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PPT课件

编辑ppt
22
1.2.3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推动了环境毒理学的诞生
时间 1930 1948 1956 1943
地点 马斯河谷 多诺拉城 伦敦 洛杉矶
1955 1953 1968 1960
富山县 水俣、新泻 日本安知 日本四日
主要污染物
中毒人数
SO2 /氟化物/粉尘 死亡60人
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1878)开 创了利用动物受控实验以探索毒作用机制的实 验室研究方法。
编辑ppt
21
现代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按照知识结构:理论毒理学、实验毒理学
从生物学角度:昆虫毒理学、动物毒理学、 植物毒理学、微生物毒理学等
从应用领域和行业角度:环境毒理学、地 理毒理学、工业毒理学、农业毒理学、食 品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
编辑ppt
19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remedy.
No substance is a poison by itself. It
编辑ppt
4
讲授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2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2章 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2.4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
编辑ppt
环境毒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35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实验
• 慢性毒性作用实验
• 以低剂量毒物长期给予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 生的毒性效应。
ppt课件
10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 损害作用。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寿命亦将缩短;机体功能容量或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定能力下降;机体对其他某些因素不利影响的易
感性增高。
ppt课件
11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ppt课件
29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实验
• 急性毒性性作用实验
探明毒物与机体发生短时间接触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找 出毒物的作用途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并为进行各种动物实 验提供设计依据。
• 亚急性毒性作用实验
研究环境毒物反复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害。通过实验可以 初步估计环境毒物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中毒阈剂量,了解有无 蓄积作用,确定作用的靶器官。
• 同时存在的食物和毒物。
(引自好好学习网, 2005) ppt课件 17
第一节 环境毒理学概述
• 经呼吸道吸收
• 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主要有各种气体、可挥发性固体或液体 的蒸气、各种气溶胶以及较为细微的颗粒物质。
• 影响呼吸道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 气体的吸收动态平衡过程; • 颗粒物、气溶胶的吸收和沉积。
• 对正常值范围进行测定。
• 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并且符合以下条件,则认为是损害作用。
数值不在正常值范围内 其数值在一般公认“正常值”范围内,但如在停 止接触后,此种差异仍然持续一段时间 其数值在一般公认的“正常值”范围内,但如机 体处于功能或生物化学应激状态下,此种差异更为明 显 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
环境毒理学3PPT幻灯片

2.2.2.1 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 Digestive tract ): 是主要吸收途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
但主要是胃和小肠。 口腔食道胃肠道
组织
面积(M2)
消化道各组织的吸收面积
口腔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5-1
直肠
0.04-0.07
胃:
人的胃液酸度:PH=1.5-2.5 吸收机理: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转运。
特殊生理状况: 如 妊娠期对铅和镉的吸收增强。胃酸分泌随
年纪增长而降低,从而影响化学物的吸收等等。
2.2.2.2 呼吸道吸收
可被吸收的物质: 各种气体、挥发性固体或液体的蒸气、各
种气溶胶、较为细微的颗粒物质。
吸收部位: 呼吸道的各个部分对环境化学物均有不同
程度的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
鼻腔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泡
2.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子量: 一般情况下,环境化学物的吸收速度与溶解度
成正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被吸收。 非脂溶性物质被吸收时通过膜中的亲水性孔
道,其吸收速度主要受其分子量大小的影响,分 子量大的物质,吸收相对较慢。
脂溶性物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 数,分配系数大者,其吸收速度相对较快。
3. 肺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增 加时,气体相对易于被吸收。
贮存库:
血浆蛋白: 环境化学物可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发生
结合。
肝和肾: 存在特殊的结合蛋白,对污染物亲和力高于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脂溶性污染物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因脂肪消化而释放进入血浆,引起中毒。
骨骼组织: 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对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 F-、Pb、Sr 等可与骨基质结合。
消化道( Digestive tract ): 是主要吸收途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
但主要是胃和小肠。 口腔食道胃肠道
组织
面积(M2)
消化道各组织的吸收面积
口腔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5-1
直肠
0.04-0.07
胃:
人的胃液酸度:PH=1.5-2.5 吸收机理: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转运。
特殊生理状况: 如 妊娠期对铅和镉的吸收增强。胃酸分泌随
年纪增长而降低,从而影响化学物的吸收等等。
2.2.2.2 呼吸道吸收
