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板块运动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线的特点。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可以通过海边看到远处的帆船、月食、日食等自然现象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经纬线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划分线,纬线是指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到极点缩为一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长度相等,都是半圆。
主要的经线有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有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可以通过经线纬线及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来判断,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心旋转,自转地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面对赤道的时候是逆时针,面对北极的时候是顺时针,一天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这导致了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以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西向东,主要导致了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南北移动。
以北半球为例,二分二至点是指春分和秋分两天,这两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
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时,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冬至时,昼最短,夜最长,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气象部门根据二分二至日将北半球季节划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需要注意的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但月份相同。
地球上的五个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热带是指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的地区,这里有阳光直射现象;北寒带和南寒带是指南极圈(66.5S)以及北极圈(66.5N)以北的地区,这里有极昼极夜现象;而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被划分为温带,这里四季分明。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与同学们谈地理在研究地理课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地理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地理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研究地理的方法,并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研究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的欲望和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地球而研究的志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先做自我介绍,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重点强调在每节新课前学生要依据教师提供的预指导做好课前预。
接下来是新课研究阶段,学生需要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研究、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学生还需要自学教材第三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研究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最后,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外准备。
在地球和地图这一章节中,我们需要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以及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我们需要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需要培养学生认真研究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并使用教学地球仪进行教学。
地球仪是一种缩小的地球模型,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在地球仪上,人们可以看到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运动》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板块运动》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
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
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
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
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
最后布置作业。
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
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
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
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
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
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
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
改掉缺点,发扬优点。
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
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
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右增大的为东经,向左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下增大的为南纬,向上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1天。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板块运动》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能力、分析地图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方式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2.难点:板块运动过程中,地壳的变动及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板块运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的意义。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板块的概念及板块的运动方式。
3.分析板块运动过程: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板块的运动方向、速度及板块交界处的特点。
4.探讨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板块交界处的地理环境,了解板块交界处地壳的活跃性。
5.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8.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板块运动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板块的运动方式3.板块交界处的特点4.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学生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线和经度经线是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无数条;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经度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增到180°E:东半球20°W—0°--160°EW:西半球20°W—180°--160°E经度数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北逆南顺”自西向东1天1年地轴太阳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2、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夏至C秋分D冬至名称分界线纬度范围特点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阳光热量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23.5°N—66.5°N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
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23.5°S—66.5°S北寒带北极圈以内66.5°N—90°N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气候终南寒带南极圈以内66.5°S—90°S年寒冷。
考点3.地图的阅读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2)方向:①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
③经纬网定位法:经线指1、关于地形图的几个相关概念: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垂直距离。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各点的连线。
等深线:地图上,海洋中深度相同各点连线。
南极圈穿过:南极洲。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国家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 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认识地球的欲望。
2.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3.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和评价,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对板块运动的认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板块运动知识,概括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2.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板块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板块运动的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东非大裂谷
2 大西洋
3 喜玛拉雅山脉 和青藏高原
海陆的变迁
•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
Hale Waihona Puke • 这节课的课题是? • 从知识上我记住了哪些? • 我学会了什么技能?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读图分析:
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除什么板 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包括大 陆,也包括海洋?
图中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板块内部与板 块外部从运动 速度上看比较 有什么区别?
1、利用板块学说解释为什么板块交 界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2、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红海 在不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