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早期秦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秦文化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早期秦文化,更是研究这一辉煌文明的重要起点。
本文将从早期秦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方面,展现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一、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秦文化起源于甘肃地区,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人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在战国后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早期秦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秦文化的特点1、尚武精神:早期秦文化充满了尚武精神,强调战争和军事才能。
这一点在秦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以征服、扩张领土为己任,力求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2、法家思想:早期秦文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法制、权谋和集权。
这一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秦朝政治、社会治理的基础。
3、礼乐制度:早期秦文化还保留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痕迹,重视祭祀和礼仪。
然而,在秦朝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三、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与周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与周文化在价值观、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周文化强调礼仪、德行和贵族精神,而早期秦文化则更注重实用、权谋和军事才能。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地域、族群上的特点。
2、与楚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重要文化。
楚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艺术性,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而早期秦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扩张,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
两者在审美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早期秦文化的深远影响1、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秦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集权和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秦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秦朝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

秦朝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有影响力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成为了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并分析其对于我们认识秦朝的作用。
秦朝的历史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新出土文献两部分。
传世文献主要是指传世的史书、经籍和编年体史料等,其中最重要的有《史记》、《战国策》、《秦记》等。
这些文献提供了有关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例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有关秦朝的记载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对于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帝王政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传世文献外,新出土文献则是指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所出土的秦朝遗存中发现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秦朝的陵墓和宫殿遗址中,如秦始皇陵、秦宫、临秦殿等。
这些新出土的文献往往是刻在石碑、木简、石瓦等载体上的,对于补充秦朝的历史资料、揭示秦朝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秦朝的社会风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秦始皇陵的出土文献中,有关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另外,考古发现也为我们了解秦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秦朝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秦墓、秦宫、秦都、秦城等地,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秦朝的城郭布局、建筑风格、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秦始皇陵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这些兵马俑的规模之大和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展示了古代兵器的技术和生产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秦朝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者的权威。
秦朝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秦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这些文献和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秦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军事力量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情况,深入探讨秦朝的兴起和衰亡原因,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滕铭予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the Qin Nationality and some other ethnic groups which had closerelations with it or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 from themiddle Western Zhou period to Emperor Wudi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史载西周中期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qiān@①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始有“秦”之称。
非子所居“犬丘”与邑“秦”之地望,研究者多认为在今天的甘肃省东部(注: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33注(16);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1期;王学理等著:《秦物质文化史·第三章都邑》,三秦出版社,1994年。
)。
但嬴秦之先祖中@②yù早在商时就已“在西戎,保西垂”(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西垂”的地望亦被认为在今陇东地区(注:《史记·秦本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82—1983年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发现了上限可至西周早期的秦文化遗存(注:甘肃省文化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3期。