可被吸收的物质: 各种气体、挥发性固体或液体的蒸气、各
种气溶胶、较为细微的颗粒物质。
吸收部位: 呼吸道的各个部分对环境化学物均有不同
程度的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
鼻腔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泡
2.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子量: 一般情况下,环境化学物的吸收速度与溶解度
成正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被吸收。 非脂溶性物质被吸收时通过膜中的亲水性孔
道,其吸收速度主要受其分子量大小的影响,分 子量大的物质,吸收相对较慢。
脂溶性物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 数,分配系数大者,其吸收速度相对较快。
3. 肺的通气量与血流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增 加时,气体相对易于被吸收。
贮存库:
血浆蛋白: 环境化学物可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发生
结合。
肝和肾: 存在特殊的结合蛋白,对污染物亲和力高于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脂溶性污染物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因脂肪消化而释放进入血浆,引起中毒。
骨骼组织: 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对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 F-、Pb、Sr 等可与骨基质结合。
环境毒理学4-5PPT幻灯片

2.3.1 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机体中发生的系列化学变 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 谢转化,代谢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或分解产物称 为代谢物(metabolite)。
主要代谢器官:肝脏 肝外代谢:肺、肾、肠道、脑、皮肤、睾丸、
卵巢、肾上腺以及胎盘等其它组织器官。
[O]
X R-CH-OH
R-CHO
+
HX
DDT DDE DDA
7)N—羟化反应
外源化学物氨基(-NH2)上的一个 氢与氧结合的反应。
C 6H 5N2H [O ] C 6H 5N2O H(N H 羟基 )
OH
不致癌 NH2
NH2 NHOH
致癌
8)脱硫反应
有机磷化合物可发生这一类反应,使 P=S基变为P=O基,如对硫磷转化为对氧磷, 毒性增大。
2)醛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在辅酶I参与下,可催化醛类氧化生成相应 酸类。
RC N H A H 2 O O D 醛 脱 R 氢 C 酶 N OA O H D
3)胺氧化酶催化的反应 有单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将胺类氧
化成醛类,并释放出NH3
RC 2NH 2H [O ] RCH N3H O
另方面:原有生物活性/毒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完全丧失。
第二相反应(phase II reaction) : 特点:外源化学物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一步变化。
大多数:极性增强,易于排泄; 少数:毒性反而增强,甚至参与体内的脂肪合成 过程,对机体造成损害。
2.3.2 反应类型
2.3.2.1 氧化反应
含 卤 素 基 团 还 原 反 应
无 机 化 合 物 还 原
1)羰基还原反应
醛类和酮类可分别还原成伯醇和仲醇。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机体中发生的系列化学变 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或代 谢转化,代谢转化所形成的衍生物或分解产物称 为代谢物(metabolite)。
主要代谢器官:肝脏 肝外代谢:肺、肾、肠道、脑、皮肤、睾丸、
卵巢、肾上腺以及胎盘等其它组织器官。
[O]
X R-CH-OH
R-CHO
+
HX
DDT DDE DDA
7)N—羟化反应
外源化学物氨基(-NH2)上的一个 氢与氧结合的反应。
C 6H 5N2H [O ] C 6H 5N2O H(N H 羟基 )
OH
不致癌 NH2
NH2 NHOH
致癌
8)脱硫反应
有机磷化合物可发生这一类反应,使 P=S基变为P=O基,如对硫磷转化为对氧磷, 毒性增大。
2)醛脱氢酶催化的反应 在辅酶I参与下,可催化醛类氧化生成相应 酸类。
RC N H A H 2 O O D 醛 脱 R 氢 C 酶 N OA O H D
3)胺氧化酶催化的反应 有单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将胺类氧
化成醛类,并释放出NH3
RC 2NH 2H [O ] RCH N3H O
另方面:原有生物活性/毒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完全丧失。
第二相反应(phase II reaction) : 特点:外源化学物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一步变化。
大多数:极性增强,易于排泄; 少数:毒性反而增强,甚至参与体内的脂肪合成 过程,对机体造成损害。
2.3.2 反应类型
2.3.2.1 氧化反应
含 卤 素 基 团 还 原 反 应
无 机 化 合 物 还 原
1)羰基还原反应
醛类和酮类可分别还原成伯醇和仲醇。
环境毒理绪论ppt课件

生物性:如细菌、病毒及生物毒素污染等) 物理性: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污染等)
二、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阐述环境污染物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环境 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即用最 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与生物体后最 初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 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 -效应(反应)关系,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 治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 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 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
§1 概论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内容 §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5 环境毒理学的史
1、古代人类对毒物和毒性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们的祖先就曾用毒乌头捣汁
