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心肺复苏(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2005 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目录2005 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第二部分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第三部分 CPR概述(Overview of CPR)第四部分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dult Basic Life Support)第五部分电生理治疗:体外自动除颤器、电除颤、心脏复律、起搏治疗(Electrical Therapie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Defibrillation,Cardioversion, and Pacing)第六部分 CPR的技术与方法(CPR Techniques and Devices)第七部分1、辅助气道控制与通气(Adjuncts for Airway Control and Ventilation)2、心脏骤停的处理(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3、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Bradycardia and Tachycardia)4、监测和药物治疗(Monitoring and Medications)5、复苏后支持治疗(Postresuscitation Support)第八部分急性冠脉综合症(Stabiliz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第九部分成人卒中(Adult Stroke)第十部分1、威胁生命的电解质异常(Life-Threatening Electrolyte Abnormalities)2、心血管急救中的毒理学(Toxicology in ECC)3、淹溺(Drowning)4、低体温(Hypothermia)5、濒死性哮喘(Near-Fatal Asthma)6、过敏反应(Anaphylaxis)7、创伤相关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Trauma)8、妊娠相关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9、电休克和电击(Electric Shock and Lightning Strikes)第十一部分儿童基本生命支持(Pediatric Basic Life Support)第十二部分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第十三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Neonatal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第十四部分急救措施(First Aid)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本文为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005CPR-ECC心肺复苏

CPR中A、B、C C 循环支持 胸外按压
手法位置
手沿肋弓找切迹 食中二指横上方 掌根靠指掌重叠 十指交叉微翘起 紧贴胸骨下半部 指压胸壁须严防
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40
有效按压标准
垂直按压寻规律 幅度下陷4~5 周期各半力适度 按压频率为100 紧密配合呼吸帮 30:2新标准 5个周期(约2分)需评调 时间不过5~10秒 按压尽量要连续 复苏成功有保证
31
供氧
低心排血量 外周氧释放障碍 动静脉血氧差均导致组织缺氧
通气异常致肺内分流和呼吸系统疾病
组织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和代谢性酸中毒
化学药品和电解质治疗对酸碱失衡产生影 响
32
紧急吹气(步骤4和5A)
2005年指南在心脏停搏时推荐以下简单 的吹气方式: 1. 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 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 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 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 2. 给予有效的潮气量,使患者出现看得 见的胸部起伏; 3. 避免快速或者用力吹气; 4. 当进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 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2人进行 CPR的吹气频率为8~10次/分,不需考虑 通气与按压同步。通气时胸部按压不需 要暂停。
早 期 除 颤
早 期 高 级 生 命 支 持
19
20
成人BLS顺序
BLS步骤由一系列连
续评估和动作组成
21
检查患者的反应(步骤1)
一拍、二唤 、 三看
有反应
120
22
启动EMS系统(步骤 2)
无反应
பைடு நூலகம்
120
AED
23
求救 启动EMS
准备问答下列问题
国际心肺复苏CPR2005指南 ABCD“四部曲”-护理基本技能培训

第二阶段处置——第二个ABCD
C —— 持续人工循环
整个现场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持续做胸处心脏 按压(电击除颤时例外),频率为100次/分, 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气管插管成功后,人工通气与胸外按压不再按 2:30的比例交替,各行其调 直至病人恢复窦性心律
第二阶段处置——第二个ABCD
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正压通气 持续人工循环 给予复苏药物
第二阶段处置——第二个ABCD
A——建立人工气道 氧气面罩(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 气管插管术 紧急环甲膜穿刺或切开
第二阶段处置——第二个ABCD
B——人工正压通气 复苏球囊(捏皮球)或简易呼吸器 有氧供时,每次吹气量400—600ml 即潮气量10ml/kg 人工呼吸的频率为10—12次/分
