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第24章 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

M (Z , A) m(Z , A) Zme Be (Z ) / c
例如,对于氢原子,我们有
2
Be (Z ) 13.6eV
mHc 13.6eV mpc mec
2 2
2
二、原子核的模型
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的散射实验
1 1 (2 e )(79 e ) 2 mα v 2 4π 0 2R
I I0et
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 1Bq表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的放射源的活度。 常用单位:居里( Ci)
1Ci 3.7 10 Bq
10
二、原子核的三种衰变方式
1、 粒子衰变
是不稳定核自发地放出氦核的过程。 射线是粒子流,是带正电的氦核。
一般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A Z
X
A4 Z 2
T1
2
ln 2
0.693
平均寿命
每个原子核衰变前存在的时间的平均值。
原子核的寿命:
L t (dN ) t Ndt t N 0 e
0
t
0
dt
N0
平均寿命:
L 1 N0
平均寿命与半衰期的关系:
T1 2 ln 2
几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 同位素 衰变方式 半衰期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原子核
2 1
6 3 7 3
自旋量 子数
1 1 3/2 1
磁矩
0.8565p
自旋量 原子核 子数
16 8
磁矩
——
1.16p
H
O
0 3/2 3/2 9/2
Li Li
0.8213p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式中
r0 (1.4 1.5) 10 cm (1.4 1.5) fm
1fm=10-13cm = 10-15m
R r0 A
1/ 3
(1.1 8)
13
(2) 电荷分布半径
测量方法:利用高能电子在原子核上的散射,电 子波长小于核半径
E E m c 2 k 0 1 2 2 4 2 E (c p m0 c ) h p hc 解之得 1 2 [ Ek ( Ek 2m0c )] 2
3. 测量方法---质谱仪
三部分: 离子源、电磁场、探测器
质量为M的离子通过加速电极后所具有的速度v,满足下列关系:
M 2 qV 2
(1.1 2)
被加速的离子在磁场B的作用下,将在垂直磁场的平面内以半 径R作圆弧运动,最后通过狭缝 S 2到达接收电极。于是有
由以上两个式子消去v可得
Mv 2 qvB R
e e l Pl gl P l 2me 2me
(1.3-2)
s g s B Ps
(1.3-3)
和
l g l B Pl
(1.3-4)
e 式中 B 9.2740 10 24 A · m 2,称之为玻尔磁子。 2me
qB 2 R 2 M 2V
3作用半径
中子、质子等粒子的散射 快中子---核散射
2 ( R )
2
散射截面等于单位时间的散射粒子数除以入射 粒子通量[表示一个入射粒子被单位面积靶上 一个靶核散射的几率]
测得R
实验表明:核半径与质量数A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近似地表 示作下面的经验公式:
设F=I+j,I+j-1,…时的相互作用能E分别为E1, E2,…,由(1.2-8)式就容易算得两相邻能级的间距
2.核物理与粒子物理讲义-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

与此同时,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能量和元素的来源,中子星 的结构和冷却,超新星的爆发,都涉及到基本的核物理问题,尤其是弱 束缚核的结构和反应。另一方面,天体中的核过程与核聚变等装置中的 核过程相似,通过相关研究可以为核能源开发应用等提供重要信息和参 考资料。核物理与天体物理的交叉不仅是人类认识天体及宇宙演化过程 及规律的重要方式,并且与能源开发和利用、国防安全建设等密切相 关。放射性核束物理涉及众多新的核样本和核数据,将在超重核合成合 成、新型核材料、新型核能装置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
1、259Db合成:首次进入超重核区
测量结果: Eα = 9.47MeV,
22Ne+241Am→259Db
探测器面对产物样品测得的α谱
T1/2 = 0.47 s, Qα=9.70MeV 我国新核素合成首次进入超重区!
