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腐皮、豆腐脑等。
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
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
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
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
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饼等。
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
在收杂粮的季节,多吃杂粮制品。
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餐次为一日三餐。
一般农村是两稀一干,如:早餐是红芋汤或杂面糊、稀粥,午餐吃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吃山芋疙瘩汤。
也有吃两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县一带早上吃馍或卷子粑粑、大饼,喝稀粥(红芋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条或馍,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东西。
安徽人爱吃什么菜_安徽菜的口味特点是什么

安徽人爱吃什么菜_安徽菜的口味特点是什么徽菜是华东地区安徽当地的主要菜式。
大家听到长江、淮河附近的菜式第一印象或许就是重口味、辛辣。
其实不然,徽菜的特色是将重口味与清淡完美结合,看似重口味,实质非常的养生。
那么安徽人爱吃什么菜呢?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一下安徽菜的口味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经典名菜:鸡汁嫩千张原料:千张200克,高汤200克,葱花20克,口碱2块。
调料:鸡油20克,超霸鸡汁10克,盐5克,鸡精5克。
制法:(1)口碱1500克放40℃温水中制成温碱水。
(2)千张切大片,用温碱水泡10分钟左右,冷水漂去碱水备用。
(3)锅入高汤、盐、鸡精、鸡汁调味,入千张中火煮约3分钟,淋鸡油,撒葱花,即可出锅。
特点:汤白,千张嫩滑爽。
安徽经典名菜:剁椒蒸炖干原料:六郎臭豆腐10块(苏皖交界处一小镇特产,风味独特,当地人称为炖干),梅菜酱100克,剁椒50克。
调料:葱油20克。
制作:(1)取腰盘1只,梅菜酱均匀抹在盘底。
(2)将炖干整齐地码放在梅菜酱上面,剁椒放在炖干上,旺火蒸10分钟。
(3)葱油烧至八成热,浇在热菜上即可。
特点:芬芳四溢,绝妙搭配。
安徽菜的口味特点徽菜火候重而菜口味不重,虽然在爆炒方面让你看到非常的害怕,因为火候的大小会让你感觉非常的上火。
但是,这就是徽菜的特色之一。
这是,当地人火候功控制好的表现。
它们不仅仅不会上火,还有养生的效果。
徽菜延续了千年,它们的做法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美食独特的做法。
徽菜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
皖南菜包括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讲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皖南虽水产不多,但烹制经腌制的“臭桂鱼”知名度很高。
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它以烹制河鲜、家畜见长,讲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调味,尤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
沿淮菜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菜肴讲究咸中带辣,汤汁色浓口重,亦惯用香菜配色和调味。
安徽的私房菜特色有哪些

安徽的私房菜特色有哪些安徽的私房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闻名于世。
私房菜是一种家常菜,代表了安徽人民的风味和烹饪技巧。
在安徽,私房菜是家庭传统的延续,它们以新鲜、原汁原味和美味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安徽的私房菜特色。
一、酱汁烹调法安徽私房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使用不同种类的酱汁进行烹调。
酱汁是安徽菜的灵魂所在,通过选用不同的酱料和辅料,可以给菜品带来不同的味道和风味。
例如,红烧肉是安徽传统的名菜之一,它使用的是红烧酱汁,使得肉质鲜嫩多汁。
另外,红烧土豆、红烧鸡块等菜肴也采用了类似的烹调方法。
二、重视烹饪技巧安徽私房菜注重烹饪技巧的运用。
烹调私房菜需要掌握火候,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比如,藕片汤是安徽私房菜中的经典菜品之一,烹饪时需要将藕片切薄,拌入少量调料,然后用煮沸的高汤迅速浸泡,最后撒上葱花和香菜,为食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同时,使得菜品鲜美可口。
三、荤素搭配在安徽私房菜中,荤素搭配非常重要。
安徽的私房菜注重均衡饮食,通常会选用新鲜的蔬菜和瘦肉进行烹调,以增加菜品的营养价值。
此外,荤素搭配还可以调和口感和味道,使得菜肴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鱼香肉丝是一道著名的安徽私房菜,它将猪肉丝与胡萝卜丝、木耳丝等蔬菜搭配烹调,营养丰富,口感鲜美。
四、保留食材原味安徽私房菜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烹饪方法通常是简单的,以保持食材的鲜美和营养价值。
例如,清炖鸽蛋是一道传统的安徽私房菜,它采用的是清炖的烹调方法,将鸽蛋与高汤一同慢慢炖煮,以凸显食材的原味,口感鲜嫩。
总之,安徽的私房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闻名于世。
酱汁烹调法、重视烹饪技巧、荤素搭配和保留食材原味是安徽私房菜的特色所在。
