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预防艾滋病教案

合集下载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教案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虽然艾滋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预防工作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为了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我们设计了一场以预防艾滋病为主题的班会,并制定了以下教案。

一、主题:预防艾滋病二、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增强对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 推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关心同学身心健康。

三、活动安排:1. 专题讲解: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介绍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感染艾滋病可能性高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 互动游戏:设计互动游戏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 开放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疑惑,澄清误解。

5. 知识梳理:总结本次班会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角色分工:1. 主持人:负责活动的开场、交流环节的组织和总结。

2. 讲解员:负责介绍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

3. 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

五、预期效果:1. 学生增加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避免盲目传播、误解等不良行为。

2. 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规范。

3. 班级形成关爱、守护彼此的良好风气,共同维护同学们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本次以预防艾滋病为主题的班会,我们相信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艾滋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

让我们携手预防艾滋病,守护青春健康!。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教案(通用9篇)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教案(通用9篇)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教案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教案(通用9篇)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教案篇1教材分析:“艾滋病知识读本”是小学《健康与安全》课程中的内容,其具体要求是:了解艾滋病的国内外流行趋势;理解艾滋病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理、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以及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通过学习熟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手段。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行为,预防艾滋病的侵袭,并能够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身边的人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够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为社会预防艾滋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教学重点: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指导日常行为。

教学程序:本节课教学的主脉络是:复习第一课时艾滋病的相关概念——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性——学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并能够用来指导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关注并投入全社会的预防艾滋病工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艾滋病病毒图片引出课题——艾滋病2.复习复习艾滋病名称来历、艾滋病毒、潜伏期窗口期等相关概念。

3.内容深化通过有关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照片对学生产生强烈震撼,结合相关图表、事例以说明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性和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工作的紧迫性。

4.重点内容学习、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并通过分析日常行为具体事例进一步加强、巩固相关知识的落实。

5.学习延伸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投入防治艾滋的实际行动中,以国际艾滋病日和“红丝带”为引线,进一步促进学生关注、参与防治艾滋的社会公益活动。

6.学习拓展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预防艾滋病教案三(精选5篇)

预防艾滋病教案三(精选5篇)

预防艾滋病教案三(精选5篇)第一篇:预防艾滋病教案三游戏之中得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2、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教学重点: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张图片,标语内容是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恐怖。

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并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第二张图片: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艾滋病人,与他们亲切握手交谈。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

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

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关于艾滋病,我们在平时的宣传中以及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它已经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我们掌握的怎么样?二、活动过程【活动一】游戏:红灯、绿灯游戏目的: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感染上艾滋病步骤:1、给每个学生三张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每张画上一个圆圈,分别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

红色圆圈代表“高风险”行为----亦即“停止你正在做的事!” 黄色圆圈代表“低风险”行为----亦即“放慢速度,多加小心!”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绿色圆圈代表“无风险”行为----亦即游戏中的行为是安全的!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将游戏规则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明白每种卡片颜色的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游戏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绿色卡片;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感染艾滋病,请举起黄色卡片;如果你认为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请举起红色卡片;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行为使用安全套接吻一位感染了艾滋病的母亲给孩子哺乳无防护的性行为献血清洗溅在衣服上的血液时不戴手套用消毒液清洗重复使用的针头用水清洗针头后重复使用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坐式马桶与吸毒者共用针头给予或接受按摩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你面前咳嗽或打喷嚏小结:一个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就没有机会回到过去,这是严峻的事实。

班会教案:积极宣传防艾知识,预防艾滋病

班会教案:积极宣传防艾知识,预防艾滋病

班会教案:积极宣传防艾知识,预防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预防艾滋病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宣传防艾知识,预防艾滋病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班会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

一、教案目标本次班会的教育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让学生知道如何避免艾滋病传播;4.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艾滋病状况,消除污名化。

二、教学过程1.了解艾滋病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

该病毒可以在人体内繁殖,并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2.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血液传播:受感染的人的血液经过针头、注射器、手术刀、牙钳、耳洞针等多种途径进入其他人的体内,或者通过感染的母亲传给新生儿。

(2)性传播:与患有艾滋病的人进行性行为,特别是无保护性行为,极容易感染该病毒。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或哺乳期间,通过胎盘、血液、母乳等多种途径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哺乳婴儿。

(4)共用刮胡刀、剪刀、牙刷等个人卫生用品或注射器、针头等一些医学器械。

3.防止艾滋病传播在讲述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后,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艾滋病的防控措施。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锻炼身体、饮食健康,充足的睡眠,减少应激,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使身体对病毒的抵御能力更强。

(2)正确使用避孕用品和保护用品:使用避孕用品和保护用品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进行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和使用润滑剂能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

(3)拒绝毒品和注射药品:注射毒品和非正规医疗机构注射用品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坚决抵制。

4.消除污名化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艾滋病的常见误区,并消除污名化的观念。

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通用6篇)

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通用6篇)

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预防艾滋病教学教案1一、教学目的: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二、教学对象:大班三、教学方式:幼儿交流和教师讲解。