高声呼救并指派任务
如确定意识丧失,应立即高声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 让来人赶快准备急救药品器械 或让来人去拨打“120”医疗急救电话 第一目击者必须留在病人身边,开始徒手心肺 复苏ABC的救助动作
摆放仰卧位
抢救体位要求:
心肺复苏的抢救体位为仰卧位 呼救后,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 直接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 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一切复苏措施基础,贯彻始终 身体平直无扭曲
(A2) Airway
徒手开放气道:压头抬颏法
压头抬颏法畅通气道的原理: 抬起舌根,解除后坠
双手抬颌法
适用于有颈椎损伤者
畅通呼吸道的动作要领
首先清理口腔,将病人的头侧向一边,用手指 探入口腔清除分泌物及异物(盲清法) 然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 动作须温柔,防止颈部过度伸展 抬颏时,防止压迫气道或封闭口唇 如无分泌物及异物,可不行“盲清法” 假牙应置回原位,否则无法支撑口腔来行人工 呼吸。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本文为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本指南将取代《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新进展: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
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1)、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第4和11章)。
(2)、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第4和11章)。
(3)、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第4和11章)。
(4)、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次(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第4和11章)。
(5)、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第3和11章),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6)、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第3,4,和11章)。
(7)、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 组(约2 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第5章)。
(8)、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 组(或者约2 分钟)心肺复苏(第5、7.2和12章)。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深度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深度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是5cm,但应避免超过
6cm。
旧指南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cm,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
过6cm,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请注意,过浅按压将不能对心脏和胸腔产生有效挤压,不能提高心脏输出量。
过深按压,又会造成胸骨和肋骨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因此严格规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按压深度是5\~6cm。
除规定的按压深度外,还对按压的频率和部位进行明确的规定。
按压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和胸骨正中交界处,相当于胸骨中下1/3的位置。
按压时以左手掌根,放于按压点,两手交叉、手指交叠抬起离开胸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网站或咨询专业人士。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1]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1]](https://img.taocdn.com/s3/m/6d9e6d7201f69e3143329498.png)
・会议指南・ [编者按]本文刊登由美国心脏协会(AH A )和国际复苏联合会(I LCOR )共同发布的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推荐方案;针对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不足,2005年心肺复苏推荐方案有了较大改动,特别是对心脏按压频率和电击除颤等操作均有新的推荐方案,我们用两期杂志连续刊登该文,希望广大临床医师能尽快接受新指南的精华,有利于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李春盛 杨铁成译 摘译自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复苏联合会 Circulation 杂志作者单位:10002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 onaryresuscitation ,CPR )与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CC )指南已于2005年12月在Circulation 杂志出版。
新指南含有12个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流程。