A new alpha-emitting isotope 259Db Euro. Phys. J.,A10, (2001) 21-25 产物样品移去后测得的α谱
(197 Au, 10 B, 16 C, 10 He, 11Li, 11Be) 79 5 6 2 3 4 2 3 235 U, 238 U) (1 1H, 1H, 1H 92 92 3 4 (2 1H, 2 He, 3 Li) 40Ar , 40K , 40Ca ) (18 19 20 60m 60 * 同核异能素(Isomer):有确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但能量不同的核素 ( 27 Co或27 Co )
■
未来5年— 超重元素探索和新核素的合成
关键科学问题:超重核合成的新机制和技术
1)截面1 pb以下;2)现有融合体系中子数缺10个左右;3)长寿命核无法利 用现有在束 α-α 级联衰变的方法进行单个事件鉴别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 12
12
1 1 =1.6605655×10 27kg = NA 12 6.022045×1023
8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测质量的质谱仪方法(电磁方法):
首先让原子电离,然后在电场中加速以获得一定动能,接着在磁场中偏 转,由偏转的曲率半径的大小可求得离子的质量。 D 为一扁平的真空盒,放于磁铁间隙内;
实际仪器中,B和R都已固定,q也已知,只要改变加速电势差V就可测得 不同的粒子质量M。
例:设离子带一个单位电荷,B=0.3580T,R=0.05m,实验测得V=672V
时,离子电流有一极大值,则由公式可以算出所测离子质量
19 ×(0.358)2 ×(0.05)2 qB2R2 1.6×10 Kg = 3.81×10 26kg = 2×672 2V
13
第一章 原子核的X :元素符号
Z :核电荷数 N :中子数 A :核子数(A=Z+N)
Li4
A
元素符号X与Z具有唯一的确定关系,
Z可省略, N=A-Z 也可省略。
X
7
Li
14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3.核的半径
(1)核力作用半径:核力有一作用半径,在半径之外,核力为零。这
7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2.核的质量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核质量与核外电子质量之和,同时考虑结合能时:
MA=MN+Me-We
一般不必推算原子核质量,对于核的变化(核反应),变化前后的
电子数目不变,电子的质量可以自动相消 一个原子质量单位定义如下:
1u=12C原子质量的
原子质量单位与kg的关系为:
种半径叫做核半径,这样定义的核半径是核力作用的半径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四、 质量和结合能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1.质量:核质量=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总质量
实际中,常近似用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
1u
12 1 1.6605387 1027 kg N A 12
由质能关系: E
mc 2
1uc 2 931.494MeV
电子静止质量:
me c 2 0.511MeV
R 1.1 A1/ 3 fm
高能电子
3.改进公式:
R rp z1/ 3 , rp 1.64 fm
4.实验表明:对中质比大的原子核,中子的分布半径比质子的大, 出现“中子皮”,“中子晕”。
6 2
He, 48 Be
11 3
Li
5.估计核的密度
4 4 V R 3 r03 A A 3 3
不能直接测量,通过原子核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间接测量.
1.核力作用半径
通过中子、质子或者其它原子核与核作用,得到经验公式:
R r0 A1/ 3 , r0 (1.4 1.5) fm
n, p 原子核
2.电荷分布半径:
用高能电子在原子核上的散射,要求:电子的波长必须小于核的半径, 即要求电子的能量高
第一节
一、 组成
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半径
原子核=质子+中子 核子
A Z
X A Z
同位素(Isotope):
Z相同
同中子素(Isotone):
同量异位素(Isobar): 同量异能素(Isomer):
A-Z相同
A相同 能量状态不同
60
Co, 60 mCo
7 3 7 Li4 , 4 Be3
镜像核(mirror nuclei): A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换
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 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原子核的半径
r r0 A
• 原子核密度的量级:
1
3
• 原子核半径参数r0:1.1(1.2)fm(核电荷分 布), 1.4~1.5fm(核力作用) 1014 g/cm3
讨论和提问
Werner Heisenberg
• born Dec. 5, 1901, Wurzburg, Ger. died Feb. 1, 1976, Munich • German physicist and philosopher who discovered a way to formulate quantum mechanics in terms of matrices (1925). For that discovery,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or 1932. • In 1927 he published his indeterminacy, or uncertainty, principle, upon which he built his philosophy and for which he is best known.
