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的毁灭

合集下载

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的终结

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的终结

东罗马帝国的覆灭拜占庭帝国的终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曾经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然而,它最终还是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历史的一页。

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分裂。

当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逐渐陷入混乱和衰落时,东部地区凭借着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的经济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延续并发展。

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核心。

在其辉煌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

在建筑方面,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装饰令人赞叹不已。

在法律领域,《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对后世的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占庭帝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威胁。

外部的压力不断增加,来自蛮族的入侵、阿拉伯人的扩张以及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都给帝国的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 11 世纪以后,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逐渐丧失,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也不断侵蚀着帝国的根基。

皇位的争夺常常引发激烈的内战,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贵族和官僚的贪婪导致了税收的加重和民众的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军事上的失利也是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帝国的军队在面对外敌时,由于战略失误、装备落后以及兵源不足等问题,多次遭遇惨败。

例如,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拜占庭帝国的军队被塞尔柱突厥人击败,这一败使得帝国失去了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

经济方面,拜占庭帝国过度依赖贸易,但随着地中海贸易路线的改变以及新的贸易中心的出现,帝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

同时,频繁的战争和内部的动荡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破坏和商业的衰退。

宗教问题也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困扰。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 1054 年的大分裂,这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

在 1453 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千年帝国的兴衰与遗产

拜占庭帝国:千年帝国的兴衰与遗产

拜占庭帝国:千年帝国的兴衰与遗产拜占庭帝国,又称为东罗马帝国,是古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95年。

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时期,成为了欧洲和亚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中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过程、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遗产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过程1.兴起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始于公元395年,当时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他的两个儿子统治。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设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因此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古代罗马帝国的分裂,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

2.黄金时代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大约从公元6世纪中叶到1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了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非等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政治方面,拜占庭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为了巩固皇权,拜占庭帝国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如设立官僚机构、加强中央集权等。

此外,拜占庭帝国还实行世袭制,确保皇位的稳定传承。

在经济方面,拜占庭帝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贸易网络。

拜占庭帝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充足。

同时,拜占庭帝国还控制了地中海贸易的要道,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在文化方面,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罗马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吸收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

拜占庭建筑以其宏伟壮观、精美细腻而著称于世,如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等。

拜占庭艺术则以马赛克画、壁画、金器等为代表,展示了拜占庭人民高超的艺术技艺。

此外,拜占庭帝国还是基督教东正教的中心,对世界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衰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占庭帝国逐渐陷入了内外困境。

从10世纪中叶开始,拜占庭帝国的国力逐渐衰落,领土不断缩小。

浅析拜占庭帝国覆灭,为十字军东征抛出玫瑰,也引来了枪炮的终结

浅析拜占庭帝国覆灭,为十字军东征抛出玫瑰,也引来了枪炮的终结

浅析拜占庭帝国覆灭,为十字军东征抛出玫瑰,也引来了枪炮的终结中世纪的西欧,大部分的主旋律都是伴随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

这场战争引起了很多史学家的大篇幅描写,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时长,东征的次数更是多达八次,涉及各个阶级的人民。

“十字军东征”不仅被誉为东西方欧洲社会的交合之战,其背后更是埋藏了一个关于枪火与玫瑰的帝国兴衰故事。

谁也不能想象,一次小小的“求助”,却成了当时名声响彻欧洲大陆的,被称为第二个“罗马帝国”的强大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王国兴衰跌宕的过程,堪比一部枪火与玫瑰相互对立的史诗级电影。

中世纪教廷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要想了解十字军东征与拜占庭帝国覆灭之间的关系,请给位读者务必先允许小编介绍一下中世纪欧洲的教廷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宗教文化,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当中,都是后起之秀。

在这一点上,不管是我国的佛教,还是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都是并趋而行的。

唯一不同的,在“普天之下,皆归王土”的古代中国,教权永远无法逾越皇权,成为正派的统治阶级。

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毅然成为了超越皇权之上的政治权力,世俗皇帝甚至需要得到教皇的认可,才存在“正统“的地位。

教廷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

格里高利七世画像关于教权高于世俗王权的论述,在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位的时期有过代表性的例子。

