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夏日绝句》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的作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句的节奏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夏日绝句》的基本内容、诗句的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文化背景的感知:小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有限,对李清照及其时代的理解可能成为难点。
举例: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历史人物项羽及其故事,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举例:学生在朗读时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诗句的停顿和语气,需要教师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读古诗词,提升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夏日绝句》的背诵与理解: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夏日绝句》,并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夏日绝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和意象,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 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1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
同桌试讲,共同纠正。
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一)导入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
(板书课题)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教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不够准确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文化理解素养:介绍诗人背景和创作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诗句解析、赏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景,培养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品格。
7.课后作业:布置与《村晚》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古诗三首》(村晚)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朗读、背诵,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对古典诗词的语感认知。
2.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句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评价《村晚》,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加强记忆。
-通过图片、实物、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难点词语和诗句。
-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境和赏析方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时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降低理解难度。
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村晚)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古诗三首》教案

3.结合插图以及诗句内容具体交流《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如何表现“繁忙”。
4.交流稚子弄冰的过程以及稚子的心情变化,读中体会诗情诗意。
四、了解诗人,体会诗情
1.关联复习四下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比较两位诗人田园诗的语言特点。
2.链接资料,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生字词,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结合注释在语境中理解“耘田、稚子”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相同与不同之处,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结合注释在语境中理解“耘田、稚子”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相同与不同之处,感受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初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借助诗题及注释,感知《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分别写孩子做了什么事。
三、比较阅读,研读古诗
1.交流《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分别写了什么季节。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的情境。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

《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小学语文17-教案设计.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17-教案设计: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三首古诗,掌握其基本意思;2.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3.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三首古诗的学习;2.修辞手法的理解;3.语感和文学鉴赏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古诗的背诵和理解;2.诗中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2.听解法:播放古诗朗诵录音,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意境;3.朗诵法: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提高其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4.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开展文学探究。
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播放音乐,让学生放松身心,进入教学状态。
2. 导入课题(5分钟)教师引入三首古诗的标题和作者,并让学生猜测古诗内容和主题。
3. 学习三首古诗(60分钟)(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唐代杜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讲解古诗内容和语言,介绍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胡虏”“匈奴”等形象化的借代手法。
播放古诗录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音表现和节奏,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2)《湖上春晓》作者:唐代白居易燕子来时新社,梅花点点头。
惊莺百啭,凌波微步,罗衣翠袖,岸芷汀兰,涧户寂无人见。
散花飞蝶嬉嬉,独立当时,画屏有鸳鸯。
讲解古诗内容和语言,介绍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惊莺百啭”“凌波微步”等描写手法。
播放古诗录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音节奏和情感渲染,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古诗》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古诗》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古诗两首》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古诗两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古诗两首》1教学目标: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
会写“说、话”等6个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画有柳树的春景图、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画有柳树的春景图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景色多美呀!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寻找春天吧!二、放音乐,教师配乐朗读儿歌,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三、学生模仿老师读儿歌。
1、轻声读,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
2、指名5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要求把音读准。
3、各自大声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教师重点领读儿歌,学生自由选读儿歌中的小节。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悟儿歌。
1、出示有柳树的春景图。
2、提问:小柳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它什么时候睡醒了?谁能读出小柳树睡醒的样子(学生表演读。
)3、小柳树睡醒了,它的好朋友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和它在一起做什么?4、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读有关的三小节。
它们对柳树说些什么呢?柳树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上台表演。
语言训练:春雷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雷说:“ 。
”春雨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雨说:“ 。
”春风帮助柳树,柳树,柳树对春风说:“ 。
”春燕和小柳树,柳絮,柳絮边飞边说:“ 。
”六、指导朗读:提示:春天里的景物这么可爱,让我们走进春天,美美地读一读!七、课堂练习:同桌互读,找出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
《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
兴化(今属江苏省)人。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的画家。
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
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
人,任平。
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市)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
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
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
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