),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嬴秦一族活动于陇东地区的历史,应早于“邑秦”之时。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近五十年来,陕西省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级的秦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热点。
通过对陕西秦汉考古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陕西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填补了国内关于秦汉历史的许多空白,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汉考古的五十年历程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秦始皇陵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院组织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成功发掘了秦始皇陵及其陵园。
这座庞大的陵墓被修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陵墓。
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秦兵马俑、铜车马、玉器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秦朝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和艺术水平。
此外,陕西省还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秦汉古城遗址,如咸阳、渭南、长安等。
通过对这些古城的发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居民生活和社会风貌。
咸阳古城作为秦始皇陵所在地,是秦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道路遗址,这些遗址为我们揭示了秦朝的盛世景象。
而渭南和长安则在汉朝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渭南是西汉初期的都城,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城墙和墓葬,这些遗址为我们重建了汉朝初期的城市景观。
长安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寺庙和墓葬,这些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朝都城的规模和繁荣。
在综述五十年来的陕西秦汉考古工作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如城墙、灌溉渠等。
陕西省考古院还在秦汉古城遗址附近进行了大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农田、灌溉渠等农业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为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陕西省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址,如寺庙、墓葬等,这些遗址中的文物,如石刻、壁画、铜器等,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秦陵2023年考古报告

秦陵2023年考古报告导言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它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岭山脉北麓。
秦陵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奇迹。
本文将对2023年秦陵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考古发现1.墓地规模扩大2023年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发现了秦陵墓地规模的扩大。
根据考古队的测量,在秦陵的主墓区域外,发现了一片新的墓地。
这片墓地包含了大量的墓葬,其中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墓葬被认为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属或高级官员的陵墓。
2.发现新的宝藏在2023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数十件珍贵的文物和宝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精美的玉器,包括玉佩、玉盘和玉璧等。
这些玉器的品质非常高,工艺精湛,为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铜器和青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一些书写材料,如木简和竹简。
这些文物为研究秦代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墓内结构复杂通过对墓内结构的详细扫描和测量,我们发现秦陵主墓的结构非常复杂。
墓内包含了许多殿宇、廊道和墓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
考古学家推测,这些殿宇和墓室可能是为了保护秦始皇的遗体和陪葬品,并展示秦始皇的权威和地位而建造的。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密室和秘道。
这些密室往往被用来隐藏一些重要的陪葬品或保护秦始皇的遗体免受掠夺。
这些密室和秘道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秦陵的历史和秦始皇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研究成果1.秦始皇陵的设计和建造通过对墓地结构和墓室的研究,我们对秦始皇陵的设计和建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涉及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墓地的结构和墓室的布局显示了秦代工程技术的高度发达和统一的组织能力。
2.秦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通过对文物和墓葬的研究,我们对秦代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秦代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达。
秦代的玉器、陶器和青铜器等工艺品展示了秦代艺术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且充满谜团的皇家陵墓之一。
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秦始皇陵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对于其发现与考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秦始皇陵的发现,以及对于陵墓的考古工作。
一、秦始皇陵的发现秦始皇陵的发现始于1974年,在陕西省咸阳市临潼区发现了一处秦朝时期的遗址。
当地民众挖掘地下水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制兵马俑,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经过一系列的勘探和挖掘工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便是今天的秦始皇陵。
对于秦始皇陵的发现,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少疑问。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多年的完整,一方面是由于其庄严的葬礼和严格的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始皇本人对于自身永生的追求。
然而,这只是一些猜测,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二、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自秦始皇陵的发现以来,陕西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陆续展开了对陵墓的系统考古工作。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工作。
首先,考古人员进行了对陵墓周围的地理勘测和气候环境分析。
他们发现,秦始皇陵位于咸阳盆地的中心位置,四周环绕山脉,有助于陵墓的保护和隐匿。
此外,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干燥,也有助于陵墓的长期保存。
