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外部噪声和干扰
电磁兼容之传导干扰

第二章 传导干扰
六、抑制传导干扰的有效方法
1、传导干扰源的处理
(1)如果传导干扰源是产生强电磁场元件,如线圈、变压器等,在布置时应 远离接收器加以屏蔽。 (2)如果传导干扰源是频率相同的电路,如接收机的高频放大、输入及振 荡电路,它们之间的交链容易引起自激振荡,因此布置应相隔远些。
(3)移去对系统工作无用的、有潜在的干扰设备的电源。
9
第二章 传导干扰
三、传导电磁干扰传输通道
2、电阻耦合
如右图所示,设i1为电磁干扰源,Z为电磁干扰源 和接收器之间的电阻耦合通道。Zi为接收器输入阻 抗。V2是干扰源在耦合阻抗Z上的电压降,这个电 压降在接收器中产生干扰电压。显然,公共阻抗Z 成了接收器中输入阻抗的一部分。
V2 Zi1
Zi
i1 Z
电源接线端上会产生传导干扰电压。
换向器(整流器)
电流的突然改变。
荧光灯 气体放电灯
数字设备(数据处理机、计算机、数 字式仪表等)
电击穿瞬间会产生射频噪声。
因为这些设备中有:电动机、整流器、 继电器、啮合电磁铁、步进开关、荧 光灯、高压汞灯灯产生干扰引入电源
线。
直流电源输出端
输出端有交流噪声干扰
机动车干扰
22
第二章 传导干扰
五、传导电磁干扰案例分析
2、PLC
3)来自接地系统混乱时的干扰 接地是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EMC)的有效手段之一。正确的
接地,既能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又能抑制设备向外发出干扰;而错误 的接地,反而会引入严重的干扰信号,使PLC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23
第二章 传导干扰
五、传导电磁干扰案例分析
三、传导电磁干扰传输通道
1、电容耦合
移动通信基础习题库

一、填空题1.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分、。
2.移动通信按覆盖范围分、、。
3.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
4.移动通信按服务特性分、。
5.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
6.移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
7.移动通信按服务范围可以分为和。
8.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可以分为、、。
9.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和。
10.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理论基本模型是超短波在平面大地上和的矢量合成。
11.多普勒频移对速数字信号传输不利,对速数字信号传输影响不大。
12.多普勒频移与、以及电磁波的波长有关。
13.我国移动通信的G网指的是。
14.我国移动通信的D网指的是。
15.我国移动通信的C网指的是。
16.移动通信中,900MHz和1800MHz频段的收发双工间隔分别是和。
17.在陆地移动通信中,现在主要使用的频段为高频和高频18.移动通信网包括、基站子系统和。
19.BSS和MSC 之间通常采用链路传输数据信号。
二、单项选择题1.在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中,需要天线共用装置的是()A、半双工B、频分双工C、异频单工D、时分双工2.在移动通信网中,提供与公众网接口的是()A、交换网络子系统B、基站子系统C、移动台D、操作管理中心3.在移动通信网中,负责管理无线资源的是()A、交换网络子系统B、基站子系统C、移动台D、操作管理中心4.无线寻呼系统采用的工作方式为()A、半双工B、全双工C、单频单向D、异频单向5.下列四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工作方式属于半双工方式的为()A、无线寻呼系统B、无绳电话系统C、蜂窝移动通信系统D、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三、名词解释1.移动通信:2.多径效应:3.远近效应:4.邻道干扰:5.同频干扰:6.互调干扰:7.人为干扰:8.漫游:9.同频单工:10.无绳电话系统:11.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四、简答题1.电磁辐射的两种度量方法是什么?2.我国电磁辐射标准是如何划分的?3.手机信号辐射的度量有哪些种方法?各是什么?4.为什么说GSM与CDMA的辐射功率相当?5.什么叫移动通信?6.移动通信的特点。
信号与噪声_第二章

m jm 0t C e m
21
傅里叶变换
1 f (t ) 2
F ( )e d
j t
F ( ) f (t )e
j t
dt
F ( f )df f (0)
f (t )dt F (0)
22
富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周期信号都可表示为谐波关系的正弦信号的 加权和”——傅里叶的第一个主要论点
“非周期信号都可用正弦信号的加权积分表示
” ——傅里叶的第二个主要论点
19
傅里叶变换分析的直观说明
:把一个信号的波形分解为许多不同频率正弦波之和。
1
1.299
2
f ( t) 5 0 5
1
1 t
h( t)
4
2
0
2
在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测量过程中,探测器和电子学的噪声会叠加
在有用信号上,从而降低测量精度,甚至某些有用的微弱信号会被 噪声所淹没。