涂在箭(矛)上,来进行射罔狩猎。古希腊医生 Dioscorrides(公元50-100年)把毒物分成植物毒素、动 物毒素和金属毒物三大类。这些都表明古代人类经过 实践,已学会通过物质的外观形态和色、味等感官性 状来辨别区分毒物。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 及内容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性等多种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是当前最 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通常将化学污染物称之为外 源化学物(xenobiotics)。泛指自然界存在着的或人 工合成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是环境或 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环境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 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进入环境或与人体 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二、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阐述环境污染物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环境 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即用最 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与生物体后最 初出现的生物化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 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 -效应(反应)关系,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防 治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措 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各 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
§1 概论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内容 §3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5 环境毒理学的史
1、古代人类对毒物和毒性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们的祖先就曾用毒乌头捣汁
涂在箭(矛)上,来进行射罔狩猎。古希腊医生 Dioscorrides(公元50-100年)把毒物分成植物毒素、动 物毒素和金属毒物三大类。这些都表明古代人类经过 实践,已学会通过物质的外观形态和色、味等感官性 状来辨别区分毒物。
§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 及内容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包括化学性、生物性、 物理性等多种污染物,其中,化学污染物是当前最 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通常将化学污染物称之为外 源化学物(xenobiotics)。泛指自然界存在着的或人 工合成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是环境或 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环境或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 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进入环境或与人体 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环境毒理学_课件-非常好

拮抗作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巴比妥可引起血压下降,如果同 时静脉注射血管增压剂正肾上腺素,则产生功能拮抗,使血压下降减 小;又如硫代硫酸钠与氰化物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性较小的硫 氰酸盐,这是一种化学拮抗;两种化学物同时竞争同一受体,被称为 受体拮抗,如氧气对CO中毒的拮抗作用。
31
环境毒理学
5.独立作用
18
环境毒理学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min或LD01):指在一群 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 机体出现死亡。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 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19
环境毒理学
2.半数效应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23
环境毒理学
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
一外源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 MAC是指环境中某种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损
害作用的浓度。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情况不同,同一 外源化学物在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7~10-8 mol/L), 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钙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在调节细胞内功能方面起着关键 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胞损伤 和死亡。
38
环境毒理学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噁英类、卤化 链烷、链烯和Cd3+,Pb2+,Hg2+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例如,非生理性地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可激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 分解,引起细胞损伤和死 亡。增加细胞内的Ca2+,还可激活非溶酶体 蛋白酶而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引起细胞损伤。使用Ca2+激活蛋白酶 的抑制剂可延缓或消除细胞毒作用。Ca2+也能激活某些可引起DNA链断 裂和染色质浓缩的核酸内切酶,某些环境化学物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引 起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31
环境毒理学
5.独立作用
18
环境毒理学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3)最小致死量(MLD或LDmin或LD01):指在一群 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 机体出现死亡。 (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 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19
环境毒理学
2.半数效应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
23
环境毒理学
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
一外源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ADI是指人类终生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 MAC是指环境中某种外源化学物对人体不造成任何损
