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陕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单独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单独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土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开元九年(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天宝末,为给事中。
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
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
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
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
赠秘书监。
王维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拓展知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 ,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 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Y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作品名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年代:盛唐作者:王维作品原文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参考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9月9日忆山东兄弟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对远在故乡的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就会格外强烈。
该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而后两句则通过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句,诗人用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现了自己在异乡生活的孤独和陌生感,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则是千古名句,道出了人们在节日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曲折有致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又展现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共鸣力。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1. 异乡:指他乡、外地。
就是在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
比如说离开老家到大城市打拼,那大城市相对于老家就是异乡啦。
2. 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好比去别人那里做客,但是不是短暂的去玩一下,而是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就像个特殊的客人一样。
3. 茱萸:一种植物。
在古代的习俗中,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辟邪呢。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思乡怀亲。
诗人一个人在外面,远离家乡和亲人。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里,这种思念之情被加倍放大。
每次一到佳节的时候,就会格外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情感特别能引起在外漂泊之人的共鸣。
不管是谁,在外面过个节,心里总会有点想念家里的热乎劲。
2. 表现手法-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单直接地说出了自己孤独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
后两句则是通过对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场景的联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兄弟们登高时少了自己的那种画面,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很巧妙,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当下的孤独,又能想象出他家中兄弟登高的热闹画面,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思念之情。
四、作者介绍:王维,他可是唐代的大诗人呢。
王维这个人很有才,懂得很多东西,诗歌、绘画、音乐啥都拿手。
他的诗风格多样,有那种描绘自然山水之美的优美诗作,也有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表达真挚情感的诗。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早年意气风发,后来经历了很多事,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有。
不过这也让他能写出各种各样的好诗,不同的境遇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
五、运用片段:1. 有个小伙子叫小李,他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
一年中秋节到了,同事们都回家团圆去了,他独自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说课稿
一、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课的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说教法: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说学法: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三、说学情: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领悟。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法学法
教法: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积累展示,创设学习情境。
二、板书课题,释题
1、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4、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
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齐读,初步感知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走出门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感
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学生交流。
老师板书:看到---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到---萧萧寒声
想到---家乡、小时候、亲人
感到---冷、孤独、郁闷、温暖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四、深入朗读,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此情此景,诗人最想念的就是家。
(板书:思念家乡)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诗人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3、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学生读,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来玩背书游戏:
(1)我说上句,你们背下句。
(2)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3)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
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六、作业:1、借助注释,用读、猜,查资料等方法,自学另一首写秋天的写景抒情诗《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搜集、积累描写秋天、思乡的古诗。
(最少两首)
3、到田野里走一走,写一写或画一画你看到的秋天。
[设计意图]
将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以致用,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写眼中的秋天,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看到---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到---萧萧寒声
想到---家乡、小时候、亲人
感到---冷、孤独、郁闷、温暖
(景冷、事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