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板块运动与海沟海岭的形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十年真题汇总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十年真题汇总(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答案】1.A 2.A 3.C【解析】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
所以选A。
2.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
所以选A。
3.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 正确,ABD错误。
山的的形成--板块运动

(碰撞挤压) (张裂分离)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海岭(海上)
海沟(海上)、岛弧(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海岸山脉(陆上,科迪勒拉山系)
A. 陆陆碰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举例: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成六大板块,而且这 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边界不太平, 多火山地震,内部较稳定。
(1)板块张裂
(2)板块挤压
六大板块示意图
板块的运动类型与板块边界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稳定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张裂
(2)板块挤压
六大板块示意图
(1)各字母所表示的板块名称? (2)几乎全部位于一个大洋上的板块为?澳大利亚、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半岛属于?东南亚、 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位于什么板块?
(3)板块边界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各自形成的地貌?
1.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在不断升高,原因是
老
海新岭:大洋中脊,老大洋地壳诞生处
海沟:大洋地壳消亡处
板块的运动类型与板块边界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稳定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碰撞挤压) (张裂分离)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裂谷、海洋 海岭(海上)
海沟(海上)、岛弧(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海岸山脉(陆上,科迪勒拉山系)
六大板块示意图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比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看板块运动与地貌

补充:火山活动
2. 根据活动情况,火山可分为三类: 一是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 为活火山; 二是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无喷发历 史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称为死火 山; 三是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 称为休眠火山。
补充——海底地形
补充——海底地形
补充——海底地形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
形名称: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洋盆
C
一.基础梳理 3.六大板块及特殊地区
(3).特殊地区
④.新西兰南、北二岛—— 天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交界处——消亡边界。 ⑤.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 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 欣,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为 南极洲与美洲板块碰撞。 ⑥.需要注意三个板块交接 处:东南亚、勘察加半岛
二.重点突破 板块运动与地貌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 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它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
地壳运动的机理。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C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大陆架的是c
C
B.图中表示大陆坡的是a
C.此海域是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区
D.冲绳海槽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材料一 中国南海因其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亦称南中国海。南海作 为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幅员辽阔,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浩瀚海域, 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 南海与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 南海部分海域等深线示意图。
07内力作用-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2.火焰山下存在一个巨大天然“水库”,并最终成为吐鲁番盆地的灌溉水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山地降水是“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 B.“水库”形成得益于天然储水结构
C.需人工从“水库”抽水
D.灌溉水源直接取自于艾丁湖
地质构造-断层
岩层受力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发生断裂变形,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而形成 的构造叫断裂构造。若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则称为断层。
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复习时不要拘泥于地貌类型,而要学会由表及里 地自我推断。
0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02、板块构造理论 03、地质构造
01
内力作用的主要 表现形式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 作用
主导
来源 形式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 生长边界
板块构造
大陆板块张裂 发育成裂谷
海侵成海洋
亚欧板块
红海
非洲板块
东非大裂谷
印度 洋板 块
岩浆继续上涌形成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
岩层失去了 连续完整性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油、气埋藏 背斜 隧道选址
顶部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要避开断层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积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岩层下凹,易汇水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8第八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新人教版(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新人教版:高考真题专练❽[2022·6月浙江卷,11~12]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2022·1月浙江卷,17~18]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
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
据此完成3~4题。
3.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东北 B.西南C.西北 D.东南4.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1·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5~7题。
5.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6.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7.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2021·浙江6月选考,17~18]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
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
据此完成8~9题。
8.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9.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2021·天津卷]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家通过深海探测和海底地质调查,揭示了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底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海底地形特征1.大洋脊:大洋脊是海底地球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地球地壳的生长中心。
大洋脊由两个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中间隆起,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
大洋脊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2.海沟:海沟是海底地貌中的一种深陷地形,通常位于大洋脊的附近。
海沟是地球地壳板块俯冲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
海沟的深度可达数千米,是地球陆地最深的地方。
3.海山: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隆起地形,通常呈圆顶状或圆锥状。
海山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海山通常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数量众多,高度和体积各异。
4.海岭:海岭是位于海底的一种连续的山脊,通常呈线状或弧状。
海岭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海岭通常位于大洋脊的延伸部分,与大洋脊相连。
二、海底地貌形成机制1.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岛。
岩浆也可以通过断裂带进入海水中,形成了大洋脊和海山。
2.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滑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隆起。
地壳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地壳板块滑动形成海岭。
3.海水侵蚀和沉积:海水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以及悬浮物质的沉积,也参与了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削弱地形,形成海底沟谷和洞穴。
沉积作用会积累海底的沉积物,形成海底扇和海底丘等地貌特征。
4.冰川作用:冰川是形成海底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的融化和流动会带走和沉积大量的物质,改变海底地形。
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底地貌包括冰碛丘、冰川谷和冰蚀地貌等。
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

