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神经系统解剖图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解剖定位(鲜活图片)201X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定位(鲜活图片)201XPPT课件

2024/1/16
.
12
3) 小脑(cerebellum)
略呈球形, 皮质(表面);髓质 / 树(深部)
两条近平行纵沟,将小脑分为3部分: 蚓部:中央,主管平衡和调节肌紧张。 脑半球:两侧,参与调节随意运动。
2024/1/16
.
13
4)大脑(cerebrum)
亦称端脑 后端: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开 背侧: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半球
2024/1/16
.
42
4)中枢兴奋的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 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 总和。
5)中枢兴奋的后作用 刺激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常常
会延续一段时间。 6)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长时间突触传递,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减少,而 影响传递,产生疲劳
分布于躯干的神经主要的有:
名称
躯 膈神经 干 肋间神经 神 经
髂下腹神经
2024/1/1髂6 腹股沟神经
组成
5、6、7颈神经 胸神经
第一腰神经 第二腰神经 .
位置

肋间肌、腹部肌肉皮肤、阴部、 乳房
腹肌及皮肤
腹肌、腹壁和股内侧皮肤
24
分布于前肢的神经
091
组成 分支
分布
胸肌神经 背阔肌、下锯肌、胸肌、躯干皮肌、胸侧壁皮肤
双向性:冲动从刺激处,沿着纤维向两端传播。 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
时,仍能传导兴奋。原因--耗能少。 不衰减性:在同一条纤维内,不论传导的距离多
长,冲动的强度、频率和传导速度相对恒定。
2024/1/16
.
36
二、反射中枢生理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脊髓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神经系统解剖

神经系统解剖

脑 Brain
组成: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 一嗅二视三动眼 一、脑干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位置 颅后窝斜坡 还有迷走副舌下 •外形 分部 1. 延髓 2. 脑桥 3. 中脑 主要结构 锥体、锥体交叉、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延髓脑桥沟、基底沟、 Ⅴ~Ⅷ Ⅲ~Ⅳ
相连的脑神经
桡神经 经桡神经沟。 分布:肌支---肱三头肌、前臂伸肌。皮支---手背 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近节。 损伤: …“垂腕”状。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等。 腋神经---三角肌等。 胸神经前支 包括11对肋间神经和1对肋下神经。分布: 肋间肌、胸前外侧壁皮肤和壁胸膜;腹前外侧壁 皮肤、肌及壁腹膜 。
粗触觉]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越边至 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 外侧丘系 [听觉] 锥体束 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随意运动] 网状结构 概念 脑干的中央区域神经纤维交织成网,其间有 散在的神经元。 功能 参与睡眠—觉醒,参与控制自主运动,调节 内脏活动。
Ⅸ~Ⅻ
小脑中脚、小脑上脚
大脑脚、四叠体(上丘、下丘)
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灰质 N核 脑神经核(内侧→外侧) a. 躯体运动核(8) 动眼N核(中脑)、三叉N核、
面N核(脑桥)、舌下N核(延髓)
b. 内脏运动核(4) 动眼N副核(中脑)、
迷走N背核(延髓)
c. 内脏感觉核(1) 孤束核 d. 躯体感觉核(5) 三叉N中脑核、三叉N脑桥核、
5. 纤维束 中枢神经
6. 神经 周围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成束
索状
薄束
坐骨神经
脊髓
位置 形态
椎管内。上端:连延髓,下端:平L1下缘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胸神经前支:除第1对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12对的少部分参加腰丛外,其余不形成神经丛。

第1~11对胸神经位于各自相应的肋间隙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

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第2、4、6、8、10、12对胸神经前支,分别分布于胸骨角、乳头、剑突、肋弓、脐和髂前上棘平面。

坐骨神经:自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达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神经本干分布于髋关节和股后群肌。

胫神经沿腘窝正中垂直下降,伴胫后动脉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下,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含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两种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自脑桥臂出脑,与下颌神经一起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

感觉纤维有3条,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者在颞骨岩部前面连于三叉神经节。

其中枢突经脑桥臂入脑,到达三叉神经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的3条分支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牙齿和脑膜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等。

3条分支在面部分布区的界限,大致以眼裂和口裂为界。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①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脏器的运动和感觉;②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③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和咽喉肌。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至颈部,伴颈部大血管下行达颈根部,由此向下在食管周围,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别形成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前、后丛向下分别形成迷走神经前、后干。

前、后干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分支布于肝、脾、胰、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脑脊液: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150ml。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最全神經系統解剖圖!導讀:神經系統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功能調節系統。