这些特点使得安徽私房菜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酒席宴请,安徽私房菜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味的享受。
安徽美食的调研报告

安徽美食的调研报告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经过对安徽美食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特点:首先,安徽菜以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安徽菜讲究选材考究,采用原料多是当地的名优特产,如徽州绿毛蟹、铜陵鳙鱼等。
烹调技法上追求原汁原味,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有营养和口感。
同时,安徽菜的色香味俱佳,追求“四绿”的色调,即淡绿色、嫩绿色、翠绿色和墨绿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其次,安徽菜注重炖煮和蒸煮,注重炖汤保留食材的鲜香。
安徽菜以炖煮为主,擅长将不同食材炖煮在一起,使其汤汁醇厚,味道更加浓郁。
安徽菜中的炖菜以原味为主,选用带骨肉类、海鲜和菜肴等进行慢慢炖煮,既能保留食材的鲜美,又能增加口感。
同时,安徽菜还善于蒸煮,将食材放入锅内蒸煮,做出的菜肴鲜嫩可口。
另外,安徽菜注重食材的刀工和调味品的匹配。
安徽菜追求食物的质地和口感,注重对食材的刀工处理,使其更有嚼劲和口感。
同时,安徽菜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和匹配,如酱油、盐、醋、胡椒等,以及独特的调味品——“蘸料”,如花生酱、糖蒜等,调味品的合理使用和搭配,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最后,安徽菜以独特的美食小吃和糕点闻名。
安徽拥有丰富的美食小吃和糕点,如徽州烧香鸭、宣城草地头鸽蛋、铜陵炒肝、巢湖焖面等。
这些小吃和糕点制作精致,风味独特,口感鲜美。
据了解,安徽的糕点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如徽州还有“益春堂”、“黄三元”、“万师傅”等糕点老店,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安徽美食以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而著称,主要以炖煮和蒸煮为主,注重食材的刀工和调味品的搭配,并以独特的美食小吃和糕点闻名。
这些特点使安徽美食在丰富味道的同时也彰显了安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菜特点

安徽菜特点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菜系也被分为八大菜系。
其中川菜以麻辣为主,粤菜于甜为主。
回家也是抱着在斜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主要起源于徽州。
比较常见的就有红烧臭阙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等。
都是一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
那么安徽菜的特点是什么了?就让我们通过下文来进行了解吧。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徽州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现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组成),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由于明清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红烧臭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等。
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
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
据《徽州府志》记载,早在南宋间,用徽州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菜已闻名各地。
徽菜起源于徽州府城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徽菜在绩溪继续进一步发展。
安徽省绩溪县被授予中国徽菜之乡称号,每年均举办国际徽菜饮食文化节。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菜系特色取材徽菜的烹调方法上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
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
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
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
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
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
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
徽菜的原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徽州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物产丰盈,盛产茶叶、竹笋、香菇、木耳、板栗、山药和石鸡、石鱼、石耳、甲鱼、鹰龟、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红"、"屯绿"是驰名于世的徽州特产。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安徽饮食文化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常识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饮食习俗

