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海洋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海洋资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中国;核电;未来发展 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而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推进?该如何推进?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核电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了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 (一)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我国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到“推进发展”,最后确定为“积极发展”,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 1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致使大气污染严重,且由于大量煤炭运输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同时,我国中长期的能源供需平衡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缺口,特别是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 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对比各种能源发电,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据统计,每22吨铀发电所节约的CO2量相对于100万吨煤所

论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海洋资源利用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A11英语1班111102112 摘要: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现今的环境以及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可以说,资源竞争在如今社会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将目 光移至拥有大量资源的海洋上,所以,开发海洋以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 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变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1、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海水、海洋能源等多种类型等综合性资源。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1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主体是海洋鱼类的开发与利用。海洋是鲸类、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海藻类和通过生物和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生活栖息场所,这些生物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据计算,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为50000亿吨,即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0亿人口食用的水产品。 海洋生物资源当然也包括藻类。它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海洋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及氧气。同时,海藻在工业、农业、食品及药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还可从海藻中提取褐藻胶、琼脂、甘露醇、碘等物质。可以说,藻类是一种新的生物能源。 但是可以看出,海洋生物资源是通过活的动植物体来繁殖,并使得资源得以更新和补充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说,在人们不断获取海洋

生物资源的同时,如果破坏了这个动态平衡,也就意味着海洋生物资源遭到了破坏。 1.2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矿产资源主要分为浅海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深海海底矿产资源两部分。 浅海海底矿产资源是指大陆架和部分大陆斜坡处的矿产资源,其矿种和成矿规律与陆地基本相似,但由于海水动力作用的加工,还形成一些独特的外生矿床。浅海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与天然气和各种滨海矿砂,最近还发现一种极富发展前景的天然气水合物等。 深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多金属结合矿、富钴结合矿、深海磷钙土和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等。 伴随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装备制造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滨海矿砂的开发受储量、冶炼技术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发展趋缓,今后滨海矿砂将追求高质量综合开发。大洋锰结核、海底热液、可燃冰的开发目前都处于勘探试验试采阶段,作为新世纪新型战略储备资源,是人类摆脱未来资源危机的希望。 1.3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是当前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海水淡化技术的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在扩大,在未来一段时期海水淡化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同时,海水直接利用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海洋化学资源利用也将呈现出多样化,依托食盐的提取,海洋精细化工将会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海洋科技的突破,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双测过关(十四)海洋与人类(含解析)湘教版

课时双测过关(十四)海洋与人类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矿产资源多分布在浅海大陆架上的是( ) A.可燃冰B.锰结核 C.石油、天然气D.热液矿床 2.下列关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从多种海洋矿产资源中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 B.可燃冰分布于浅海沉积物中 C.可燃冰是未来可能替代石油、天然气的能源资源 D.滨海砂矿只能做建筑材料 解析:1.C 2.C 第1题,石油、天然气多分布于浅海大陆架,其他三种都分布在深海海底。第2题,人类可以从多种海洋生物资源中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而不是矿产资源,A 错。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B错。滨海砂矿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种,有多种用途,D错。 读图,完成3~4题。 3.可能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D.甲、丙两地 4.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B.沉积盆地多金属矿产 C.石油和天然气不易在海底处富集 D.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解析:3.D 4.D 寒暖流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下图为某海岸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等高距:50 m),据此回答5~6题。

5.若从避风角度看,图中较适合建渔港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建设渔港是利用海洋________资源( ) A.矿产B.生物 C.空间D.水 解析:5.C 6.C 第5题,从经纬度上判断该地盛行东北风,丙、丁处于背风坡,但是丙处为海湾,更利于建设渔港。第6题,建设渔港属于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为了实现渤海和黄海之间的水体交换,解决渤海的污染问题,国家拟修建胶莱海河。读图回答7~8题。 7.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其自然原因是( ) A.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 B.缺乏陆上淡水河流的注入 C.渤海是半封闭海湾 D.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 8.渤海主要污染物来源不包括( ) A.入海河流带来的农田退水污染物 B.港口建设和运行造成的污染物 C.沿岸居民生活污水 D.周围盐碱化土地中的盐分 解析:7.C 8.D 第7题,渤海是半封闭海湾,海水流动性弱,自净能力差,这是渤海环境污染的自身原因。第8题,盐碱化土地中的盐分不属于海水污染物。