1075年,教皇颁布了《教皇敕令》,宣布唯有教皇有权任命主教、制定教会相关法规,决定教区划分,并有权罢黜世俗帝王。

次年将德意志的皇帝亨利四世以出卖神职论罪,并且开除教籍。

此举引来了亨利四世对于教权的相当不满,他在同年举兵攻打意大利,企图与教皇改革派相斗争,并且利用罗马部分贵族,挟持了罗马教皇。

然而,他的种种行动,却仿佛一粒石头,根本无法在这片教皇掌握真正权力的欧洲社会掀起波澜,反而是在教皇的反击当中石沉大海。

1076年的二月,亨利四世的行动宣告失败,被教皇革除教籍,一时间,亨利四世从一个掌握大权的世俗皇帝,变成了一个众叛亲离的平民。

拜占庭帝国的分裂和衰败

拜占庭帝国的分裂和衰败

拜占庭帝国的分裂和衰败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其辉煌的历史长达一千多年。

然而,在中世纪后期,拜占庭帝国逐渐分裂并最终衰败。

本文将探讨拜占庭帝国分裂和衰败的原因以及对其帝国命运的影响。

一、政治分裂拜占庭帝国的分裂源于政治的腐败和内部的权力斗争。

自10世纪以来,皇权逐渐削弱,贵族阶层的权力不断扩大,内部政治动荡频繁,导致帝国统一性逐渐丧失。

此外,封建制度的深入,地方领主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也为拜占庭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二、外部压力拜占庭帝国的衰败也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从西方的十字军东征到东方的突厥人和阿拉伯帝国的入侵,拜占庭帝国陷入了长期的战乱。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突厥人的崛起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都对拜占庭帝国的边疆安全构成了威胁,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实力。

三、经济危机经济的困境也是拜占庭帝国衰败的重要原因。

土地所有制的不平等和财富的集中,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底层民众的负担沉重,社会不稳定。

同时,财政赤字和税收征收不力,导致帝国内外贸易逐渐减少,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这些经济危机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四、文化冲击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西欧文艺复兴的兴起,拜占庭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

伊斯兰帝国的扩张给拜占庭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还使得拜占庭的科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逐渐落后于伊斯兰教世界。

西欧文艺复兴的兴起则使得拜占庭文化的辉煌逐渐淡化,其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总结起来,拜占庭帝国的分裂和衰败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政治分裂、外部压力、经济危机以及文化冲击都是导致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分崩离析。

然而,在其衰败过程中,拜占庭帝国仍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

它处于欧亚非三洲的重要交汇点,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疆域东起两河流域上游,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尼罗河第二瀑布和马格里布。

首都君士坦丁堡扼欧亚大陆之咽喉,据东西商路之要冲,中世纪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香料之路”都汇集于帝国境内各口岸。

繁荣的国际贸易和丰厚的海关税收,使帝国获得无与伦比的商业利益。

12世纪80年代,一位西班牙犹太旅行者本杰明曾在游记中描写了君士坦丁堡商业贸易的繁荣:“各种各样的商人都到这里来,他们有的来自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米底、埃及,有的来自迦南、俄罗斯、匈牙利、佩彻涅格、哈扎里亚、伦巴第和西班牙。

这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商人们从海路和陆路来到这里,除了巴格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可与之相比。

”由于拜占庭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航道和欧亚两洲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使它不得不连年面对多方面的敌人。

早期拜占庭[2]曾面对各个“蛮族”部族(哥特人、汪达尔人等)的进攻;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与其近邻波斯人争夺近东地区的斗争则时断时续,到7世纪30年代方告终止;但阿拉伯人接踵而至,迫使帝国再次进入长期斗争;来自亚欧草原的保加利亚人、阿瓦尔人、佩彻涅格人和黑海北岸的罗斯人也从北方和黑海岸多次侵入帝国的领土;10世纪以后,进入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和进入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突厥人也曾以拜占庭为其主攻目标;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打着“圣战”旗号对拜占庭统治区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

到14世纪以后,只有君士坦丁堡及其近郊土地和希腊半岛及爱琴海上的零星土地还属于拜占庭所有,余者都被奥斯曼人、“拉丁人”和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分割。

最后,是另一支突厥人部族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克了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将它变为一座穆斯林城市。

