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海洋是地球上覆盖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海洋提供了多种资源,包括食物、能源、药物、交通、旅游等等。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一、海洋资源的利用1. 食物资源海洋中的鱼类、贝类、虾蟹等水产品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海鲜美食,如海鲜盘、海鲜烩等等。
其中著名的海鲜产地包括挪威、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2. 能源资源海洋中蕴藏着许多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风能、潮汐能等等。
近年来,各国开始探索海洋能源的利用,如丹麦的海上风电场、中国的潮汐电站等等,这些设施大大提高了海洋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矿产资源海洋中也富含矿产资源,例如石英砂、磷酸盐、钾盐等等。
这些矿产资源可以应用于建筑、农业、工业等领域。
4. 旅游资源海洋中的风景和生态环境非常美丽,成为了人们旅游度假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例如,马尔代夫、巴厘岛、夏威夷等地都有着优美的海滩和海底世界。
二、可持续发展虽然海洋资源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各国开始逐渐采取措施,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例子:1. 控制捕捞量过度捕捞可能会危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限制捕捞量是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国陆续采取了限制捕捞量的政策,例如欧盟已经限制了鲑鱼、鳕鱼和其他大多数鱼类的捕捞量。
2. 海底保护措施海底也是非常丰富的生态环境,但是人类的活动可能会破坏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保护海底生态环境,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禁止在海底挖掘矿物资源和废弃物排放。
3. 水质保护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海洋中受到污染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各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对水质的保护,例如禁止在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和化学物质,以及对沿海城市的污水处理进行加强。
4. 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海洋环境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一个积极的环保意识可以提高人们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
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衰退。
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以实现资源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开发不仅涉及到渔业、能源开发、旅游等领域,还包括海洋矿产、海洋生物资源等多个方面。
其中,渔业是最为重要和广泛的海洋资源开发领域之一。
海洋渔业为全球亿万人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并为众多的渔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然而,过度捕捞与非法捕捞、生态破坏等问题使得渔业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枯竭和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制度,加强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限制捕捞规模,减少捕捞强度,并采取创新的养殖方式和渔业生态恢复技术。
能源开发也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海洋能源包括海洋风能、海洋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的凸显,对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能源开发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设备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生态环境破坏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监管,合理选择开发地点,采取环保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海洋资源的开发还包括海洋矿产的开发。
海洋矿产包括油气资源、金银等稀有金属、磷酸盐等。
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海洋资源的发现,海洋矿产的开发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海洋矿产开发的技术难度和环境风险较大。
为了可持续利用海洋矿产资源,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完善开发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另外,海洋生物资源也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包括各类鱼类、贝类、海藻等。
海洋生物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来源,还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非法捕捞、过度开发和海洋污染等问题导致海洋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的衰退和破坏。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而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探索如何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约占地球表面的70%的海洋覆盖着我们的地球,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养殖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渔业、能源开发、旅游产业等等。
然而,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捕滥猎已经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保护海洋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对于人类来说,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海洋生态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只有了解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
其次,加强立法和规范,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
例如,制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限制捕捞量和捕捞方式,以及提高能源开发的环境标准等。
再次,推动科技创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技术。
比如,发展海洋能源技术,如潮汐能、海流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我们当下的利益,更关乎未来世代的福祉。
继续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只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制定合理的规范,采用可持续的开发方式,将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丰饶的海洋。
总之,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个人行为到国家政策,从科技创新到国际合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海洋命运共同体哲学原理

海洋命运共同体哲学原理海洋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助于对海洋价值的科学客观评价,也给世界海权理论带来了新的内容与元素。
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原理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海洋治理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一、海洋治理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强调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愈发重要。
