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合集下载

文献散佚的原因

文献散佚的原因

文献散佚的原因1.保存介质的缺乏和不易长期保存的结果。

书写介质的不理想,导致大量先秦文献散佚。

后来纸被发明出来,但是纸也不易保存,同时由于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不够完备,书籍全靠手写,如有一种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会抛弃其他各家的图书。

2.战乱和兵燹的破坏。

首先是秦始皇焚书。

到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

属刘石乱华,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这是古籍的第四次厄运。

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有书籍焚烧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宇文化及、王世充兵役,损失大半,造成了书的第六次厄运。

唐朝大量图书“俄顷悉灰于安、史”,是为第七厄。

唐代文宗时有书十二库,五万多卷,昭宗被朱温逼迫迁都洛阳,旧存书籍“荡然无存”,成为第八厄。

宋徽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破汴京,太清楼、秘阁所置之三馆书及天下州府图,为之一空,造成史籍的第九次厄运。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破临安“,封书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告敕”,造成史籍的第十次厄运此“十厄”之中,九厄是由战火造成史籍的散佚和破坏。

3.近现代外国列强侵略的影响。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学者也以游历、访问、考察、探险和传教为名,深入我国内地对古籍大肆搜购并将其运到国外。

例如有名的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但是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先后来到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画卷子至夥,正与汉晋简牍同时发见,斯坦因二次来游之日也……斯氏已得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约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鹘诸国文字无算,俱携之以去”。

据调查所得,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则有两千卷左右。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鲜见。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辑佚就是对已经散佚的文献单 位进行还原的工作。 所谓“还原性”,就是力求全 面、真实地对原有模式的恢复,而 不是主观地“创造”出一种模式。 这是辑佚最关键的地方。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 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 列者劣。 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 若寻常一俚书佚
(二)辑佚方法 1 .辑佚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判定拟辑佚的文献是 否真佚。 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 参考文献目录。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清代: 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乾 隆时期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 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 种左右收入其中。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一)牛弘的论述
隋代牛弘在其《请开献书之路表》 中,谈及隋以前图书散亡的事件有五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 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 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 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 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 之一厄也”。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 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 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 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 书之三厄”。
第六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石渠 阁,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 之图籍”。 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 萧何所造”。 刘向、刘歆整理书籍。

从《隋书·经籍志·史部》看古代文献的散佚

从《隋书·经籍志·史部》看古代文献的散佚

潘艳蕊中国古代的战乱破坏、专制禁毁等文献诸“厄”,是造成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不断散佚的重要因素。

[1]隋代藏书曾盛及37万册,是中国古代藏书丰富的时代,但在隋末初散佚严重[2],武德初仅剩重复相糅的藏书8万卷[3],散佚图书约占整个图书总量的十之二三。

从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中史部图书的存佚书目看,不仅中国古代不同部次的图书的散佚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影响图书存佚的诸多内外原因。

这是已有图书散佚研究未曾揭示出的图书散佚问题。

一、《隋书·经籍志》中的十三部史类图书《隋书·经籍志》所载史部图书包括“正史”“古史”“杂史”等十三类。

这十三类史部图书是以如下内容为划分依据的:(一)正史类 是指以《史记》《汉书》为师法的历史著作及注释这些著作的史书,如《史记》《史记音义》《史记音》等。

(二)古史类 是依《春秋》《左传》之体写就的著作,如《纪年》《汉纪》《后汉纪》等。

(三)杂史类 与《春秋》《史记》《汉书》之体不同的“体制不经“之史,其内容杂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的帝王之事,如《周书》《古文琐语》《春秋前传》等。

(四)霸史类 西晋永嘉之乱以来的割据政权史,如《赵书》《二石传》《二石伪治时事》等。

(五)起居注类 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的史书,如《穆天子传》《汉献帝起居注》《晋泰始起居注》等。

(六)旧事类 朝廷政令类图书,如《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汉魏吴蜀旧事》等。

(七)职官类 历朝职官设置类图书,如《汉官解诂》《汉官》《汉官仪》等。

(八)仪注类 礼仪志类图书,如《汉旧仪》《晋新定仪注》《晋杂仪注》等。

(九)刑法类 刑法志类图书,如《律本》《汉晋律序注》《杂律解》等。

(十)杂传类 各类名人传记类图书,如《三辅决录》《海内先贤传》《四海耆旧传》等。

(十一)地理类 各种地理类图书,如《山海经》《水经》《黄图》等。

(十二)姓氏书类 帝王、家族谱牒类图书,如《世本王侯大夫谱》《世本》《冀州姓族谱》等。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散佚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散佚