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于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
1 针对所有施救者(包括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共同的变化与2000年指南相比,新指南更加强调CPR 时持续有效胸外按压(I 级推荐)的重要意义。
CPR 时,快速有力按压才能产生效果,建议对于除新生儿以外所有心脏骤停者给予频率约100次/min 的有力按压。
每次按压允许胸壁弹性回缩至正常位置,保持按压和解除按压两阶段时间相等。
而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建议单人急救时,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段患者给予30∶2按压/通气比。
而2000年指南建议给予成人15∶2、儿童5∶1的按压/通气比。
虽然并无证据证实最佳按压/通气比,指南工作组作出30∶2的建议目的在于简化复苏程序,方便教学、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时间。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第一部分科学共识第二部分伦理原则第三部分生命支持第四部分培训教育一。
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以循证icu。
cn'〉医学(EBM)为依据:※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推荐经过严格循征icu。
cn'〉医学证实的新方法;※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
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icu。
cn’〉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
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CPR的目标:1。
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心肺复苏(cpr)指南

6,按压的有效指标
能触到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8kPa (1)能触到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8kPa 面色、口唇、甲床、 (2)面色、口唇、甲床、皮肤等处色泽转红 (3)散大的瞳孔缩小 (4)有自主呼吸 昏迷程度变浅, (5)昏迷程度变浅,可出现反射或四肢活动
点要求: 有 5 点要求: 1 、要有力的按压( Push hard )。 要有力的按压( 要使胸壁下陷 4 -5cm 。 2 、快速按压( push fast )。按压 快速按压( )。按压 速率要达到 100 次 / 分。 3 、每次按压后让胸壁完全复位。 每次按压后让胸壁完全复位。 4 、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 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 5 、按压人每 2 分钟轮换,保证按 分钟轮换, 压质量。 压质量。
心脏停搏:室颤、室速、心脏静止、 心脏停搏:室颤、室速、心脏静止、电机械 分离
基础生命支持的内容
D: Danger 现场环境的评估 R:Response 患者意识程度的评估 心肺复苏的ABC 心肺复苏的ABC ——A: ——A: Airway 开放气道 ——B: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C: ——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CPR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关键:
• 呼吸循环停止后,4分钟大脑开始受损,10分钟引 呼吸循环停止后, 分钟大脑开始受损,10分钟引
起脑死亡。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 起脑死亡。每耽搁1分钟,成功的把握就要下降7~ 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 12分钟 10%,超过12分钟,生存率只有2~5%
• 心脏停博后4分钟内开始初期复苏、8分钟内 心脏停博后4分钟内开始初期复苏、
开始后期复苏者的恢复出院率最高
心肺复苏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轮换时间:若有2个或2个以上的急救人员在场,胸外按压应每
2分钟轮换一次(30:2的按压—通气比率重复5个周期后轮换), 轮换必需在5秒钟内完成。
• 按压有效的指标 (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 (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转红; (3)扩大的瞳孔缩小,光反射恢复。
D—Difibrillation—自动除颤 (AEDs)
• 3.如患者突发心脏性猝死,医务人员在现场时 CPR顺序:D —C—A — B。
呼救/急救顺序选择
• 1.先确定成人患者有无反应,确定已无意识,要“首
先打急救电话”,再急救。
• 2.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先做5个 个循环或2分钟CPR后再求救。 • 3.如果患者可能是因缺氧(窒息性)导致的猝死,如
按压方法 • 单人胸外按压时抢救 者的位置及方法
• 两位抢救人员行CPR 位置及方法
首位抢救人员实施口对面 罩通气(面罩具有管道供 氧),该位抢救者的责任是 保证每次通气时胸部生起, 定时检查确保胸外按压能提 供明显的的颈动脉搏动。第 二位抢救者实施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标准
• 按压频率: 胸外按压速率,成人每分钟约100次;儿童每分钟至少100次; 新生儿每分钟约120次。 • 按压程度: 视年龄而定,新生儿、婴儿胸廓下陷1.5~2cm;幼儿2—3cm; 年长儿3~4cm;成人4~5cm或使胸廓下陷50%。 • 按压要求: 有效有心脏按压,即要求急救人员要“用力而快速按压”, 且按压后要使胸廓完全恢复到正常位置,按压/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同时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
• Early advanced life support----及早予以高级心肺复苏术
