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

教案

说课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教学准备(包括课程标准及解读、教材和学

情分析、学习目标与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教学过程(导课、新授、知识小结、板书设

计、练习、作业)

三、教学后记(学习评价、教学反思)

先说一下教学准备,共五个方面:包括课程标准及解读、教材和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与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本课课标及解读: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知道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认识是对能力的要求;相对论的内容应包括广义和狭义相对论,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量子理论的内容包括普朗克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的光的量子理论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意义既有单独的影响也包括共同的影响。

第二:对教材进行分析,我从本课的地位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善于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为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2.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高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相对论的结论:时间膨胀(如:时钟变慢),长度缩短。但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一致,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进而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复杂的问题简洁化是必要的。高二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但往往其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了重点,思维有些散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其学法指导,当好引路人。

第四、本课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知识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包括:

经典物理学的创立、发展、经典物理学的权威;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的提出、基本原理与重大意义;量子假说的提出、发展和意义;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共同影响

2、能力、过程与方法:

(1)了解在经典物理学危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明白现代科学的两大支柱的基本观点。

(2)认识到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普朗克在量子理论的形成和创立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结合辩证法原理,让学生领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和意义,正确处理对待科学发展的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许多科学家的生平,学习他们的辛勤忘我的工作,对科学敢于质疑,大胆地猜想,尊重客观事实,探究科学真理的情怀,这些才是学生所要知道的、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如果能真正地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对每一个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股动力巨大的精神源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我们无法有亲身体会的高速运动的世界,因此学生很难理解以致获得清楚的认识。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回避。

第五、本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相对论、量子理论的内容

第六、本课采用的教学手段: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运用情景导学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相结合。

3、主动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本课的第一大部分,教学准备。

第二大部分是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课:导课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CCTV10人物栏目“大师”专题片《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导入新课。

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部分

设计的第一部分为:走近伟人

做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走近伟人:展示伟

人图片《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同时提出要求:让三个学习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伟人。并请其他同学根据小组代表的介绍,归纳三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查预习情况,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概况组织能力,并且通过强调注意事项,来进行学法指导,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

第二步,运用问题探究法:展示普朗克年轻时向他的老师求教的材料,来反映当时经典物理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提出问题: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会有终极的理论和真理吗?到了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然后作答。

设计意图:引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并且有助于落实本课重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七、分为导课、新授、知识小结、板书、知识导练、课后作业六部分组成。

二、探索科学的奥秘

1、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6课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岳麓版教案2009版点击数:247 【字体:小大】【收藏】【查看评论】接收回传【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史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和表现(中国加入WTO、APEC、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及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 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能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⑵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⑶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截至2005年2月,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多少个?是168个,世界上大约有200个主权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就有168个。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7个。那么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国际形势?新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来学习27课新中国的外交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国家综合实力 线索: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多,为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整理了一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分成三大部分来学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选修2 第13课《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工人运动 课标要求: 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一、共产主义同盟 1、共产主义同盟建立的背景 (1)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2)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需要革命政党的领导; (3)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投入; (4)正义者同盟领导信服马、恩的观点,决定改组。 2、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19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伦敦会议内容: 1)改组 2)通过了新章程和新纲领草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宣告了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由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工人运动。 3、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1848、2 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主要内容: 1)全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第一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同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第二章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 第三章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的原则和策略,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主要敌人,同时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 2)把眼前斗争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3)坚决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斗争找到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4、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后的革命实践 问题:共产主义同盟成立后,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活动? 共产主义同盟与1848年革命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创建并公布纲领的同时,恰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1848年欧洲革命。这次革命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尽管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但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参与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这场革命投入了极大热情和精力。 1)成立新的同盟中央委员会指导革命,并组织德国流亡者回国参加战斗; 2)创办民主派的机关报——《新莱茵报》; 3)恩格斯亲自参加三次战役。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新航路的开辟》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讲述较详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本课内容涉及航海家们的探险活动,学生较有兴趣。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届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学好。 教学方法 1.课前发给学生该课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教材,做好预习工作,同时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 2.让学生课下自制新航路开辟动态示意图,通过课上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同时使学生记住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线。 3.教师可通过设问提出问题,学生课堂阅读、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补充史

料,点拨释疑,归纳升华。课堂小结可采用表格旧类、图示归纳的方式提炼重要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学习方法 1.学生先根据学案预习教材,搜集航海家探险的故事和图片资料等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2.利用学生用多媒体制作的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让学生分组介绍四位航海家航海的历程。 3.利用老师补充的资料,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4.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通过谈话法教学,在谈话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开辟新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2809176.html,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作者:杜雪莲韩建斌陈雪敏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0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等多种 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使用范围较广。就教材本身而言,两种教材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是选取其中一种,难以同时吸收二者的精华。本文把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作对比,分析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岳麓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0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国普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积极编写教材。目前为止,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针对现行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我们选取使用最为广泛的岳麓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进行探讨,分析在“一标多本”环境下,教师如何在领会课标要求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进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以促进课改中的历史教学。 1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1 “整体史观” 岳麓版教材以“整体史观”为指导。“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在全球史观中,世界的历史本是纵横联系而不是分裂开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全球史观”理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很自觉的形成全球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全球意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中写到:“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说明,全球史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中生适应史学研究,更好的把握历史纵横,更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 1.2 “五彩缤纷”,便于进入情景教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完美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口二府三司力、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认识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习原始资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认识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我国古代曾经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凌烟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朝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的主要功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 试问,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何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之多呢?这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板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板书】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上节课已学习过;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的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宰相的权力。这种方法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思考皇帝是怎样通过三省六部制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权臣专权的。 学生:看图,看课文,思考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主要中枢机构,控制着中央的权力。那么,皇帝是如何控制三省六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分权。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所有的权力,只有通过皇帝才能使一件事执行下去,这样,就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了中枢权力机构,皇权得到了加强。具体的,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那么,它是否就能够执行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他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