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女孩的悲伤与理智
大凉山作文泪原文

大凉山作文泪原文【篇一:大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令人泪奔】近日,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走红,文章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
读完真是令人潸然泪下,世间上的幸福大体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儿则各有各的不幸。
作文:“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
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
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
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
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
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整个人都不好了。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
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
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支教老师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
走进教室,30多双眼睛突然齐刷刷地回头望着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昏暗的教室里熠熠发光。
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300字

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300字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大凉山,这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是我生活的地方。
尽管这里的环境相对贫困,但是我却骄傲地告诉别人,这是我成长的地方。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电影观影活动,影片是关于大凉山的孩子们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影片中的孩子们,和我一样在大凉山上长大,他们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一样,贫穷、艰辛。
然而,他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电影中,他们每天徒步穿越山区,艰难地去学校,他们用自己勤奋和拼搏的精神激励我,让我深刻地明白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电影中,孩子们每天早上都要帮助家人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然后才能去上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我也有两个弟弟,虽然我并不需要像他们一样去帮忙,但是我也意识到,我应该多为自己和家人分担一些责任,不能总是依赖别人。
电影中,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极其简陋,没有电脑、没有图书馆。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教室里的黑板几乎已经看不清字迹,他们用着懵懂的笔迹写下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条件已经是相对优越的,我有义务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电影中,孩子们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小学生数学竞赛,虽然他们并没有拿到什么奖项,但他们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不怕失败,只要肯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功。
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凉山的孩子们的坚韧和勇敢。
他们的生活或许艰苦,但他们愿意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到生活中,我决心要更加珍惜自己的机会,要更加努力学习,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我也要像大凉山的孩子们一样,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并且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担当,更加明白了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

大凉山的孩子们观后感前段时间,我偶然看到了一些关于大凉山孩子们的影像资料,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那些孩子,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熟悉的城市生活截然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她叫阿依。
阿依有着一双明亮得如同星星般的眼睛,但那眼神中却带着一丝让人心疼的迷茫和渴望。
她每天上学要走好几里的山路,天还没亮就得出发。
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深深浅浅的水坑。
阿依穿着那双已经破了洞的布鞋,小心翼翼地走着。
她的脚步很轻,仿佛生怕惊扰了这沉睡的大山。
她一只手紧紧地抓着破旧的书包带,另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木棍,时不时地拨开路边的杂草。
阿依的书包,是用几块旧布缝起来的,上面的补丁一层又一层。
书包里只有几本翻得卷了边的课本和一支短得几乎握不住的铅笔。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视若珍宝。
到了学校,那所谓的学校不过是几间简陋的土坯房。
教室里的桌椅也是破旧不堪,有的甚至缺了一条腿,得用石头垫着才能保持平衡。
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早已变得模糊不清。
但阿依和她的同学们却听得格外认真,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阿依坐在那里,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中午吃饭的时候,阿依从书包里拿出一个黑乎乎的布包,里面是一块已经冷掉的红薯。
这就是她的午餐,她却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后,她用袖口擦了擦嘴,又开始埋头学习。
放学回到家,阿依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
她要去山上砍柴,小小的肩膀扛着比她自己还高的柴火,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家走。
回到家,她还要喂猪、做饭、洗衣服……晚上,当一切都安静下来,阿依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作业。
灯光太暗了,她不得不凑近书本,眼睛都快贴到纸上了。
看着阿依和大凉山的这些孩子们,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我们总是在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抱怨学习太累、工作太辛苦,可和他们相比,我们的那些所谓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依然努力地学习,努力地生活。
彝族少女写天下上最哀痛的小学作文.doc

