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观察技巧与实务.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教育培养从幼儿园开始,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进步。
因此,掌握有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幼儿园老师常用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
对幼儿进行观察是了解他们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老师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兴趣爱好、认知发展和情感表达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几种有用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1. 注意观察细节:观察时要注重孩子的细微表现,如表情、动作和语言。
这些细节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和需求。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比平时安静,老师可以通过记录这一细节来主动了解孩子是否遇到了问题。
2. 多角度观察: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来观察孩子。
比如,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在游戏场所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帮助老师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3. 合理运用工具:老师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辅助观察与记录,如录音机、摄像机和观察表等。
通过这些工具,老师可以方便地记录下孩子的语言表达、互动行为以及动态发展情况。
同时,这些记录也可以作为学生档案的有力支持。
教学记录是观察的自然延伸,将观察到的信息整理成具有参考和回顾价值的记录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记录技巧:1. 清晰明了的记录方式:老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如文字记录、绘画、照片或视频等。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记录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方便以后回顾和分析。
2. 有针对性的记录内容:老师在记录时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记录相关信息。
例如,如果幼儿园设定了观察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老师可以重点记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的观察结果。
3. 积极反馈和评估记录:除了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老师还可以记录自己的反馈和评估意见。
这些记录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总结幼儿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
一、观察方法
1、图像观察法:通过观察和收集教室的图片或录像,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课堂氛围;
2、调查访谈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了解学生、教师课堂实际表现;
3、参与观察法:以认真的态度,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全面而细致地观察学生及教师课堂表现;
4、观察记录法: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并将这些记录下来,以供后期检查和分析。
二、课堂观察技术
1、口头提问技术:在课堂上提出有助于引发学习的具体问题,促使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对话技术:根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教学视频技术:使用专业的视频教学软件,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还可以设置录制学生口头回答内容;
4、展示技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5、模拟技术:通过实际模拟,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
1/ 1。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记录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学习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观察,老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观察记录工作。
一、观察技巧1. 注重细节观察:教师应该以细微的变化为线索,观察孩子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
细致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行为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帮助教师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
2. 多角度观察: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观察,例如课堂观察、户外活动观察、小组活动观察等。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孩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和表现。
3. 非干预性观察: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观察对象的自然状态,并尽量避免对其行为进行干预。
这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兴趣、需求和行为。
二、记录技巧1. 观察记录的分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类别,例如学习记录、社交记录、情绪记录等。
这样可以更方便地整理和查找相关信息。
2. 详细记录:教师在记录时应尽量详细,包括孩子的行为、表现、言语和互动等。
注意记录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要记录问题和进步空间,以便后续的教学干预。
3. 客观记录:教师应该尽量客观地记录孩子的表现,避免用主观判断来干扰观察。
例如,可以记录孩子的具体表现和行为,而不是直接评价他们的好坏。
三、观察与记录的实践应用1. 个别教学:通过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观察结果,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
2. 家校合作:观察和记录结果可以与家长进行分享,促进家校合作。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以便在幼儿园中提供更恰当的支持。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记录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进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观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呢?下面将从准备工作、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确定观察的内容和范围。
其次,要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观察记录表或者笔记本,及时记录观察到的情况,方便后期整理和分析。
二、观察方法1. 集中观察法集中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专门留意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观察。
通过集中观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2. 均匀观察法均匀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均匀地观察全班学生,不偏袒某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
通过均匀观察,可以客观地了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调整。
3. 随机观察法随机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选择学生进行观察,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通过随机观察,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减少主观偏见,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观察要点1. 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独立完成作业等。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引导。