古文献之外流
• 3. 莫高窟敦煌文献 • 是指北宋末年西夏人征服敦煌时,千佛洞僧人留 下的晋至北宋初年大约有5万多卷的,内容以宗 教为主,次为中古历代官府文书与文物。直到 1900年5月26日,封闭了数百年的藏经洞才被道 士王圆禄发现。 • 据最新资料显示敦煌藏经洞文献总共约50000件 ,流失海外的大约为40000件。据统计分别收藏 在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印度国家博物馆10000余件 ;法国国家图书馆和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5000多 件;日本各公私藏家约400件;俄罗斯科学院东 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艾尔米塔博物馆19000 多件。除去清政府收交给今北京图书馆10000件 各地收藏千件以外。
散佚
• 16、太平天国起义 • 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全被毁。杭州文澜阁《 四库》流入书肆,幸为丁申、丁丙兄弟抢救。 • 17、八国联军入侵 • 1900年,破坏翰林院,①《永乐大典》多被焚烧 。或代替砖块铺路,垫炮。②《四库》底本及四 库存目书原本(含孤本)皆毁。 • 18、日军侵华 • 1932年1月29日,日军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2月 1日,焚烧东方图书馆(藏书量当时居全国首位 。第三层为涵芬楼,藏善本),毁书46万馀册。
古文献之外流
• 英国:斯坦因对吐鲁番古墓进行历时19年的四次 滥掘。1900年来到新疆的和阗、尼雅,盗去一些 A. D. 1——3世纪的文书文物,其中有8封用粟 特语写成的书信,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字纸,还有 一些简牍和羊皮文书。1906年,他第二次到新疆 ,在尼雅发现了一个古代官邸遗址,其中有文书 架和排列整齐的木简、账簿等文书,还在玉门关 附近的驿站遗址挖出了300多片木简。1913年, 斯坦因第三次来华,又到敦煌、黑城子、济木萨 古城盗掘。1914年11月,转到吐鲁番,这一次他 共盗得182箱文书、碑碣、墓志、壁画、雕塑等 。1915年2月,他雇用50匹骆驼,派人押运至印 度。1930年,他第四次来华,但在我文化界的抗 议下,国民政府将他驱逐出境,盗窃未遂。斯坦 因所盗文书、经卷、文物绝大部分收藏于大英博 物馆,小部分收藏于印度国立博物馆。

浅谈中国古文散佚原因

浅谈中国古文散佚原因

中,这 些古 文献 不 断散 佚 。综 观古 代 ,造 成 文 献 散 佚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除 不 可 避免 的 自然 原 因外 ,主要
有 以下几点 。


政 治 原 因
文献 的散佚 与政 治 有着 极 大 的关 系 。统 治 者 为 维 护其 封建统 治 ,对 思 想 与文 化 总 是 严 加 控 制 ,不 能 为 其服 务 的思 想总 是受 到压 抑 ,书籍 遭 到摧 残 。 公元 前 2 1 ,秦 王赢 政 建 立 起 中 国历 史 上 第一 2年 个 统 一 的封 建 王朝— — 秦朝 。为巩 固统 一 ,秦 始 皇在
维普资讯