通常用信噪比S/N(信号与噪声均方值的比值)来表示系统的噪声指
标。信噪比越高,噪音引起的测量误差越小。
6
噪声的时间平均值为零。但是只要有噪声存在,其 平均功率就不为零,因此通常采用均方值(噪声电压的 平方值按时间求平均) Vn2 作为噪声大小的衡量尺度:
输出
叠加
VO
VnO
Vo S 输出信噪比表示为: N Vno
9
辐射源
能量E 探测器 等效 噪声 能量 ENE
输入信号 电压Vi
等效噪声 电压ENV
放大器 (放大倍数A)
输出 叠加
射频通信电路第2章噪声

=
a0
I eq kT
VBEQ
S
信号电流 is a1vi a1Vim cosit
线性电路不产生新的频率
线性化参数-----跨导 放大器增益
a1
dic dvbe
vbe VBEQ
gm
Av
Vom Vim
g mVbe RL Vbe
gm RL
仅与工作点有关 与信号大小无关
2.7 器件非线性的影响
研究有源器件的非线性对线性放大器的影响
② 系数与工作点有关
aN
1 N
!
(n)ic vB(nE)
vBE VBEQ
3. 分段折线描述
适用条件: 大信号输入 二极管
iD
g 0
D
vD
(vD VB ) (vD VB )
iD gDS1( t)vD
S1(
t)
1 2
2
cos t
2
3
cos 3t
2
5
cos 5t
差分放大器
i
I
0
I
0
(vi 0) (vi 0)
线性
非线性
基波电流 iS1 a1Vim cosit
跨导
a1
dic dvbe
vbe VBEQ
gm
iS1
(a1
3 4
a3Vim2 )Vim
cos it
失真项
gm
IS1 V1m
a1
3 4
a3Vim2
仅与放大器工作点 有关
增益 Av gm RL
常数
不仅与工作点有关 而且与输入信号幅度有关
Av
gm RL
f1
电压功率谱密度 SV ( f )
第2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

2.多个输出通路共用一个D/A转换器的结构形式
图2.32 共用D/A转换器的结构
2.4.2 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D/A转换器是将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元件或 装置。常用的D/A转换器的分辨率有8位、10位、 12位等。
主要技术指标有分辨率、建立时间、线性误 差等。基本上与A/D转换器的指标相一致。
1. 8位A/D转换器ADC0809 主要特点: 分辨率 8 位;
转换时间100s; 温度范围-40 ~ +85 ℃; 可使用单一的 +5V电源; 可直接与CPU连接; 输出带锁存器; 逻辑电平与TTL兼容。
电路组成及引脚功能
ADC0809有28条引脚。
OE
2. 12位A/D转换器AD574
(1)非电信号的检测-不平衡电桥
(2)信号放大电路
放大器的任务是将模拟输入小信号放大到A/D转换 的量程范围之内,如0-5VDC;
对单纯的微弱信号,可用一个运算放大器进行单 端同相放大或单端反相放大。
若信号源的一端接放大器的负端为反相放大。当 然,这两种电路都是单端放大,所以信号源的另一 端是与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共地。
第2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
基本概念
输入输出接口 —— 简称“接口” 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 研究微处理器和外部设
备之间信息交换的技术。 接口电路:是主机和外围设备之间交换信息的连
接部件。使主机和外设能够协调工作,有效地完 成信息交换。 通道:也称为过程通道。它是计算机和控制对象 之间信息传送和变换的连接通道。
为了提高模拟量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以适应某些随 时间变化较快信号的要求,可采用带有保持电路的采样 器,即采样保持器。
(2)采样保持原理
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自 1986-7-1 起执行关于发布《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6]07号根据原国家建委(78)建发设字第562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已经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85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
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8)建发设字第562号文,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为主编单位,会同十二个单位共同编制的。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测试工作,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并就噪声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必要的专题试验研究工作,组织实施了典型行业的噪声控制工程。
在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之后,经全国审查会议和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七章和三个附录。