2. 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的情绪状态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包括是否情绪稳定、是否存在压力等。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4. 学生的互动情况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竞争等。
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

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观察与记录技巧幼儿园的教师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观察和记录技巧对于提供个性化学习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幼儿园老师可以采用的教学观察和记录技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教学观察技巧1. 多维度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展示出的行为和表现具有多样性,因此幼儿园老师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
除了注意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发展,还应关注他们的社交能力、情绪表达、身体运动和创造力等方面。
通过全面观察,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分时观察:在幼儿园的一天中,有不同时间段和活动,不同时间段的孩子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老师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早晨孩子的精力充沛,适合观察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午后孩子可能感到疲倦,此时观察他们的情绪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更为重要。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的成长是渐进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特点也不同。
老师需要跟踪观察学生的进步和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情况。
通过长期观察,老师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每个孩子发挥潜力。
二、记录技巧1. 清晰简洁:记录是教师观察的重要环节,记录的内容应该准确清晰,不模糊不含糊。
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幼儿的行为表现,避免使用诸如“很好”、“不错”等主观性评价词语。
同时,记录中应注意使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帮助自己和其他老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幼儿的成长情况。
2. 重点突出:幼儿园老师通常需要记录多个孩子的观察数据,因此在记录时应突出重点。
对于需要着重关注的事项,例如孩子的特殊需求或困难,老师可以将其记录在一个独立的部分,以便随时查阅和回顾。
同时,老师可以使用符号和标记来标识重要信息,帮助提醒自己进行进一步研究或干预。
3. 可追溯性:记录的目的不仅是帮助老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还可以为与家长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提供参考。
课堂实践教学观察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课堂实践教学观察活动。
以下是本次观察活动的案例。
二、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为我校某年级某班的语文课堂。
该班共有学生40人,语文教师为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张老师。
三、观察内容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2. 教学内容与方法3. 教师与学生互动情况4. 学生参与度5. 教学效果四、观察过程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观察发现,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张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草原》,了解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张老师通过朗读、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与方法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张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展示草原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在朗读过程中,张老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与学生互动情况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频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张老师会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张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 学生参与度观察发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讨论。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们也能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
这表明,张老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张老师的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察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一、明确观察目标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观察目标。
观察目标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例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掌握程度等。
通过明确观察目标,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二、选择观察方法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是进行有效课堂观察的关键。
常见的观察方法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和记录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教师亲自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例如学生的言行举止、参与度等。
间接观察则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记录观察是将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教师可根据观察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三、注重细节观察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教师需要注重观察细节。
细节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细节,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学生的情绪和态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他们的动作、协作情况等。
通过注重细节观察,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灵活运用观察工具为了提高课堂观察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可以是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观察工作表,也可以是专门设计的观察评估表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记录和整理观察到的信息,从而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工具,例如录音笔、摄像机等,来帮助观察和回顾课堂情景。
五、及时反馈和调整有效的课堂观察需要与及时反馈和调整相结合。
教师在观察后,应尽快将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并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一环节掌握较差,可以通过讲解、辅导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帮助。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概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观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可以获取对学生学习状态、掌握程度以及困难与问题的了解,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但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是一门技巧,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1. 明确观察目标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观察的目标和焦点。
