在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口监督、地下水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进展。
天津、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等城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多数省级行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节约用水办公室。
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水法规,积极探索和实践初始水权分配和转换工作。
水资源配置和应急补水工作不断推进。
继续实施黄河、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五年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五年实施向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干流河道输水,黑河连续四年分水成功。
继续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津等工程,有效保证了供水安全。
实施了引岳济淀、引察济向、册田等水库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补水工程。
全国已成立各级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1239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2%。
其中,各级水务局947个,占40%。
包括北京、上海和海南3个省(市)水务局;深圳、武汉、西安、哈尔滨和大连5个副省级水务局;地级水务局105个;县级水务局834个。
四、农村水利2004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
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0346千公顷,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由“十五”初期的0.43提高到0.45。
农村饮水解困工作进一步推进。
当年全国完成农村饮水解困建设投资33.21亿元,其中地方投资完成15.21亿元。
新增集中供水工程2万多处,新增日供水能力90多万立方米。
当年新解决14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全国已累计解决2.97亿人口的饮水困难。
水利部会同卫生部颁发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农村饮用水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保证率等方面的安全或基本安全标准。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
开展了30个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启动了灌区末级渠系试点,实施了干旱山区雨水积蓄利用项目试点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或意见,有700多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实施了管理体制改革,全国已成立用水户协会7000多个。
五、农村水电及电气化2004年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436万千瓦。
当年在建电站装机容量1665万千瓦,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536万千瓦。
截至2004年底,全国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达4336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40.1%,其中农村水电装机3865万千瓦。
水利系统水电年发电量1229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37.5 %,其中农村水电发电量达到1110亿千瓦时。
当年完成水利系统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