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企业中各类地点的噪声控制设计标准以及设计中为达到这些标准所应采取的措施。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施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交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北京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防止工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中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脉冲声除外)控制设计。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时进行第1.0.3条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第1.0.4条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声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2章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抗干扰

系统地就是上述几种地的最终回流点,直接与 大地相连。
交流地是计算机交流供电电源地,即动力线地, 它的地电位很不稳定。
26
接地理论分析,低频电路应单点接地,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
当频率小于1MHz时,可以采用单点接地方式;
干扰:就是有用信号以外的噪声或造 成计算机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的破坏因 素。
抗干扰措施:硬件措施,软件措施, 软硬结合的措施。
1
干扰的来源: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
外部干扰:指那些与系统结构无关,而是由外界 环境因素决定的。外部干扰主要是空间电或磁的 影响,环境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
内部干扰:是由系统结构、制造工艺等决定的。 内部干扰主要是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 感应,电磁场辐射感应,长线传输的波反射,多 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起的干扰,寄生振荡引起 的干扰,甚至元器产生的噪声。
所以必须采用双端输入不对地方式,如下图所示:
8
(2)共模干扰的抑制方法
①变压器隔离 利用变压器把模拟信号电路与数字信号电路隔
离开来,也就是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以使共模 干外扰,电隔压 离U 前c和m隔不离成回后路应,分从别而采抑用制两了组共互模相干独扰立。的另电 源,切断两部分的地线联系。
9
②光电隔离 光电耦合器是由发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封装
还会出现波反射现象。
13
(2)长线传输干扰的抑制方法
采用终端阻抗匹配或始端阻抗匹配,可以 消除长线传输中的波反射或者把它抑制到最低 限度。
①终端匹配:终端并联电阻 ②始端匹配:始端串联电阻
为了避免外界干扰的影响,在计算机中常常采用双绞线(双绞线是由 两条导线按一定扭距相互绞合在一起的类似于电话线的传输媒体,每根线 加绝缘层并有颜色来标记)和同轴电缆(同轴电缆可分为两类:粗缆和细 缆,这种电缆在实际应用中很广,比如有线电视网,就是使用同轴电缆。 不论是粗缆还是细缆,其中央都是一根铜线,外面包有绝缘层)作信号线。
物理性污染控制各章节习题答案(全)

物理性污染控制习题答案第一章略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1. 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答:从心理学出发,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
噪声是声的一种;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主要来源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噪声的物体或机械设备称为噪声源。
噪声的特点:局部性污染,不会造成区域或全球污染;噪声污染无残余污染物,不会积累。
噪声源停止运行后,污染即消失。
声能再利用价值不大,回收尚未被重视 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有:引起耳聋、诱发疾病、影响生活、影响工作。
2. 真空中能否传播声波?为什么?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弹性介质。
3.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 ,试求出500 Hz 、5000 Hz 、10000 Hz 的声波波长。
