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合集下载

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及教学策略以典型的生肖动物马、狗、龙为研究对象

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及教学策略以典型的生肖动物马、狗、龙为研究对象

三、教学策略
3、实例教学: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肖动物词汇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方法和沟通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 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巧妙运用这些词汇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三、教学策略
4、培养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 重要性,培养他们在交流过程中主动考虑对方文化背景的意识,避免因误解而产 生沟通障碍。
标题:壮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壮族服饰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其设计灵感源于自然,以各种动植物为 图案,如壮锦的虎、龙凤等图案,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同 时,壮族服饰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如壮族的“长袍”代表着长寿和吉祥, 以及“背带裙”反映了壮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标题:壮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二、生肖动物相关词汇的中西文 化差异
1、马
1、马
在西方国家,马被视为一种象征力量、勇气和速度的动物。例如,“ride the high horse”意为趾高气扬,“hold the reins”意为控制或掌管。而在 中国文化中,马被赋予了忠诚、勤劳、勇敢等正面意象。如“一马当先”表示勇 往直前,“马到成功”意味着事业的成功。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词汇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动物词汇作为语言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次演示将以英汉动物词汇为例, 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在英汉 动物词汇中,一些词汇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龙”在汉语中有着 崇高的地位,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但在英语中,“龙”被翻译为 “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凶残的象征。这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在中国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被视为吉祥物;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被描绘为 邪恶的生物,常出现在神话传说中。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作者:张英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兔意象的具体含义都比较复杂。

在中国,兔意象一开始被神化,之后又被俗化。

而在西方,兔意象既收获了好感,也获得了恶感。

人对鼠曾经有过崇拜,也有厌弃。

中西方对兔意象的矛盾态度,值得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兔意象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认知主体的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但是意象所传递的情思是依存于一定文化之中的,离开了文化单独谈论意象,则意象就成了无缘之木。

同样地,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忽视了意象的文化含义,也会使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需要对各种意象进行跨文化解讀,探索它们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文化休克”,而兔意向也正是其中一例。

一.中国兔意向1.兔的神化在古代,兔子拥有着崇高的地位。

在古人看来,兔能通神,因此他们在举行神圣的祭祀大典时,往往将兔子作为祭品。

《礼记·曲礼》中记载,祭品动物有八种:“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则鬣,豚曰盾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

《文选·东都赋》中也记录了将兔子作为五牲之一,“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衹,怀百灵”,这五牲就是麋、鹿、麝、狼和兔。

兔子成为祭品,也就成了人间与神界的媒介之一。

[1]兔子的崇高地位与它是西王母的萌宠传说有关。

《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害的长生女神。

而从东汉开始,以西王母为主题的壁画和帛画中,也往往会出现兔子的形象,这些兔子或奔跑嬉戏,或手持灵芝仙草,更多则是挥舞着木槌在捣药。

兔子不仅负担着为西王母捣药的重要职责,而且捣出的是能使人不死成仙的灵药,因此兔子有长寿不死的象征。

最初中原大地上都是灰色野兔,随着人类对兔的逐步驯化,开始出现了白色兔子。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虎及鹿、兔皆寿千岁。

中西文化中的蛇意象的比较

中西文化中的蛇意象的比较

论中西文化中的蛇文化意象摘要:蛇,从古至今就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动物,古代先民将其敬为神灵图腾,它给人的感觉亦正亦邪,本文将从中外文化方面叙述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蛇,中西文化,探究1.引言蛇在中国和西方等各种文化类型中有着神秘的魅影,几乎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宗教、神话、传说、建筑、绘画中都有蛇元素,但由于民族、宗教、地域等因素的的差异,中西文化中关于蛇的意象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都丰富着全世界人类的文化内涵,显示人类的智慧和人蛇之间的特殊关系。

2中国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

2.1中国古代关于蛇的图腾崇拜蛇是一种带有非常复杂认识的现象,在古代人类文明历史中关于蛇的传说异常精彩丰富,不管是中外文化如何差异,但是都有关于蛇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大概都传递出人们对于蛇的或畏惧或敬畏或崇拜的心理。