(二)皖北饮食习俗。 1、主食: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 食,一般是吃啥收啥,随季节而变化。 早餐,啥汤、油酥烧饼。 2、菜蔬:牛肉、羊肉等,腌制咸 菜。 3、饮料:烈性酒,“无酒不成 席”。 4、特色节令饮食:腊八粥、年夜 剩饭、饺子。
Hale Waihona Puke 安徽饮食习俗(一)皖中、皖南饮食习俗。 1、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吃 些杂粮,早餐大米稀饭,辅以早点, 如大馍、油条、烧饼、包子等。 2、副食:喜欢制作酱菜、酱品、腌 制鱼、肉、蛋类;喜欢豆制品。 3、日常饮料:有饮茶习惯,还有用 糖水招待客人的习俗,喝用糯米、大 麦酿制的烧酒,甜酒。 4、特色节令饮食:吃腊八粥、蒸年 糕、做米花糖。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看过那么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想必大家都有一种看得见吃不着的痛楚。
话说小编也是一枚吃货,总想尝遍世间美食!所以,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见识下安徽的饮食文化,欢迎阅读!安徽皖中皖南饮食习俗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内容简介:介绍安徽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特点和安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基本情况概述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
长江、淮河流贯境内,将该省分成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
淮北地区属暖温带,淮南地区(又称皖中)、江南地区(又称皖南)则属亚热带气候。
淮北主产小麦及山芋(甘薯)、玉米、高粱等杂粮,居民以面食为主。
数十年前这里十年九淹,灾害频繁,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群众生活困苦,日常菜肴单调,几乎不吃什么菜。
皖中包括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这里有长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河湖,又有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丰饶田畴。
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水产、家禽、家畜也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文化也日臻繁荣,这些都给当地人民的饮食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皖南山区群峰叠嶂,风景秀丽,又有新安江、水阳江、徽水等河流,使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又适于农业耕作。
这里地少人多,居民中经商的较多,加之山区物产需要外销,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自唐来以来,巨商富贾,历代不乏其人。
他们的豪华享乐生活,也必然要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别,安徽几个主要地区不但粮食蔬菜品种不同,人们的口味也有差别。
以淮北平原来说,群众喜咸中带辣,汤汁重色浓,并惯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喜食牛羊肉。
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因为水产和家畜产量多,群众多以鱼肉、鸡、鸭、鹅及禽蛋等制做菜肴。
尤以烹调水鲜、家禽、猪肉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除用盐和酱油等调味外,还适当以糖调味。
农村居民口味偏咸。
大别山区群众的口味也偏咸,还嗜辣味。
皖中群众还习用茶叶、木屑或稻壳的烟熏制肉肴。
如用黄山毛峰等名茶熏制长江的鲫鱼,玉脂金鳞,芬芳可口。
又如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无为熏鸭”,也是采取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
此外还有群众喜爱食用的腐乳爆肉、蜈蚣鱼、水晶荸荠圆、珍珠鸡、清炒鳝鱼、清炖甲鱼等传统名菜。
农村中,除食用一般的时鲜蔬菜外,农民还喜爱食用腌制的腊肉、咸菜和豆腐乳等。
咸菜花样较多。
皖南地区善于烹制山珍野味,如火腿炖甲鱼和红烧果子狸,即是以皖南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主料的。
其他如黄山炖鸽、清蒸石鸡、问政山笋、清蒸花菇等荤素名菜,都是取村于本地区的黄山鸽、石鸡、问政山笋和花菇等特产制成。
这一带虽然水产不多,但烹制水鲜别具特色。
如腌鲜桂鱼(即臭鳜鱼)、烧青鱼等,都不同于皖中地区的制鱼方法,有独特风味。
本地区的菜多烧、炖,讲究火功,芡大油重,原汁原味。
日常饮料以茶为主。
这里是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的产区。
绿茶是本地群众最喜爱的日常饮料。
皖中皖南饮食习俗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 http://特色饮食.cn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这种锅巴香酥可口。
老年人牙齿差、消化力弱,农村人便用小罐煨饭,饭中放入少量肉屑及油盐,这是供给老年人的特殊饭食。
此外,农村的某些手工业工人(如铁匠),也往往用吊锅煨饭吃。
皖中皖南地区除油条、烧饼等一般早点外,各地还有一些传统点心,有的不只是做早点,也是宴客的佳点。
如:大救驾、小红头、双冬肉包、蟹黄汤包、庐阳汤包、冬瓜饺、油酥饼鱼皮蟹黄饺、山粉圆子、小笼肉蒸饭、瓠子饼、三河米饺、香椿馃、黄豆肉馃、毛豆抓饼、油炸臭干、干丝等。
除上述名点外,皖中、皖北各城镇还有全椒的酥笏牌、鸭油烧麦、蚕蛹酥、脆炒面、蝴蝶面、蟹锅贴、深渡包袱、豆皮饭、混汤酒酿元宵、舒城笼糊、油堆、鸡血糊、芋糯麻团、荠菜圆子、蓑衣圆子、绿豆火腿粽子、梅干菜烧饼、柳叶包子、示灯粑粑、荸荠糕、赤豆猪油糕等。