然而,过度开发、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
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各国共同参与海洋治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国际法规,确保海洋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二、海洋治理与全球海洋安全海洋命运共同体关注全球海洋安全,提倡维护海洋和平与安全。
海洋安全不仅涉及海上航行自由、海上贸易往来,还包括海洋生态环境安全、海盗问题、海上恐怖主义等。
各国应共同应对海洋安全挑战,加强海上安全合作,建立有效的海上安全机制。
在此基础上,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发展,使之更加公正、合理、有效。
三、海洋治理与国际合作海洋命运共同体强调国际合作在海洋治理中的重要性。
面对全球性海洋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海洋资源,共同应对海洋挑战,有助于实现全球海洋治理的共赢。
在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承担共同责任,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与利益。
此外,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多边机制等平台,加强沟通交流,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有序进行。
四、海洋治理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海洋科技创新,以促进海洋治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海洋治理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如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等。
通过加强科技合作,共享科研成果,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五、海洋治理与海洋文化传承海洋命运共同体强调海洋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保护海洋生态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保护海洋生态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给地球带来了宝贵的资源,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海洋生态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它们在海洋中繁衍生息,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
然而,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许多珍稀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很多生物将不再能够在自己的家园中生存,这将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生物多样性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其次,保护海洋生态有利于维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包括鱼类、贝类、藻类等海产品,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度捕鱼等行为,导致了许多鱼类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如果不保护海洋生态,继续滥捕滥渔,将会造成海洋资源的枯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捕捞方式、建立海洋保护区和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海洋生态并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此外,保护海洋生态对于调节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承载着巨大的碳储量。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被称为海洋生物固碳,对调节全球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导致了浮游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海洋固碳能力。
保护海洋生态,保持海洋生物固碳的能力,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保护海洋生态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变化,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促进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恢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海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过度开采和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海洋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和食品资源等。
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同时,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作为发展新兴产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平台。
例如,海洋能源技术和海洋旅游业等领域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国家带来收入,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然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
首先,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变得困难。
对于许多海洋生物来说,它们的繁殖和生活环境极度依赖于特定的海洋条件。
因此,过度的资源开采和污染等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涉及跨国界的合作和管理。
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资源争夺可能导致合作的困难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此外,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资源评估和可持续利用的难度。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这涉及到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污染排放、禁止捕捞禁捕期和推行可持续捕捞等措施。
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共同的海洋资源管理政策和标准。
这包括推动国际公约的签署和执行,加强跨国界合作机制的建设,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提升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和利用效率。
除了政府的努力外,个人和公众的参与也是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个人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购买可持续性的海产品和支持环保组织等方式来支持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规范

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规范引言:海洋资源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依托,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资源,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国际海洋法。
第一部分:国际海洋法的历史与发展国际海洋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1958年,第一个国际海洋法大会在日内瓦召开,标志着国际海洋法的正式形成。
此后,在联合国的推动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正式通过,成为国际海洋法的核心文书。
