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名人
复旦历史系教授名录

复旦历史系教授名录
以下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部分教授名录:
1. 张三: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史,
主要关注晚清时期政治历史。
2. 李四: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攻现代中国史,研究领域包括中
国社会变迁和文化史。
3. 王五: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尤其专注于
国共关系。
4. 张小明:历史系副教授,专注于古代文化史和考古学研究。
5. 杨丽:历史系教授,擅长中国近代社会史,致力于性别与历史研究。
6. 马志远: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和海外华人史。
7. 刘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经济史和统计历史学。
8. 王大鹏:历史系教授,专注于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和中国外交史。
9. 赵丁: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科技史。
10. 刘鑫: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史和艺术史。
以上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部分教授名录,还有很多其他教授不在
此列举。
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访问复旦大学官方网站或联系学校
相关部门。
近代四大马姓教育家

近代四大马姓教育家翻检历史,发现在近代史上,四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马相伯、马君武、马约翰、马叙伦,都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于是略加整理,列之于下。
一、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洗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
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
九〃一八事变时,已届91高龄人他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
亲作榜书、对联义卖得10万元,支援抗日义勇军。
先后发起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他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其故居有江苏丹阳、丹徒、上海徐家汇、松江泗泾等地。
其墓园在上海宋庆龄陵园内。
二、广西大学的创建者马君武马君武(1881—1940),原名道凝,又名同,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汉族,祖籍湖北蒲圻,生于广西桂林。
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也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
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校长。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三、清华大学的活榜样马约翰马约翰(1882—1966),现代著名的体育家,教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功勋卓著。
复旦奇人孔宪德简介

复旦奇人孔宪德简介孔宪德,1927年10月2日出生于上海,是中国传说中的“复旦奇人”,他曾是复旦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他的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他在复旦大学任教。
孔宪德于1951年被授予复旦大学教授、1955年被授予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杰出人物之一。
孔宪德曾就读于上海第二中学和复旦大学,1951年获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55年获得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他的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论,从早期的文学理论到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新文学,他都有研究著作。
孔宪德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唐宋文论》、《文学史》、《古典文学》、《文学批评》、《新文学研究》、《古典文献》、《文学理论》、《文艺概论》等。
他也出版了以《中国古代文代》为主要内容的教科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学术研究的重要著作。
孔宪德被誉为“复旦奇人”,学者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他在复旦大学任教多年,把复旦大学建立起来、成为一流大学的贡献。
孔宪德曾受日本研究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的热烈欢迎,他的研究也帮助复旦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学科。
孔宪德也曾担任过多个国家、社会等重要职务,他曾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文科研究部副主任、中国学术会议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他先后受到《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奖》、《全国文艺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文艺贡献奖》等殊荣。
孔宪德在业界具有较高的地位,积极参与几代学者的培养,被誉为“中国文学史学的奠基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文学史研究、台湾文学史研究均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言论、社会活动也被广泛认可。
孔宪德于2017年1月2日去世,他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和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孔宪德凭借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影响力,成为传奇,他的精神永存。
复旦奇人孔宪德简介

复旦奇人孔宪德简介
孔宪德,被誉为“复旦奇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自幼受良好教育,以极高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天赋闻名,他的作品曾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本文学读本《新书库》当中,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孔宪德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很快就从一个被关注的人物变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学者。
他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终于被复旦大学接受,成为了复旦的“奇人”。
他的老师也说,他的学习、写作、表达能力都极为优秀。
孔宪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投身到一些教育改革实践当中。
他深知,教育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他在改革旧有教育模式,着力教育新一代中国人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孔宪德的更大贡献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刚起步时,他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新时期的新文化》的短文,在那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变革的理念,被誉为“孔氏新文化”,对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影响极大,也为中国社会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孔宪德也参与进了政治活动,曾经担任过中国侨联主席,为中国新政治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新文化运动先行者”。
当孔宪德去世时,复旦大学对他的贡献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为纪念孔宪德,复旦大学在校园内修建了一座“孔宪德纪念楼”,以纪念他在复旦大学取得的伟大成就。
孔宪德是一位杰出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精神对中国新文化改革运动有着重大影响,他也为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全社会缅怀。
助人助己,共同进步人物素材