尽管拜占庭曾以其顽强的斗争抵制了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和新兴阿拉伯民族对欧洲的入侵,保护了西欧中世纪早期文明的发展,被西方学者誉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前哨”;但是,当西方世界日益强大,发展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之时,拜占庭却成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病夫”,任由土耳其人的铁蹄踏着它的衰朽躯体大模大样地进入欧洲,自己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及灭亡的时间、原因和教训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及灭亡的时间、原因和教训

考点:拜占廷帝国名称的由来及灭亡的过程、原因和教训1.拜占廷帝国名称的由来: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此地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拜占廷帝国繁荣的表现: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

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非菲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3.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6世纪,东罗马帝国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地区。

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日益衰落。

13世纪上半期,西方军队东征,征服并统治拜占廷长达半个多世纪。

拜占廷虽一度复国,但领土大大缩小,四分五裂,国力衰微。

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拜占廷帝国灭亡。

4.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拓展点)主观因素: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国内人民起义不断;③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

客观因素: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5.拜占廷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拓展点)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

只有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先进文明学习,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

易错微析对灭亡拜占廷帝国的国家的识记易错。

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奥斯曼土耳其。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在西亚兴起,他积极向外扩张,先占领小亚细亚,又渗入巴尔干半岛,矛头直指拜占廷帝国并于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

拜占廷帝国灭亡。

例题1 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我们()A.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B.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D.只有扩张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主观原因,从中得出启示。

帝国灭亡的主观原因有:①国家穷兵黩武,导致财尽国弱。

拜占庭帝国的消亡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消亡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消亡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的影响拜占庭帝国的消亡与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的影响拜占庭帝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庞大的帝国,在其消亡的过程中,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拜占庭帝国的消亡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一、拜占庭帝国的消亡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它的消亡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以下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来讨论其消亡原因。

1. 政治因素在政治方面,拜占庭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疲弱,地方势力增强。

同时,宗教内乱也对帝国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最终,拜占庭帝国在城市虚弱和政权的强权中产生了动荡和割据。

2. 经济因素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富庶繁荣的帝国,但在其衰落期间,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帝国内外战乱导致了贸易的中断和农业的凋敝,帝国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3. 军事因素军事因素也是导致拜占庭帝国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的战争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并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最终,帝国在外敌入侵和内乱的压力下无力抵抗,导致了灭亡。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东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拜占庭帝国消亡后。

以下我们将从领土变动、政治格局和民族主义觉醒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影响。

1. 领土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的领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拜占庭帝国的领土被分割,并成立了多个控制地区的权力。

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而其他地区则成为了英国和法国等大国的委托统治。

2. 政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英法等大国在地区建立了政治势力,控制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中东地区政治的不稳定和冲突的加剧。

3. 民族主义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引发了中东民族主义的觉醒。

多个民族和宗教群体开始以自主和独立为目标,努力争取权力和自主发展。

这种民族主义浪潮在战后的中东地区愈演愈烈,并在之后的历史中继续对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经济方面拜占廷帝国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

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非洲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国际转口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11世纪,突厥人夺占小亚细亚和黑海沿岸的商业据点。

与此同时,由于威尼斯热那亚、加泰隆尼亚商人的竞争,拜占廷的商业开始衰落。

诺曼人则入侵其丝绸工业中心,打破了拜占廷对丝绸的垄断地位。

数次十字军运动,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严重地破坏了拜占廷的商业地位,彻底改变了地中海贸易格局。

在拜占廷帝国晚期的若干次皇室斗争中,为了获得资金,拜占廷皇位争夺者屡以商业贸易特权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本国商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东地中海的商业据点夺去。

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甚至在拜占廷本土取得了商业特权,在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业殖民区。

到14世纪,拜占廷的商业已经完全萎缩。

在8世纪丧失主要的农业省叙利亚后,拜占廷帝国加大了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农垦力度。

当这些地方的土地也在11至14世纪逐渐沦丧于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国的商业贸易又极度萎缩时,拜占廷帝国就理所当然地出现了财政困难的状况。

在14世纪,为了筹措开支,皇帝曾下令熔化宫中的金银器皿,铸造货币。

罗马帝国颓败,昔日的荣光已无。

王朝末期,拜占廷帝国已经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财产土地和借高利贷来维持必要的开支。

为了筹措现金,帝国向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土耳其人屡次割让土地。

1423年,当将第二大城市萨罗尼卡卖给威尼斯后,拜占廷帝国已经无地可割,无税可收,仅靠君士坦丁堡城内少许工商业税收残度余日。

这一状况无疑对拜占廷帝国的最终灭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军事方面拜占廷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