不同课程和学生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确定需要观察的内容。
例如,对于语文课堂,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数学课堂,可以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等。
明确观察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加集中和针对性地开展观察工作。
2. 多角度观察有效的课堂观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以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观察方式:视频录制使用摄像机录制课堂活动可以提供客观且详细的数据供回放和分析。
通过视频录制,教师可以回放自己的授课过程,并对学生参与、互动、反应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此外,视频录制还可以为后续研究和评估提供素材。
笔记记录教师可以通过手写或电子方式做好观察笔记,在课堂上即时记录所见所闻。
笔记记录应尽可能详细和准确,包括学生答题情况、表达方式、参与程度等。
通过笔记记录,教师可以在后续分析中回溯细节,并作为依据进行评估。
学生作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
作业表现往往能反映出在课堂上是否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3. 经常性反馈有效的课堂观察需要有经常性的反馈机制。
教师可以透过一对一讨论、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关注,还为教师提供了直接获取学生想法和反馈意见的机会。
同时,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掘并肯定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建设性指导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呂錘卿
一、為甚麼要做教室觀察
˙能學到同理心(to achieve empathy)
˙建立合作的關係
˙能成為較務實
˙能建立方向
˙能獲得自信
˙能相互影響或散發熱情
˙能成為較有彈性( Borich, 1999)
二、觀察前會談
觀察前會談主要目的在確認教師所關注的,並轉換為要觀察的行為;其次是決定在教室觀察中,要紀錄何種教學資料;再次是提供機會給教師和其他教師溝通,了解他的獨特班級情境和教學型態(teaching style) 。
觀察前會談的技術有下列七項(Acheson & Gall 2003: 124-132):
˙確認教師所關注的教學重點。
˙轉換教師的關注重點為要觀察的行為。
˙確認改進教師教學的可能程序。
˙協助教師設定自我改進目標。
˙安排教室觀察時間。
˙選擇觀察工具和要觀察的行為。
˙澄清所要記錄的教學內涵(instructional context)資料。
三、教室觀察方法與內容
(一)廣角鏡
廣角鏡的觀察技術是沒有特定焦點或目的。
1.軼事紀錄和錄音紀錄(anecdotal records and script taping):即簡要紀錄教室內所發生的重要事件(Acheson & Gall 2003: pp.190-194)。
(觀察表1-1)
2.影音紀錄(video and audio recordings) (Acheson & Gall 2003: pp.194-199)
(二)選擇性逐字紀錄
教室觀察者在觀察教師教學前,事先與教師協商,共同決定所要觀察、紀錄的口語事件,然後在教學過程中將有關此一口語事件,一字不漏地紀錄下來,在紀錄中強調語言內容的正確性。
從所紀錄的資料中,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行為,以及顯現的教學行為(口語)問題,提供教師改進的參考。
下列五項觀察內涵可做參考(Acheson & Gall 2003: pp.150-168)(觀察表2-1)˙紀錄教師發問
˙紀錄建構式對話(概念建構)
˙紀錄教師回饋
˙紀錄教師結構性的陳述:教師如何陳述以引導、協助學生能專注於單元目標、組織、及重點。
˙紀錄教室管理的陳述
(三)以座位表的觀察紀錄
1.投入行為觀察
投入行為觀察(engaged behavior)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將心力投注於課業活動的行為,如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予以注視、傾聽、提出問題、適當表達意見、做作業等。
與此相反的則是「非投入行為」,是指學生未參與課堂的課業活動,包括教師在進行課業活動而學生未投入學習,以及學生配合教師正在進行的非課業活動。
(觀察表3-1A, 3-1B, 3-1C)
2.語言流動
語言流動(verbal flow)乃觀察並記錄教室中,誰對誰說話的技巧。
如教師問學生、學生回答教師、教師稱讚學生、學生提問教師、學生對學生說話等。
觀察者可將上課的行為分為四類:教師問問題、學生問問題、教師正向反應、教師負向反應。
語言流動的資料,可顯示教師的座位偏好、學生偏好及語言行為偏好(Acheson & Gall 2003: pp.178-183)。
(觀察表3-2)
3.移動型態
移動型態(movement patterns)即用以紀錄教師在上課中,教師與學生移動的情形。
這種工具較適用於教師監督、協助學生練習工作、學生分組討論等的教學型態。
觀察者的任務是紀錄教師與學生如何從教室一端移動到其他地方。
重點是放在教師的移動上,了解教師是否運用來回走動以幫助學生和吸引學生注意力,也可了解學生是否因為想躲避作業或根本無事可做而到處移動(Acheson & Gall 2003: pp.183-188)。
(觀察表3-3)
(四)檢核表或評定量表(checklists, rating scales)
˙教師評鑑評定量表(teacher evaluation rating scales)
(五)其他教室觀察內容
1.班級學習氣氛
2.教學清晰
3.教學多樣化
4.教師的任務偏向
5.學生高層次思考和學習結果表現(Borich, 1999)
四、觀察後會談
教室觀察後會談,應注意以下原則(Acheson & Gall 2003: pp.136-142):˙依據觀察前設定目標所觀察資料,提供教師回饋。
˙肯定教師表現良好的教學行為
˙誘發教師之推論、選擇、及情感(elicit the teacher’s inferences, options, and emotions)。
˙鼓勵教師去思考替代方法和解釋。
˙提供教師練習和比較的機會。
五、教室觀察中的溝通技巧
以下七個技巧可供參考(Acheson & Gall 2003: pp.113-118)
˙為教師之表現和成長給予特別讚美。
˙聽的得比說的多。
˙認知、改述、及運用教師所說的話(acknowledge, paraphrase, and use what the teacher is saying)。
˙提出澄清問題。
˙避免給予直接指導。
˙提供語言支持。
˙認知並運用個人的感受。
六、結論
(一)任何人都有優勢和應改進之處
(二)教室觀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大步
(三)互動才能提升專業層次
【參考文獻】
古富禎(2001)。
從教室觀察紀錄做教學的反思。
國教世紀,198,61-68。
(Edd 903444)
呂錘卿(1997):國民小學班級學生投入行為之研究。
台中師院學報,11,137-166。
李俊達(2003)。
另一雙眼睛:教室觀察與會談技巧。
課程與教學,6(4),175-182。
(Edd 922038)
張德銳(1998):國小實習輔導人員臨床視導研習會訓練手冊。
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德銳(主講),段懿真(編纂)(2004)。
教室觀察與回饋:另一雙眼睛。
教育資料與研究,57,128-130。
(Edd 931581)
Acheson, K. A., & Gall, M. D. (2003).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5th ed.) New York: Wiley.
Borich, G. D. (1999).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Bushman, J. (2006). Teachers as walk-through partn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6), 58-61.
Downey, C. J., Steffy, B. E., English, F. W., Frase, L. E. & Poston, W. K. (2004). The three-minute classroom walkthrough: changing school supervisory practice
one teacher at a tim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Kohut, G. F., Burnap, C., and Yon, M. G. (2007). Peer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perceptions of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College Teaching, 55(1), 19-25.
Krol, K., Veenman, S., & V oeten, M. (2002). Toward a more cooperativ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of teachers’ instructional behaviors.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37(2), 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