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均極為復雜,體內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和各種生理過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進行,而是在神經系統的直接或間接調節控制下,互相聯系、相互影響、密切配合,使人體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實現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同時,人體又是生活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神經系統能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化對體內各種功能不斷進行迅速而完善的調整,使人體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

可見,神經系統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的調節作用,人類的神經系統高度發展,特別是大腦皮層不僅進化成為調節控制人體活動的最高中樞,而且進化成為能進行思維活動的器官。

因此,人類不但能適應環境,還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神經系統由中樞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組成。

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分別位于顱腔和椎管內,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組成中樞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是由腦、脊髓、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以及各種神經節組成。

能協調體內各器官、各系統的活動,使之成為完整的一體,并與外界環境發生相互作用。

腦部腦干腦室系統大腦供血動脈3D掃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腦模型對比人腦區域圖神經分布圖小腦皮質結構小腦腦島基底核海馬和穹窿各種剖面圖12對顱神經各自對應的腦區形象記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幾種常見致死性腦病的CT表現腦損傷不同部位腦病的瞳孔變化常見的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品各種顱內出血幾種類型腦出血的CT表現急性顱內高壓所致腦疝的分型顱頂層次面神經——一巴掌就能記住神經病變時瞳孔對光的反射腦脊液循環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損傷的鑒別頭痛困擾,你屬于哪一種脊柱外周部分包括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它們組成外周神經系統。

外周神經分布于全身,把腦和脊髓與全身其他器官聯系起來,使中樞神經系統既能感受內外環境的變化(通過傳入神經傳輸感覺信息),又能調節體內各種功能(通過傳出神經傳達調節指令),以保證人體的完整統一及其對環境的適應。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9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23神经系统(脊神经)

23神经系统(脊神经)

返回
颈丛(cervical plexus)
系统解剖:脊神经(spinal nerves)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分支 颈丛 臂丛 胸神经前支 腰丛 骶丛 总目录 末页
下图
颈丛(cervical plexus)
返回
系统解剖:脊神经(spinal nerves)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分支 颈丛 臂丛 胸神经前支 腰丛 骶丛 总目录 末页
上图
颈丛(nal nerves) 臂丛(brachial plexus)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分支 颈丛 臂丛 胸神经前支 腰丛 骶丛 总目录 末页
1.组成:
C5-8的前支、T1前支大部分。
2.位置:
从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入 腋窝。其神经根先合成上、中、下三干,每个干又分前、后 股,然后合成束,包绕腋动脉。 图片
C1——从第1、2颈椎之间的椎管出 C2-7——从同序数的椎骨上方的椎间孔出 C8——从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 T1-12、L1-5——从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
孔穿出 S1-4——从同序数的骶前、后孔出 S5、Co1——从骶管裂孔出
骶丛
总目录
末页
系统解剖:脊神经(spinal nerves)
纤维成分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系统解剖:脊神经(spinal nerves) 臂丛(brachial plexus)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分支 颈丛 臂丛 胸神经前支 腰丛 骶丛 总目录 末页
下图
返回
系统解剖:脊神经(spinal nerves) 臂丛(brachial plexus)
组成 出椎管位置 纤维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导读:
神经系统是人体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外环境的变化。

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以及各种神经节组成。

能协调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并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脑部
脑干脑室系统
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
人脑区域图
神经分布图
小脑皮质结构
小脑
脑岛
基底核
海马和穹窿
各种剖面图
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
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
脑损伤
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
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
各种颅出血
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
颅顶层次面神经——一巴掌就能记住
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
脑脊液循环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
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
脊柱
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

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

脊神经
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腰穿的局部解剖
左右脑损伤特点比较
腰椎神经对应的体表感觉区域
腕管综合征(上)与肘管综合征(下)的麻木、疼痛区域
三种手部神经损伤的特征性表现
手的神经支配
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

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 和轴突axon。

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

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在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

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不远处分两支,一支至皮肤、运动系统或脏等处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

2)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为树突,另一个为轴突。

3)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胞体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部分存在于脏神经节。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nerve-fibers。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突起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

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synapse,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
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长而分支少的是轴突,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是树突。

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是神经元10~50倍,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体较小,胞浆中无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

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膜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即静息电膜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为负电位。

也就是说,膜属于极化状态(有极性的状态)。

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做去极化。

在极短时间,膜电位会高于膜外电位,即膜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形成反极化状态。

接着,在短时间,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负状态——极化状态。

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的时间。

神经细胞膜上出现极化状态:
由于神经细胞膜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钾离子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粒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

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膜的负离子却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因而出现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
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

当神经某处收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的钠离子在短期大量涌入膜,造成了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但在很短的时期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机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负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