罗马帝国的军事呈现攻势,而拜占廷帝国的军事,除了一个皇帝时期的主动对外扩张外,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占庭的毁灭
拜占廷最后一个阶段的历史,是从1261 年尼西亚皇帝米海尔·巴列奥略收复君士坦丁堡开始,到1453 年他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巴列奥略在首都城门被杀结束.这时候,这个可怜的、残存的帝国,在欧洲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的几小块地区,皇帝在皇宫就可以看见不属于帝国的山脉,在亚洲只剩下小亚细亚的西北角,而且外患严重.帝国的经济已经破产,外贸已由意大利人控制,十四世纪中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关税收入是帝国政府关税收入的七倍.货币贬值,皇帝连皇冠都典当给威尼斯银行家.不但如此,帝国内部还有政治、宗教纠纷,为得到西方人援助,皇帝数次许诺让东正教会归顺罗马教皇,结果使国内形成亲拉丁派、正教派、亲土耳其派三派政治势力,国家更为虚弱.
十四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已占领巴尔干绝大部分和整个小亚细亚,君士坦丁堡已成孤城.
场景一:
(北风呼啸,冷冽地侵蚀着平原上的树木;岸边一阵阵波涛涌起,将岸边的一切无情地吞噬;太阳被连绵的乌云所掩盖,阴暗的阳光仿佛预示着什么……)
比提尼亚的军营里,一堆军官正在讨论着什么,而他们身前的领头人却是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

少年面容并不俊朗,却无比坚毅,如鹰般尖锐的目光令人发岑,小小年纪,剑与火却已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记。

听着手下们的争论,眼神却早已望向海峡对面的君士坦丁堡,眼神坚定而又充满渴望。

少年(坚定地):不用说了,我意已决,准备了那么久的计划不容更改,况且……XXXX:可是,尊敬的苏丹,拜占庭人……
少年(俊秀的脸上浮现出狠辣与贪婪):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必多言,奉我军令,全军出发!
将军们:是,苏丹!
场景二:
(阳光普照大地,将土地映射出金色的光芒。

春天,本就是一个美好的季节。

但周围的断壁残垣,却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


君士坦丁堡,这个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就像是一座海上的灯塔,经历了千年的磨难,却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璀璨夺目的皇宫与外城的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皇宫内君士坦丁十一正坐拥美女,与群臣们共声歌舞。

大臣甲(面露愤怒):尊敬的陛下,根据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的情报,突厥人的新苏丹正筹备军队,准备攻打我们。

臣恳请陛下早作准备。

将军乙(神色凝重):是的陛下,而且经历了突厥人多年的攻打,圣城的外城墙已经有不小的破损,如果不及早准备,臣恐怕圣城虽雄伟坚硬,也会……
君士坦丁十一(面露讥笑,一脸不屑):就是你们这些所谓的忠臣,天天大惊小怪。

突厥人算什么,不过是走运的蛮荒之辈,况且我早已向意大利的教皇及商人们申请了援军,相信不日就会到达。

(对舞女)宝贝,别管他们,继续跳。

将军乙(略微放松):若如陛下所说,那当然是极好的。

相信在陛下英明神武的领导下,突厥人必将大败而归……
侍卫(步伐急促、面带紧张):启禀陛下,罗马的天主教皇派修士觐见……
话音未落,一名白衣修士大步而入,却被两位禁卫相阻。

君士坦丁十一使了个眼色,禁卫们放下刀戟,白衣修士面对君士坦丁十一傲然而立。

大臣丙(充满不屑):放肆,怎敢对陛下如此不敬?
修士(不紧不慢):我乃天主教士,为何要向东正皇帝行礼?尊敬的皇帝,教皇嘱托我,应援可以,但却必须让两教合二为一,您意下如何?
几位东正长老站出,凶狠地盯着修士:(愤怒地)罗马教皇是何居心?我东方教会乃唯一正统,又如何能与天主异端结合?(对皇帝)此事万万不可,陛下。

君士坦丁十一:此事就此作罢,就算没有你们的援军,我罗马也会打败突厥。

(白衣修士欲说些什么)XX,送客!(禁卫们将修士逐出)
场景三:穆罕默德的军营
(穆罕默德计划进攻狄奥多西城墙,那是一连串错综复杂的城墙及壕沟,保护君士坦丁堡唯一没有被水面包围的西面部份。