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有图腾崇拜的现象,关于对于蛇的图腾崇拜更是贯穿于各种文明,每种文明中都有蛇的影子。

中国人对于蛇的崇拜远在上古创世纪时期,在先秦具有百科全书之喻的经典古籍《山海经》中,通篇都有关于蛇的描述,从其中可以看出先人对于蛇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带有敬畏的恐惧心理,在远古异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的生存艰辛,对于拥有强大的生存力的蛇自然而然的怀有崇拜的心理,希望能够拥有蛇的力量来改善、创造生存环境,关于蛇的图腾崇拜便产生。

在《山海经》中就描述了好多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传说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后来出土的汉代石砖画也证明了这一点。

该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君主—夏启,就描述其耳朵上挂着两条蛇,这些看似滑稽荒唐的背后,更是说明先民对于蛇的推崇,认为蛇具有和祖先进行灵活交流的能力。

也许是蛇的形象有些让人恐怖、害怕,不被老百姓所接纳,所以在告别氏族社会进入生产力更加发展的封建社会时,产生了一个和蛇极其相似的代表着皇权象征的龙,当然大家仅从两者的形象上就可以看出直观看出,龙是以蛇为原型想象出来的一个神异动物。

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

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

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作者:柳乔元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2期摘要:“蛇”在中西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对蛇有着图腾崇拜,而在西方古代却恰好相反,它是邪恶、恶毒的象征;中国的蛇意象通过对传统神话故事《白蛇传》的演变发展中进行了颠覆与重构,而西方通过《创世纪》将后世的“蛇”意象奠定了固有的形象基础,由于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的不同,中西文化中“蛇”意象的精神内涵与原始信仰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蛇;白蛇传;创世纪;比较一、中西神话与传说中的“蛇”意象蛇往往在传说或者神话中承载了重要的意义,是人们探讨、思考的对象,蛇是一种冷血动物,毒性极强,毒液可以直接致人死亡,是一种具有非常大危险性的动物,使人在深层心理上具有原始恐惧。

在中国古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记载:“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在这里就说明了蛇是有这巨大的毒性,会致命。

同时蛇也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蜕皮就相当于一次新生,生产及生命力十分顽强,而且爬行方式也与其他动物不同,这也造成了蛇的神秘色彩。

渐渐地,蛇被当时的古人运用到文学当中作为一种意象存在。

(一)中国古代的“蛇”意象在中国古代“蛇”的意象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人们最初对于蛇的认知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

”由此可见,华夏之祖女娲就是以“人首蛇身”出现在神话当中。

伏羲同女娲一样都是华夏的创世始祖,并且伏羲也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的,而人类的源起便是由女娲与伏羲“蛇尾盘交”。

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也有许多刻着女娲与伏羲蛇尾盘错的花纹图样,也证明了“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在很久之前就被人们接受与认同。

由此可以看出,蛇在中国创世传说中就出现并且是与神仙相连,赋予了蛇以神性,是尊贵、吉祥的象征。

并且人的出现正是由于蛇的交配,这也证明了人们对于蛇也有着生殖崇拜。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

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

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

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

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

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

”[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

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 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

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

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

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

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

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

(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

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

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

“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

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

我不需要你。

你也同样不需要我。

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

”[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

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

中西文化中动物的不同象征意义

中西文化中动物的不同象征意义

2009.7(下旬刊)摘要动物常被人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对动物象征意义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对中西文化中动物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英汉动物象征意义的民族特性,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动物象征意义中西文化1前言各个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心理、自然、文化的原因,赋予了动物一定的象征意义,来寄托人的一种感情。

各种文化中,许多图腾信仰都是以某种动物为原型,这种信仰在国徽中有所体现。

如罗马的古徽为母狼、俄国原始图腾为熊、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

这种图腾信仰因国家或者民族不同而不同,这就说明动物对于不同民族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