解:, c=340m/s,3400.6815003400.068250003400.0034310000c fm m m λλλλ======= 4. 声压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声压级提高多少分贝? 解:2'20lg , 20lg 20lg20lg 2000'20lg 26()p ppe e e L L p p p pp L L L dB p p p===+∆=-==5.一声源放在刚性面上,若该声源向空间均匀辐射半球面波,计算该声源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22S 4==2 DI=10lg 10lg 2 3.01W S 2S WS Ir Q Q I r θππ=====半全,半全6.在一台机器半球辐射面上的5个测点,测得声压级如下表所示。
计算第5测点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0.18.58.78.68.48.91110lg(10)10lg (1010101010)86.6()510.110220.10.10.1(8986.6)01010 1.7420.1102010lg 10lg1.74 2.4L n piL dB p ni Lp L L I p p p p I L p pp DI Q θθθ==++++=∑=--=========.7.已知某声源均匀辐射球面波,在距声源4m 处测得有效声压为2Pa ,空气密度1.23/kg 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制方法 2. 接收机滤波器阻带衰减
使所需收信信号尽可能小衰减通过,而让 无用的带外干扰信号尽可能大的衰减滤除
滤波器是接收机的重要无源部件之一,其 中对滤除带外干扰使其尽可能衰减的能力称为 阻带衰减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抑制方法 3. 隔离度
如果有用信号源距离接收机较邻道干扰源更 远,则接收机必须附加隔离度来抵消距离损耗 之差
该隔离度大小为:
LA=40log(d2/d1)
Q=(f2-f1)/∆f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远近效应/近端对远端比干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2 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一种来自相邻频道的干扰,即 邻道信号功率落入当前频道接收机通带内 造成的干扰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1 外部噪声
噪声是使通信质量受到伤害、且与信号无关的各种形式的寄生干扰的 总称
接收机内部噪声:固有噪声、电阻热噪声等
外部噪声
1. 种类:自然噪声:大气、太阳和银河噪声 人为噪声:电力、工业设备、高频电器和汽车发动机点火噪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5 互调干扰
1 定义 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加到非线性器件后,由于
非线性变换将产生许多组合频率信号,其中部分落 到接收机通带内构成对有用信号的干扰。
电路的非线性是造成互调干扰的根本原因
(1)发射机互调 ——发射机末端的功率放大器存在非线性特性
(2)接收机互调 ——接收机中高频放大器或混频器的非线性
因为fi + fj ≈2fi 或 2fj 将落在通带外
a3x3: 产生三次组合波:
(1)两个信号的三阶互调,如:2 fi - fj、 2fj -fi、...
(2)三个信号的三阶互调,如: fi + fj- fk 、fi+ fk- fj
(3)三次谐波,如:3fi、3fj、 3fk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因为2 fi - fj ≈ fi 或fj ,与信号频率相近,所以能进 入接收机通带,产生干扰。
令 2 fi - fj ≈ fx
将干扰fx
fi + fj - fk ≈ fx 也可写成 fi - fk ≈ fx - fj
fi + fj - fk ≈ fx
也将干扰fx
说明:若一个频道组内存在差值相等就存在互调干扰。
同样方法,可以由a5 、a7 ...分别产生五阶、七阶等互调 干扰,但一般a3 >> a5 >> a7 …所以判别有否互调干扰, 主要看是否存在三次组合。
更多的衰减 —发射机与接收机尽量采用双频工作,单频工作时两者
要保持较大距离 —使移动台有完善的自动功率控制功能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¾ 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噪声和干扰是通 信性能变坏的重要因素。
¾ 噪声:接收机内部噪声(固有噪声、电阻热噪声等) 接收机外部噪声(宇宙和各种人为)
¾ 干扰:邻道干扰 同频干扰 远近效应 互调干扰 码间干扰 多址干扰 多径干扰
¾ 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相隔一 定距离要重复使用相同的频道, 这种方法称作同频道再 用。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 4 同频干扰
1. 定义
指所有落到接收机通带内的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的 无用信号的干扰。
2. 产生的原因
(1)采用频率复用技术时,不满足最小同频复用距 离。
(2)不同通信系统间信道频率分配不当引起。 (3)系统设备工作在非线性区产生互调所造成的。
3. 克服方法
(1)频率复用时,保证满足最小同频复用距离 (2)频率规划时,对可能受到的同频干扰进行充分
ζ
=
d 2路径损耗 d 1路径损耗
=
d
4 2
d14
= 40 lg d2 d1
◆例:当一个基站同时接收
两个移动台发来的信号,一 个移动台离基站0.1km,另一 个离基站15km,此时近端对 远端的干扰:
ζ = 40 lg 15 = 87dB
0.1
