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表格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电灯、汽、飞机
电脑、互联网、克隆技术、航天等
特点
1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逐渐向法美等先进国家发展。
2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开始,而后进入了煤炭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领域。
4重大发明大都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科技含量较低,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几乎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1政治背景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2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3经济原因: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4坚强后盾: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国家
英国
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标志性成就
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以电力,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它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代表性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1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4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①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②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③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开始国家政治前提
时间
开始标志标志性发明动力机械
成果
能源
时代特征
影响
对中国的影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美、
德走在前端。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和加强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上半期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
珍妮机的发明(棉纺织业部门)电力的广泛应用
蒸汽机电力、内燃机
蒸汽机内燃机
生活:珍妮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电力为动力:电车、电话、电灯、生产:改进蒸汽机(瓦特)电报交通:轮船( 1807,富尔顿,美国)内燃机为动力:汽车、飞机火车( 1825 史蒂芬孙,英国)
煤电力、石油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生产力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生产力: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汽时代 .发展,人力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际格局 :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国主义阶段。

局面国际格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求(东方从属于西方)着月球、富者越富”的局面。

(东西方拉大了距离)
侵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中国发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封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建社会的深渊。

反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
技术,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与与技术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再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部门
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中国
的影响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发源地
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英)
电力革命——电气时代
重大发明
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
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1、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0
2、电话—贝尔(美国)1876
3、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发明大王”
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
关于世界整体趋势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备注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 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4、汽车:本茨(德)1885 戴姆勒(德) 1886 福特(美)20世纪初 “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美) 1900~1902
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
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表格如下:746*486
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

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逐渐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里自己的统治。

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抗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时在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兴起。

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化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3.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特点
1.发明者身份多是工匠
2.科学与技Leabharlann 没有紧密结合3.主要是轻工业
4.首先并且主要发生在英国
1.发明者身份是科学家
2.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3.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5.主要是重工业
1.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名称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840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现在
开始标志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电力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重要发明
(发明者+国家)
※瓦特蒸汽机(瓦特·英国)
3.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条件
英国最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生产供不应求
欧美国家、日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市场需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影响
1.创造巨大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3.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1.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
2.自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3.掀起瓜分狂潮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原料。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手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
【表现】
★电的广泛使用,电灯、电话、发电机、电车的出现。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与使用。
★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通讯行业等等。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同点
★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产生了新的组织方式——工厂。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形成。
★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加速了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
★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
重化工业取代了轻棉纺织业,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列强入侵,迫使清政府探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
★列强入侵,外商企业在中国建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引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具体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军备战。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E、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明的基础
生产经验
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
主要发明成果(成就)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2瓦特(英)改良蒸汽机
3富尔顿(美)发明汽船
4史蒂芬孙(英)发明火车
1爱迪生(美)发明电灯
2卡尔·本茨(德)发明汽车
3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
4贝尔(美)发明电话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新兴部门
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
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日本落后的腐朽封建幕府统治造成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统治危机。
领导人
彼得一世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
性质
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核心内容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比较表格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765-1840)
19世纪70年代(1870)-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治前提
17世纪英国较早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使用能源

电力,石油
从重工业变革(电力)开始
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
汽车、飞机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发明者的身份
熟练的工匠、技师
科学家、工程师
特点
许多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融合;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主要在轻工业。
以电力为核心的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启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走创新型国家道路。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与发明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俄国和日本改革比较表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Hale Waihona Puke 18世纪初1861年
1868年
背景
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改革不彻底,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消极、不足)
1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桌布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积极)
2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消极、不足)
启示
改革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在当今世界形势下,只有变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富国强兵
挽救沙皇统治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成功原因
日本幕府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掌握了政权;明治政府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措施。
实质
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双重敲诈与掠夺。
影响(作用)
1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积极)
给社会带来的根本变化
使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从根本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发明的影响
改良蒸汽机普遍应用,促进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更大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深刻变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电气化。
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反战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