彝族少女写天下上最哀痛的小学作文焦点提醒:“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我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我去叫妈妈,妈妈巳经死了。
”这是四川大凉山一个学四年级彝族小女人写下的作文,这必然是天下上最哀痛的作文!本日,保举一篇小学作文,一篇天下上最哀痛的小学作文。
文章的作者名叫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女人O一个多月前,新华社记者范敏达曾深入大凉山,近间隔打仗了很多如苦依五木般的孩子,他用图文的情势,记录下了“不幸中依然保持单纯、清贫中依然盼愿进修”的孩子群像。
这必然是天下上最哀痛的小学作文作文的作者,一个四川大凉山彝族的四年级小女人大凉山回来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伴侣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伤,情感全无,整小我私人都欠好了。
令我纠结、惆怅的不只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伶仃女孩的运气,尚有大凉山,这片瑰丽却又清贫的大山里,千万万万个孩子的运气。
我从大凉山返来已经快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来,平日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乌黑的面目、豁亮的眼睛。
那是凡间最灵活、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憧、最蒙昧、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青人一路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了一路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落阵势最高的处所,本来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辰,支教先生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
走进讲堂,30多双眼睛溢然齐刷刷地转头望看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暗淡的讲堂里熠熠发光。
孙杰汇报我,甲拉村早年没有学校,孩子们想上学就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尔其乡中心校去,然而山路险要,雨季时更是泥泞很是,连马、羊等家畜都偶有跌落山崖摔死的环境产生,家长们便不肯让孩子冒险上学,“此刻固然有学校了,nJ是讲堂太小,村里尚有一半的孩了如故处于失学状态。
关于大凉山女孩观后感

关于大凉山女孩观后感
看完了平淡而又真实地展现了大凉山女孩以及风土人情和发展
遇到的问题。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凉山是一个自然原始却美丽的地方,田园与山景,这是我们旅游渴望去的地方,往往这些地方,都不是人们想要生活的地方。
因为这些地方未经人工改造的地方,往往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生活方式不够便捷,可以利用的资源有限。
所以啊,这些地方只适合旅游欣赏,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场所。
三公里长的钢梯,接近垂直,这攀缘难度很大,真的很难想象没有钢梯之前,他们上山下山是多么的不便,以及会有多少伤亡。
一路上汽车行驶过的地方,很多道路都不平坦这些都表现出大凉山的交通有多么的不便利,而大凉山也因此闭塞,导致了经济的发展迟缓,与内地相距甚远。
最缺的是教育资源,因为每年都有支教老师过来,双河小学的学生成绩较好,所以当地政府给该小学盖了一栋楼。
可是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学生,多了一栋楼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缺的是老师,缺的优质老师,以及其他的配套的教育资源,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支教老师往往待不长,这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有影响的。
很多大凉山的孩子们的脸上都有和他们这个年纪不相称的沧桑。
除了靠天吃饭,他们其他的谋生方式很少,孩子们还要帮助家里干活,早早地接触田间劳动,让他们完已体会到了自己家庭的困难。
即使可以踢球,那也是极少的一部分学生。
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从山里出去的学生很少有愿意回去的,
愿意回去都会被媒体大肆颂扬。
因为在那些贫穷落后闭塞的地方他们生活了很多年,各种苦难已经成为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走出大山的学生不愿意再去体验的回忆。
大凉山女孩的泪水是深刻警醒