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海洋地质学:了解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形成原因当我们谈及海洋,往往会想到那波澜壮阔的蓝色世界,无尽的奥秘隐藏在其深处。
而海洋地质学,则是一把解开这些奥秘的关键钥匙,尤其是在探索海底地质构造以及海啸形成原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陆地有着高山、峡谷、平原等各种地形,而海底也同样如此。
海底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起伏的山脉、深邃的海沟、广阔的平原和复杂的火山活动区域。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由地球内部的力量以及漫长的地质历史共同塑造的。
海岭,又称为大洋中脊,就像是海底的“脊梁”。
它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涌,导致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的。
沿着海岭,新的海底地壳不断生成,然后逐渐向两侧移动。
与之相反,海沟则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比如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
海沟的形成通常与板块的俯冲有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了深邃的沟槽。
而海底火山也是海底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喷发不仅会改变局部的地形,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活动。
当岩浆从海底喷发出来,冷却后会形成新的岩石,有时还会形成火山岛。
那么,这些海底地质构造与海啸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海啸,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海洋灾害,往往在瞬间就能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海啸的形成,通常有多种原因。
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剧烈的错动和位移。
如果这种错动和位移发生在海洋底部,就会导致海水瞬间被抬起或下沉,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海浪。
以板块俯冲带为例,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俯冲下去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能量积累。
一旦这种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就会引发强烈的地震。
而这种地震往往发生在深海,其释放的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海面,形成巨大的海啸波。
海底火山的爆发也可能引发海啸。
火山爆发时,巨大的能量会将大量的岩石、岩浆和海水抛向空中,同时引起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导致海水的剧烈波动,从而产生海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运动与海沟、海岭的形成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6-12-2 13:46 |提问者:shansky_527
最佳答案
从全球海底地形可以看到海沟最常见於太平洋周边,就板块观点而言,海沟乃聚合性板块边界的特徵;此外,海沟附近多伴随有和它平行排列的火山岛弧或火山山脉。
板块聚合碰撞,其中一个板块含有密度较大的玄武岩质海洋地壳,会隐没到另一板块底下,形成深达五、六千公尺的海沟。
海沟附近的海壳年龄较老、沉积物较厚,随著隐没作用过程玄武岩质的海洋地壳和它上方的巨厚沉积物熔融混成安山岩质岩浆,火山岛弧即是由岩浆活动造成。
岛弧后方地壳常因张裂而陷落形成弧后盆地,在海中形成深度约一、二千公尺深的海槽。
菲律宾海板块向北隐没到欧亚板块底下,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冲绳海槽」三者大致平行排列,即是相当典型的隐没带地形特徵。
在我国的东面,中国海与太平洋之间,隔着一系列象串珠状分布的岛屿。
这些岛屿北起阿留申群岛,向南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尼群岛等,好象亚洲陆的外围屏障。
任何一本地图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弧形分布,因此称为岛弧。
又因为这些岛屿象串花环,瑰丽壮观,所以又称为花彩列岛。
但是,在岛弧向大洋的一侧,还伴生有一系列深邃而狭长的海沟。
现代海洋探测技术已经查明海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渊,其深度有的竟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还大。
例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可达11034米,长2550公里,宽70公里。
狭长的海沟大多与串珠状的岛弧相邻而又相互平行。
此外,岛弧上的山峰越高,邻近的海沟也就越深。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共同的成因,所以又统称为岛弧海沟地区。
正是在这个地区,有着大量的地震,包括浅源、中源和深源的地震,这些震源集中分布在海沟向岛弧的一侧,而且还在与海底成夹角45°左右角的平面上。
同时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它们有的出露于海平面之上,有的隐伏于洋底。
总之,岛弧海沟地区是世界上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但是,岛弧和海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岛弧和海沟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而大洋地壳倾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
太平洋地壳(大洋板块)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地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大陆板块)相碰撞,而太平洋地壳俯冲于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迭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
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越大,海沟的深度就越大,而岛弧
上峰岭的高度也越大,于是造成了高低悬殊的地形,鲜明地在同一地区内出现。
正是由于大洋地壳与大陆的地壳的碰撞和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的俯冲,同时引起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半个世纪以前,奥地利学者魏格纳在研究地壳运动时,就已经注意到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并将它称为东亚花彩岛。
魏格纳认识到规模宏大的岛弧是与整个太平洋构造密切相关的。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地球科学才对岛弧和海沟的形成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是由于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出大量资料,使地质科学能作出进一步总结并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科学的成果。
板块运动主要是指板块间的相对移动。
由于板块运动,产生了板块的碰撞和板块的张裂,板块的碰撞和板块的张裂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学习时要联系实例进行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陆陆碰撞)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可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如此,它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而形成的。
实例2:日本岛弧和日本海沟的形成。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下面,俯冲处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被抬升形成岛弧,日本岛弧和日本海沟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马里亚纳岛弧和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也是如此。
实例3:大西洋海岭的形成。
大洋板块张裂处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上涌,火山爆发,形成了大西洋海岭。
海岭是版块张裂的地方,岩浆从板块裂缝处涌出,遇海水冷却,形成海底山脉(海岭)。
后面涌出的岩浆将先形成的岩石向两侧推,海底岩石向两侧移动,到海沟处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面,重新融化为岩浆。
31
回答时间:2006-11-26 20:47 |我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