◆如果要求接收机信号干扰
比为15dB,需要接收机提供 的隔离度为:87+15=102dB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打算把该 实验室一台曾用于卫星通信实验的微波天线改造成射电望远 镜。他们对改造后的设备进行一系列测试,在测试中意外地 发现,总有一种多余的“噪声”无法消除。
最初他们怀疑这是仪器本身的问题,但进行了大量检查 和实验(包括清除了在天线上做窝的一对鸽子和它们留下的 粪便)后,他们确认仪器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一噪声确实是 由于天线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引起的。而且这一噪声的大小与 天线所指的方向没有关系,任何方向都有这种微波辐射。
当基站同时接收两个距离不同的移 动台的信号时,如果两个移动台发信机 以相同的频率工作,具有相等的发射功 率,则基站接收远端来的移动台的有用 信号被近端的淹没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定义
由于接收点位置和两个分开的发信机之间路径损 耗不同而引起的接收功率差称为近端对远端比干扰
近端对远端比干扰的计算:
的分析和计算(Zigbee 、蓝牙、WiFi)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4G牌照 中国移动共获得130MHz,分别为1880 -1900 MHz、2320-2370 MHz、25752635 MHz; 中国联通获得40MHz,分别为2300-2320 MHz、2555-2575 MHz; 中国电信获得40MHz,分别为2370-2390 MHz、2635-2655 MHz。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线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知识点
外部噪声(了解) 干扰(邻道、远近、同频、互调、多径) 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特性(了解) 重点及难点:干扰定义、判别及改善的措 施
2. 特点:噪声是一种随机过程,不能用确定性函数来表达 自然噪声主要分布在100MHz以下 人为噪声在30MHz--3GHz的移动通信系统中起主要作用,随
时间和地点(商业区、 居民区、郊区)的不同而出现变化
3.影响结果:使接收机输出载噪比C/N下降,导致实际灵敏度降低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各种噪声功率与频率的关系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4.克服互调干扰方法 (1)减小移动台发射机互调措施
—减小耦合系数,改善天馈线匹配 —选用无三阶互调的信道组 —合理调整各发射机的输出电平 (2)减小基站接收机互调措施 —选择无三阶互调信道组 —减小接收机射频非线性,提高射频互调抗拒比 —在接收机前端插入滤波器,尽可能使干扰信号受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直射波 θθ
反射波
绕射波 散射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章 外部噪声、干扰和移动通信信道
¾ 2.1 外部噪声 ¾ 2.2 邻道干扰 ¾ 2.3 远近效应 ¾ 2.4 同频干扰 ¾ 2.5 互调干扰 ¾ 2.6 多径干扰与移动通信信道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互调干扰是由发射机中的非线性电路产生的 例如, 当多部不同频率的发射机设置在同一地点时, 它们的信号都可能通过电磁耦合或其他途径进入其他 发射机中。在发射机非线性器件的作用下, 会产生许 多谐波和组合频率分量, 其中与接收机所需信号频率 ω0 相邻近的组合频率分量会顺利地进入接收机而形 成干扰 近年来, 移动通信发展迅猛, 竞争日趋激烈, 为提高 竞争力, 扩大覆盖范围, 必然要增加发射机数量, 天 线架设越来越密集, 互调干扰不可避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波传播方式
1) 直射波:电波传播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物, 直接到达接收端的 电波, 称为直射波。直射波更多出现于理想的电波传播环境中。
2) 反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身的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 会在 物体表面发生反射, 形成反射波。 反射常发生于地表、 建筑物的墙 壁表面等。
3) 绕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 会由阻挡表面产生 二次波, 二次波能够散布于空间, 甚至到达阻挡体的背面, 那些到达阻 挡体背面的电波就称为绕射波。 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性和地表物体 的密集性, 使得绕射波在电波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散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表面粗糙或者体积小但数目多 时, 会在其表面发生散射, 形成散射波。 散射波可能散布于许多方向, 因而电波的能量也被分散于多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