图 书馆 工作 ・
20 o 2年
第 三 期
浅 谈 中 国古 文 散 佚 原 因
谌 爱容 ( 淮北 煤 师院 图书馆 2 5 0 ) 3 0 0
【 摘 要】 本文从政治原 因、兵燹之挠、外敌入侵、文化原 因、经济原 因、殉 葬制度 六大方面,浅说 了 散佚 焚书坑儒 《 四库全书》 兵 燹
古非 今 的灭族 ,只 有 医 药 、种 植 、 占 卜的 书 不 禁 。禁 书令 发 布的第 二年 ,秦 始 皇 又 把诽 谤 他 的方 士 、儒 生 4 0多人 全 部 活埋 于 成 阳 。秦 始 皇 的焚 书坑 儒 ,使 我 6
封建 王 朝 多次遭 受周 边 少 数 民族 的 进攻 ,造 成 文 献 的大 量散 佚 。西 晋末 年 ,北 部 匈奴 首领刘 聪率 兵 攻 陷 了洛 阳 、长 安。据 梁朝 《 今 书 最 》记 载 , < 经 古 中
时 ,书籍 达 一万 三千 二 百 … 十 九 卷 。经 过西 汉 末 年 的
王莽 之乱 ,西 汉藏 书 在 战 乱 中遭受 一次 摧 残 。东 汉 建 立后 ,统 治者 经 过 一 番 收集 整 理 ,书籍 大 大增 加 。东 汉末 年 ,西汉 积 累起 来 和 图 书遭 受 了极 大 的破 坏 。 汉 献帝 初平 元年 ( 元 lH) 公 9 ,董 卓 挟 汉献 帝从 洛 阳迁 都 0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文献的定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据汉代郑玄、宋代朱熹的研究,这里的文指典籍,献指贤人或贤人的议论。

也就是说,文献最早指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

在《文献通考》中,马端林言凡顶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

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阐述为“文献: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籍散失的原因统治阶级的禁毁。

这是古典文献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统治思想的尊严、地位,对各种不同的思想,所谓“异端邪说”都要严加禁止,禁毁不利于统治的各种文献典籍,以愚弄百姓,实现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

如诸侯焚书、秦始皇焚书、隋炀帝焚纬书、明清的文字狱、《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文献禁毁、文革破四旧等。

战乱。

站长四起,社会动荡,生民顾命不暇,无数典籍毁于一旦。

东汉董卓迁都之际,典策文籍,荡扫一时;汉之后有永嘉之乱、梁末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变、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战乱,直接毁掉大批典籍。

如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毁掉了浙东宁波天一阁,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大量的珍本、善本被毁。

水、火、虫等自然灾害。

由于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毁掉的书籍不计其数。

水灾——据史籍记载,隋炀帝聚书,号称73万卷,唐兴,运其书到长安,中途覆舟,十不存二。

宋代藏书家刘韶美分三船运回蜀地,途中出事,损失惨重。

火灾——宋真宗,崇文院失火,三万多卷文献被毁;南宋藏书家叶梦得藏书逾10万卷,终毁于大火;清人钱谦益的绛云楼、马里赞的道古楼俱为大火所吞。

虫害之腐烂——这是慢性摧毁,虫吃鼠咬,难以抵挡。

藏书家的过错。

(清季藏书四大家:聊城杨氏杨以增“海源阁”、常熟瞿氏瞿绍基“铁琴铜剑楼”、归安陆心源“皕宋楼”、杭州丁氏丁申与丁丙“八千卷楼”。

)藏书家摧残古籍。

有的将书视为奇物,秘不示人,古书成为古董:范氏“天一阁”,拒绝他人登阁,即使是自家人也不得随意开门,典籍束之高阁,自己不睹,以饱书蠹;愈视为秘籍愈易散失,一旦楼毁人亡,珍本秘籍便会绝迹与尘世:钱谦益的绛云楼;更有不肖子孙,难以守护祖业,珍本秘籍散失,沦为废纸:宋人贺铸藏书万余卷,卒后,子孙卖书于路旁;明毛晋有孙,用书当柴煮茶等。