UNCLOS确立了海洋权益划界、保护海洋环境、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第二部分: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秩序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保护海洋环境是国际海洋法的首要任务,其中包括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防止海洋污染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维护海洋秩序是国际海洋法的核心要义,其中包括维护海洋安全、保护海洋利益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国际海洋法的长远目标,其中包括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第三部分: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法律规定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其中包括对海底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等的法律管理。
UNCLOS明确规定了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争端解决的原则和程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国际社会还建立了渔业管理组织和国际捕鲸委员会等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渔业管理协定和保护性制度,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国际海洋法对海洋资源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其中包括对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管理。
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海洋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粮食、燃料、药物和原材料来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海洋资源开发不可持续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可持续性的定义可持续性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耗尽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前提是要基于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现状海洋资源开发逐渐成为国际竞争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
2018年,全球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了130个国家的GDP。
中国由于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和众多的资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经济体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估计有130亿吨的浅层油气资源,海洋渔业年产值超过1.5万亿人民币,盐水养殖规模已达到三百万吨。
然而,海洋资源开发也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采矿、开发油田等过程中的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等。
同时,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引发各种问题,如海上设施建设、海洋国土的争端等。
三、可持续性的策略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海洋开发行为。
2. 提高海洋环境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化环保合力。
3. 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如划定海洋保护区,减少污染物排放。
4. 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研究。
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恢复进行科学评估。
5. 加强海洋产业链的协调与管理。
实现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将海洋产业进行分类和划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
6. 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研发。
针对海洋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开发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意义海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健康的海洋环境和持续的发展。
只有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才能使海洋经济发展更长久、更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于水深 4 000 ~ 6 000 m 海底, 富含 Cu、 Ni、 CO、 Mn 等金属元素。结核资源量估计可达 3 X 10
12
t, 仅太平洋就有 1. 7 X 10 t。其中一些 Mn、 Ni、 Cu、 CO 等主要有用金属的含量是地壳平均含量的 300 多倍, 将成为 21 世纪这些金属的主要来源。 英国 “ 挑战者” 号考察船于 1983 年 2 月 18 日在 摩洛哥西南约 300 km 处的海底首次采集到多金属 结核, 随后开展的科研调查活动从大西洋开始, 慢慢 地转到印度洋与太平洋, 截止到 20 世纪末, 大洋多 金属结核的矿区圈定基本结束。目前各国正在集中 力量研制深海潜水器、 水下居住舱以及海底采矿装 置。预计从 2010 年开始, 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商业性 开采将大规模展开。 我国 “ 大洋专项” 于 1991 年启动以来, 在太平 洋海区顺利开展了多金属结核的调查, 经过 10 多个 航次的工作, 我国自己的深海采矿技术得到长足发 展。1999 年, 我国获得了在东太平洋中部克拉里 昂—克林帕顿断裂带海域一块面积为 7. 5 万 km 的 国际海底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 在数千 米深的大洋底部争得了一处 “ 战略资源基地” 。通 过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 “ 九五” 计划的实施, 我国 已基本探明了该海底矿区内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储 量。根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制定的 《 大洋 多 金 属 结 核 资 源 研 究 开 发 第 一 期 ( 1991 — 2005 年) 发展规划》 , 每年在 “ 开辟区” 采集 300 万 t 多金属结核, 开采期 20 年, 可综合回收 Cu、 CO、 Ni、 Mn 等金属, 以弥补国家发展的需要。据估算, 商业 开采后 11 年即可收回全部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开发 多金属结核的基础上, 可继续加深对富钴结壳和热 液硫化物矿床的研究, 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多 的战略资源储备。 1. 2. 2 富钴结壳 富钴结壳主要赋存在太平洋水下顶面平坦、 两 翼陡峭、 形似 “ 圆台” 的海山斜坡上, 水深 1 000 ~ 3 500 m, 色黑似煤, 质轻性脆, 结构疏松, 表面常布
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 2. 517 亿 km2 , 占地球面 积的 49% , 这一广阔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金属、 能 源和生物资源, 但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 它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是 21 世纪重要的陆地可 接替资源基地。而且深海大洋研究还孕育着重大的 理论突破, 我国的深海研究非常薄弱, 随着地球科学 进入以全球性的各圈层相互作用为特色的系统科学 阶段, 深海大洋的研究更为迫切。 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的深海热液成矿体系研究、 深海热泉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应用研究、 天然水合物 的应用开发、 大洋结核的采集与开发, 使国际深海研 究高潮迭起。即将开始的新一轮 “ 蓝色圈地” 运动 将成为 21 世纪争夺国际海洋资源的主旋律。海洋 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世界各国充分展示综合实力、 争取海洋权益、 发展高新技术和开展外交与合作的 综合性活动。 我国陆上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人口压力巨大, 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须将眼光转向海洋。发展海洋高 新技术探查和开采海底石油、 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
[ 4] 考察, 第一次报道发现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 海洋