对这些差异的区分、归类可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文化差异,避免交际障碍。

2中西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的区分、归类动物的象征意义在每个民族的日常用语中有丰富的体现。

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却需要用不同的动物来代替,下面就将常见的动物分为三类来总结、阐述。

2.1在两种文化中有相似象征意义的动物两种文化总有相互交融的地方,由于动物的生理特性决定有些动物留给人们的联想是相似的,如:蜜蜂是辛勤的;狐狸是狡猾的;狼是凶狠的;猪是肮脏、懒惰的;鹦鹉善于模仿;蜗牛行动缓慢;猴子机灵活泼;蛇凶残奸诈;鹿胆小温顺;天鹅是美丽纯洁的象征;驴倔强笨拙。

从下面的例句中我们来体会这种相似性:People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new year as bees.人们像蜜蜂一样忙着准备过年。

I play the fox several times ,pretending to be in pain.有几次我故意装疼。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You can put lipstick on a pig,but it is still a pig.给猪涂上口红,它还是猪。

中西牛意象对比分析

中西牛意象对比分析

中西牛意象对比分析作者:张英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摘要:中国人认为牛意象表示“大”之意,也可以寓指奉獻精神和财富。

在西方,猪意象也可表示财富,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含义,可以表示强壮之人与鲁莽之人。

关键词:牛意象;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提到牛,中国人可能会想起在田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或者想到林荫鸣蝉下牧童胯下骑着的大水牛,而西方人想到的却是牧场上在挤奶工的手间喷射出乳白奶液的温驯奶牛,又或者想到向着斗牛士疯狂冲锋的威武斗牛。

这些都是牛,是客观物象,却在被想到的一刹那又融入了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成为了牛意象。

为何同样都是牛,在中国人和西方人脑海中,却形成了不同的牛意象?其原因当然是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分不开的,这也正是本文即将要探讨的主题。

一、中国牛意象牛是与国人关系最紧密的动物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汉民族就已经开始驯养家牛了。

四川、山西、河南等地都出土过距今数千年的牛骨化石,充分证明了,家牛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而且,牛还是六畜之一,南宋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中就有:“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牛在中国古代被人类视为最亲密的伙伴,也被赋予了诸多情感和文化联想意义,形成了牛意象的多重含义。

(一)“大”《说文解字》中说:“牛,大牲也”,《现代汉语词典》对牛的解释则是:“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1],可见牛的典型特征就是大,因此“牛”字常用于表示“大”之意。

身材强壮高大的人被形容为“牛高马大”,“牛刀”用来指大刀,并且衍生出“牛刀小试”、“杀鸡用牛刀”的成语。

牛平时性格温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发起狂来,成为“疯牛”,常人难以驾驭或阻止,所以“牛脾气”就是脾气很大的意思。

而如果有人说话漫无天际、言过其实,称为“说大话”,也叫“吹牛皮”。

(二)奉献精神牛在农耕社会是最主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之一,既能耕田犁地,又能拖车运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
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 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
很严肃、很有头脑。动物间的争端 上它要倒霉。汉语中的“夜
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 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longevity, elegance and luck
dissolute woman
鱼(Fish)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大不相同。在 汉语文化中,鱼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鱼”与“余”同音,让人 联想到“年年有余”的富足生活。因此,中国人在春节吃年夜饭桌 上都少不了鱼,借此来表达希望“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而在英语国家中,fish 却是贬义的。一般用来形容一些不 好的人和事物,如a cool fish (无耻之徒)、a poor fish (可怜虫);a cold fish. 甚至表示冷漠的人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 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 、每一个词汇都述说着一种 文化心理。其中关于动物的 词汇在中西方的语言体系中 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有些动物意象在中西文化中 是相同、相近的,然而,由 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有些动 物意象在中西文化中却有着 截然不同的意义。
As wise as an owl
山羊(goat) 在西方文化中 通常把它与罪 恶、坏的和好 色的人联想在 一起。如 “black goat” 在中文里并不 是一只黑羊, 而是害群之马 。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