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导游词3篇

合集下载

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

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

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1洛阳桥,和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就坐落在我们魅力泉州的洛阳江出海口。

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

可见洛阳桥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洛阳桥是在忠惠蔡襄公任泉州太守时期建成的。

关于这座千年古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因洛阳江江面波涛汹涌,乘船危险四伏,更何况要建一座1200米的桥梁。

蔡襄公等冥思苦想,终于有人提议让人给龙王送信,请龙王退几天潮水。

他便问:“何人下得海?重重有赏!”正巧人群中有一个叫夏德海的应道:“小人夏德海。

”将错就错,蔡太守就将任务交给夏德海。

可夏德海不知如何是好,拿着信札呆坐海边借酒浇愁。

第二天醒来后发现信札变了颜色,他认为是龙王回信了,便把信交给蔡太守。

蔡襄打开一看,信纸上只写了一个“醋”字。

这是什么意思呢?蔡太守想了一下,应是龙王同意“廿月二十一日酉时退潮”。

工程就在当日当时顺利开工了。

由于台风频繁,洛阳桥也曾被海浪冲毁部分,经历了多次修缮,后又在抗战中被日本的飞机炸断。

虽然重建了,但已不复原来的`模样,只有桥基因古人的智慧——“牡蛎养基”而千年不垮。

希望洛阳古桥像她另外一个名字“万安桥”一样,万古安澜。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躺着像洛阳桥”一样历经磨难仍紧密团结、越挫越勇!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2我的家乡在泉州。

泉州的文化博大精深: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名胜古迹也是数不胜数:九仙山、开元寺、洛阳桥……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洛阳桥吧。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到洛阳桥游玩。

说是桥,其实更像一条玉带飘在江上。

走上桥面,一股清凉的海风迎面扑来。

桥十分古老,脚下的石条又粗又长,中间有一些缝隙,但还是十分稳固。

看着它,我好想看到了闽南人那憨厚的面容,那面容有的苍老,有的憔悴,但都带着浓浓的'笑意,令后人敬佩。

历史古桥——洛阳桥

历史古桥——洛阳桥

历史古桥——洛阳桥有一种风景叫桥洛阳桥(Luoyang Bridge),曾用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2]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

洛阳桥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

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

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

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

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

2023年福建洛阳桥的导游词

2023年福建洛阳桥的导游词

2023年福建洛阳桥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建省的洛阳桥。

洛阳桥是福建省的重要大桥之一,它连接着福州和厦门,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座横跨滨海大道的拱桥。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洛阳桥的历史。

洛阳桥建成于1996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跨度桥梁之一。

它的拱形设计和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受到了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桥也逐渐成为福建省的一张名片。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洛阳桥的建筑结构。

洛阳桥总桥长5700米,桥面宽28.5米,桥梁全长3627.44米,其中主桥全长1146米,共有七个跨度,中央跨度为180米。

洛阳桥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中西结合,典雅华贵”,整个桥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道实用的桥梁,更是一件艺术品。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洛阳桥的旅游价值。

洛阳桥的建筑设计和历史背景都为它带来了不少旅游者。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海天一色的美景。

同时,您还可以参观一些历史遗迹,例如传统的石板铺地、古建筑等,感受到福建省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洛阳桥是福建省的一张名片,它是一道充满历史底蕴和旅游价值的拱桥。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学习到福建省的历史和发展。

如果您有机会来
福建省旅游,记得来一下洛阳桥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和温暖。

谢谢大家!。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讲解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介绍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现在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伐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有时候,洛阳桥非常美,夕阳夕下,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

还有在龙眼熟透的金秋季节,水波潋滟的洛阳江有如纤尘不染的明镜,淡淡的烟霞笼罩下的洛阳古镇,好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磷光,远望一条银龙横卧碧波一条银练飘向大海。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石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碑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洛阳桥建成使洛阳天堑变通速,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

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搜集的泉州著名景点导游词讲解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泉州清源山导游词讲解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有关洛阳桥的说明文

有关洛阳桥的说明文

有关洛阳桥的说明文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

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江上,如同彩虹卧波,非常壮丽。

接下来我为你带来洛阳桥的说明文,盼望对你有关心。

洛阳桥的说明文篇1要说我家乡泉州,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那确定是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赞扬“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历时六年建成。

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宁静的白龙,横卧在宽敞的江面上。

然而只要你略微认真端详,就会发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来。

洛阳桥因建桥处水潮湍急,工程特别艰难。

为此先民采纳了一种独特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形成了“船”形桥墩,不但颇具特色,而且利于分水。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州人才开头采纳。