大凉山女孩的泪水是深刻警醒刘洪波这两天,一篇名为《泪》的大凉山小学生作文,让无数人读后泪奔。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这些朴实文字,写出了一个小女孩的悲伤。
在父母相继死后,这名叫苦依五木的小女孩,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照顾两个弟弟的生活重担。
在谈到这些生活困难时,她给出的答案,叫“我不怕”。
这三个字,说出了她的理智,这又是多么令人无语,又动容!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小女孩的悲伤与理智,人心在经历被击穿的疼痛之后,有时觉得任何文字都无法去缓释这种痛感,甚至,还觉得那些庸常的抒情与谴责,不仅是可悲的文字应景,甚至是情感亵渎。
是的,我认为,大凉山女孩写出的,不只是“最悲伤作文”,更是一个时代最难读懂也必须破解的深刻课题。
不过,这个女孩在纸面的悲伤,在人面的理智,倒是让我想到布罗茨基和他的《悲伤与理智》。
在我的心中,被关押、审判、流放、驱逐过的布罗茨基,就是像神一样值得供着的伟大作家。
最近,他的《悲伤与理智》在中国出版,也让很多人从中读到他的生活姿态,他的美学与艺术,还有他的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布罗茨基写的那篇《悲伤与理智》,是在评论诗人弗罗斯特的《家葬》一诗。
我读过那首长诗,现在,大凉山女孩的命运,也让其中这样的诗行带给我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是的,自从有人因病要亡,他就是孤独的了,而且死后会更孤独。
朋友们伪装跟随到坟地,人入土之前,他们的心早飞了,想着快点回到那活人中间,去做他们认为是合适的事。
啊邪恶的世道。
如果我能改变它就不会如此悲伤。
哦,就不会,不会!这真是能让人读得心酸心碎心绞的诗。
当然,布罗茨基的点评更有艺术,更加深刻,他这样说,“这首非常个性化的诗中想要探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他所探求的就是悲伤与理智,这两者尽管互为毒药,但却是语言最有效的燃料,或者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它们是永不褪色的诗歌墨水。
大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

大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
我是一个大凉山的女孩,我觉得我的生活就像被乌云遮住的天空,老是透不出那明亮的光。
在我们这儿,很多时候都只能看到大山,一座又一座,它们把我们围在中间,就像一个怎么也逃不出去的笼子。
我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那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全是泥巴,我的小鞋子就像是在泥地里游泳,每次到学校都脏兮兮的。
我们的家,好多都是破旧的房子,风一吹,感觉房子都在瑟瑟发抖。
家里没有太多好吃的东西,有时候我看着那些从山外带来的小零食,眼睛都放光,可我知道那不是能经常吃到的。
我最难过的是上学的事。
学校的教室也很简陋,桌椅都是破破烂烂的,写作业的时候,桌子晃来晃去,就像在跳舞。
而且我们的老师也很缺,有时候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老师累得嗓子都哑了,可我们还有好多知识想知道呢。
我很想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可是,有时候家里的情况又让我很无奈。
爸爸妈妈为了生活每天都辛苦劳作,他们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和长满老茧的手,看着就让人心疼。
他们也想让我好好学习,可是家里有时候连买本子和笔的钱都要凑好久。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像电视里的那些城里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各种各样的图书看,有崭新的文具用。
我不想我的未来还像现在这样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我想改变,可这路好难好难啊,就像要翻过无数座大山一样。
每次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我真希望有一天,阳光能真正照进我们大凉山女孩的生活。
一个住在农村的小女孩写的悲伤作文