古典文献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古典文献学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2
圖 9 4
芸香草
13
【 本章參考文獻 】 陳登原 :《 古今典籍聚散考 》, 上海書店出 版社 , 1983 年版 。 張舜徽 :《 中國文獻學 》, 中州書畫社 , 1982 年版 。 徐雁 、 王燕均主編 :《 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 本 》, 四川大學出版社 , 1990 年版 。 任繼愈主編 :《 中國藏書樓 》, 遼寧人民出 版社 , 2000 年版 。
5
圖 9 3
寧波天一閣
6
第二節
文獻散佚
文獻的散佚與收藏總是同步的 。 縱觀歷史 , 沒有不走向 滅亡的王朝 , 也沒有歷久不衰的家族 。 無論官府藏書還是私家藏書 , 其始也藏 , 其 終也散 , 這是亙古不變的 定理 。 宋周密 《 齊 東野語 》 卷十二 《 書籍之厄 》 條 云 :世間凡 物未有聚而不散者 , 而 書爲甚 。
9
( 二 ) 兵燹 在社會變革之際 , 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最 大 , 歷代因 兵燹而亡佚的典籍不計其數 。 隋初 , 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 , 指出 古今書籍經過了 五次大的災厄 : 秦始皇焚書坑儒 ; 西漢末王莽之 亂 , 赤眉入長安 ; 東漢末 , 董卓移都之亂 ;西 晉末永嘉之亂 ; 南朝梁元帝 , 當周師入郢之際 , 自 焚藏書 。
1
一、歷代官府藏書 春秋時期以前 , 文獻主要集中於官府 , 由史 官掌管 。 如 《 呂 氏春秋 ·先識覽 》 記載 :“ 夏太史令 終 古 出 其 圖 法 , 執 而 泣 之 。 夏 桀 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 商 。” 又如 《 周禮 ·春官 》 記載 :“ 大史掌建 邦之六典 ”“ 小 史掌邦國 之志 ” 等 。 殷周 時 期 , 也出 現了 專門的文獻收藏機構 。 如 《 周 禮 ·龜人 》 載 :“ 凡取龜用秋時 , 攻龜用春時 。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历代古籍的生聚总是与流散相始终。

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史记载和当时贤者,因为这两方面的“不足”,他无法用杞和宋来证明他对夏礼、殷礼的认识和解释,于是发出了“文献不足征”的感叹。

书有散佚,自古如此,其原因难以缕述,现分析如下:一、有形的摧毁1.古籍的政治浩劫。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古籍的聚散与政治动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古籍就生就存;相反,政治动荡,文化萧条,古籍就亡就散。

统治阶级的暴力禁毁,是古籍文献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不是一概地反对禁书,如,清代出现的部分小说戏曲作品,涉及内容淫秽、色情,通过查禁手段,遏止它们的流传,消除它们的影响,这是必要的。

但政府历代禁书的法令和实际操作,查禁作品的扩大化,手段和方式的残暴,以及因此而株连良民、坑害无辜的扰民事件,对社会发展是一种危害。

谶纬之书是对“经书”而言,它是起源于西汉的一种附会儒家经义混合神学的宗教迷信,对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进行神秘化的解释,视其为天下改朝换代的决定原因。

在两汉之际,谶纬之书在学术界有同经史相等的影响,王莽好“符命”,光武则以谶纬兴起,遂盛行于东汉。

但谶纬之学说究其根本是子虚乌有之论,东汉时张衡即主张禁纬。

至南北朝时期,政权动荡,统治者以图谶之说扰乱人心为名,于是“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

谶纬之书其内容充满神学迷信色彩,但其中也记录了一些神话、天文、历法和科学技术成就,对后人的学术研究不无参考价值,但历经禁焚,其损失之惨不亚于秦之焚书。

秦始皇焚书只取民间收藏,政府所藏古籍则未焚,而六朝禁纬则不分官私皆焚之,诗书经秦火而犹存,谶纬历六朝而绝传。

2.古籍的战争浩劫。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但旧王朝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战争也因此避免不了。

无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其对物质的破坏,都是无法挽回的,历代古籍便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官府藏书和私人收藏都十分可观。

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古籍,仍然有七、八万种之多。

但是从历史记载的情形来看,亡佚的书籍的数目却也非常巨大。

本文就有些书籍的散失和亡佚的原因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献散佚损毁
中国古典文献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散失与损毁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序》中提到:“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

”[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复杂。

一.战争原因
我大部分的朝代更迭都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每一次战乱造成的典籍毁坏与流失都是毁灭性的。

关于我国文献散佚的情况,《隋书·牛弘传》中总结为“五厄” [2],一是始皇焚书;二是东汉王莽之乱;三是孝献移都;四是西晋“八王之乱”;五是南北朝“侯景之乱”。

至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又增至“十厄”,“大业一也,天室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3] “十厄”就有“九厄”是由于战乱原因,这是我国古籍的损失,
也是历史上一再重演的悲剧。

而其中《永乐大典》的遭遇则令人扼腕叹息。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的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一般估计,《永乐大典》的正本应毁与明亡之际。

嘉靖四十一年,曾由徐阶等人负责,抄了一部付本,称为“嘉靖付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火漫延到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