核能利用与发展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学校:东北农业大学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机化1302 学号: 姓名: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 1.核电概述 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 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核裂变能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够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案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 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 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 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 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 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 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 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 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 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 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 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 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 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 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 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 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 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 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 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吴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1605 1605030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正越来越少,并且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所以,我们继续一种新的相对清洁的能源,而核能恰好符合这些条件。诚然,核能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两面性。它所带来的运行与废料处理问题不容忽视,但我们可以加速技术的研发,解决这些问题,让核能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核能、利弊、发展历程、解决方法 引言: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从此,人们开始逐渐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于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到了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放射性元素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苦努力,居里夫人于1902年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而到了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之后,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此,人们意识到隐藏在核内的巨大能量。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伴着巨响,核能终于为世人所熟知。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从此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核能应用研究。 到2017年,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全球运行核电站数量已有441座,其中绝大部分是压水堆核电站。目前,只有核裂变被用于核能发电,而核聚变,乐观地估计,还需50年实现商业化。由于自然界有很多核聚变所需的氢同位素,且不会产生核废料的问题,所以各国在积极地发展受控核聚变,最著名的便是托卡马克受控热核反应装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能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化石燃料的探明量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而人们燃烧量越来越多,余下的储量会越来越少。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各国对核能的研究的大力支持。 新生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正确认识到核能的优点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控制核反应,处理好带来的问题,让核能转变成高效安全的供电能源,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能源。 一、核能的优点 1、经济方面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 张品2012301550041 选择核电吗?大部分科学家认为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这或许是我们仅有的希望所在。数字表明,许多人对核能的恐惧是不理智的。 大地母亲正处于困境中。大量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气体从发电厂的烟囱和汽车尾气中排到空中,从而影 响了环境,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不断上升的温度将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物理变化,海平面升高会淹 没海滨城市和风景名胜地。 不过,为阻止灾难的发生,我们仍大有可为。全球变暖源于我们对煤、石油、天然气这一类含碳燃料 的依赖。只要能避免燃烧这些“化石”燃料,全球变暖便失去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条救生索就在我们眼前,立即抓住它,就可以把地球从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及迫在眉睫的能源短 缺中解救出来。这条救生索已被证明是安全、实用并且廉价的,它就是核能。 洁净高效的核能 你不妨设想自己是一名必须作出决定的政府部长,你面临的问题是:一座能为半个巴黎大的城市供电 的在建新电厂,究竟应使用何种燃料?这样的问题每年都会遇到,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几种:煤:需要一条1000公里长的铁路运输线,车厢满载着昂贵的煤炭;电厂向外排放着使地球变热的气 体,总量超过10亿立方米;还产生60万吨有毒粉尘。 石油:需要四五个装载重油的巨型储油罐;油需要从世界上某个不稳定的地区进口;其排放的温室气 体数量与使用煤炭不相上下;外加巨量氧化硫倾泻到大气中,从而转化为酸雨和其他有毒化合物。 天然气:通过轮船或输气管道远距离进口,易发生事故和泄漏;其排放同样造成高污染,并且供气设 施易受恐怖分子袭击。 核能:仅需要装填两卡车载量的铀燃料;从加拿大或澳大利亚这样稳定的国家进口,价格便宜且来源 充足;气体和酸性物质排放等于零;不产生有毒粉尘;产生的高辐射废料只有几桶。 使用核能代替化石燃料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我们都知道这种燃料既安全又清洁,并且高效。眼下西 欧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力是由137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全球438座反应堆提供了世界几乎七分之—的电力。 在英国,单单12个核电站就生产了接近全国四分之一的电力,同时还免于产生大约6000万吨二氧化碳(几近 于全国汽车尾气排放量的一半)。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指出了随着海洋开发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海洋生态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重,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海洋观,注重海洋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并行,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滨海湿地面积、海域污染面积等17个指标构成的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以全面推进海洋环境资源价值的核算,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1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海洋开发的热潮。依靠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了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无序、无偿使用,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海洋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结合,合理确认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水平和海洋资源损耗情况,修正完善现有海洋经济核算指标,对海洋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促使海洋经济在快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为此,急需建立起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地开展海洋环境资源价值核算,引领海洋开发活动朝谋求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2海洋环境资源及海洋环境成本的涵义 海洋环境主要包括海洋水体、溶解及悬浮着的物质、存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以及与海洋关联紧密,且会被海洋影响的沿海及河口地区。长期以来,海洋环境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海洋资源则指那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和人类社会进步存在密切关系,受海洋天然影响产生的,分散于海洋地域中的,同时可以被人类开采及使用,产生使用价值的海洋天然条件及天然物质。海洋资源不仅包含海洋天然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在海洋环境中存有的自然属性,还包含能够对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属性。海洋资源成本即海洋资源的耗减成本,是指在海洋经济运行过程中,因为利用、耗减海洋资源而产生的