害作用的浓度。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情况不同,同一 外源化学物在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10-7~10-8 mol/L), 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4倍。 钙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在调节细胞内功能方面起着关键 性作用。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胞损伤 和死亡。
38
环境毒理学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醌、过氧化物、醛类、二噁英类、卤化 链烷、链烯和Cd3+,Pb2+,Hg2+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例如,非生理性地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可激活磷脂酶而促进膜磷脂 分解,引起细胞损伤和死 亡。增加细胞内的Ca2+,还可激活非溶酶体 蛋白酶而作用于细胞骨架蛋白,引起细胞损伤。使用Ca2+激活蛋白酶 的抑制剂可延缓或消除细胞毒作用。Ca2+也能激活某些可引起DNA链断 裂和染色质浓缩的核酸内切酶,某些环境化学物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引 起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环境毒理学概述

生理学 病理学 生物化学 免疫学 遗传学 其它
职业毒理学 职业医学
四、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1.化学类:
环境类激素(内分秘干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 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 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 磁辐射场等。
3 生物类:细菌、病毒等。
(二)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用的特点 1、接触剂量小 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 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 4、接触人群的易感性差异较大
(三)环境污染物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编码功能蛋白:适应或代偿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环境因子 信息传递通路 细胞基因组
错误应答:周期调控失常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Toxicology)
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 是化学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 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 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 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生态毒理学
核心为非人类 生物,扩展到 人类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污染物处理
保护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 续发展
六、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可选用植物、微生 物、非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二、毒理学发展简史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 1550 BC已有文献记载。 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celsus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应。
环境毒理学8PPT幻灯片

海豹儿
母体毒性
(maternal toxicity):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 定剂量下对受孕母体产 生的损害作用,具体表 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 某些临床症状,直至死 亡。
海豹儿
母体毒性作用与胚胎毒性作用的关系
①具有胚胎毒性作用,但无母体毒性出现。 ②出现胚胎毒性作用的同时也表现母体毒性作用。 ③不具有特定致畸机理,但可破坏母体正常生理稳
3.2.1 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3.2.1.1 直接毒性效应
依据生物机体的功能层次,可将外 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大致区 分为致死效应、生长效应、生殖效应、 形态结构效应、行为效应和致突变效应。
致死效应: 是指受到影响的生物机体在短时间内死亡,
是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最强烈的损伤效应。该 效应通常被用来评价外源化学物的毒性。
异常现象。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是机体中对 外源化学物的损伤作用最为敏感的系统。
3.2.1.3 发育毒性效应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 究从受精卵到性成熟这一发育期间对发育体的毒作 用。发育毒性的表现主要包括形态异常、生长发育 改变、发育生物体死亡、行为功能缺物 的致癌物。 如四氯化碳、氯仿。
3.2.2 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
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指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 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如 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和宿主等)的相互关系。
体细胞突变:肿瘤、衰老、动脉粥状硬化 生殖细胞突变:致死效应、遗传性疾病