战后《永乐大典》散落在废墟瓦砾之中,有的残骸为列强掠去,最后只余64册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

一部旷世的文化典籍,就遭到了如此的厄运。

二.政治原因
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经常在改朝换代之际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进行打压查禁,好多书目就是在此时遭到厄运。

比如清朝统治者,为了泯灭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就曾多次下今销毁典籍。

收编《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清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清查。

据不完全统计,仅1774 至1788年间,清政府就下令焚毁书籍多达24次,毁禁书籍达13862部。

全毁书2453种,抽毁书402种,销毁书版5种,销毁石刻24种,几乎与《全书》收录的文献数相等,人为毁书,甚于前代。

在我国亡佚的书籍中,除史料典籍之外,通俗文学作品也不少。

据谭正璧在《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中记载,很多的小说与戏剧,如《游仙窟》、《剪灯新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清平山堂话本》等数十种,在我国都已经失传。

现在流传的刊本,大多是根据国外藏书影印后排版印刷而成。

这是由于古代政府对所谓
反正统的书籍多加毁禁。

从现存的各类禁书目录可以看出,这类作品被禁毁的程度与数量相当可观,尤其以明清二代最甚。

所谓“因人废言”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是极其普遍的。

由于著书之人得罪受诛、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牵连其书也逐渐被人们疏远而遗弃以至散佚。

如王安石作宰相时,自己编定的《诗》、《书》、《周礼》、《三经新义》盛行一时,但等到他罢相以后,便遭当时和后世士大夫的斥责唾骂,其《三经新义》等亦随之亡佚。

再例如范哗所著《后汉书》,原先有《志》10篇,交托其好友谢俨整理,后来由于范氏因事伏诛,谢深恐祸殃其身,为了避嫌,便将范寄存的全都稿本予以毁掉。

三.技术原因
首先,虽然我国古代文献典藏保护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总的说来尚处在探索阶段。

甚至,有些见解和做法是极不科学的。

比如古代广为盛行的曝书的传统。

早在汉代即有“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的说法,这种习惯沿续了二千年,还形成了曝书会,连政府藏书也定期曝晒。

现代研究已证明,曝晒书籍弊多利少,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书籍纸张造成较为严重地破坏,使其发黄变脆,使字迹消退,影响文献的使用寿命。

其次,在雕版印书以前,一切书籍全凭手抄,要抄一部书颇不容易,因而同一内容的书。

人们总喜欢选择质量好的抄写。

其余的书流传日微,就这样被淘汰。

例如总集的编纂,开始于晋朝杜预的《善文》,随后有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刘义
庆的《集林》等十余家。

当梁朝萧统的《文选》一出,因其选编的质量远胜前人,其他的总集就相继亡佚。

四.思想认识
整个封建社会被重德轻艺的思想所笼罩,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一般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例如秦始皇焚书时曾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4]。

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科技书籍,但到后来却不见一本存在。

恰好相反,那些为明令严禁的《诗》、《书》一类的经典,到汉初次第出现了。

正如马端临在《经籍考序》中所称的:“以此见圣贤经传,经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

”科技书籍被封建士大夫看成“小道异端”,认为是虽存必亡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许多珍贵的科技书籍因得不到重视而沦亡了。

五.自然灾害
因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而使典籍亡残散失也不在少数。

据《隋书·经籍志》载,炀帝死后,王世充篡隋据东都称郑王,尽取隋藏书十万余卷,“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殁。

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5]。

而火灾损失古籍更是代代发生。

如梁文德殿华林园藏23106卷、江陵藏7万余卷,尽于元帝时焚毁。

北宋时祥符八年之火,焚毁三馆秘阁藏书36280卷。

明代南京文渊阁藏书,也毁于火灾。

而虫蛀鼠咬使古籍遭受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综上所述,国古代典籍损毁散佚,原因复杂。

为避免历史悲剧
的重演,为保护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要总结吸取历史的教训,以更好地继承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年。

[2](唐)魏征:《隋书·牛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朱晓峰:《谈中国古代文献散失的原因》,《山东图书馆季刊》,1999(1)。

[5]张贻宝,曹聪孙:《我国古代书籍的聚散》,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年(4)。

作者简介:韩放(1987-)女,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