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8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生:戴望舒。

(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二、预习展示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

(屏)(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

(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

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

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我用残损的手掌_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_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怎么样?我们都知道现在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我们非常的幸运,但是在几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时候,那是的中国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受尽凌辱,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假设现在回到抗日战争年代,你被敌人逮捕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在监狱里你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学生自由作答)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今天我们要讲一位诗人,他同样被敌人逮捕,受尽非人的折磨,那么他会在监狱里干什么呢?他会不会在等饭吃?还是在等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家可能对这位诗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首抒情诗大家一定知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大家应该知道他是谁了吧?对,就是戴望舒,他在1928创作这首有着谈谈哀愁的抒情诗,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跟《雨巷》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戴望舒走出了江南寂寥的雨巷,收起了油纸伞,走进了敌人的铁窗,在铁窗下,唱出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大家可能对戴望舒不太熟悉,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3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加入中国共青团,作宣传工作,他在早年自费去法国留学,所以他的一些诗歌深受法国诗人的影响。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一系列的报纸和诗刊,1942年春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创下这首诗。

现在让我们听一下这首诗的配乐诗朗诵。

在听的同时,请同学们全文的感情基调,并找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并画出停顿和重音。

待会儿请同学试一下。

播放诗朗诵4分钟。

三、字词学习教师黑板上书写: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学生自读3分鈡四、整体感知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发现作者前半部分的感情和后半部分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最新10篇)朗读篇一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

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

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目标2: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文章,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同学们: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预习时你做到了吗?1、反复诵读文章,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

2、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

3、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课时(展示课)一、预习展示(课间播放优美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满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

2、进行小组有感情的诵读比赛。

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庆云徐元子中学孙金尧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教材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

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戴望舒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诗作数量不满百首,但却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要关注诗中包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

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

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

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所以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语文参赛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语文参赛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这次说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模式,第二部分说一下我的这节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学校模式介绍我校是依据“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精讲点拨、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制定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情景导入,出示目标;设置问题,引导自学;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精讲点拨,查缺补漏;当堂达标,总结提升。

现在我就语文课堂谈谈对这五个环节的设置及处理。

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语文是一门语言课,导入一定要调动学生兴趣,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音频、视频文件,也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等。

目标的设计要关注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设计要准确到位,重难点应该包括在目标中。

设置问题,引导自学。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由难到易去解决,在解决问题基础上树立学习的自信。

如诗歌的学习,自学环节就可以让他们读诗,在读中初步感知诗意。

合作交流,探究展示。

合作交流是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学习小组也可依托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存在问题就可以合作,不一定要说合作才合作,灵活处理。

精讲点拨,查缺补漏。

针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

让那个学生可以学会解题思路,并可以自己去试着分析解决问题。

当堂达标,总结提升。

对于语文课来说,这一环节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测试题,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拓展练习,可以是自我积累的展示。

结束后的总结,可以由学生来完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校课堂模式的解读和自己的看法,有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

(二)说课1.说教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思乡情”里的第二课,这单元都是诗歌,要求是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诗歌语言。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1000字
作为一名讲师,要从讲台上为学生们传递知识,可是我却用着残损
的手掌。

这是一双被岁月和命运摧残过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却依然在我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坚持着。

我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手都是颤抖的,不是紧张,而是因为手
上的伤疤和硬块让我无法自如地运用它。

然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对此有任何异样的反应。

他们专注地听我讲课,认真
地笔记,仿佛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手掌。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教学不是靠外表,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的付出。

我的毅力和努力让我能够站在讲台上,我的经验和知识让
我能够为学生们传授重要的知识。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场挑战。

我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有时候我
需要停下来调整手的位置。

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调整过来,有时
候我不得不强迫着自己使用残损的手指去翻书或者写字。

这痛苦的
过程让我再次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让我对我的教学更加
关注和精益求精。

尽管我的手有缺陷,但我的心却是完整的。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当老
师的责任和重要性,我知道我必须全力以赴,将我的知识和热情传
达给每一个学生。

教育没有完美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

而我用这双残损的手,让自己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并且深
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所以,尽管我的手不再完美,但我的热情和信念永不熄灭。

在讲台上,我的每个身体的残缺都带给我更多教学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支撑。

我相信,有着更多的愿力和信仰,我们可以创造出更美好而有意义
的人生。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爱国深情一线牵——《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花都区XX初级中学梁XX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以“土地”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单元,该单元的六首现代诗歌通过作者对故土的眷念,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则是其中一首。

戴望舒在诗中以“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大地时的联想作为情感线索,抒发了对祖国国土沦亡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强烈向往。

诗歌语言通俗而精妙,押韵形式自由,写作手法自然精巧,想象虚幻而真切,这些特点让诗歌的情感更显深厚。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深情,从而激发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好本诗的前提,但是学生距诗歌所叙述的年代较远,人生经历也相当有限,难以在爱国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于是,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便成了进入文本的关键。

在诵读的基础上,再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致的品析是体悟作者爱国深情的必要途径。

针对学情,我将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批注法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并针对本首诗歌的文本内容和写作特色,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及关键词句的品读揣摩,理解诗中意象及情感;2、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诗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理解诗中的意象所寄寓的诗人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分析:1、设置情境,营造氛围“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

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

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

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级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也就点明了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类现代诗歌课文,应把注重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

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

”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的能力。

3.研讨点拨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结合对研究性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课堂采用研讨点拨法进行教学。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

爱国这一主题对于当代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

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爱国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这节课我还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请同学们欣赏屈辱时代的悲歌——《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践踏,无尽的宝藏被疯狂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疯狂,不仅仅是东北,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被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像蝼蚁一样被残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残损的手掌”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中国。

【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限制的,是跨越时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弦,让他们很快进入到《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的情境中去。

】(二)吟诵——入诗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学生说说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其中老师穿插讲述“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评价。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以朗读为主,进入诗歌。

对于诗歌,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最想提的问题,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而诗歌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穿插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戴望舒的生平,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三)对话——入情让学生找出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的句子,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总结过度,“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

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

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

然后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探讨。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对于诗歌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文本,不然所谓的赏析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让学生找句子,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要想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靠近作者的心灵,设身处地,达到不知何者是诗人,何者是我,我和诗人相融为一,同喜同悲,同痛同怒,于是在反复朗读,激起学生内心情感时立即抛出“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引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激活学生的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戴望舒那个时代的爱国者的内心世界。

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之时,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应该是高涨的,思维是高度集中的,他们内心对于这首诗已有自己的很深的感悟,有很多话要说,这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效果应该甚佳。

】(四) 收束——入境老师总结陈词,并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乐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结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5周年。

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

朗读分工:① 3-14行;② 15-26行;③其他的由老师读)齐背17-26行![本环节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入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一诗,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

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这样一来,气氛的渲染达到了高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与之加深,紧接着,再分工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让每一位同学明白我、你、他,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拓展延伸仿写《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并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然后教师评,结束本课。

【学生在前几环节结束后,情感已经达到高潮,需要一条宣泄的途径,而仿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写诗的兴趣,慢慢让学生养成写诗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恨—爱悲—怜愁苦—希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