中子(neutron)
• 电荷、质量 • 存在方式 • 发现: 9Be(α,n)12C
• 用途 • 稳定性
James Chadwick
• born Oct. 20, 1891, Manchester, Eng. died July 24, 1974, 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Proton
• The discovery of the proton dates to the earliest investigations of atomic structure. • While studying streams of ionized gaseous atoms and molecules from which electrons had been stripped, Wilhelm Wien (1898) and J.J. Thomson (1910) identified a positive particle equal in mass to the hydrogen atom. • Ernest Rutherford showed (1919) that nitrogen under alpha-particle bombardment ejects what appear to be hydrogen nuclei. • By 1920 he had accepted the hydrogen nucleus as an elementary particle, naming it proton.
原子物理第九章原子核

三. 衰变
是核电荷数改变而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主要有: -衰变,+衰变,K俘获
1.- 衰变能谱与中微子假设
-衰变中,放出负电子,原子核变为原子序数增加1的核。
衰变面临的难题
衰变连续谱导致了下列无法解释的难题:
1)连续谱的出现与能量守恒以及核能级量子 化相矛盾 由 衰变知核能级是量子化的, 而衰变能 是一定的,等于 E, 一定的衰变能在核与 粒 子之间分配时, 若 粒子分得的能量是连续 的,那就意味着核能级也是连续的,如果核能 级不连续,那么在没有核能级的地方, 系统能 量不守恒;
它的两侧,构成稳定核素区。
②、稳定核素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之比:轻核
为1;最重的核 N / Z 1.6
③、Z<84的核素有一个或几个稳定的同位素;
Z>84的以及质子数或中子数过多的核都
是不稳定的放射性的同位素。
4.原子核的大小和形状
原子核的形状一般为近似椭球,其长短半轴之比一般不大于 5/4,可近似看作球形。核电四极矩是核偏离球形的量度。
1930年,泡利针对上述矛盾,大胆地提出 了中微子假说。他预言,在 衰变的同时,还 发射一个自旋为 1 2 ,不带电, 静质量几乎为0 的粒子。 称其为中微子 ( ) , 引入中微子之 后,上述矛盾迎刃而解。并且人们在1956年从 实验中找到了中微子。 中微子特性 中微子 的静质量几乎为0--不大于 10eV ; 穿透本领极大,在原子密度为 10 (个 cm ) 的 物质中,其平均自由程约为 1016 km ;即使在 核物质中,平均自由程也达 1km,因此,它 穿越地球被俘获的几率是 1012 ,它的自 旋为 2
µ ´I(核磁子) -1.91280
+2.79255 +0.857348 0 +0.82189 +3.25586 -1.1774 表6.2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r
m
激发态半衰期为2.81hr。
6、偶A核: 偶偶核(e-e核)
中子数N、质子数Z 均为偶数的核素。
4 2
奇奇核(o-o核)
中子数N、质子数Z 均为奇数的核素。
6 3
He2
46 20
Ca26
35 17
Li3
32 15 17
P
奇A核:偶奇核(e-o核)、奇偶核(o-e核)。
13 6
C7
奇中子核,
2 1
H1
3 2
He1
14 6
C8
16 8
O8
4、同量异位素(isobar) 质量数A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40 18
Ar
40 19
K
95 40
Zr
95 41
Nb
5、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相同,而能态不 同的核素。
87 38
Sr
87 38
Sr
m
同质异能态: 同质异能素所处的能态,是寿命比较长的激发态。
稳定核素的奇偶分类表:
Z e e o o N e o e o 名 称 偶偶核 偶奇核 奇偶核 奇奇核 稳定核素数目 166 56 53 9
氦核(质量数4,电荷数+2)的大小为:d 5 fm
假设氦核中有电子,那么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不能大于2d,即 10 fm
hc 1240fm MeV 124 由不确定关系: p c 10 cfm c MeV h
由相对论方程: E pc m 0 c
H U
2 1
H
238 92
3 1
H
氢的三种同位素; 铀的二种同位素。
U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称为 同位素丰度。
1 1
H
2 1
H
18
99.985%、0.015%
16
O
17
O
O
99.756%、0.039%、0.205%
3、同中子异荷素(isotone) 中子数N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 也称为同中子素或同中异位素。
原子的电中性,要求:
• 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电量相等, • 核电荷与核外电子电荷符号相反。
即:核电荷Ze,核外电子电荷–Ze。