生物的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1984 年美国制定了 海底火山考察计划 ( VENTS Program ) , 在对温度高 达 400C 的海底火山喷发物的研究中发现, 几乎所 有的热泉周围都存在着生命。2001 年科学家们发 现在寒冷的北冰洋水面下从格棱兰岛北部到西伯利 亚纵横 1 770 km 的 Gakkei 屋脊 ( 全球海屋脊中最 深及最遥远的地方) 中也存在着深海热泉及热泉生
!
要:广阔的蓝色海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 能源和生物资源, 除了传统的石油与天然气, 近年来,
一些非常规的资源受到全球性的广泛关注, 并在国际上引起新一轮的 “ 蓝色圈地” 运动。大洋多金 属结核、 富钴结壳、 多金属硫化物、 天然气水合物、 深海热泉生物等新型资源具有很好的科研与商业 应用前景, 被誉为 21 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接替能源。在各种海洋资源可利用性分析的基础 上, 针对应用开发, 提出的海洋资源开发中的重大科学理论与技术集成应引起科学界与管理部门的 充分关注, 包括深海生物资源商业应用开发的技术集成、 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理论研究、 水 ( 热液) — 岩反应研究、 天然气水合物与固体金属矿产的识别与开采技术集成。海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海 洋科技理论和相关技术领域最新成就基础上的综合技术体系, 重大科技理论创新突破与技术集成 将成为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发展的动力。 关 键 词:蓝色海洋资源; 科学理论; 技术集成 文献标识码:A 等重要矿物资源, 合理、 高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是保 持我国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稳定、 高速、 持续发展 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P74
第 18 卷第 5 期 2003 年 10 月 文章编号: 1001-8166 ( 2003 ) 05-0806-06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VOI. 18 NO. 5 2003 OcI. ,
海洋资源— —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张鸿翔, 赵千钧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北京 100864 ) 摘
[ 2] 6
输、 安全技术等。我国的研究要落后一些, 但水合物 研究与开发必将成为 20 年后我国的后继能源, 具有 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2. 5 深海生物资源 1977 —1979 年美国、 法国和墨西哥联合科研小 组利用载人潜水器 ( Aivin ) 对加拉帕戈斯裂谷 ( Gaiapagas RifI) 和北纬 21 N 东太平洋海隆的顶部进行
2
808
如东太平洋海隆北段勘探者海脊块状硫化物矿 床, 直径 200 m, 厚 10 m, 储量大于 1. 5 > 10 I。 目前世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勘察试采的竞争 局面已经拉开。理论研究方面, 热液发育过程、 矿化 作用和成因机制, 以及热液活动在壳幔循环演化过 程中的作用等重大的科学问题, 已获得大量的轰动 性研究成果。英美等国仍在执行的洋中脊计划和已 经进行的 DSDP / ODP 项目, 更使这项研究得到空前 发展。 我国早在 80 年代初, 矿床学家涂光炽院士和沉 积学家叶连俊院士就呼吁重视对海底热液矿床的研 究。1985 年曾庆丰提出热液成矿的多元理论, 并注 意到大洋中脊热液在 Fe、 Cu、 Zn、 Pb 等硫化物沉淀 中的成矿意义
收稿日期: 2003-02-09 ; 修回日期: 2003-05-16. 作者简介: 张鸿祥 ( 1972-) , 男, 河北省高碑店市人,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 . E-mail: hxzhang@ cashg. ac. cn
第5 期
张鸿祥等: 海洋资源— —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 5] 物 , 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深海热泉生物在地球上
。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
协会、 国家海洋局、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 部门的支持下, 科研人员先后对冲绳海槽和马里亚 纳海沟的 热 液 活 动 及 其 矿 产 资 源 进 行 了 调 查, 在 “ 九五” 完成的 “ 世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点资源评价 与编图” 课题和 “ 深海资源的前瞻性研究” 项目中, 都已把海底热液硫化物矿点资源和海洋环境勘查放 在重要位置。 1. 2. 4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组成的冰状固态物 质, 又称 “ 可燃冰” , 主要分布在近海的大陆架、 有厚 沉积物覆盖的深海海盆, 以及永冻层。在世界各大 洋中天然气水合物中蕴含的甲烷气体量为 1. 8 > 10 16 ~ 2. 1 > 10 16 m3 , 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煤、 石油和 天然气总碳量的 2 倍, 相当于目前世界年能源消耗 的 200 倍, 是一种潜力很大、 可供 21 世纪开发的新 型能源, 并可能在 10 年内商业化应用。据 1999 年 11 月日本资源能源厅调查, 日本南部海沟的 42 000 km2 范围内, 水合物蕴藏量为日本年天然气消耗量 的 1 400 倍。 我国东海陆坡、 南海北部陆坡、 台湾省东北和东 南海域、 冲绳海槽、 东沙陆坡和南沙海槽等地均有水 合物产出的良好地质条件。新近台湾省也报道了在 台湾西南海域蕴藏千亿立方米的 “ 天然气水合物” ,
12
满花蕾似的瘤状体, 厚度一般为几毫米至十几厘米, 形状为板、 结核或砾状等的海相固结沉积物。由于 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差异, 富钴结壳常呈现为成分 和颜色不断变化的多层构造特征, 如褐煤状、 多孔状 或无 烟 煤 状 结 壳 分 层。富 钴 结 壳 钴 含 量 可 高 达 2% , 贵金属铂含量相当于地壳含铂量的 80 倍。据 不完全统计, 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 富钴结 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达 10 亿 t, 钴金属量数百万吨, 经济总价值超过 1 000 亿美元。 20 世纪 50 年代, 美国中太平洋考察队在开展 大洋基础地质科学考察时, 就发现了太平洋水下海 山上存在着铁锰质的壳状氧化物, 但未引起重视。 此后, 美国、 俄罗斯亦分别对夏威夷群岛和中太平洋 海山上的铁锰氧化物开展过调查。直到 1981 年, 德 国 “ 太阳号” 科考船率先对中太平洋富钴结壳开展 专门调查后, 富钴结壳才真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 高度重视和海洋学家的密切关注。 我国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展了富钴结壳的 正式航次调查。2002 年 5 月 10 日 ~ 10 月 30 日, 广 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海洋四号” 远洋科学考察船全 面完成 我 国 国 际 海 底 区 域 研 究 开 发 “ 十 五” 计划 “ DY105-13 ” 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航行历时 174 天, 航程 24 000 多海里, 开展了西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 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新区和预选区的加密 调查, 为基本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所需资源量要 求的富钴结壳区域打下基础。本次航行意味着中国 大洋勘查开发活动正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 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资源的重要战略调整。 1. 2. 3 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 海底热液活动是人类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窗 口,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海底热液硫化物是 另一种重要的海底金属矿床资源, 富含 Cu、 Zn、 Fe、 Mn、 Pb、 Ba、 Ag、 Au、 CO、 MO 等金属和稀有金属, 赋存 水深数十米至 2 500 m, 且大量出现在 2 500 m 附 近。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和钴结壳相比, 虽然富钴结 壳赋存水深和热液硫化物大体相当, 但因其基本矿 物组分皆为非晶质或隐晶质的 Fe、 Mn 物质, 冶炼工 艺较为复杂。相比之下, 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易于 开采和冶炼。 1979 年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活动热水硫 化物黑烟囱, 近些年的科学考察, 已探明多金属硫化 物矿床, 广泛分布于大洋中脊、 弧后盆地和板内热 点, 1993 年 圈 定 出 世 界 海 底 热 液 “ 矿 点” 和 “ 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