四、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幼儿:课前布置幼儿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六、教学过程:1、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AIDS(艾滋病的英文缩写)。

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的略称)?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3、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可重点介绍两方面。

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

(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xx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介绍目的是让幼儿认识: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4、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可侧重于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

(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

(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并预防其传播,制定一份《预防艾滋病》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预防艾滋病的相关内容。

一、认识艾滋病1.1 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1.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1.3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多个性伴侣的人、注射毒品者、没有使用安全措施的医务人员等。

二、性行为安全措施2.1 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2.2 保持忠诚:与一个未感染HIV的伴侣建立稳定的性关系,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3 定期检测: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三、注射毒品的预防3.1 戒毒:住手使用毒品是预防艾滋病的最佳方式。

3.2 不共用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注射工具,避免血液传播。

3.3 提供安全注射设施:政府应提供安全注射设施,如针头交换计划,以减少注射毒品者之间的传播。

四、血液传播的防范4.1 安全输血:确保输血源的安全性,采用无菌注射器和无菌输血器材。

4.2 避免血液直接接触:避免与他人的血液直接接触,如避免接触他人的开放性伤口。

4.3 废弃物处理: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避免无菌注射器等被他人利用。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5.1 孕前检测:孕前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5.2 安全分娩:通过剖腹产等方式,避免母婴传播的风险。

5.3 母乳喂养决策: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母乳传播,感染的母亲应避免母乳喂养。

结论:预防艾滋病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通过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政府、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应积极参预到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中,共同为构建健康社会而努力。

小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小学预防艾滋病教案

小学预防艾滋病教案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尽管小学生还未进入性行为的阶段,但他们应该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预防和避免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提供一个小学预防艾滋病的教案,帮助孩子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1 艾滋病的定义和病因-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

- HIV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而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分享食物或空气传播。

1.2 艾滋病的症状和影响-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等,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反复感染等。

- 艾滋病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3 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避免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接触,如不共用注射器等。

- 避免性行为,特别是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

- 不与他人分享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二、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1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共用注射器、输血、血液暴露等。

- 学生应该明确知道不共用注射器、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等行为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2.2 性传播- 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特别是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

- 学生应该了解到性行为是成年人的行为,小学生应该避免任何形式的性接触。

2.3 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艾滋病可以通过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传给婴儿。

- 学生应该明白,母婴传播可以通过艾滋病母亲的血液、乳汁等途径,因此孕妇应该接受艾滋病的筛查和预防措施。

三、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3.1 洗手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到他人的血液、体液等情况下。

-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搓手至少20秒,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3.2 保持个人卫生- 学生应该使用自己的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梳子等,不与他人分享。

- 学生应该保持整洁,勤洗澡,不穿别人的内衣裤和袜子。

艾滋病预防教案

艾滋病预防教案

艾滋病预防教案【艾滋病预防教案】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感染率。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制定一份艾滋病预防教案,对泛博群众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案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等;2. 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等;3. 增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尊重和理解,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偏见。

三、教案内容:1.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感染者可能浮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愈艾滋病,但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延缓病情发展。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性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性交、口交和肛交等。

-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等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 母婴传播:感染的孕妇可以通过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的有效方法,避免与未知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性行为。

- 避免共用注射器:注射器的共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 定期检测:及时进行艾滋病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母婴传播防治:孕妇应接受艾滋病病毒筛查,如果感染应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避免母婴传播。

4. 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尊重和理解:- 消除歧视和偏见:艾滋病感染者也是社会的一员,应尊重他们的权益,避免歧视和偏见的存在。

- 提供支持和匡助: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心,提供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

四、教案实施:1. 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和预防预防艾滋病
知识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能力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情感目标:
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学习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准备:PPT课件
学习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学习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预防艾滋病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依法深入推进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日前,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 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

今年活动主题仍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副标题为“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意在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及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都要勇于承担防治责任,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同心携手加强合作,共同防治艾滋病,为实现健康中国梦努力奋斗。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

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

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二、学习新课: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

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

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3.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的蔓延情况。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身体一向很健康的青年男性同性恋中发现了一种“怪病”。

患病者出现全身免疫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致命的感染和肿瘤,各种治疗均不能解决临床症状,患者很快死亡。

随后,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发现了这个怪病。

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很大的惊慌和恐惧,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研究病因,探索治疗方法。

此“怪病”就是现在的艾滋病。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54万~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

2005年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

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

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

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5.为什么说艾滋病可以预防?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6.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

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

(2)血液传播。

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3)母婴传播。

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7.如何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
1.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

2.不搞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

3.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

4.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

6.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

7,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伤者的血液。

8.根据国外经验正确使用避孕套有助于避免感染艾滋病。

9.患有性病后应及时、积极进行治疗,否则已存病灶会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8.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
(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
(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三、课堂小结:
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

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

如果别人对他们感到恐惧,我们可以带头到他们的家里去,跟他们握手,帮助他们收拾房间,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识的它的危害性,以及提高我们自身的保护意意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

希望今天大家学习后,可以把你掌握的知识告诉您的家人、朋友。

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了解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