3.2.1.5 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是指在致癌物作用下发生和形成癌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在密歇根,1973年一种叫做PBB(多溴联苯)的 雌激素假冒者偶然混进了牛的饲料饲料,并由此而 进入牛肉中。吃了这种牛肉的妇女及乳汁中含有大 量的PBB的妇女生出了睾丸畸形和阴茎过小的男孩。 而在一次最近似的对照研究中,中国科学家对台湾 118名其生母接触过1979年一次PCB泄漏的男孩进行 了调查。与生母未接触过PCB的男孩相比,这118名 男孩患有同那些密歇根男孩类似的先天性生殖器缺 陷。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危害不可小视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 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 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 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 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 员认为,排人何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 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并非巧合的是,1980年曾有成千上万加仑含有 DDT的杀虫剂被倒入阿波普卡湖。将这几点联系起来, 吉尔特说:“我想我们在这方面也有问题。”“我们” 的意思,他并非是指鳄鱼。因为人类就生活在一个同 样可使性扭曲的化学物质的海洋之中。佛罗里达大学 的研究人员最近在一个国会专题小组讨论会上说: “这间屋子里在座的每一个男人所产生的精子都只有 他们祖父辈的一半。”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雌激素受体不能辨别它是被一个冒名顶替者占 据了,这如同门锁不能辨别插入的钥匙是小偷的万 能钥匙一样。结果,假冒雌激素者就能诱使机体关 闭或渐渐改变某些生物化学途径--尤其是生殖系 统的那些生物化学途径。结果男性和女性的性发育 都发生了严重的差错。由于假冒者进入了土壤、水 和食物供应中,研究它们对健康的影响已成“我们 的头等大事”。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危害不可小视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 的出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 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 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增加。从1986年 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 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 2.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 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首先,“是祖父辈的一半”绝非危言耸听。据 丹麦内分泌学家尼尔斯·斯卡凯贝克1991年报告说, 自从1938年以来,美国和其他20个国家的男人的精子 数目平均急剧下降了50%。与此同时,患睾丸癌的 人数则增加了两倍。这些趋势可能是巧合,但斯卡 凯贝克怀疑,精子数目稀少和睾丸癌增加的元凶可 能是因为男人在胎儿和新生儿期间接触了他们母亲 血液和乳汁中的类似雌激素样的化学物质所致。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工业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 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 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 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 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 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 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 称环境荷尔蒙。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战后年代的成百上千种基本化学物质都与人类的 性激素雌激素类似,如电器制造业中使用的多氯化联 二苯、硫丹和阿特拉津之类杀虫剂、许多婴儿奶瓶和 水罐中含有的聚碳酸酯塑料以及漂白纸用的氯化合物 等。虽然在实验室中配制这些化合物是用于与人类生 理无关的目的的,但它们的分子结构却与雌激素的分 子结构非常相似,这样它们便可以进入人体中同样的 “受体”(与一般认识不同,男人和女人都产生雌激 素,因此都有这种激素的受体)。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工业化的产物 “环境激索”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 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 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 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 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 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 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 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 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Chapter 3 环境毒理学
保
* ** * 化 环保 种
互
学 境护 草
自
威 激藏 容 胁 素羚 易
然
—
人
羊难
环
类人
呵
的类
护
生生
境 ,
育存人ຫໍສະໝຸດ 能潜 力在人的 威
有
胁
责
!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路易斯·吉尔特整日想做的就是帮助搞清人们可以在 佛罗里达的阿波普卡湖中捕多少鳄鱼而又不破坏其种 群平衡,但经过几年小心翼翼的跋涉及机警地走近鳄 鱼,用套索捕捉这种大型爬行动物后,他渐渐地明白 了,鳄鱼还有比被捕杀做皮包更大的忧虑。雄性鳄鱼 的阴茎只有正常大小的1/4,它们的睾酮也低到了有 可能使它们不育的水平。此后不久,吉尔特遇到了一 个研究人员,后者也曾在接触过类似于化学物质DDE (DDT分解时形成)的实验鼠上发现过类似现象。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工业化的产物 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 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 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今年以来让欧洲人闻之色 变的二恶英,就是环境激素中的一种。
环境激素 --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危害不可小视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 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 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 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 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 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 环境问题
化学污染威胁人类生育能力
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说,这些异常“可能与接触 有毒物质而导致的激素变化有关”。但是,尽管有 这些发现,化工毒理学研究所的托马斯·戈兹沃西说: “(有关雌激素假冒者的)许多证据是相关而非直 接的。”虽然这些污染物质适合人体的雌激素受体 这点没有疑问,但仍值得商榷的是,这些化学物质 并没有像真正的雌激素那样打开同样的生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