其次,考古人员利用地下雷达、卫星遥感和探地雷达等技术手段,对陵墓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和探测。
通过对地下结构的探测,他们发现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和陵墓结构之复杂,令人惊叹不已。
据推测,秦始皇陵内部可能有大量的宝物和殿堂。
随后,考古人员对陵墓的核心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发掘。
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和各式陶制品,并成功解密了许多秦代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还为我们了解秦朝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考古专家还对秦始皇陵的保存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控制湿度、稳定温度、加固陵墓结构等,以确保陵墓能够长久保存,并且将秦始皇陵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秦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价值

秦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与文化价值在中国的历史上,秦朝是一个短暂但非常重要的朝代。
在这个朝代中,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享有极高的地位,并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
然而,秦朝的历史也充满了谜团和神秘。
最令人着迷的问题之一就是秦始皇墓的位置和规模。
据记载,秦始皇的陵墓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它被认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对于秦始皇陵墓的考古发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考古学家们的梦想。
近年来,中国的考古学家们终于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地区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遗址和文物。
这些发现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秦朝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令人惊叹的是,考古学家们在秦始皇陵墓附近发现了一个规模极大的陪葬坑。
这个陪葬坑长约230米,宽约62米,深约14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墓之一。
这个陪葬坑里发现了数百件各种各样的文物和宝藏,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等等。
这些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惊人,足以证明秦始皇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富有和强大的君王。
其次,考古学家们在秦始皇陵墓附近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壁画和雕塑的主题涵盖了秦朝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陪葬坑中的壁画,这些壁画描述了秦朝时期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包括农民、手工艺人、商人、官员等等。
这些壁画非常逼真和生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窗口,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秦朝时期的生活和文化。
最后,秦始皇陵墓的发现对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陵墓周围的地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古迹和文物都受到了损坏和破坏。
因此,对于秦始皇陵墓和周围地区的考古研究和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和监督,严格限制附近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对游客的限流和安检等等,以确保秦始皇陵墓和周围地区的保护。
总之,秦始皇陵墓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秦朝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田静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出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张涛先生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系统论述了秦汉时期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界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概况。
相关著作还有王世荣先生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和胡克森先生的《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
考古类著作有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任家嘴秦墓》。
该书报道了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咸阳市文物工作者在秦都咸阳遗址丙侧任家咀发掘的242座秦墓资料,这批墓葬从春秋中期一直延续到统一秦,它对研究关中地区特别是秦中心区域墓葬的分期建立了可靠的分期标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这一墓地也是秦咸阳本地居民一直使用的墓地,同相距较近的塔儿坡墓地系外来人口形成的墓地性质不同。
它的出版又必将引起一股秦文化研究的热潮。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考古工作队、襄阳地区文物管理所的《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该书是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其中有东周秦墓2座。
白云翔先生的《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涉及到中国冶铁的起源及初期发展、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铁器的发现及类型学研究和铁器的应用与发展、先秦两汉铁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学术焦点或热点问题,有的还是多年来存在的学术研究薄弱方面。
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是中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书中本书对先秦两汉铁器所涉及的铁器生产管理、铁器流通、铁器与历史发展等诸多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观点。
王雪农、刘建民的《半两钱研究与发现》属于钱币学及历史货币研究领域的专著。
全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把半两钱置于历史长河中作综合考察,阐述各个时期半两钱的历史定位;以范铸工艺为基础,以不同时期半两钱铸造工艺所承载的技术特征为依据,对半两钱进行分期断代。
下编共分有“战国时期的半两钱”、“秦王朝铸造的半两钱”、“西汉初年铸造的半两钱”、“高后八铢半两钱”、“高后五分钱”、“荚钱”、“文景时期四铢半两钱”、“武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铁铅四铢半两钱和磨边剪凿的半两钱”、“非正用品半两钱”十个章节对不同时期半两钱进行个别剖析。
本书收录1700余枚半两钱,多数是从未发表过的新出钱品,时代齐全,类型多样,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为丰富完整的一份秦汉半两钱资料。
陈公柔先生的《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是陈公柔先生的自选个人文集。
全书按论文内容的年代和文体类别排定,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先秦时期铜器铭文的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的论证,其二是对秦汉时期简文的考释与研究,其三是有关书评和序。
刘士毅主编的《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