2、中子的发现与原子核的组成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猜测原子核是 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原子核的质量和 电荷。
但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与实验和理论不符。
例子:
X
C
C
C
Co 60 Co
60
Co 60 Co m
58
两种核素,Z同,A、N不同。 两种核素,A、Z、N同,能态不同。
2、同位素(isotope)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某元素 的同位素。(即Z相同,N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 同一个位置,具有基本相同化学性质。)
1 1 235 92
Cl18 奇质子核。
镜像核:中子数N、质子数Z互换的核素。
7 3
Li4
7 4
Be3
•核素图及β 稳 定曲线 核素图
β稳定曲线
核素图及β稳定曲线的特点:
1).核素图包括300多个天然存在的核素 (其中稳定核素280多个,放射性核素30 多个)及3000多个人工放射性核素。
2).稳定同位素几乎全落在一条光滑的 曲线,稳定曲线在轻核靠近 Z=N 线, 而对重核则 N > Z. 3).偏离稳定曲线上方的核素为丰中子核 素,易发生β-衰变;下方的核素为缺中 子核素,易发生β+衰变。
19.1 原子核的一般性质
一、原子核的发现与组成
上世纪初的原子模型(发现 原子核之前) J.J.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一个 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某 些平衡位置上,并作简谐振 动。
1856~1940 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1、原子的核式模型 1909年卢瑟福散射试验, 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
质子数Z
A ZA
X Z N
XN
中子数N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 系,所以用符号A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4. 原子核物理常用术语及意义
1、核素(nuclide)
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 原子核或原子称为核素。 A 12 12 12 Z N 6 6 6 核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 就是不同的核素。 208 208 两种核素,A同,Z、N不同。 86Tl 82 Pb 90 91 两种核素,N同,A、Z不同。 38 Sr 39Y
1901~1976
因量子力学方面 贡献,获1932年 诺贝尔物理奖。
核电荷数Z同时表示: 核内质子数,核的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与电荷
质量(u)
中子
mn 1.00866492 u
电荷(e)
0
质子
电子
m p 1.00727646 u
+1
-1
24
me (1 / 1836 )u
1u 1.66053873 10 g
1e 1.60217646பைடு நூலகம் 10 C
19
3. 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 核子数A 元素符号X 质子带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分 别约等于一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 统称为核子,数目以 A表示, A称为核子数或 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为 Z,中子数记为 N。 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2 2
2 2
pc
2
得到电子能量为:
E pc 124MeV
对比实验这一结论不存在,所以假设不成立,即核中 无电子。另外从原子核的自旋也可证明核中无电子。
1932年查德威克(J. Chadwick) 发现中子。(据此获1935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 用 粒子轰击铍,铍放射出穿 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可以将含 氢物质中的质子击出,并证明其 有与质子相近的质量。
1891~1974
Be n C
9 12
实验中放出的不是高能,而是中子。
中子发现后,海森堡(W.Heisenberg) 很快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并得到实验支持。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量为e。 电荷数为Z的原子核含有Z个质子。
1871~1937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其他主要贡献: 14 1 17 1919年, N H O
1920年,预言中子存在。
培养了12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卢瑟福散射实验结论:
• 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即原子核; • 线度为10–12cm量级,为原子的10–4量级; • 质量为整个原子的99.9%以上; 从此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