一个住在农村的小女孩写的悲伤作文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
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
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甲拉地处偏僻,支教老师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生活来源,平时靠老乡接济的土豆、青菜、面条为生.一位支教老师曾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没能力帮助所有人,能帮一个是一个,我们教过的孩子,可能以后还是考不上大学,但他们会知道教育很重要,他们将来有了孩子,就会敦促孩子好好念书,他们的孩子就有可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流水开始变暖的时候,嬉戏的野鸭让水面泛起金色的涟漪,调皮的鱼儿躲着野鸭的.眼神,来到浅的地方,大口吞着新鲜的空气。
此时的水面再也按捺不住,任由阳光铺满水底。
薄雾散去,暖风吹散了炊烟;吹乱了水面的阳光;吹响了屋檐下紫色的风铃;让炊烟溶进山村的骨髓里,让阳光碎成一池金色的鱼鳞,让少女的思绪叮当作响。
质朴的方言在某个屋檐下响起,又在某个沟渠里停下,唤回一个黝黑的背影。
背影回到窄窄的院落里,放下一身的疲惫,走上饭桌去。
酒香飘出屋檐,让一个饥饿的鸟巢伸出一排黄色的喙。
是谁打开了紫色风铃的小窗,又是谁奏起悠扬的二胡?村头的小磨碾压着村里人的生活,门槛上的烟卷烤出青色的岁月。
低矮的栅栏,黝黑的绳索,圈不住饥饿的牛羊,却把村人的希望牢牢拴住,仅容得下生活二字。
老人的目光看惯了飘过的流云,耳廓里响惯了牛羊的哞叫,再也不愿意去想象山的另一边会有怎样的世界,只让枯了又青的野草守住这些山坡,陪着这些牛羊,见证着沧桑。
无数个朴素的春晨,阳光从东边的墓园里溢出,缓缓地淌过来,灌满低矮的村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凉山女孩的悲伤与理智
这两天,一篇名为《泪》的大凉山小学生作文,让无数人读后泪奔。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这些朴实文字,写出了一个小女孩的悲伤。
在父母相继死后,这名叫苦依五木的小女孩,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照顾两个弟弟的生活重担。
在谈到这些生活困难时,她给出的答案,叫我不怕。
这三个字,说出了她的理智,这又是多么令人无语,又动容!
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这个小女孩的悲伤与理智,人心在经历被击穿的疼痛之后,有时觉得任何文字都无法去缓释这种痛感,甚至,还觉得那些庸常的抒情与谴责,不仅是可悲的文字应景,甚至是情感亵渎。
是的,我认为,大凉山女孩写出的,不只是最悲伤作文,更是一个时代最难读懂也必须破解的深刻课题。
不过,这个女孩在纸面的悲伤,在人面的理智,倒是让我想到布罗茨基和他的《悲伤与理智》。
在我的心中,被关押、审判、流放、驱逐过的布罗茨基,就是像神一样值得供着的伟大作家。
最近,他的《悲伤与理智》在中国出版,也让很多人从中读到他的生活姿态,他的美学与艺术,还有他的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布罗茨基写的那篇《悲伤与理智》,是在评论诗人弗罗斯特的《家葬》一诗。
我读过那首长诗,现在,大凉山女孩的命运,也让其中这样的诗行带给我更为强烈的情感冲击:
是的,自从有人因病要亡,
他就是孤独的了,而且死后会更孤独。
朋友们伪装跟随到坟地,
人入土之前,他们的心早飞了,
想着快点回到那活人中间,
去做他们认为是合适的事。
啊邪恶的世道。
如果我能改变它
就不会如此悲伤。
哦,就不会,不会!
这真是能让人读得心酸心碎心绞的诗。
当然,布罗茨基的点评更有艺术,更加深刻,他这样说,这首非常个性化的诗中想要探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他所探求的就是悲伤与理智,这两者尽管互为毒药,但却是语言最有效的燃料,或者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它们是永不褪色的诗歌墨水。
现在,我觉得,大凉山女孩写的作文,说的话语,包含的悲伤和理智,就像弗罗斯特的《家葬》诗歌一样,都是永不褪色的。
甚至,我还认为,大凉山女孩子写的作文,比起诗歌来说,虽然谈不上什么写作艺术,没有多少意象哲思,但是,她以平实直白写出的生活真实,完全可以超过任何艺术真实能够带来的情感冲击。
特别是,她以一个幼小的坚强的站立的身影,向这个世界展示了一个无比巨大的阴影,对这个时代来说,就更有现实意义。
我一直崇拜布罗茨基,他有太多的文字,让我在感伤中沉思,感受到那种向无生命者求爱,得不到任何的回应,是多么的残酷与绝望。
这个伟大的作家,一生都在与生活巨大的阴影相处与搏斗。
不得不说,过去我的这种崇拜与感动,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字本身,是让我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
但是,大凉山女孩不同,她现在的悲伤与理智,带给我心灵的震颤,是缘于现实,是源于真实,由此产生的情感和力量,更加深刻与强大。
大凉山女孩流淌的,不是一个人的泪水,而是一个时代巨大的阴影。
她那一句我不怕,更应是一种敦促,一种警醒,没有什么国家使命,比将孩子带出恐怖地带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