助人助己,共同进步人物素材1、复旦大学的校父马相伯早年大力庇护遭受迫害的青年学生刘颖,力排众议,将他收为弟子,对他惜之爱之教之导之,送他赴法留学;多年后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时任政府教育局高官的刘颖竭尽全力地相助,力排众议,于乎事必躬亲,使这所闻名中外的大学在短短几年内便蜚声上海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马相伯的博爱,也是刘颖的感恩,曾经不遗余力的助人成功,换来了今朝自己前行路上的一片坦途,让人不禁感叹:助人必助己。
2、钱钟书早年闲居上海,生活窘迫,几乎无以为继,是黄梁声导演及时送来了杨绛的剧本费,助钱家渡过难关。
多年后黄梁声女儿的导演生涯陷入末路时,又是钱老在众人的惊诧声中把《围城》的剧本授权给她拍摄。
这是钱老的操守,也是黄梁声的仗义。
3、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
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
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4、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渊博,品格高尚。
有一天,他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
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
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
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
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己的家乡。
5、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
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歉收。
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
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人物介绍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人物介绍原名志德,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
祖籍江苏丹阳,清道光二十年三月十八日1840年4月17日生于丹徒今镇江,?褓间即受天主教洗礼,洗名若瑟,亦作若石。
5岁入塾读书,喜探询天象运行奥秘。
12岁来沪,入法国耶稣会办圣依纳爵公学后改称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继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清咸丰八年1858年,全家从镇江辗转至沪定居。
清同治九年1870年,获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
同治十三年,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余卷。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反遭教会幽禁“省过”,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但仍信仰天主教,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曾先后去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
日本维新、高丽朝鲜守旧,在对照中使他深受启迪,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屡屡-朝廷献策,都似泥牛入海。
光绪二十五年辞官回沪,住佘山,潜心于天文度数的研究和译著,并与弟建忠合著《马氏文通》,只署弟名。
他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决定毁家兴学。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将祖遗己产青浦等地的熟田3000亩捐给教会,亲立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光绪二十八年初冬,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参看《大事记》,学生集体退学。
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他遂于次年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创办震旦大学院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其旧址,自任院长,二月初三3月1日开学。
他曾号召:“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
有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准备者,请归我”。
亲编《拉丁文通》、《致知浅说》等教材亲自授课,实行学生自治。
经济名人叶檀的个人资料

经济名人叶檀的个人资料叶檀博士,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以下便是本人为大家所带来的叶檀的个人简介,希望各位会喜欢!叶檀的个人简介叶檀,197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著名财经评论家。
本科就读于杭州大学历史系。
杭大被浙大合并后,她既不愿说自己浙大毕业,也懒得解释杭大的历史,干脆只说博士毕业于复旦。
据叶檀自己所言,她在大学时看书很杂。
专业成绩不太好,对非专业领域的财经反而颇有兴趣。
但在史学圈子里,研究明清经济史的叶檀还是小有名气。
约在2006年的下半年,书店里陆续出现了一些以明史为题材的通俗读物,其中“看了明朝就明白”系列丛书里,就有叶檀的那本《明朝的明白人》。
获得博士学位后,叶檀一度在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供职。
那两年“很冷僻的”正统书斋生活,在怀着一点不甘心和掌控生活的叶檀看来,无疑是没有自由,充满了规制和无趣。
叶檀的自述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
偏爱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因为这样的时代能使制度性优势与劣势水落石出。
思考的结果是历史的转型植根于经济的转折,而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政治的折射,为此,在对经济的评判时希望有长时段的历史观作为观照,而这,只不过是诺思、杨小凯等先贤的老路,希望在当下能走出新意。
从2000年左右走出书斋,到报社撰写经济类评论,迄今为止已在《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上海证券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企业家》、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偶尔在电视台财经频道客串点评经济新闻,也出版过历史方面的书籍。
尽量挑选对社会变动有影响的经济变局,看出华丽面纱背后的真实面目。
相信具体案例与历史观与经济理论的结合,才不会得出与常识偏差远得离谱的结论。
为此,曾经与企业高管、员工聊天,也曾深入到乡镇追踪过具体事件。
从历史和现实中来看,资本如水,既能集聚社会的资源、智慧与美德,也能成为藏污纳垢的游戏场,无论十六世纪的尼德兰,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有相似之处——对任何一件事物得出结论殊为不易。
复旦陈果经典语录