论核能在未来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论核能在未来发电行业的发展前景 第六组 摘要: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能源,但其存在的各种问题饱受争议。本文主要阐述核能如今的现状及其未来在发电行业中的地位,并对未来其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核能发展;核能未来;核能发电 一、核能的发展历史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能源,核能。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1902年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7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而我国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大亚湾核电站于1987年开工,于1994年全部并网发电,之后开始大力发展核能。 二、核能的现状 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2000万千瓦,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持续增加的电量。据统计,全球能源消耗四成是用来发电。因此,世界需要更多的电力为发展和崛起提供动力。各国必须权衡二者的危害何者为轻。中国有丰富的水电、火电资源,大陆核电起步较晚。之后,又在自主或引入的发展道路之间摇摆不定。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三、核能发电与其他形式发电有何优缺点 核能发电的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

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 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 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 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 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脆弱性明显。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 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 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同等级 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 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 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 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 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 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 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 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生态环 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 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 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 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双测过关(十四)海洋与人类(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双测过关(十四)海洋与人类(含解析)湘 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双测过关(十四)海洋与人类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矿产资源多分布在浅海大陆架上的是( ) A.可燃冰B.锰结核 C.石油、天然气D.热液矿床 2.下列关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从多种海洋矿产资源中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 B.可燃冰分布于浅海沉积物中 C.可燃冰是未来可能替代石油、天然气的能源资源 D.滨海砂矿只能做建筑材料 解析:1.C 2.C 第1题,石油、天然气多分布于浅海大陆架,其他三种都分布在深海海底。第2题,人类可以从多种海洋生物资源中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而不是矿产资源,A 错。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B错。滨海砂矿可分为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种,有多种用途,D错。 读图,完成3~4题。 3.可能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D.甲、丙两地 4.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B.沉积盆地多金属矿产 C.石油和天然气不易在海底处富集 D.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解析:3.D 4.D 寒暖流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下图为某海岸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等高距:50 m),据此回答5~6题。 5.若从避风角度看,图中较适合建渔港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6.建设渔港是利用海洋________资源( ) A.矿产B.生物 C.空间D.水 解析:5.C 6.C 第5题,从经纬度上判断该地盛行东北风,丙、丁处于背风坡,但是丙处为海湾,更利于建设渔港。第6题,建设渔港属于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为了实现渤海和黄海之间的水体交换,解决渤海的污染问题,国家拟修建胶莱海河。读图回答7~8题。 7.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其自然原因是( ) A.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 B.缺乏陆上淡水河流的注入 C.渤海是半封闭海湾 D.周边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 8.渤海主要污染物来源不包括( ) A.入海河流带来的农田退水污染物 B.港口建设和运行造成的污染物 C.沿岸居民生活污水 D.周围盐碱化土地中的盐分