l “生存链”是由四个环节组成,决定着复苏成功的关 键,必须及早实施。
初级心肺复苏的 操作步骤及技巧
判断意识、启动EMS
• A 轻拍患者肩膀,大 声询问“你怎么了”。
• B 假如患者无反应, 请求其他人拨打120, 启动医疗急救体系 (EMS)。
• 口对口呼吸
• 口对鼻呼吸
• 口对造漏口呼吸
A 漏口。
B 口对造漏口呼吸。
C 在两次吹气间气体呼出
• 口对口罩呼吸
将口罩放到患者的 口鼻上面,口罩的中心 对着口打开,用口对口 样呼吸方式予以人工呼 吸
• 口对面罩呼吸
• 侧方口对面罩通气技术: 该方法能保证抢救者在 患者的側方实施CPR及 压额举颌法打开气道。
• 如果病患有呼吸或开始有效的呼吸,置于复苏 姿势。
• 如果病患没有足够呼吸,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
复苏姿势 Recovery Position
如有呼吸,置复苏姿势
复苏姿势:侧卧位稳定、舒适,能维持患者背部 及脊柱成一直线,保证抢救人员继续观察和评估 病情变化。
人工呼吸Provide Rescae Breathing
A—Airway—呼吸道
置患者于复苏体位 • (1) 患者的体位: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如木板上, 使头、颈、躯干无扭曲。 • (2)抢救者的位置:应跪于患者的肩部水平 • (3)外伤患者摆放体位时注意保护颈部
开放气道
• 压额举颌法(Head Tilt_Chin Lift Maneuver): 又称仰头举颌法, 使用压额举颌法开放非 颈椎损伤意识丧失患者阻塞的气道
C—Circulation— 循环
评估—检查循环的体征
• 检查颈动脉搏动
A. 气管的位置。
B .触摸颈动脉搏动 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如未触及搏动,表明心脏 停博, 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 正确位置: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掌的位置位于胸骨的下1/2。
定位方法:
急救者将一手掌的根部放在患者双乳头中间的胸 骨下端,另一只手掌的根部置于前一手掌之上,使两 手平行重叠放在按压胸骨手掌的上面进行按压。
• 头部口对面罩通气技术: • A.用大拇指和手掌放在 面罩的顶部且稳住它, 用双手2、3指扣起下颌。 • B.另一种握持面罩的方 法,拇指和食指成环状 握在面罩的顶部,其余3、 4、5指扣起下颌。
• 两位抢救人员应用气囊 面罩的方法:一抢救者 站在患者的头部用双手 的拇指和食指完全密封 面罩的周边,其余手指 扣起下颌、牵拉颈部, 同时观察胸部起伏。另 一位抢救人员缓慢挤压 气囊(大于2秒)直到胸 廓升起。
•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频率比例: 从婴儿至成人,所有单人CPR时,按压/通气比均为30:2。 对于婴儿和儿童,双人CPR时应采用15:2比率。 成人双人CPR时,按压/通气比均为30:2。 未放置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LMA或联合气道)时,医疗人 员应按照按压/通气比循环做CPR。 放置了高级气道后,急救人员就不再需中断按压进行人工通 气,只以100次/分钟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 检查时间: 首次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约2分钟时停止操作,观察是否有 自主呼吸及循环的体征,之后每2分钟如此检查一次。抢救人员2 分钟转换体位。
• 1.打开电源
• 2.贴上电极片
• 3.分析(离开)
• 4.电击(离开)
• 5.评估
• 附:胸前叩击法:胸前叩击术仅适用于缺乏电除颤条
件下的心跳骤停。
CPR步骤顺序选择
• 1.CPR常规顺序:A—B—C—D。 • 2.不愿做口—口呼吸或不具备口—口呼吸的条 件时CPR顺序:A—C—D。
溺水,应先进行5个循环的CPR。
பைடு நூலகம்
• A 患者丧失意识时,舌根及会厌后坠阻塞下方 气道。 B 压额举颌法可有效的拉起舌根,打开阻塞的 气道。
• 下颚推前法(Jaw_Thrust Maneuver) 向上 推下颚、向前抬起下颚但不仰头,该法 用于怀疑颈椎损伤患者。
B—Breathing—呼吸
评估:判断是否存在呼吸
• 检查呼吸:假如不怀疑 有创伤,用压额举颌法 打开气道,将脸面靠近 患者的鼻子和嘴,看、 听、感觉是否存在呼吸。 方法:一看、二听、三 感觉 • 检查时间≤10秒。
• 一位抢救人员应用气 囊面罩的方法:抢救 者拇指和食指呈环状 握持面罩的顶部,其 余手指扣起下颌,挤 压气囊观察胸部起伏。 面罩密封是使用气囊 面罩的成功的关键。
• 按压环状软骨
1)防止胃胀气、降低返流 及误吸。 2)由第三者完成。
人工呼吸标准
• 评估病患没有足够呼吸,首次给予2次人工呼吸。 • 之后人工呼吸每分钟约8~10次,每次人工呼吸应为1秒 钟以上, • 通气标准:急救人员见到胸部明显起伏。 • 为避免过度吹气或过用力,在吹气前不要深吸一口气。
初级心肺复苏术
(2005国际心 肺 复 苏指南标准)
中山市急救中心培训部 赵双彪
心肺复苏术的定义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itatiav (CPR):挽救重危病人,有效开展对心跳、 呼吸骤停的抢救方法(如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等),尽量减轻缺氧对脑组织损伤,促使心跳、 呼吸恢复,达到抢救生命并恢复生命的价值, 称之。 • 初级心肺复苏术(Basic life support BLS) 又称现场心肺复苏术,主要由第一目击者完成, 实施初级生命维护。
早期心肺复苏的意义
• 实践证明 :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
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人存活 4—6分钟开始复苏,仅10%人可以存活 超过6分钟复苏者,存活率仅为4% 10分钟以上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
• 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的高低 直接取决于“四个早”——“生存链”
l“生存链”的内容
• Early access---------------------尽早呼救,急救人员早期到达现场 • Early CPR-----------------------CPR尽早开始 • Early defibrillation-------------早给予心脏电击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