复旦陈果经典语录复旦陈果经典语录是人们在许多场合中都能听到的一种有智慧、有内涵并极具启示性的语句,也是许多人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的一种珍贵语录。
在以下的七个案例中,我们会对复旦陈果经典语录进行论证,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经典语句的内涵。
第一个案例:安逸是陷阱,不要跳得太深。
这句话相当于是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舒适的生活,而是要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和更深的内涵。
人们很容易陷入舒适区内,而忘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情况会导致个人的停滞和退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第二个案例:科学并不是越许多越好,关键是要知识的清晰和深度。
这个案例说明了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是要把所学习的知识清晰透彻掌握,并能够深入地去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奥妙。
这种方法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个案例:别问别人有什么可供你选择,而是问问自己有什么。
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别人去选择,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第四个案例:学习就是"任务",而不是一件支配人生的东西。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本质是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它,并且不能让它支配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是支配我们人生的东西,那么会导致我们只关注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中其他的重要事情。
第五个案例:做重要的事情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意义的问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只关注完成某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而是要关注这项事情是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它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它,即使它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第六个案例: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成功,而要关注自己的价值是否与社会相符合。
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国民党元老,检察院院长。
毕业于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
于老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书法造诣极高,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朱民
朱民,1952年出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
1978年至1982年,在复旦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历任世界银行政策局经济学家(顾问),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党委委员,副行长。
2010年2月24日起兼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总裁特别顾问,主要从事国际金融,银行业务,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2011年7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正式提名朱民为IMF副总裁,7月26日,他正式出任该组织副总裁职务,成为时尚首位IMF高层的中国人。
李源潮
李源潮,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涟水人,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2-1983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
系团总支副书记,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等职。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陆奇
陆奇是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此后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陆奇历任复旦大学教员、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研究员和IBM艾曼登研究中心研究员,并于1998年加盟雅虎,曾任搜索与广告技术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开发网络搜索和商业化平台。
2008年8月,陆奇从雅虎离职,于2009年1月5日正式加盟微软任网络服务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搜索、网络广告、网络信息和通信服务等互联网业务,这是大陆华人在外资科技公司总部所任职位的最高级别。
张首晟
张首晟(Shou-Cheng Zhang),汉族,美国华裔科学家。
祖籍江苏高邮,1963年生于上海。
2010年9月1日,“欧洲物理奖”在波兰华沙颁奖,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首晟获此殊荣。
因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预言和实验观测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张首晟与4位欧美科学家共同荣获2010年“欧洲物理奖”,他也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华人科学家。
“欧洲物理奖”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奖项,由欧洲物理学会颁发。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复旦大学毕业文凭便是张首晟教授祖父张彝当年的毕业证书。
2004年冬,张首晟先生来复旦讲学时透露,伯父在清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最早的复旦文凭,2005年时值复旦百年华诞,张首晟先生把珍藏的“宝物”捐献给了母校,目前已陈列于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
与祖父一样,张首晟年少时也曾在复旦求学。
1978年,在没有读过高中的情况下,15岁的张首晟直接考入复旦大学。
一年后,他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获得学士学位。
此后进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师从杨振宁教授攻读物理学获博士学位。
32岁时,张首晟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他也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张首晟领导团队提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新理论研究,被纳入《科学》杂志2007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美国《世界日报》)张首晟还推导出"大统一场理论"线性方程,这个概念最早由爱因斯坦提出来,但是终其一生爱因斯坦并没有给出问题的解答。
由于其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张首晟已经获得了科学届的几乎所有大奖,只差诺贝尔奖。
张首晟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