这还不够,为了巩固桥基,他们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奇妙地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牢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才智。

为了纪念洛阳桥这一宏大的桥的建筑者蔡襄,桥上还刻有他的雕像云云。

说到蔡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建这座桥的传奇,请听我娓娓道来。

传奇从前,江底住着许多妖魔鬼怪。

一日,有一巨船过此,江底的龟、蛇掀风起浪,眼看巨船就要翻了,船中旅客吓成一团。

突然,空中传来人语:“船上有蔡姓贵人,不行作怪”。

话音刚落,江上风浪骤停,安静如初。

事后人们知道,船上果真蔡氏夫人,正有孕在身。

这夫人感谢神灵,拜天许愿:“儿如长大,必建桥江上,以利行旅。

”后来这小儿,便是赫赫出名的状元蔡襄。

他从小就聪慧,当母亲把这事告知他时,他就默志不望,宣誓若有显贵之日,必尝还母亲心愿。

这一传奇为洛阳桥增加神奇颜色。

啊!古人用才智和心血缔造起来的特色洛阳桥被赞为“状元”,真是实至名归!我信任有这一天!洛阳桥的说明文篇2唐代诗人李益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洛阳桥:泉州桥文化的璀璨明珠》篇一《洛阳桥之初印象》在泉州,要是没听说过洛阳桥,那就好比去了北京不知道故宫一样。

这座桥可算是相当有名了。

第一次去洛阳桥的时候,那经历可真是难忘。

我是挑了个大晴天去的,天蓝蓝的,太阳明晃晃的。

刚到那附近,就看到一座长长的桥横在江面上。

那桥的样子和我平常在城市里见到的桥不太一样。

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霓虹灯,但看着就是有一种古朴的味道。

它的桥墩特别粗,一块一块石头就那样堆积在那,感觉能抵抗住很大的冲击力。

我沿着桥走,脚下的石板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很结实。

我看到桥两边有好多石狮子,形态各异。

有的张着大口,好像在对着江水怒吼;有的眯着眼,就像是在打瞌睡。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一个一个去看,还时不时地去摸摸。

有一个石狮子看着特别威武,我就站在那跟它合了个影。

当时我想,这石狮子在这桥上站了多少年了,看过多少人从桥上走过啊。

走着走着我就看到一些修缮桥的痕迹,有新的石块和旧的石块结合在一起。

我想这应该就是它能经历那么多年风雨还能使用的原因吧,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对它进行维护。

桥上还有一些雕刻,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已经模糊了,但还能看出来之前的精美。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古老的书,虽然有一些字迹已经不清楚了,但是依然能猜到大概的故事。

这洛阳桥啊,就像一个默默讲述着历史的老人。

篇二《洛阳桥背后的故事》越了解洛阳桥就越觉得它有魅力。

这座桥为啥叫洛阳桥呢?原来这里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从河南洛阳南迁过来的。

他们到了这地方之后,特别想念家乡,就把这桥取名为洛阳桥,也算是一种思乡之情的寄托吧。

我听说建这座桥的时候那可费劲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技术,什么起重机升降机之类的都没有。

工人们得靠着自己的力气,一块一块石头搬运,一块一块地磨合。

我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啊。

而且江水那么湍急,怎么才能让桥墩站稳呢?后来我了解到,古代的工匠们真的很聪明,他们用筏型基础,就是先在江底铺上很多石头,像一个船筏一样分散压力,然后在上面建桥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桥导游词3篇洛阳桥,历史上指洛阳的天津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现代桥。

下面是带来的洛阳桥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洛阳桥导游词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

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

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

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

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

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

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

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

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

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

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

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

”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

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

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

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

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

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

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

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

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

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

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

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

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

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

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

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

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

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

”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

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

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

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篇二:洛阳桥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洛阳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

现代老洛阳桥,就是如今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洛阳桥,于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车,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现代大型桥梁。

他见证了洛阳新中国成立后的飞速发展,在洛阳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前期,她都是洛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她已经成为洛阳人心目中的功勋桥和圣桥。

这座大桥之所以被洛阳人称作“老洛阳桥”,就是相对于在老洛阳桥东侧建成的“新洛阳桥”而言。

新桥于1982年建成,新大桥对开四车道,比老洛阳桥威风得多了。

新桥自竣工通车以来,接替退居二线的老洛阳桥,为促进洛河南北两岸的交流融通和经济发展继续做着贡献,也使洛河上出现了双桥飞虹的景象。

篇三:洛阳桥导游词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