基于国家政策视角下海洋旅游发展前景

基于国家政策视角下海洋旅游发展前景 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带来了 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由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日渐转化成――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激发了社会各个文化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行业。本文主要针对当下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若干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享受,旅游行业在这一大环境中产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开始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保证其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海洋旅游的定义 所谓海洋旅游,就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海洋资源进行探索和开发,主

要包括海洋游览和相关的娱乐活动等等。海洋旅游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海洋旅游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例如:近海旅游、远海旅游、游轮观赏等等,都成为人们在旅游当中喜闻乐见的项目。为了保证人们在海洋旅游的过程中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我国政府也为海洋旅游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规;与此同时,为了促进海洋旅游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还为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国家对海洋旅游的政策支持 本文通过对各个阶段我国海洋旅游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将国家对海洋旅游的政策支持总结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海洋旅游刚刚开始兴盛的时期,我国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旅游行业的广阔前景,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产生的,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旅游法律法规。这一法规的颁布,将海滩、水域等都明确地划归到海洋旅游的保护范围之内,共同促进海洋旅游的发展;第二阶段是21 世纪,在海洋旅游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国家又一次对海洋旅游进行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一)国家对海洋旅游的产业发展支持 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好坏一直以来都是海洋产业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陆上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而海洋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情况下,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解决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为参照,为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从中寻求一条适合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研究的背景、目的 1.1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以前粗狂式的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海洋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世界上的海洋大国,中国的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过去“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了的连年增长,实现了海洋经济平均每年增长13.5%的速度,远超同期的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创造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奇迹。到2010年,中国的海洋生产总值达到近4万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与海洋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海洋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2研究的目的

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意在通过SWOT分析方法发现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及发展可持续经济存在的潜在机遇及威胁,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总结规避失败教训,为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及地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导向和对策建议,实现海洋经济的合理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广东省作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省份,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时还是中国的海洋经济大省。到2012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506.6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值分别为180.1亿元、5134.9亿元、5191.7亿元。2014年,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3500亿元,实现了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全省经济发展,与2013年相比海洋经济增长13.8%,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涨;广东省邻近南海,海洋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众多的海洋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丰富,2014年,广东省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350亿元,同比增长10.6%;渔民年均纯收入13300元,同比增长8.6%。渔业作为广东省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着较大比重。为了更好的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广东省在20014年加快了渔船的更新改造,实现了227艘大型钢制渔船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渔船信息化管理,共采集录入基础信息渔船3万多艘,占拟录入渔船总数的78.2%。广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推进网箱养殖向深海拓展,新建深水网箱420个。新建20个农业部水

海洋资源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上多数沿海地带因国际交流之便而成为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最佳场所。全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海洋是货物与商品运输的主要载体也是地球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宝库,海洋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蓝色海洋将是未来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和生活发展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洋资源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世界陆地资源现状 1.1土地资源 地球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其中人类可利用的耕作土地14.5亿公顷,牧场34.2亿公顷、森林与林地38.8亿公顷。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全球大约20亿hm2,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5%。 1.2矿产资源 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80%以上工业原料取自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资源都属于用一点少一点的耗竭性资源。目前地球上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仅可使用45~50年,天然气储量总计为180亿立方米可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可使用几十年至百余年。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 1.3水资源 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但是只有2.5%为淡水,实际上可供利用的淡水仅占世界淡水总量的0.3%。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全球有12亿人用水短缺。水已经超出生活资源的范围,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1.4森林资源 根据《2005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 ,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39.52 亿hm2 ,占陆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 的30.3 % ,人均森林面积0.62 hm2 ,单位面积蓄积110m3/ hm2。1990~2000 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890 万hm2。2000~2005 年虽然全球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280 万hm2,但是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 万hm2。 1.5生物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