这些点心,其粮食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及其他杂粮,配料则就地取材。
副食品——菜肴一般分鱼、肉、蛋及家禽为原料制做的荤菜和以蔬菜、豆制品等为原料的素菜。
皖中人一般不吃狗肉,有“狗肉不上拜”的谚语。
皖南人喜欢吃蛇肉、鹿肉、野猪肉等。
皖中、皖南群众还喜欢吃腌制的菜品,还喜欢制做酱菜。
除此之外,安庆人还喜欢用泡菜坛放入白菜、萝卜、黄瓜、扁豆之类青菜制做泡菜。
干菜也是这一地区人民所喜食的。
另外他们还喜欢把花生米、芝麻、红辣椒等晒干研末,或再加入盐水制成各种酱,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做调味品。
内容简介:介绍安徽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特点和安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当地群众还喜欢腌制鱼、肉、蛋类。
农村每到腊月大都家家要杀猪,少部分春节食用,大部分腌成火腿和咸肉。
到春天把咸肉穿在竹竿上,放太阳下晒,然后挂家中阴凉处慢慢吃。
在城市里,大多数家庭这个季节也要腌一些咸肉和草鱼。
到端午节前后还要腌些鸭蛋,做些皮蛋。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腐皮、豆腐脑等。
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
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
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日常饮料——这一带群众都有饮茶的习惯,城市居民一般用茶杯泡茶,农村中一般用茶壶泡茶。
过去农村茶壶有两种,一种是瓦壶,泡茶后放在锅台的热水罐中,或置入灶中,利用热水或灰烬保暖;另一种是锡壶,放入木制的“暖壶套”内。
皖中、皖南一带是安徽的茶叶产地,许多农民的菜园中也要种上几株茶树。
另外皖中、皖南还有用各种糖水招待客人的习惯。
夏季也喜饮用红糖水解暑。
酒也基本上属于群众的日常饮料。
喝的是用糯米或大麦酿制的烧酒。
农民多请酒匠到家中酿制。
富裕家庭长年备有糯米酿制的封缸甜酒(亦称“套酒”)。
皖北饮食习俗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
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
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饼等。
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
在收杂粮的季节,多吃杂粮制品。
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餐次为一日三餐。
一般农村是两稀一干,如:早餐是红芋汤或杂面糊、稀粥,午餐吃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吃山芋疙瘩汤。
也有吃两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县一带早上吃馍或卷子粑粑、大饼,喝稀粥(红芋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条或馍,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东西。
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农业收成有了发展,民间俗语说:“夏收一湖麦,秋收一湖棉,吃的精白面,花的副业钱。
”表明了这个地区农民生活的改善。
现在大部分山芋等杂粮已成为饲料或制酒原料了。
-- http://特色饮食.cn --菜蔬——由于皖北地区群众的日常主食水饺、菜盒子等食品都包有新鲜肉馅、菜馅,用餐时不需要用其他菜佐食,就是面条、疙瘩汤等流食,也多以青菜、油、盐等调味,不另做菜也可以饱餐。
大馍、煎饼、卷子、粉馃、大饼等较为粗糙的食品,在制做时,也要放入盐、姜、五香粉、麻抽等多种作料,又经过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有辣酱、俺蒜、大葱等佐餐即可。
近些年来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日常菜肴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农村的许多群众在地里种下了常见的四季蔬菜,这样群众日常的餐桌上也有了多样的菜肴,不再满足于只吃粮食了。
而城镇人民的餐桌上也比较讲究了,不但有蔬菜,还要有猪牛羊肉及禽蛋菜肴。
白牛肉、炸牛肉、肚三洋、牛蹄花、焦炸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红扒羊蹄等,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名菜。
淮北名菜中,有的是从外地传入的,保留了外地风味,再经过本地的加工,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宿县符离集烧鸡,源于山东德州的五香脱骨扒鸡,改用十三味香料,先经高温卤煮,后用小火回酥。
成品肉烂而丝连,嚼骨有余香。
皖北地区群众,平时吃面食还有喜欢用汤的特点。
这种汤往往是把几样菜烩成一锅,调味品放得极少,放入少量的淀粉勾荧,既当菜吃,又是面食,且量大,往往用瓢舀到碗里,一碗一碗地喝,群众称之为“喝汤”。
甚至有些家庭以喝汤代替吃饭。
人们相互见面时常常问道:“喝过汤没有?”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对喝汤也很讲究,同样是一锅杂烩汤,里面却放入鸡肉、木耳、金针菜、鸡蛋等,质量很高。
当地群众还善于根据不同的季节加工腌制蔬菜。
如:清明前腌鸭蛋,立夏腌春腊菜,梅雨季节做豆酱、豆腐乳,白露后做泡菜和麻辣酱,立冬时腌冬腊菜,冬至时腊制种种腊味(肉、鱼、鸡、鸭、鹅等)。
其中有些副食品,如太和的火腿豆腐乳、颍上的腐竹等,还能供应省内外市场的需求。
在蔬菜旺季,农民们喜欢制作各种干菜,以当地特产苔菜制做的苔干菜,驰名于省内外。
小吃点心——点心种类繁多,既有制作精细、风味独特的名点,也有营养丰富、制作比较简易的大众化点心。
有:蒙城油酥饼、狗肉包子、鸡丝卷、重油麻花、盘香饼、水晶豆沙饼、小酥、佛手酥、绿豆煎饼、穿心馃、酥面馃、玉米馃、高庄馍、牛肉馍、狮子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