他亲率大军在1453年4月出发)
夜晚,凉风吹拂着平原,给春天带来点点生机。

默罕默德独自一人来到军营外,望着近在咫尺的君士坦丁堡,不由地将手狠狠地按在胸口,抑制那涌动的心。

场景四:拜占庭
(自从1054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大决裂后,西方的罗马天主教会曾尝试跟东方再次复合,1274年的里昂会议便试图达成这目标。

拜占庭有一些皇帝在此后也曾努力促使两教派合二为一。

1439年召开的巴塞尔会议促成了“合一诏书”在弗洛伦萨发表。

但此后反对复合的势力在君士坦丁堡展开了庞大的宣传攻势,令当地人民意见分歧。

意大利人对拜占庭经济的压制及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之役也令拜占庭人对意大利人没有好感,增加了复合的困难。

最终复合失败,也因此,教宗尼古拉五世及罗马天主教会对东方正统教会及拜占庭皇室极为不满。


(同样是雄伟壮阔的宫殿,殿内的气氛却死气沉沉)
君士坦丁十一拿着手中的军报,在殿堂上不停地踱步,豆大的汗珠从头顶滑落,滴在丝绸制的帝服上,此时他的脸上却再也没有之前那般的从容。

兀地,他将军报愤怒地扔在了地上。

恶狠狠地盯着殿下的大臣与将军(分外愤怒地):你们不是说突厥人打不过来吗?平时一个个都只知道吃喝玩乐,现在突厥人离圣城只有一步之遥,你们说怎么办!
将军乙站上前想说些什么,被大臣甲暗暗地拉了回来。

大臣甲(神色凝重):尊敬的陛下,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因为黑海的封锁无法顺畅地运送援军,此时我们必须向罗马的教皇求援了。

只是,二教合一的条件……
东正长老们(急匆匆):陛下,您千万不能答应啊,天主的异端们可是……
君士坦丁十一(仿佛捡到救命稻草一般):好,就如你说的办,除了这个条件外,还要其他的也一并允诺了,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务必要让天主教皇派出援军。

长老们(脸色如猪肝):陛下,这不可啊,万万不可啊……
君士坦丁十一(不耐烦):先度过了难关再说,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大臣甲(跪拜礼):遵命,陛下.
场景五:罗马大教廷内
得到答复的教皇尼古拉五世召集了红衣大主教们,进行商讨。

尼古拉五世(得意地望着主教们):东罗马已经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我们是不是该召集君主们派援兵与东罗马?
红衣主教甲(狡猾地):尊敬的教皇,我们还不必如此急躁,先让拜占庭人和突厥人先耗一耗,我们再进行援助,这样既可以损失少又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红衣主教乙(耿直地):尊敬的教皇,我觉得我们应该立即增援东罗马,毕竟君士坦丁堡是我们基督的圣城,不容有失。

况且罗马皇帝已经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增援。

红衣主教甲(面露得色):这你就不对了,君士坦丁坚固无比,加上有热那亚人的一部分援兵,突厥人无法很快攻陷。

只要双方陷入战争泥潭,我们再增援,必能取得更大的利润,甚至……(畏惧地瞥了一眼教皇)甚至我们还能趁此机会收回圣城。

尼古拉五世(激动地):没错,就这样。

让罗马人和突厥人一起死吧,我们只需坐收渔利。

红衣主教乙(面露难色):可是,尊敬的教皇……
尼古拉五世(坚定地):没什么可是,就这样吧,你去答复东罗马的使者,我们会支援他们。

(但却不是现在……哈哈哈哈心笑)
红衣主教乙一面摇头一面退下。

场景六:君士坦丁堡的战场
(多个星期以来,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击城墙,但仍未能轰出缺口。

由于巨型大炮装填弹药极需时,拜占庭守军能够在每次炮轰后修补大部份的破坏。

与此同时,穆罕默德的舰队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横江铁索阻拦,无法进入金角湾。

为了绕过铁索,穆罕默德在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条陆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圆木建成,船只被拖过船槽,进入金角湾。

这样便能阻止热那亚的船只运送补给品,亦打击了拜占庭守军的士气,但是城墙仍有待攻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