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电教论文

合集下载

论文:巧用电教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论文:巧用电教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巧用电教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摘要: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人的感官接收运用越多,对知识则越容易理解。

电教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或引领作用,可以有效地拓展古诗文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多媒体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性手段。

我们应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结合语言思维的能力去加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图、文、声、像等媒体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与动力。

关键字:多媒体语言思维辅助性深化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界同仁一直探求的主题。

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发现若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就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此,本文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切点,就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以及它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尤其是多媒体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优良效果等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多媒体的特点: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

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这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

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教学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优点1.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或引领作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普通话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和体验便油然而生了。

如教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让学生在古筝曲优美的旋律中反复的诵读,整体感知本词的独特魅力。

然后在老师初步的引导理解后,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镜头,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画面中引领学生走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意境,在“浪花淘尽英雄”的歌声中引导学生想象周郎的英姿勃发。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推进,需要的是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因此,加强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电教媒体的利用,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

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呢?一、要掌握好使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电教媒体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必须掌握好使用时机,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

一般地说,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是:1.当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时。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注意时间短,自我控制系统尚不完备,他们对所识记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

比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注意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音节“zuo”,要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他们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可设计一个小孩”坐”在凳子上的幻灯片(小孩可站可坐的动片),小凳画成“工”的形状。

教学时,引导学生看动片、听发音,学生视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学生就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2.当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时。

如《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反映的是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冀中地区人民用地道战的斗争形式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事情已过去了几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情况很难了解,但通过电影录像《地道战》则可以生动地再现当年地道战的情景,学生边看录像边想文章的内容,几十年前的事“近在眼前”,从时间到空间上解决了学生认识心理的倒悬。

学生观后就很容易理解到文中歌颂的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3.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就应当创设思考的情境,引导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动脑思考。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内容摘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电教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为了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运用电教手段,而应该以发展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运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觉、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关键词】:电教媒体主体意识激发兴趣【正文】: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依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

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

语文课堂上如何巧妙使用电教媒体论文

语文课堂上如何巧妙使用电教媒体论文

语文课堂上如何巧妙使用电教媒体【摘要】:电教媒体信息量大,集声音、文字、图象于一体,所以运用电教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而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巧妙使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信息量大,集声音、文字、图象于一体,所以运用电教手段,能把视、听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因而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效率呢?一、导课初始,及时使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的表象。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

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

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学生理解不了人们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于是,我在引导学生解释课题之后,便打开视频,让学生倾听播音员在深沉的哀乐声中朗读。

在“等灵车”时,让学生边听边看人民等灵车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人们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当朗读到“望灵车”一段时,视频显示灵车的情形和灵车缓缓前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初步体会人们眼睁睁望着灵车悲痛欲绝的心情,为学生情感的升华作了聚积。

到“送灵车”时,视频显示人们追灵车时的情景使课文声、情、图、视频俱全,相互融合,相互映衬,这样学生仿佛感受到人们失去总理而撕心裂肺的心情,由于哀乐的渲染,加上视频效果,学生的心随着播音员的话语而产生情感的变化,对周总理肃然起敬。

课文的范读播放完毕之后,不用立即讲授课文,有插播了《总理爱人民》这个视频片断,此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激发了,再一次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升华——啊,周总理,你爱人民,人民更爱您!至此,即兴讲述课文,学生对总理敬仰、爱戴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浅谈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电教媒体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声、形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设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素质,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简洁、明快,从而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一、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学生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

电教媒体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

它能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无声化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

如教学人教版五(上)《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中群星璀璨。

(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又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对比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伴随着音乐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再次呈现,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地球上的空气、水等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爱)。

如此导入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铺好了道路,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培养情感《七律·长征》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如:翻越五岭、乌蒙山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让学生走进长征,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此基础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了解长征。

运用现代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运用现代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运用现代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现代电教媒体引入语文课堂,是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防止疲劳发展,对学生的注意、理解、记忆等智力心理因素有良好的影响。

语文课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智力,但在教学中也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成人化、抽象化。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中,不持久,易分散,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富于浓厚兴趣。

如何充分利用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潜和转化,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运用现代电教媒体,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电教引趣,渲染气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电教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它能把抽象的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色彩的冷暖、声音的高低、光线的明暗、物体的静动等方法,将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变生动,渲染了教学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多年的实践证明,各种年龄的儿童都喜欢看电视、看投影、听录音、听广播、玩游戏。

我们经常发现只要运用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电教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顿时就会精神抖擞,劲头十足,兴趣髙涨,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如果教师这时抓住学生想看教师将给他们展示什么电教情境的迫切心理,不失时机运用电教手段讲课,就会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髙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这课,教师出示投影片,问学生:“什么叫火烧云?”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小学优秀教学获奖论文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优秀教学获奖论文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优秀教学获奖论文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小学优秀教学获奖论文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利川市东城腾龙小学程琳摘要:传统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而多媒体电化教学作为信息时代教育的一个标志,已越来越受重视。

实践证明,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气氛;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了学生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运用电教手段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理解能力;信息运用电教手段能及时反馈,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巩固了学习效果,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电化教学信息时代教学情景审美情感传统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而多媒体电化教学作为信息时代教育的一个标志,已越来越受重视。

实践证明,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我们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切实效的举措。

那么如何利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气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

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

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

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获奖论文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军店小学何玉华内容摘要: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本文从激发兴趣、创设意境、启发想象和优化课堂结构这四个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词:激发创设启发提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是图象、文字、动作、声音为一体的教学工具。

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它能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一些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在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

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河镇胡场小学郭青山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

电教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觉刺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为了给学生一个生动的画面而运用电教手段,而应该以发展思维为目的,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确定思维启发点,捕捉运用电教媒体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形象的感知,使视觉、听觉与深入思考结合起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关键词】:
电教媒体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正文】: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清新典雅的乐曲,让学生饱览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亲身感受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受。

这样,无需多说,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

设疑置问,就是要促使学生急于探究其详的心情。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

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二、积极思维的“推动器”。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的。


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
时,当讲到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时。

要求学生在瞪着、迸射、坚决等词语下加着重号来认真体会并提问:瞪着、迸射还可用哪些词语来代替?在学生回答可用看着、瞧着、射出、发出等词语后紧接着提问:“那么为什么不用刚才说的词语呢?”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此时打开录像,让学生从录像中体会到这些字词、语言充分地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炸堡不可动摇的决心,从而理解这是他关键时刻能舍身的思想基础。

2、创设情境,化抽象为表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没有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在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文中的有关动作描写的词语难以理解和掌握。

这时及时出示教学录像,让学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以及满墙绿叶在风儿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的理解。

三、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

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1、情境再现,以境激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第三段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

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

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

如老师过渡:“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

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2、制造气氛,渲染氛围。

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

这方面,不乏优秀的案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周总理的遗像并播放悲壮的哀乐,与此同时,教师用低沉哀痛的声音对学生说:“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早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学生凝视周总理的遗像,听着哀悼周总理的哀乐,和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录音,低沉悲壮的音乐,悲痛欲绝的朗诵,教师执着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课文中,自然地产生了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益高,教学效果好。

它,无疑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