该书分两篇,第一篇介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的、采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及其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存的成果;第二篇详细介绍了这次投入实验的22种具体方法技术。
本书反映了我国投入方法最多、取得成果最丰富的一次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考古活动。
不但提供了地宫在封土堆之下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还推断了地宫具体位置、大小、深度、框架结构和完好性,其中大部分推断得到了初步验证证实,新发现了以往考古中未曾遇到的隐蔽于封土中的细夯土墙。
论文集方面有秦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的《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
本书是有关秦文化的学术性文集,收录秦俑学第六届会议的论文70篇,内容涉及秦文化的研究历史述评、秦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秦器物考释与研究、秦墓葬研究、秦史人物评论、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研究等。
熊铁基、赵国华主编的《秦汉思想文化研究》,收录“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30篇。
这些论文从思想、文化、学术、制度、著作和出土简帛、文物等方面,对秦汉思想文化的成就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内容涉及到汉代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秦朝的速亡问题、《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比较、司马迁与《史记》、秦汉时期的边疆问题、秦汉制度史和出土文献等。
礼县秦秦西垂文化研究会和礼县博物馆编辑的《秦西垂文化论集》。
秦早期文化的研究是秦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和文物资料的不足,使秦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空白。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为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提供了系统可靠的资料。
为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秦文化发祥地礼县的学者编辑了《秦西垂文化论集》。
该书比较全面地编选了西垂陵园大型墓葬的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
该书比较全面地选编了有关西垂陵园大型墓葬发现、发掘情况的文章和关于早期秦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反映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情况的综汇性的工具书。
徐卫民先生的《秦汉历史地理研究》,该书由40余篇论文组成,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秦汉都城、苑囿、园林、宫殿、建筑、关中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另有关于秦人物和文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
陈泽先生的《西垂文化研究》,收录西垂文化研究文章10篇。
通史类著作有《中国通史教程》编写组的《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两汉时期》;读史有故事系列中朱鹰编著的《秦汉故事》;《中国史话》编写组的《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
有关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的著作有张涛先生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张占民先生的《秦皇骊山园——神秘的地下王宫》和孟剑明先生编著的《梦幻的军团》。
这三部书文字优美,装祯精良,图文并茂。
二、学术会议本年度有关秦文化的学术会议有7月28日至30日在鄂尔多斯召开的“中国·秦直道研讨会”。
会议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
国内30多位秦汉史研究学者与会。
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南起今陕西淳化县,北抵今内蒙古包头市,全长700多公里。
这条古道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碰撞的见证、联系的纽带。
历史上,秦直道贯通中原和北方,加强中原与北疆边陲之间的联系,巩固了国家边境。
同时,作为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直道加强了南北商贾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专家认为,秦直道是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堪称世界公路的鼻祖。
虽然历经千载更替,但秦直道的痕迹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至今依稀可辨。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与长城、秦俑齐名,堪称世界奇迹,却鲜为人知。
作为秦王朝兴衰变迁的重要见证,对其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
8月1至5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区和港、台地区及韩、日等国的180位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含提要)92篇,内容集中在四个方面:1.秦汉民族史研究。
2.秦汉简牍与考古。
3.秦汉政治与制度。
4.秦汉经济与文化②。
8月9日至11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省文史馆、秦俑博物馆、陕师大学文学院、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海内外学者百余人与会,提交学术论文67篇③。
10月12日至15日,由天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秦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早期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
四十余位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20余篇。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首先报告了礼县西山早期秦文化考古、礼县秦早期都邑、陕西华县东阳秦墓葬文化面貌等新近的考古发掘情况。
会议论文涉及古代关陇通道与秦人东进关中线路、礼县圆顶山秦墓铜器、东周时期殉人秦墓、汧邑非秦都问题、秦上郡置县问题、秦定都雍城的原因等问题。
与会者还就秦文化的来源、秦族的发展线路、秦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秦人农牧业发展道路等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会议期间,代表考察了西山、鸾亭山、大堡子山、礼县博物馆等地,使代表们对于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代表们在考古发掘的现场领略到先民的生活环境④。
三、考古调查与发现1.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阿房宫考古队自2002年以来,对阿房宫的前殿遗址进行了细致发掘,以充足的证据证明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建成,也没有被烧过。
在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范围的过程中,考古队对前殿遗址以西战国秦上林苑一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流水景观遗迹。
本书曾在2003年、2004年对此有过介绍。
2004年11月和2005年3~4月,在阿旁宫前殿遗址的西面和西南面发掘了两处大型建筑遗址。
一号建筑遗址的南部宫殿区发现了夯土台基、廊道、散水等遗迹,北部的园林区则发现一处曲尺形石渠构成的流水景观遗存。
二号建筑遗址的下部为两层夯土台基,台基之上有建筑物残迹,推测原为高台多层建筑。
这两处建筑遗址所出各类建筑材料的年代均属战国时期,由其位置判断应是在战国时秦上林苑中的建筑,而与阿旁宫的修建没有关系⑤。
2005年,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西侧,在前殿遗址西面至沣河东岸42.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勘探、试掘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